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新课程标准论文,理念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取代了沿用五十余年的《全日制普通 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从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 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阐述了高中化学课程的新理念。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 根本性的变革,以满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保证学生的自 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能落到实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尤为重要 。
研究性学习是人类进入高度文明、高度综合、高度信息化社会后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 学习观,是21世纪中学化学教育的主旋律。
研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高到与认知目 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它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积 累。通过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在这些指标上有新 的发展。
针对当前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封闭、轻视实验、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懒于思考、疏 于创造的状况,化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 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研究性学习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在面向21世纪的教学中,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探索性因素,积极开展课堂教学中的 研究性学习探索,是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时代要求,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绝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或是一种课程形态所能涵盖的,在当 前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它更多地呈现为一种深刻而辩证的教学思想和教 育理念。
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掌握学习”理论符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以科学探索为主的多 样化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理论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理论根基,它很好 地体现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的: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 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在适当条件下,95%的学生能够高水平掌握所学的内 容。许多学生所以未能取得优良的成绩,问题不在于学生的智力方面,而在于他们没有 得到适合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寻求使 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手段,即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帮助,使其树立信心 ,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 发展。
1.与传统的消极学习观相对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学习的学习过 程。
2.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动机和求知欲,在研究性学习中可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让学生主 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 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 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的目的,为创新能力 的提升夯实基础。
1.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用科学的认知方 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2.在研究性学习中强化了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能力培养与知识同步到位。
3.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学会清晰地 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以实验探索为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 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建议用实验探索来完成化学内容的学习。实验探索是学习化学过程 和方式的主线,引用多媒体网络能使研究性学习更具有活力。
(一)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研究思路下学习
优化教学过程,可分以下几步实施:
例如,苯酚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片段),教师提出:请同学们依据苯酚的结构,对苯 酚可能有的化学性质做出假设,并设计研究方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发表各自 观点。
学生研究1
假设的理论依据:乙醇、苯酚都有—C—OH结构。
假设:苯酚和乙醇中的羟基的化学性质相似。
对比实验
1.往苯酚溶液和乙醇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再滴加烧碱溶液。
2.融化的苯酚和无水乙醇分别与钠反应。
交流,质疑:为什么苯酚中的羟基氢更活泼?羟基在不同分子中的活泼性可能不同?
讨论评价:受苯环影响,使得苯酚中的羟基氢更易电离。
学生研究2
假设的理论依据:苯和苯酚都有苯环。
假设:苯和苯酚中的苯环的化学性质相似。
实验验证
1.分别和少量的浓溴水反应。
2.分别和铁粉、液溴混合。
3.分别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
交流,质疑:为什么苯酚中苯环的化学性质更活泼?苯酚和溴水发生的是什么反应?酸 性KMnO[,4]氧化的是苯环吗?
实验:将苯酚和溴水反应的混合液过滤,在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出 现浅黄色沉淀,说明发生了取代反应。
讨论评价:受羟基的影响,苯环更活泼了,易被取代。
得出研究成果:苯酚具有羟基和苯环的化学性质,羟基和苯环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其 更活泼。
(二)努力挖掘化学实验教学中蕴涵着研究性学习的丰富素材
化学实验中有不少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化学知识、定律、原理的形成、发展过程的 题材。化学实验采用宏观物质之间的反应来探索微观世界的奥妙,实验的影响因素往往 比较复杂,有许多问题可探讨、可研究。可见,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丰 富素材。
例如,乙醇氧化制乙醛是高二化学中的一个学生实验,采取师生共同讲、做、观察、 分析、练习、总结等程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以研究者的态度对待实验,收到良好的教学 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如图1所示,将铜丝用酒精灯烧到红热(紫红色的铜丝变为黑色),迅速插入盛有酒精的 试管里,铜丝由黑色变为紫红色。重复几次,可闻到有乙醛的气味。学生分析现象(一 般认识),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由化学方程式可得出结论Cu是催化剂,CuO是中间产物。
引导学生思考CuO与乙醇反应的条件如何?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经选择做如图2所示的实验:黑色CuO粉末与无水乙醇混合共热到 沸腾。
现象:黑色CuO不发生变化,也未闻到CH[,3]CHO的气味。
引导得出结论:CuO与无水乙醇共热不反应。
找出假设:可能是温度不够高。
继续实验:先把铜丝用酒精灯的外焰烧到红热,冷却后进行如图3所示操作实验。
现象:内焰和焰心处的铜丝由黑色变为紫红色,外焰仍为黑色。
分析讨论:(加深认识)焰心是乙醇蒸气,
如何使该实验更为完美和更有创新?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装置,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从中选出如图4所示的实验装置 (铁架台等均略去)。
