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学的实践修正性
◎高洋斌
摘要: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在传承过程中触发了其本身的修正作用,解决了一系列社会矛盾。运用儒学对社会表象进行分析,得出经世致用之道,并使之成为改变社会结构的良性手段,是每一个儒学者与被儒学者都必须直面的课题。
关键词: 儒学 修正作用 社会结构
儒学的实践修正性,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手段把已有的历史存在给予他人,使之学而有得、并在加以创新或创造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过往记录的一种社会行为。儒学将固有的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相结合,达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统一,催生出更好的进步文明,对社会结构进行良性改造,助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儒学的相关概述与其覆盖区域
儒学是孔子创立的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起初意指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既有相同也有不同,需要区分对待,不能以偏概全。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蒋润花,左远志,陈佰满,徐勇军,杨敏林(118)
二、始终革新、融合的儒学价值观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儒学是一条探索与求知之路,并不是象征性地重复记录与简单的强制性灌输。社会前进的关键在于革新,并非一味地萧规曹随。今时社会上传递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畸形现象成了儒学革新的绊脚石,是对儒学的一种挑战。儒学提倡包容的心态、良性的竞争机制、集体优先的价值观。继承精华、摒弃糟粕是儒学特有的时代主题。多年前,国人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提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特定时代里提出的革新观念,要做到身体力行,为己所用是很难的。大多时候,皮毛易学,精髓难懂。将东西方文化的固有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加以融合,注入新的血液,挖掘新的动力,有所创新,才是儒学革新的意义。儒学讲究善始善终,并非一蹴而就。儒学是一个良心工作,不是一个功利事业,这是儒学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区别。
(二)儒学始终跳动着历史前进的脉搏,贯穿人类社会演变的整个进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儒学固有的同化特性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进化而成的一种能促进社会迈向更健康、更文明、更先进方向的一种催化产物。儒学使我们知道:体制可以健全;制度可以完善;思想可以融合。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求同存异、继往开来的民族,拥有囊括古今的气宇、气吞天下的魄力和傲视群雄的决心。
(一)儒学以教为技,以育成器,不断推出自己流派学说的代表人物在大争之世抗强图存。儒学兼采各家学说,取长补短,不断将自身理论体系与社会生产运动相结合,并不断地发展壮大。这种情况有统治阶级人为的推动因素,但更多的是时代抉择的结果。
三、儒学是一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相结合的社会改良运动
儒学作为中国各朝代统治阶级案前的国策,可使我们一窥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变迁与思想情怀。
定义 2 设简单图G, f是图G的k-正常边染色,若对∀u,V(G),当u≠v时,总有C(u)≠C(v),则称f为G的k-点可区别边染色,简记为G的k-VDEC,记{k|G有k-VDEC}是图G的点可区别边色数,其中C(u)={f(uv)|uE(G)}。满足点可区别边染色的图称为点可区别边染色图。
事件营销,在企业界运用广泛。企业界将事件营销定义为:企业围绕一定主体,借助社会热点、重大活动,或有意识地组织和策划一定活动和事件,形成一定时间内的传播效应,从而达到迅速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企业商品销售的策略。从城市营销的角度来看,事件营销就是利用具有吸引力的事件,从事件中吸引社会大众关注及参与,社会大众从此类事件传递的信息积累对城市的印象,从而形成社会大众认同的具体形象,再通过各种有效的传播途径,将城市形象传播出去的过程。
(二)当下的儒学改良既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也要满足一小部分人的需求。儒学因材施教的纲领表明:不抛弃一个异类,不一味迎合大多数,才是一个符合时代背景的新型儒学体系。
四、儒学对中华民族品格的更新性塑造
中华民族是文化超然的国度,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主导并占据着主流思想的地位。儒学之所以能让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恰恰反映了儒学思想的强大可塑性。儒学体现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就是当国人在面对仅凭自我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大都顺从个人利益,疏忽集体利益。个人理想与现实情况发生冲突时,很少有人倾向丰满的理想,相当一部分人都为现实生活中的琐事而疲于奔波,导致自身的信仰缺失,一个缺失信仰的民族注定走不长远。因此,重塑国人共同信仰,实现中国梦格外重要。所以,我们需要熟练掌握重新挖掘儒学的可塑性方法。
中华民族在近代灾祸不断,东西方国家对我们轮番欺辱;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我们深受其害;历史遗留问题让我们至今负重前行。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重新站了起来,就像一棵果树重新长出了新枝、发芽、结果。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去采摘诱人的果实之时,又有几个人去给果树浇水、施肥、加固根部。改变这一切,都可以依靠儒学的可塑性来实现。一切启蒙儒学,时刻反思儒学,重塑儒学。
五、结语
人是社会主体,具有传承功能。每个人都在“儒学”或者“被儒学”,这是儒学修正的互通有无。儒学运用不是简单粗暴的一气呵成,而是精雕细琢的言传身教,具有传承性、共通性、相似性的特点。时刻儒学与被儒学的我们应充分坚信儒学的潜在价值:“儒学可树人,儒学可立国,儒学可千秋。”
参考文献 :
[1]王学典.儒家文化与中国的改革[J].新华月报,2017(09).
[2]邹艳.谈儒家文化的复兴[J].汉字文化,2017(06).
(作者简介 :高洋斌,男,本科,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儒学的实践修正性)
(责任编辑 蔡慧玥)
标签:儒学论文; 修正作用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