刘曼卿教育观初探论文_任衍枭

刘曼卿教育观初探论文_任衍枭

西藏民族大学

刘曼卿,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藏历第十五饶迥阳火马年)在拉萨出生,她的母亲是藏族人,她的父亲则是汉族人。刘曼卿在拉萨和内地都生活过,对内地和西藏地方都有较深的了解和情感。对她来说两者均是自己的家乡。刘曼卿关注边疆地区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她对这些地区教育的重视。为此,她创作了《边疆教育》。研究刘曼卿这一教育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刘曼卿编写《边疆教育》

清朝末期中国就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即使到民国,这种不好的情况仍未缓解,相反,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的觊觎较之前更甚。除此以外,边疆地区的同胞很难了解、知晓内地发生的变化与实况,更谈不上对政府政策的知晓,反而存在误解。刘曼卿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边疆地区教育的落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边疆教育情况十分严峻:"从学生及现代新式学校的数量来看,边疆地区所占有的数目很低。据教育部1930 年的统计:'全国各省市每千人中平均入学儿童数;上海为 59 人,新疆及东省特别区只 3 人,青海 2 人,……各省市每一万万里之内平均学生数:上海为 2950 校,宁夏只有 5 校,绥远 3 校,青海 2 校'。另据宋积琏在"西北六省"调查时的统计来看:'新疆全省人口有 250 余万,而中学及师范只有两处,学生数还不到 250 人,小学只有百余处,学生仅 5400 余人。青海全省人口约有人口 200 余万,而在学校的青年(包括中小学生)不到 3 万人。宁夏有45 万人口而中等学校只有 3 处,小学只有 231 处,学生总数不 12000 人'。另据 1942 年全国初等教育统计,西康在 1930 年的学龄儿童总数是350000 名,受义务教育儿童仅 1358 名,占学龄儿童的 0.37%,可见,全省儿童几无全未受教育,失学之多,在全国当举第一位。"[ ]"从教育内容来,边疆地区的教育仍以传统教育为主。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自民国创立后,根据教育部、省政府的有关法令、法规,甘肃河西地区对中小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读经课,增加了国文、算术课时,另外还增加了手工、体操课......但这些科目或因学校重视不够,或因教师缺乏,大都名存实亡,发展仍然缓慢。中等教育结合地方建设的需要有一定的发展,学生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徘徊不前。"[ ]当时边疆地区的教育仍然以传统读物、四书五经等为主要教授内容,远远落后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教育,即使是与祖国内地境况相较,也有很大的差异。

可见,边疆地区虽然出台了一些办法改革教育,但是这些所谓的办法有很大的不足之处。然而,纵使效果不好,发展教育仍是改变边疆百姓所处境况,使他们了解内地,接近内地、与内地取得更好的联系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幸运的是,国民政府在此时制定、通过、颁布了一些政策、方案,以促进边疆教育的发展。以1927-1937年为例:1927年10月成立了大学院;1928年大学院召集全国教育会议,决议教育实施方案原则15条,其中7条即为注重满、蒙、回、藏、苗、瑶等教育之发展;1929年,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蒙藏之决议案》,对蒙藏教育问题进行了规定;1930年4月国民政府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蒙藏教育实施方案》;1931年9月国民党中央第17次常务会议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1935年,教育部拟订《补助边远贫瘠省份推行义务教育办法大纲》,欲对边疆地区进行补助,以发展教育等。

刘曼卿儿时在拉萨生活的种种经历使得她深刻体会到"康藏地区社会文化低落,风气闭塞,非教育无以改进,以救危亡,更感觉其他边疆各省有同样迫切的需要",只有文化开化才能推动教育发展,1912年,刘曼卿全家去到印度居住,1918年全家人又回到北京,她较好的的教育背景和较为丰富的经历使得她较一般人来说更为关注教育。而之后的赴藏经历更是坚定了她立志发展边疆教育的决心。由此,彼时国民政府适时的举措和刘曼卿自身的经历与想法,是促成《边疆教育》成功写成的必要条件。1937年该书正式出版。该书的资料由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图书馆主任、立法院统汁处编目主任、国民政府文官处图书馆主任、行政院图书馆专员的卢震京帮助提供,方便了刘曼卿的写作。

二、《边疆教育》内容简述

该书共计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四章的内容就《边疆教育》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做了简单的交代。她认为边疆教育"重要的意义,就是来凭藉边疆现实的环境,创造一种活动力,开拓新的生命,因各个住民而完成互助的社会,巩固边陲,以维护整个的国家团结。"[ ]在这一部分,刘曼卿积极倡导生产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刘曼卿指出:需要考虑到边疆少数民族同胞的宗教信仰,即制定的计划要有理有据、切实可行;要重视语文教育的推进与普及,即语言的统一,以此来促进边疆与内地的交流与往来,更好的促进民族统一的实现。

