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开放、创新--论化学中学入学考试的开放性试题_中考论文

融会贯通 开放创新——漫谈化学中考开放性试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融会贯通论文,开放性论文,中考论文,试题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向全国推进,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逐步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正在改变着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更内化在中考命题改革之中。

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部关于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命题改革的要求,中考命题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从命题思想、命题内容和命题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在命题思想上,要从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双基”向考查学科应培养的基本素质转变;从考查学科的知识向考查学科的能力转变;从考查知识的继承向考查知识的实践与创新转变。

在命题内容和形式上,要设计形式各异的多种题型,逐步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增加与生产、生活、科学实验、社会问题的联系,增加学科之间的渗透,增加试题的过程性和开放性,适当增加一些探究题型。在考试形式上,要采取开卷与闭卷结合等。

在解题要求上,注意解题能力和技巧的要求,渗透学科观点和学习方法,强调实验、观察、实践过程的讨论和迁移,从答案唯一逐步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过渡。

综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引下,体现这些要求的中考命题改革正悄然进行着。新的题型:科学探究型、思维发散型、信息迁移型、学科综合型等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这些开放性试题对于考查基本能力,注重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突出其教育性与激励性,都具有特殊的功效,越来越受到欢迎。这些题型将成为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考试中的主流题型。

“开放性试题”也称为创新能力评价(培养)题、扇形题、发散题等。它一般是指试题允许、条件不完备,答案多元不惟一、不固定,倡导并鼓励答案创新的一种试题形式。开放性试题有三个显著特征和要求。一是试题开放不封闭。问题素材围绕某一个中心或某个范围,但却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去分析,角度是多元的,试题设问的“窗口”也较为宽泛,给应试者留有多角度思维和答题的空间及可能。问题指令具有方向性和不封闭性。这是“开放性试题”得以“开放”的前提条件,是“开放性试题”的标志性特征。二是答案多元不惟一。“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多元(两个及其以上)的,且任一答案都能独立完成试题问题的指令,符合并满足试题的全部条件和要求。答案多元不惟一是“开放性试题”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性要求。三是评价重质不采点。对答卷的评价得着眼于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是否正确,逻辑表达是否清楚,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是否具有创新性等。除了坚持必需的学科术语的运用外,评分不硬套标准答案,不死抠知识要点,不死抠字眼,能自圆其说意到即可。评价具有的重质性特征,是“开放性试题”的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保证。

根据思维形式可将开放性试题粗略分为:条件开放性试题、推理(过程)开放性试题和判断开放性试题。根据其开放程度又可分为弱开放性试题(答案可能有两种);中开放性试题(答案可能性超过两种,但是有限的);强开放题(答案可能性有(无限)多种,也只有这种题,才可真正称为“开放题”)。本文对具有不同程度的试题一律以“开放性试题”称之。

条件开放型

例1 填表,写出与表中所列物质类别(指酸、碱、盐、氧化物)相同的化学式(各写一例)。

┌──────┬───────┬───────┬────┐

│ CO[,2]

│Mg(OH)[,2] │k[,2]CO[,3] │HCl │

├──────┼───────┼───────┼────┤

││ │ ││

└──────┴───────┴───────┴────┘

解析 这道开放性题,答案较多,依次可以是SO[,2]、Na[,2]O……;Ca(OH)[,2]、KOH……;NaSO[,4]、BaCl[,2]:……;H[,2]SO[,4]、HNO[,3]……只要判断准确上列物质是酸、碱、盐,还是氧化物,即可对应地写出来。即使不明白酸、碱、盐和氧化物的意义,判断不了上例所属的类别,也可仿上例写出或从试卷中找出。

推理开放型

例2 根据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不同,具体填写(1)~(2)组物质性质不同的原因,并以此为例,从所学的知识中再写出另外一组实例。

(1)金刚石和石墨:________排列不同;红磷和白磷:________不同。

(2)生铁和钢:____________不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开放性试题(1)(2)两问以填空的形式,只要能从组成和结构不同,具体化地填写出即可。(1)填写“碳原子”和“磷原子排列”;(2)从组成看,是其“含碳量”不同。由此可知:(3)是要填写从组成或结构不同导致物质性质不同的例证。学生只要回忆所学,即能填写出。类比(1)后可写出:①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所含氧原子个数②氧气和臭氧等;类比(2)后又可写出一些,如粗盐和精盐、自来水和蒸馏水等。

判断开放型

例3 进行下列3组实验(如下图所示)

(1)根据实验及现象、分析和归纳而得出的结论有(至少答3条):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上述实验中有关物质及反应在实验室、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实践应用(至少答3条):①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

解析 这道开放性试题,答案有多条,题目要求至少答出3条,可在分析、比较和归纳的基础上答出最有把握的3条。在解答本题的(1)时,要特别注意:得出的结论必须与同组实验有关,且有一定的概括性或规律性,切忌将某一个具体实验现象或结论作为答案。在(1)中结合实验可归纳为:①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②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起反应;③酸不能跟某些不活泼的金属起反应;④酸能跟某些盐起反应;等等。可从中任选3条作为(1)的答案。

