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教材例习题的配置及使用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题论文,新人论文,教材论文,建议论文,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人教版教材要比旧人教版教材更新颖、更具灵活性,在知识结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但是,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章节例题设置的先后顺序,教材例习题的配置形式和数量,例习题解答过程的规范性等方面仍值得探讨。以下笔者就结合新人教版教材中章节例习题的配置,谈一谈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建议。
一、某些章节例题的讲解顺序可适当调整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对教材中的一些例题的讲解顺序加以调整,则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时,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先集中安排代数式作为预备知识,再安排方程的解法,最后安排应用问题”的教学顺序,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列方程和方程的解法有机地结合。这样安排,虽然突出了建立方程模型这个重点和难点,能够让学生体会学习方程的作用,但也给实际教学带来一些问题,造成一节课中出现多个重点、难点重合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课本P.88在学习“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这两节中的问题一、问题二的时候,既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这两个重点,又要兼顾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对此,学生很难同时掌握,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我们教研组分析讨论决定:先安排两节课,按新教材的顺序,讲解教材P.79~P.82的例题,突出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思想,让学生体会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意义。从第三节课开始改变教学顺序,安排6节课讲解教材P.82~P.101的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例题,让学生先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最后再按路程问题、工作量问题、利润问题等,分类讲解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例题。实践证明这样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更好。
二、增加必要的例题及其详细分析,给出完整、规范的解答过程
新人教版教材典型例题偏少,答案常常不惟一、不确定,可供参照的示范性分析和解题过程很少且不规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预习和自学困难都很大,学生看了教材,也不会做题。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增加必要的例题及其详细分析,并写出完整、规范的解题过程。
但由于不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认识、理解教材的能力有限等原因,这样对不喜欢听课,喜欢看书自学的学生或理解能力较差、记忆力不强、比较依赖教材的学生影响很大。时间久了,学生预习和自学的效果很差,解题过程很不规范,运算能力也降低了,导致学困生也逐渐增多。当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我们教研组几位使用过旧人教版、华东师大版和新人教版三种教材的教师几年的调查、对比、分析,发现新人教版教材的使用,对学生以上问题的出现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深入研究新教材,在讲解学生不易理解、书写过程易犯错的知识点时,增加适当例题并规范解题过程。
例如,八年级上册P.20:在讲解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应用时,新教材没有相应的例题,导致很多学生对定理理解不够透彻,在解题时,书写过程很不规范,漏掉必要的条件,或者不直接使用定理,而是用全等的方法把定理重新证明,比较费时。
建议教材中增加一个直接应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例题:如图1,在△ABC中,∠C=90°,AC=40cm,BD平分∠ABC交AC于D,AD∶DC=5∶3,求点D到AB的距离。
图1
分析:要求点D到AB的距离,首先要观察图中哪条线段是点D到AB的距离?如果不存在这样的线段怎么办?添加辅助线,过点D作DF⊥AB,垂足为F,则DF的长就是点D到AB的距离。
解:过点D作DF⊥AB,垂足为F。
因为AC=40cm,AD∶DC=5∶3,
所以DC=40÷(5+3)×3=15cm。
因为BD平分∠ABC,DF⊥AB,DC⊥BC,
所以DF=DC=15cm。
答:点D到AB的距离是15cm。
学生易错点:①不知道根据定理作辅助线;②书写时漏掉定理的必要条件:DF⊥AB,DC⊥BC,将其错误地写成:因为BD平分∠ABC,所以DF=DC=15。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解题时书写解题过程易漏掉条件或不规范,但教材中又没有相应的例题章节,如八年级上册P.5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三线合一)的应用”,八年级下册P.74“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九年级上册P.81“垂径定理的应用”,九年级上册P.94“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应用,九年级上册P.97切线长定理的应用等等,教材中都没有相应的例题,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对教材习题配置的几点建议
1.题目类型需要灵活多样
新教材中题目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单一的求解、求证题的习题模式。建议增加选择题、填空题、研究性、开放性、探索性等问题,这些新题型可以使学生和教师自由、自主选择,避免教师到处挑选补充练习题,学生盲目购买各种练习册,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都大大减轻负担。所以,如果教材中练习题目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使教材的功能大大增强,教法、学法更加灵活、方便。
2.题目难易度编排需要分层次,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新教材编制的例习题偏少。想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思想是好的,但是没有足够、相应的习题对知识点加以巩固,学生往往是上课听懂了,但课后不会做作业。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不到位。这可能也是各种教辅资料、练习册畅销的原因之一。旧人教版教材在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例习题比较有梯度,数量也适当,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练习题大都可以模仿例题,学生容易消化、巩固,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事实上,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足够的练习量和必要的模仿练习是保证学生掌握“双基”、学好数学的前提。
建议新教材每章节的练习题增加题型和数量,并编排为练习A、练习B、习题A、习题B。练习A中的题目相对来说容易些,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而练习B中的题目就可适当增加难度,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果学生独立完成有难度,教师可以作必要的提示或组织学生讨论完成。在B组题目中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题目与中考题型接轨,甚至可以选一些优秀的中考原题,这样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重视教材,不要脱离教材。总之,笔者认为新教材中题目的编排需要充分体现新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理念。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为弥补教材例习题的不足。我教研组经过研究、讨论,精心挑选了由我市教研员和初中骨干教师共同编写的《初中数学分层导学》丛书,作为教师教、学生学的补充例题和练习资料,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初中数学分层导学》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根据我市的教学实际情况,由易到难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知识回顾:在学习新课前复习旧知识,学生可以预习自主完成,也可以在课前5分钟完成;第二层次——基础练习:是本课时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通过学生的认真练习,可以使新学的知识点得到巩固;第三层次——技能与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第四层次——拓展与提高: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掌握,有兴趣的学生可选作。
新教材虽然留给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有利于教师延伸、拓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是教师的时间、精力、能力、经验是有限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在教学实践中困难重重,教学效果相差甚远。如果教材的例习题配置题型多样、书写过程规范、难度有层次、数量适当,则可以大大减轻教师到处挑选补充例题和练习题的负担;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盲目购买各种练习册的负担;可以促使学生重视教材,以书为本;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和自学课本的积极性和效果;可以大大减小由于教师能力、经验等的差异,造成不同班级的学生成绩差异很大的现象。经过我们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对新教材例习题进行大量的探讨和改革,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