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论文_周克慧

关于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论文_周克慧

彭水县委党校

摘要:文章对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加快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是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是以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主题内容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希望通过走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地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感受另一种风情,满足他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渝东南民族地区,是重庆市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正好迎合旅游者的这种高层次文化需要。因此,如何做好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值得人们深思。

一、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分析

(一)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渝东南地区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主要以土家族和苗族的民族风情风俗为依托。一是饮食文化方面,渝东南地区风味饮食独特众多,其中以腊肉、菜豆腐、酸肉、三道茶、桃花酒等久负盛名。善于腌制香肠、腊肉等肉类及咸菜。二是节日民族文化,土家族的舍巴日、赶年,苗族的四月八、苗年、羊马节、赶秋节等极富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反应各族人民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是民族风情文化的集中展示。三是民族建筑方面,古镇:龚滩古镇、江口古镇、郁山古镇等,其中以龚滩古镇较为著名。民族村寨:彭水鞍子苗寨和酉阳石泉古苗寨比较有名气,保存比较完整,民族风情比较浓厚。四是民族民间工艺方面,渝东南民族民间工艺丰富多样,传统民族服饰主要有八幅罗裙、镶花手巾、绣花裙、编织帽、花衣披肩、银饰等,保存有“扎染”“蜡染”及其工艺品,传统手工艺有土家族西兰卡普、苗族蜡染、手工造纸、秀山花灯等,这些工艺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土家、苗族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的物化形态。五是民族歌舞艺术方面,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土家啰儿调、南溪号子、木洞山歌、川江号子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土家摆手舞、摇八宝铜铃舞、板凳龙舞、火龙舞等,苗族的芦笙舞、鼓舞。这些民间艺术蕴藏区域民族认同的文化观念和人文意识,体现出土、苗、汉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

(二)区位条件有一定的优势。渝东南地区北连长江三峡旅游胜地,东接湖南张家界和凤凰城旅游区,西南紧靠贵州“梵净山”旅游区,处于各大旅游热点的交汇地带,与重庆山城、长江三峡、湖南张家界、贵州 “梵净山”等大景区有较强关联性和互补性。渝东南地区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对渝东南旅游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政策优势。2012年,重庆出台《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意见》提出将旅游业打造成渝东南地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渝东南地区建设成为重庆旅游“第三级”、大武陵山区旅游经济高地、国内重要的民族生态旅游目的地。2013年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渝东南地区划分为生态发展保护区,其功能定位之一就是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二、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政府构建融合发展的良好宏观保障体系。

首先是建立健全政策机制。政府及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通过对文化旅游两大产业现行政策汇总梳理,完善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制定完善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重点制定投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吸纳社会资本,最大限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投资平台。

其次是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必须打破地域和行政限制,走整体发展道路。一是要整合资源,打破区县各自为政的局面。由渝东南民族地区连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科学编制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依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来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避免单纯的景观规划,把秀丽的自然风景与优美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丰富旅游资源,提高文化内涵。通过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强化大整合、大合作、大市场意识,统筹开发、合理布局旅游资源,实现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推进。二是优化资源布局,推进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规划融合。开展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实现文化和旅游资源按地域接近、文脉相承、内涵相关、业态互补、特色各异的原则规划布局。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强区、强县、强乡镇、美丽乡村、民族村寨保护建设统筹规划。

其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是要整合教育资源,加快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旅游人才教育平台,为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要建立文化旅游人才使用、奖励机制,大胆引进启用有志于宣传和继承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人才,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确保渝东南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人才继承,有人才传承,有人才把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二)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

1.加强旅游产品创新。自觉将旅游建设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把抽象的土家、苗家文化品牌商品化,创造出具有市场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异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2.推进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建设。依托鲜明的民族文化和良好 的生态环境,以国家民委组织的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生态旅游特色村寨建设为突破口,开发集自然风光、民俗活动、民族饮食、民族风情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3.开发民族特色餐饮文化。依托渝东南地区绿色食品资源优势,结合独特的土家、苗家饮食文化,开发地方名特食品、风味小吃等,通过定期组织民族地区名特美食展、烹饪技艺表演活动,建立民族餐饮开发基地,优化民族餐饮结构,打造民族餐饮品牌,发挥特色饮食对游客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三)拓展营销渠道,推进旅游精品线路建设。

1.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推进“智慧旅游”工程建设。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库和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区域旅游营销网络,联合发布信息,统筹旅游宣传促销,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信息化、现代化。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文化旅游商业模式,深入实施“智慧旅游”工程,重视科技创新对文化旅游消费内容的启发效应和消费方式的创新带动,支持企业将高科技手段融入主题乐园、情景体验、动漫游戏、建筑景观及特色演艺中,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2.是建立营销合作机制,争取最佳宣传效果。市内宣传媒体、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做好宣传造势、产品和项目展示、纳入国内外旅游项目推广计划。广泛运用新兴媒体、大数据和创意策划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根据不同客源地、年龄段、收入群体的游客偏好,精准投放广告信息,精细开发和培育市场。引导民族文化旅游企业围绕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目的地创作影视、动漫、图书、演出等文艺作品,实现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

3.是做强旅游产业基础,培育壮大旅游精品线路。发挥重庆主城、张家界、三 峡、乌江画廊、阿依河、仙女山、桃花源等知名品牌的作用,以旖旎的自然风光为载体,以丰富的民族文化为主线,科学构建旅游精品线。重庆一万盛一 南川一 武隆一彭水一黔江一酉阳一秀山旅游线;以石柱旅游为中介,形成三峡——张家界等旅游热线;

(四)培育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

1.着力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活力。对经营性文化单位继续深化改革改制,积极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文化旅游企业。积极推动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相互参股与整合,从市场主体上促成两个产业的深度融合。产业要实现融合发展,不仅是产业内部的整合,还要进行更大的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整合,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较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2.加强对文化旅游市场的研究,创新产品的开发手段。研究旅游者的不同生活习惯、文化特点以及需求爱好,选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将文化资源融入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把优势资源转化为受消费者喜爱的优质产品,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培育文化旅游的骨干企业。创新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营运机制,使其成长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精心策划和重点开发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以项目建设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推出新项目、开发新产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意见》2012年;

(2)《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报告》2013年;

(3)田富《从民族文化视角看渝东南旅游发展》——《文化产业》2014年第01期。

作者简介:周克慧(1966.5—),女,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高级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管理。

论文作者:周克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  ;  ;  ;  ;  ;  ;  ;  

关于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论文_周克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