再继续实验:先点燃A酒精灯,等B管中的乙醇沸腾后再点燃D酒精灯,C管中固体红热 后,即移去酒精灯。
现象:C中固体保持红热,且最终变为紫红色固体,E管中有液体生成。
分析(认识加深):学生回答,C中黑色固体变为紫红色固体即CuO生成了单质Cu,E管中 冷凝的液体有H[,2]O(加无水CuSO[,4]粉末变蓝)、CH[,3]CHO[与新制Cu(OH)[,2]反应验 证]生成,D酒精灯移走后,C中固体保持红热,说明该反应放热。
对该反应条件的思考(深层认识)C[,2]H[,5]OH液体与GuO粉末混合共热不反应,即反应 温度不够高,因乙醇液体温度最高不超过沸点,而该反应温度要达到300℃才能进行, 即用乙醇蒸气与红热CuO能满足反应条件。
该实验的改进,实验现象更明显、更全面、真实,具有创新性。
通过以上各个层面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各种实验兴趣(观察、操作、探究、 概括),训练了他们的化学思维方法、工作方法、研究方法,发展了他们的各种能力(观 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生能从具体的问题到一般问题,从条件限制中 找到矛盾突破口,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后,经总结和归纳进而形成知识 体系,再从知识体系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最后形成新的思维体系。
把化学实验放在认知基础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效。如果我们把学生所具 有的研究潜能看成是一个网络,那么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好比是网中的横线,而化学方 法和化学思想就是纵线,只有纵横交织,才具有完善的认知结构(如图5所示),为学生 的研究性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网络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对未来教育的论述中提到:未来教育 = 人脑 + 电脑 + 网络。由 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网络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 式出现了新的变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学,它对文本(Text) 、图形(Graph)、静止图像(still image)、声音(Audio)、动画(Animation)和视频(
Video)等信息具有集成处理能力,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交互环境。 在网络氛围下,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丰富。课堂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可 借助多媒体网络,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丰富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 的兴趣,为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例如,在讲污染问题时可在网络上收集大量的有关环境问题的视频素材,如酸雨、赤 潮、沙尘暴、臭氧空洞、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以及CO污染、SO[,2]污 染、粉尘污染,等等。也可搜索Internet上的有关环境信息,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接触到的新知识,从而重新认识环境问题。
现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很多,也可借助多媒体网络布置课堂作业。如高一教材“碱金 属”一章中的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可鼓励学生完成如下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侯氏 制碱法的基本化学原理和生产流程,说明侯氏制碱法在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 义,然后提交小论文。赋予作业研究性功能,初步树立学生的科研意识,课堂教学的延 伸,使学生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课时矛盾
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如果把知识完整地教给学生,由于用时多,人人感到课时 紧张。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使学生的“学”和教 师的“教”同步,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使学生的学始于教而又不依赖于教,让 研究性课题的设置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2.高考压力
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人认为会阻碍学科知识的建立和巩固,影响高考成绩。 其实不用担心,因为课堂上引进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要学生初 步树立研究意识、体会研究方法;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心智的有效途径。
(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问题的提出
1.教学活动要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展开。问题应该来自具体学科教学的背景,或者是 课程标准的范畴。
2.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准备,反复斟酌,精心选题和适当地设置课题所涉及的问题,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基础。
(三)防止“三淡”,强化“三性”
1.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防止淡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全新的方式给他带来的诸 多益处;防止淡化感受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防止淡化掌握调查、观察、 实验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2.强化知识性,有利于学生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强化实用性,体现在化学知识与生 活、科技、社会实际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强化趣味性,表现在创设一 定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启迪相互思维。
(四)在化学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研究性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本人在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充电, 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敢于突破旧模式 的束缚,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努力挖掘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 识水平、能力和生活体验,精心设计出学生参与的最优教学方案。
3.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规律,使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纯到综合,顺应 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整个过程应以问题的提出(发现)、研究和解 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题意识,使学生的探究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4.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灵活机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效驾驭课堂,使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融合,消除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断层现象。
(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引起了传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变革
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得到提高:(1)问题意识(困惑→问题→假设→反思);(2)信息素 养(积累→整理→分析→整合);(3)实验能力(定向→验证→回归);(4)情感体验(兴趣 →自信→执着);(5)合作精神(寻友→交流→分工→共享)。这些必将为他们的可持续发 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在具体操作中必然存 在不足,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进行认真解读与实 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