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导向型地区地方企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思考--墨西哥和台湾出口导向型加工区的比较分析_台企论文

出口导向型地区地方企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思考--墨西哥和台湾出口导向型加工区的比较分析_台企论文

关于在外向型区域发展本地企业集群的一点思考——墨西哥和我国台湾外向型加工区域的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墨西哥论文,区域论文,台湾论文,集群论文,加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外向型加工区域:“苗床”还是“飞地”?

近年来,我国大陆出现了新一轮的外商投资热,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地,新增外 资纷纷投向电子信息等更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各地正面临外国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机遇,同时 也面临区域竞争的挑战。北京申奥成功,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成功的可能,将给国 内一些外向型区域的发展带来更加动荡的环境。这是因为,当生产要素在国际和区际之间迅 速流动时,区位替代变得越来越可能[1]。外国公司在当地开业并经营的同时,还会在海外 其他地方投资、授权或进行转包活动[2]。而正在各地之间进行的“投标战”的成功与否, 最终仍然取决于区域内企业集群的性质及其创新内力。

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又称地方企业集群(local cluster of enterprises),简 称集群(cluster),指企业在商务联系基础上所形成的地理集聚现象。集群包含的企业数可 以不同,大小企业占有的比例也可以不同。一些集群由大量的中小企业构成,另一些集群的 核心可能是大企业,有时是外国企业。各种集群中,企业之间交互作用的程度不同,有松散 的企业网络协会活动,也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竞争。地理靠近会给企业带来合作机会,可能 实现企业之间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等多方面合作。发达的 企 业集群的特征往往表现为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企业间的劳动分工的发展。在集群中, 供应商、制造商和客商会频繁地面对面交流信息和知识,而这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企业 在集群中可以获得外部经济并降低交易费用和学习成本[3]。近些年来,国际学术界大 量文献注重于集群对创新过程、组织学习、企业绩效以及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外向型加工区域中,当外国投资占有相当比例的时候,如果大量地进行外部采购以降低 成本,则有可能使区域缺乏活力或原有活力逐渐消失;如果外国投资对内和对外公平开放, 并发展本地产业联系,逐渐加大在本地进行采购和聘用人才的比重,则可以培养出本地的企 业集群或网络,使该区域逐渐获得技术转移和经济发展。从日本的即时生产(just-in-time production)发展起来的新式供应链管理,使得进入全球商品生产链的多

国的OEM(原始设备 制造)活动都根植到本地经济社会之中,从而提高本地供应商的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各地需要采取集群战略1(cluster strategy),与外来投资企业相适应,在本地发展一些支 撑的基础结构,包括培训组织、技术转移和研发机构,以利于外资企业的落地生根和本地经 济的持续发展。

对于我国大陆“筑巢引凤”所形成的各个外向型加工区域来说,需要认真研究其外资厂商 的策略对培养本地企业集群的影响。它们仅仅是外来企业暂时落脚的“飞地”,还是能够持 续发展,成为培育当地新企业的“苗床”?外来企业的技术是否能够转移到当地?本文将用我 国台湾和墨西哥电子产业历史经验的资料,从一个侧面探讨在外向型加工区域中发展企业集 群的问题。

2 台湾和墨西哥的对比

在60年代,日本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消费性电子产业面临衰退,70 年代,日本制造的零组件成本提升,也迫使美国厂商积极寻找海外便宜的电子零件来源。在 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消费性电子公司在台湾和墨西哥分别设立生产据点,使得台湾与墨西哥 几乎同时进入了消费性电子商品的全球生产链。台湾与墨西哥在外资不同策略的运作之下, 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最初,墨西哥的电子产业规模远大于台湾,但最后墨西哥失败,台湾 不但崛起,而且发展了计算机产业,成为全球计算机商品链中重要环节[4]。将墨西哥与台 湾进行对比,可以说明在企业集群中本地人际网络影响到技术扩散和全球商品链的前后向联 系,而对人际网络起重要作用的是外资厂商的策略。

2.1 台湾

美商在台湾的投资并不是只针对台湾的市场的,因此多采取独资,而且规模较大。其特点 是美商让台湾子公司的经理有较大的主动权,在台湾进行采购,同时训练台湾的员工和经理 , 帮助当地的供货商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并且提供稳固的市场,帮助本土厂商与国际厂 商相联系。