第二部分就书中各省的教育实情进行了介绍与分析。主要包括各省的各级学校的办学数量、学生的在校数、拨发的费用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学术价值。

第三部分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刘曼卿认为实行边疆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三民主义,同时要依据事实,教育举措简单易行,以适合相应省份的发展的需求,加大资金的支持,培养更多的老师,为教育队伍注入更多专业的血液。此外刘曼卿倡导女子教育。结合刘曼卿的经历,刘曼卿的这一想法的提出并不让人意外。她认为女子教育"要把生产教育,语文教育,健康教育,家事教育和休闲教育结合进行,同时采用强迫法、劝导法、感化法和示范法,由政府提倡和民间自愿创办联合进行。"[ ]这体现了其想法的进步性。

三、刘曼卿的教育观

对于边疆教育的发展,刘曼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她对边疆教育包括的省份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另一个方面她提倡教育计划要因地制宜,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三民主义。

首先,刘曼卿以文化等为参考,明确了边疆教育包括的省份,突破了一谈边疆就论蒙藏的思想。抗战前和抗战后,边疆的范围并不一致,有一定的区别。抗日战争爆发前,人们意识中的边疆,包括国家所重视的边疆均是以蒙藏为主。在民族危机日渐深化的情况下,特别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人们逐渐觉醒,明白到边疆问题不只是蒙藏两地的问题。以吴文藻为例,他认为当下边疆分为政治上和文化上两种意义上的边疆:"一是政治上的边疆,一是文化上的边疆。政治上的边疆,是指一国的国界或边界言,所以亦是地区上的边疆......文化上的边疆,系指国内许多语言、风俗、信仰,以及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言,所以亦是民族上的边疆。"[ ]黄奋生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边疆的范围包括国界与文化上边疆。现下应根据文化、语文、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来划定边疆的范围。这样一来,边疆的范围就扩大了,不再那么狭隘。刘曼卿在书中认为,边疆教育不能只谈蒙藏教育,她依据各省所处的地理位置、种别的归属等多种因素,对边疆教育包括的省份范围进行了划定。除蒙藏外,她将青海、绥远等地亦纳入了其中。而该书在抗战前就已经发行,足见其思想的进步、超前。

此外,在当时,边疆教育大致有三种情形:一种是按照政府或者教育部章程办学。一种是根据该地实情、结合章程较为灵活的办学。另外一种从某一特定领域,如语文入手。由此,刘曼卿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发展教育,对不同的地方"因材施教"。拿西藏来说,刘曼卿认为在西藏发展教育,首先要尊重当地人的宗教信仰。这是有一定依据的:

东奔法师曾对她说:"彼朝晚均为中国祈祷,并祝蒋委员长之长寿,彼意但须中国战胜,西藏官民必表示服从我中央也。老法师继称过去色拉寺中,常有一二日本僧人,近复有蒙古喇嘛,被日人派来,彼辈恒传言中国乃反佛教国家,中国之领袖,如孙中山先生及蒋委员长,均信耶稣教,日本为世界上唯一信仰佛教之大国,实则此种恶意之宣传,藏中人士未必真信。盖中国内地寺院林立,素崇佛教,夙为藏中人士所深悉,年前虽一度传说中国革命党反对宗教,但达赖、班禅两大师在时,中国官民对宗教均表信仰,由此复加传闻之非属事实。老法师复称余近接弟子悦西郡佩格西由川来信,知四川地方善信尤多,各和尚寺院,近更倡有西藏黄教,此尤为良好之现象。总之,西藏为佛教圣地,堪以炫耀于世界,若中国官民信奉佛教,汉藏自属一家,毫无问题也。"[ ]由此,足见依照实况的施教的重要。

最后,刘曼卿主张在施教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的践行三民主义。"1929年4月26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其中对"教育宗旨"的规定为:'中华民国之教育宗旨,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于大同'。"[ ]据此,她提出:"根据三民主义教育的精神,并参加社会生活的需要,施以最新式的科学教育,及健全的身心训练,以培养实施三民主义教育的师资。"她在书中多次提及三民主义,可见她坚持贯彻政府政策,是三民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履行者。

近代中国处于风云变换之中,人民迫切希望摆脱这种苦难,获得民族独立与解放。欲要获得民族解放,必须从自身做起,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推进文化、教育的发展。作为中国重要组成部分的边疆各省,其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刘曼卿的《边疆教育》不仅是各地教育情况的资料汇编,也为边疆教育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与方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

论文作者:任衍枭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  ;  ;  ;  ;  ;  ;  ;  

刘曼卿教育观初探论文_任衍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