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用好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大纲论文,用好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地理大纲)。它自1995年开始经过几年的试验修订,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试行。新地理大纲规定了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考试与评估、教学设备和设施等内容。它是编写新高中地理教材的依据;是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依据;是各级教学行政部门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的依据。
一、深刻领会新地理大纲总的精神实质
1.明确新地理大纲总的指导思想:新地理大纲在一开头就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同时还指出“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这两段文字不仅阐明了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在高级中学教育中所处的地位,而且充分体现了新地理大纲的指导思想。那就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和“三热爱”的合格公民。特别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地理大纲明确提出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其首要任务是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二,新地理大纲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地理教育改革的成果,明确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担负的传授地理基础知识、进行智能训练和思想教育的任务。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共有4点,其中有3点是强化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近年来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途径和方法,努力实现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智能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进行的结果。而且新地理大纲还专门设置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这也是地理教育改革的创新。
2.明确新地理大纲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国家对高中地理教学所规定的总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学习新地理大纲必须明确的问题之一。教学目的中(1)点是地理基础知识的要求,系统学习有关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点是智能训练的要求,侧重于地理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3)和(4)点是思想教育的要求,它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或者说是情感领域的需要,这是继初中思想教育之后仍然要继续完成的任务。
3.明确新地理大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新地理大纲的第三部分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它是新大纲总的指导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目的的一种具体体现。它是新大纲的主体部分,因而是我们学习新地理大纲必须明确的问题之一。它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分别进行阐述,使人一目了然。其中教学目标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利于高中地理教育改革有方向、有层次地进行。教学要求采用了表格表述的方法,左栏为教学内容要点,一般有两级标题,知识点的安排基本按前后的顺序排列;右栏为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下表格是智能训练与思想教育要求。这种表述方法眉目清晰、要求具体、便于操作、便于落实。
二、全面贯彻落实教学要求的各项内容
新高中地理大纲较现行大纲最突出的变化或特点之一是教学要求的具体化。它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要求的具体化,而且还表现在智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具体化。尤其是对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明确地提出了二方面、四个层次的要求,并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这样对每一个单元的每一课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有了具体的明确的要求,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教学的随意性。因此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大纲的各项要求,就要不折不扣地按照新大纲规定的要求层次去进行教学和检查教学。
1.关于贯彻落实知识要求的问题:新高中地理的教学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内容为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选修课的内容为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一共有300多个知识点。分别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并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详情见下表:
了解
理解
案例了解
案例理解
合计
必修上册
77
21
98
必修下册 16
2320 8 67
选修上册 46
9 16 1081
选修下册 25
1019 7 61
合计
164
6355 25307
所占%
53.4
20.5
17.98.2
100
尤其是对知识教学的要求,提出了二个层次、四种要求,即了解、理解、案例(实例)了解、案例(实例)理解。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比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识记、理解、应用、综合的要求提高了。“了解”是指对地理事物及其分布获得感性的初步认识,要求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而义务大纲中的“知道”和“记住”局限在说出“要点、大意”,记住大纲中列出的地名和数据。“理解”是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即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变化规律获得理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将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整理和归纳,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或解释其要点。案例(实例)“了解”或“理解”就是案例分析,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它比义务大纲中的“应用”的要求要高,“应用”包含了学生从掌握地理知识到掌握一部分地理基本技能的过程。它的要求同理解层次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运用方面的要求高一些,而且“应用”的内容基本以教材内容为主。而案例分析可以是教材内容,更多的是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例子,这就要求学生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当然案例分析的要求中又分“案例了解”和“案例理解”二种情况,后者较前者的要求更高,运用能力更强。
2.关于贯彻落实智能训练与思想教育要求:在必修课中的要求一般有读图分析、实践活动、绘图说明、综合分析、培养世界观等;在选修课中一般有读图分析、绘图分析、联系实际、树立观念等。总之智能训练要求方面一是图的能力训练;二是思维分析能力的训练。在思想教育要求方面对学生进行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求十分具体,便于落实、便于操作。
三、如何处理好大纲和教材的关系
在学习新地理大纲和新地理教材时,出现了新大纲中没有教学要求,而新教材中是正文表述的情况,详情见表(一)。这部分内容在课堂中正常讲解,由教师根据内容确定“了解”或“理解”的教学要求,一般可以不作为考核的内容。此外还出现了新大纲中有教学要求,而教材中没有正文表述的情况,详情见表(二)。这部分内容只有教师自己收集资料,把握教学要求进行讲解,但要作为考核内容,因为大学招生的选拔考试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也可在适当的机会反映上级领导部门,由他们作出答复。
表一
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第一单元 月相及其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
变化
全球热量平衡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二单元 季风环流
气候类型
必修教材
气候变化
地球上的海洋
第三单元 表层洋流的分布
洋流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第四单元 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第一单元 人口再生产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第二单元 门槛人口和中心地
选修教材 第三单元 文化的概念
第一部分
文化景观
国家的空间特征
第四单元 领土的空间特征
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
第五单元 国界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选修教材 第二单元 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
表二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单元 干热风
大风
必修教材
了解土地资源 水资源
第四单元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的特征
组成
选修教材 第一单元 人口发展模式及分布
第一部分 第三单元 旅游活动与环境
选修教材 第二单元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
第二部分
城市新区的开发
四、认真实施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
新高中地理大纲首次推出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共拟出26个题目供学生选择或参考,通过三年来完成。学生每学期至少做一个,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在研究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结论等基础上来完成。
高一共11个研究性课题,基本随教学进度而设;第一单元(1题,26题)、第二单元(6题)、第四单元(4题,16题,24题)、第五单元(12题)、第六单元(21题)、第七单元(7题,14题)、第八单元(8题)。题目范围较小,让学生通过观测、观察以及所学知识的运用来完成,初步尝试利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高二共有10个研究性课题,其中有6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第一单元(13题)、第二单元(19题,22题,25题)、第四单元(3题)、第五单元(18题)、综合题有4个(15题,17题,20题,23题),虽然没有明显的与教学进度有关,但完全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完成,这就说明对高二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提高了。高三共有5个研究性课题,其中有关家乡资源(2题)、家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5题,11题)、类比家乡与其它区域的差异(10题)、家乡地理现象的变化(9题)等均属于综合研究性题。这些题目都与家乡的地理环境有关,有条件的地区还可编写地区地理,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课题自拟题目,翻阅资料,综合分析,归纳完成。这对高三学生来讲课题的范围较大,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要求又大大提高了。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性课题从高一到高三,由小题目到大题目,从较容易到较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从小课堂到大课堂,从课本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观察、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可行性、可操作性。这对教师来讲表面上是隐性教学任务,做或不做都可行,实际上是素质教育任务,应该不折不扣地去做,列入备课计划,可以随教学进度去做;也可以作为考查内容去做;教师要批改、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