例如,通用设备公司1964年在台湾设厂,开始对台湾的经理进行严格的训练,与台湾的供 货商一起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质量,使生产流程标准化。王安、惠普等国际电子企业先后在 台湾设厂生产零部件,并在出口加工区建立卫星厂,衍生了对中上游数百种电子材料的需求 。80年代以后台湾电子公司许多资深的经理都是从这些外商公司出身的。

例如,IBM在台湾训练了一群扎实的高科技管理人才,为每位员工花两百万台币,将他们送 到新加坡(后改为大陆)接受训练,使其与来自亚洲各国的IBM精英竞争,有四十多个在IBM担 任过主管的台湾人现在都成为台湾电子产业各领域的主要人物,他们把在IBM所学的技术与 管理知识带进台湾,贡献于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在这个过程中IBM同学会对技术扩散起了很 大作用。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缝纫机制造商辛格(Singer,台湾称胜家)。辛格到台湾设立独立的子公 司是在1963年,当时台湾已经有制造缝纫机的家庭式小型工厂,生产过程十分简单,没有制 造的标准,更没有质量管理,零部件没有统一规格,零件制造商各行其是,装配厂需要协调 规格迥异的零件。当时最大的装配厂想订定出标准而受限于零件采购与技术的缺乏而未能如 愿。一些关键零部件诸如梭子、卷线筒等仍须从外国进口。

台湾辛格的技术支持范围分成三种类型:(1)为供货商进行训练或演讲。(2)为零件制造商 提供标准和规格。(3)为公司提供技术上的帮助。为了确保零件的质量,台湾辛格雇用了检 查员来监督供货商的产品质量。此外,辛格还训练作业员,弥补劳动力的短缺。60年代初期 辛 格到台湾设厂时,台湾已有缝纫机装配和零件厂超过250家,正面临着生产过剩与台湾市场 饱和的压力,而且当时台湾缝纫机已经能出口,以为台湾的技术足够,辛格的投资不能改善 产业的技术标准。因此,台湾厂商曾极力反对,对辛格的品牌、技术、资本和市场策略十分 害怕。但政府出于两个原因仍然允许辛格的投资:当时台湾仍须进口特殊类型的缝纫机,辛 格的投资将可望取代进口,省下外汇;辛格是缝纫机产业的技术领导者,可以改进地方零件 的质量,提高地方产业的技术水平。

台湾政府对台湾辛格提出三项要求:第一,一年之后要有83%的零件采购来源于本土供货商 ,并提供标准化的蓝图,指派有经验的工程师去帮助工作。第二,对本地供应商的采购价格 要比从其它工厂的采购价格多出15%。第三,需要尽可能的出口。辛格达到了这些要求。自 辛 格进入台湾之后,台湾的缝纫机产业开始迅速成长,技术也迅速提高。有60%的本地零件商 与辛格发生了后向联系。

对于台湾市场而言,辛格追求的是高质量与高价位、较多的设计,而台湾的缝纫机厂商主 打低价位。在世界市场上目标也不同,辛格是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家庭为主要市场,台湾厂商 则以发达国家与产业市场为主。因此,辛格对台湾零件供货商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供货商零 件质量,台湾的缝纫机制造商也向辛格的供货商购买零件,辛格也没有阻止供货商供货给台 湾制造商。辛格却受到了台湾制造商的威胁,一方面,因为辛格的全球策略,对于台湾辛格 在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决定上有所限制,造成台湾辛格决策速度比不上台湾厂商,另 一方面,台湾辛格的目标是发展中国家,对于新技术的要求不如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台湾厂 商来得殷切,因此台湾缝纫机制造商的技术逐渐甩开台湾辛格。

辛格对于台湾经理与员工的严格训练和对供货商在技术上的支持,而这些零件商也同时将 零件卖给台湾的缝纫机制造商。这也说明了在全球商品链之中本地企业间的社会网络对于企 业能否升级是很重要的因素。

外资企业是否促进当地发展,取决于其技术能否扩散,以及当地企业是否纳入其商品链中 。在台湾,外商与本地零件供货商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生产零件的外商也带动下游加工业 的发展。外商在台湾培养的许多工程师后来都离开外资企业而自行创业。