在(2)中,按照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联系实际可归纳出:①稀盐酸可用于除铁锈;②锌粒和盐酸反应常用于实验室制取H[,2];③氯化钡溶液可用于检验SO[,4][2-]的存在;④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常用于实验室制取CO[,2];⑤用稀盐酸检验CO[,3][2-]的存在;⑥实验室有时用稀硫酸和镁条反应制取H[,2];等等。可从中任选三条作为(2)的答案,当然其他合理用途均可作为该题的答案。

从上述3例,我们还可以更为具体地看到:第一,开放题的“开放”是开启性与限制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开放”是有条件的,条件或明示或隐含于试题材料和设问中。“开放”不是洞门大开、无遮无挡的。如例1,学生不能张冠李戴地乱写。第二,答案多元,并非只限于“结论”“结果”的多元,它还包括试题所要求的“方法”“原因”等的多元。它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大类:一为“结论、结果”类多元,即角度、方法不同,结论、结果(答案)各异,如例1、例2;二为“方法、原因”类多元,即同一结论(结果),但由于角度、方法、原因不同而答案各异,参见例3。第三,“开放性试题”命题难,而解题相对较易。由于“答案多元”受制于教学内容的限定,同时它又制约着题目的编制及其载体的选用,所以命题难。但是,又由于这类题的答案并不唯一,为学生解答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学生几乎人人能动手,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开发运用“开放性试题”尽管难,但它对于打破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单一教学模式极为有利,对于推进以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极为有利。它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值得我们不懈研究的新题型。

“开放性试题”是以考查应试者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题型。解答开放题所需的思维形式和与解答常规题相比较,更加突出了对发散思维能力及相关方法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解答开放题呢?下面例题的解答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例4 现有五种溶液:盐酸、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请你从中选出两种溶液,用五种不同的化学方法进行鉴别。

要求:所依据的化学性质不能雷同;所用试剂在上述五种溶液之外。

①你选择的两种溶液是__________。

②鉴别它们的第一种方法是:________(包括步骤、现象、结论)

③鉴别它们的另外四种方法是(只要求写出所用试剂):

┌───┬────┬────┬────┬────┐

│ 方法│ 方法2 │ 方法3 │ 方法4 │ 方法5 │

├───┼────┼────┼────┼────┤

│ 试剂│││││

└───┴────┴────┴────┴────┘

④写出③中某个方法所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解析 这道题开放度较大。对于①试题没有太多的限制条件,学生可以任选五种溶液中的两种,这样的组合方式有10种(见下表)。

对于第②问,试题同时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以第2组选择组合为例解答如下(只要用一种方式叙述即可)。

(1)叙述式:分别用两支试管取待鉴别的溶液少许,各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振荡,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盐酸;变蓝的是氢氧化钙溶液。

(2)流程式:

(3)图示式:

对于③,仍以第2组选择组合为例,则除上述三种鉴别方法外,另外两种鉴别方法的试剂是:方法4——锌粒;方法5——CuO。

通过上述四例试题的实践解答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解答开放性试题的关键是要做到“四要”。

1.要读懂题目。读懂题,不仅要明确试题问题的方向与范围,还要明确题目的限制性条件,如例4,关于所选试剂不能为题设五种溶液中的一种,就是限制性条件。如上例中选择盐酸和氢氧化钙为对象,则此题就变为:“用五种方法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钙。”这样就有了解题的方向。读懂试题内容是解答试题的前提,否则对试题不是无从下手,就是劳而无功。

2.要回归教材。即要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知识支点”并组织答案。如例4的问题②③,就要先回归教材,唤起回忆,激活双基。该题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显性的知识点包括题目中提供的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具体物质化学性质的相异性;隐性的知识点包括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如果要鉴别HCl和Ca(OH)[,2],则要找到酸类通性或碱类通性。那么,酸类的五条通性或碱类的四条通性,则是其“知识支点”,然后依此根据题目要求,找出五种鉴别的方法来。对于例3也可利用酸类通性作为支点,有机组织答案并恰当运用学科术语,区别出“现象”与结论,就能顺利地具体写出三条结论来。不回归教材,不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是解答不好开放性试题的。

3.思维要多角度。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题最为重要的思维武器。如例2(3)、例3(2)可从多个角度去解答,只要符合题目要求的解答都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世界本身和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维的,多姿多彩的。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去解释同一事物或现象,常常除了有正确与错误之别外,还存在着优与不优、优与更优之分。例4中,如要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钙”,选用碳酸钠,无疑可以达到鉴别的目的,但碳酸钠是题目中限制用的,怎么办?则可以采用同类替换的方法,用碳酸钾代替。因此,解答开放性试题要力戒单向思维和定向思维,提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与角度择优意识。这是解答开放性试题的核心要求所在。

4.要多种方法并用。正确解答开放性试题不仅要进行多角度思维,同时也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并用。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发散与聚合结合、演绎与推理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解题过程中说理与题目材料的结合等。固定某种思维方式或某种解题思路、方法,对于解答开放性试题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多角度”不是“任意角度”,“答案多元化”不是“怎样答都可以”。“开放题是个筐,什么答案都可往里装”是一种误解。“符合题目要求”是解答开放题不可逾越的原则。在前述例题的解答中无不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这点。

标签:;  ;  

整合、开放、创新--论化学中学入学考试的开放性试题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