2.2 墨西哥

60年代美国消费性电子公司也将劳动部门移至墨西哥,使其成为美国衰退的消费性电子产 业 最大的零件来源。但与在台湾投资不同的是,美国电子工厂仅想利用墨西哥劳动力成本低 的优势,在墨西哥生产零部件,然后运到美国进行最后装配,这些工厂都是些较小型的独立 公司,它们并没有向墨西哥当地的市场拓展。其结果,墨西哥的本土企业没有通过和这些外 商建立合资企业而获得采购合约的机会,也就没有获得学习的机会。

1965年,墨西哥开始实施边界产业化计划(Border Industrialization Program),鼓励外 资到墨西哥设立maquiladoras,即从美国进口原料与零件,组装后再销回美国的工厂。墨西 哥政府希望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和产业园区,吸引外资设厂,从而带动本土电子产业的发展 ,因而特别允许maquiladoras从美国进口零件时免除高额的关税。美国电子公司在墨西哥建 立maquiladoras工厂也是以独资方式,所选的地点都在墨西哥边境,并接近美国供货商的所 在地,如亚历桑那、德克萨斯州,并没有和当地内陆的企业有所联系。

70年代初期,美国大型电子公司在墨西哥边界设厂,并考虑邻近美国本土零件供货商。各 小镇无不成立产业区以吸引大厂,边界小镇之间形成竞争。然而,如60年代的情形一样,这 些小镇吸引的仅是生产或是装配零件的工厂,极少数美国的maquiladoras在墨西哥进行最终 产品的组装。在墨西哥投资的美国小公司并不供应墨西哥市场,也采用墨西哥本土厂商制造 的零件。

与台湾不同的是,美国电子公司对墨西哥子工厂的采购采取集中管理,墨西哥工厂较差的 名声,以及美国制造商对亚洲生产零件的偏爱,都使得墨西哥供货商很难成功打入美国的供 应网络。

美、墨边界的消费性电子产业主要分布在五个中心城市,交通线则以墨西哥市为中心呈放 射状分布,而边界城市之间缺乏运输。墨西哥政府鼓励外国投资于北方城市,雇用当地员工 ,尽管后来全国开放,但新的电子厂投资仍然在北方边境,靠近美国供货商和客商。美国公 司对美国国内市场的保护也限制了墨西哥内部与边界的电子产业的互动。

1974年和1975年全球不景气时,墨西哥政府做出了提高基本工资的致命决策,人力成本大 大提高,许多国内工厂因而倒闭,外资在墨西哥的工厂也纷纷关闭。最后,亚洲的零部件取 代了墨西哥,台湾成为美国与日本电子产业零部件的供应地。尽管墨西哥政府曾经致力于设 立许多产业区和改善投资环境,但先进的技术无法通过前后向联系转移到当地,使其失去了 产 业升级的机会。

3 结论

以上的对比分析仅说明台湾比墨西哥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电 子 产业成为世界零部件供应地的辉煌即将过去。现在,由于受到大陆的巨大市场潜力的吸引, 许多台湾主要的电子集团都已经在大陆建立了生产基地,台湾公司在大陆已经有价值450亿 美元的投资。甚至日本电气巨挚索尼公司停止了在台湾生产摄像机、光盘和DVD,将生产线 转移到中国大陆和马来西亚。而且,有迹象表明,台资电子产品的制造中心已经由珠江三角 洲转移到长江三角洲。

区域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集群的竞争。研究表明,本地化的互动学习,尤其是隐含经 验 类知识的交流是存在于共生的企业之间的,它可以促进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 升级。具备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外来投资企业,则往往是技术转移的关键知识源泉。外资 对当地经理人与当地供货商的策略,以及在当地条件下是否能够形成一个有利于技术扩散与 前后向产业联系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够让纳入全球商品链的产业在 本地生根。墨西哥与我国台湾的比较,对我国大陆的很多城市和区域都有重要的启示,它证 明了从集群的严格意义上说,只有当外国企业在一个地方进行永久性投资,对当地起重要作 用时,外国企业才可以作为当地集群的一部分[4]。当城市和区域吸引外资时,特别重要的 是使外资在本地生根,以及促进本地的创业和创新。反之,如果仅满足于“筑巢引凤”和吸 引外资,则会造成脆弱的“分厂经济”,

难免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失败。

标签:;  ;  

出口导向型地区地方企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思考--墨西哥和台湾出口导向型加工区的比较分析_台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