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湾玩具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_台湾论文

近三十年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玩具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地区论文,中国大陆论文,文献论文,玩具论文,近三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玩具生产大国,中国制造着全球75%左右的玩具;作为玩具出口大国,中国玩具出口额超过350亿美金,占总产值的85%以上;作为玩具市场大国,中国是仅次于美国、日本后的第三大玩具消费国。“玩具”,可谓是不得不提的社会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玩具的外观、功能、制造技术、隐含文化等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对玩具的研究也逐步兴起并日益丰富,然而,更多的研究焦点在于“玩具”本身,而不是“玩具研究”的现状、趋势、特征等各个方面,且缺乏客观的数据和系统的深度分析方法,尤其对于“大陆和台湾的玩具研究差异”的研究更是少见,而恰恰是这样的研究,才能让我们停下脚步,冷静分析玩具研究的现状,思考玩具研究的发展方向,乃至影响玩具事业及其社会价值。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玩具研究现状和趋势,本研究选择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硕博士学位论文,这种代表性,不仅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代玩具研究热点和较高研究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类群体的热切关注和切实需求。

      因此,本研究搜集了1980~2013年间,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玩具”为主题的573篇硕博士学位论文。并在分别分析两地硕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比较了两岸的玩具研究在数量变化、研究力量、研究对象、研究选题等方面的差异,由此提出我国玩具研究的趋势和不足。当然,本文的统计和分析都是建立在所收集的硕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不排除因早年资料的缺失而造成的研究缺失。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作为大陆硕博士学位论文的数据来源,以台湾硕博士论文加值系统数据库作为台湾硕博士学位论文的数据来源。其次,本研究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在主题是“玩具”的前提下,搜索关键词或题名是“玩具、玩学具、玩教具、教玩具、材料设施、积木、玩偶”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同时本研究排除以下几类论文:第一,单纯的教具或学具的研究论文;第二,广义儿童产品和书籍的研究论文;第三,虽以玩具为例,但与玩具无关的学位论文。最终得到大陆300篇有效论文,台湾272篇有效论文,并以总体趋势、研究力量、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为分析单位,进行分类和统计,从而揭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玩具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异同。

      三、研究结果

      (一)历年数量变化

      经统计,1980至2013年,收录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的玩具主题硕博士学位论文,已达300篇,收录在台湾硕博士论文加值系统数据库中玩具主题硕博士学位论文已达272篇,本文以此代表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玩具研究现状,其历年的论文数量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1所示,从整体上看,在1980~1989年,仅有10篇,占两岸总篇数的1.8%,且都来自于台湾;在1990~2004年,数量有所增加,共有36篇,占两岸总篇数的6.4%,其中大陆为9篇,台湾地区为27篇;在2005~2013年,数量急剧增加,共有516篇,占两岸总篇数的91.8%,其中大陆为291篇,台湾地区为225篇。由此可见,第一,大陆玩具研究的起点晚于台湾地区,80年代时,台湾已有玩具研究论文,而大陆的玩具研究则起于90年代。第二,九成以上的玩具主题硕博士论文,集中在2005~2013年(共8年),是此前25年(1980~2005年)研究总量的11.2倍。可见2005年后,玩具研究才得到正视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三,在2005~2013年间,虽然台湾人口量仅为大陆的1.4%,但台湾玩具主题硕博士论文数量却为大陆玩具主题硕博士论文数量的77.31%,足见台湾地区对玩具的研究更为丰富和重视。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本文整理了2005~2013年间两岸的论文数量,如图2所示:第一,2005~2006年,大陆的论文数量低于台湾地区,2007年才开始追平,2008年起大陆每年比台湾多出6~26篇,其中,2011年多出26篇,2008年和2012年均多出17篇,由此说明大陆对玩具研究的重视程度在2006年前不如台湾,但在2007年后,却逐步有所改善并逐步反超台湾,但由于大陆人口远超台湾人口,因此并不能从数量上说明其重视度超过台湾地区。第二,研究高峰期出现在2007~2010年,研究高峰期在2008~2011年,由此说明大陆的玩具研究不仅起步晚于台湾地区,在高峰期上也晚于台湾地区。第三,台湾地区于2010年开始下滑,大陆在2011年开始下滑,但却依旧保持了相当的数量,这都说明了目前两岸的玩具研究都进入了一个沉稳发展的阶段。第四,大陆和台湾地区在玩具研究的数量的理念发展轨迹基本一致,即“

”的轨迹,基本由此可见两岸的玩具研究趋势是一致的。

      

      

      

      (二)研究力量

      本研究中,对研究力量的分析主要包括研究机构和学科领域。其中,研究机构是指玩具主题硕博士学位论文的毕业学校,而学科领域是指研究者本身的主修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哪些研究机构、哪些专业群体,进行过或更关注玩具研究。

      1.研究机构

      大陆与台湾的高校设置有所不同,为便于分析,本文进行了归类,其中,重点高校是指大陆的“985”和“211”工程高校,以及台湾排名前20的高校,其余高校均归于非重点高校。经统计,如图3和图4所示。

      

      

      如图3所示,在大陆,重点高校是玩具研究的主力军;而在台湾,非重点高校才是玩具研究的主力军。在300篇大陆硕博士论文中,来自重点高校的有208篇,占69.33%,其中,109篇来自“985”高校,99篇来自“211”高校,而数量最多的是江南大学(19篇)、南京师范大学(17篇)、中山大学(15篇)。而在262篇台湾硕博士论文中,来自于76所不同的高校,其中,数量较多的是台北教育学院(55篇),成功大学(12篇)、台北科技大学(10篇)。但来自重点高校的论文只有64篇,仅占23.66%,七成以上的论文都来自于非重点高校。

      如图4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和台湾的高校数量和层次也不断丰富。在1980~2004年的25年间,大陆所涉及的高校仅7所,台湾所涉及的高校仅19所,但在2005~2013年的9年间,大陆所涉及的高校仅98所,台湾所涉及的高校共有76所。

      2.学科领域

      大陆与台湾高校的专业设置有所不同,为便于分析,本文进行了归类。其中,设计艺术类是指大陆的设计艺术学和艺术学等专业,以及台湾的玩具与游戏设计、造型设计与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与艺术、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经管类是指大陆的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以及台湾的企业管理、(国际)经营管理、工业工程管理、科技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理工类是指大陆的计算机软件、化学工程等专业,以及台湾的信息科学、信息传播、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资讯工程等专业;教育类是指大陆的学前教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以及台湾的教育学、科学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艺术教育等专业。具体数据如上页表1和图5所示。

      

      如图5所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论文数量最多,共有273篇,占两岸总篇数的48.58%;经管类专业的论文数量其次,共有129篇,占两岸总篇数的22.95%;理工类专业的论文数量再次之,共有62篇,占两岸总篇数的11.03%;理工类专业的论文数量最少,共有54篇,占两岸总篇数的9.61%。由此说明在目前的玩具研究中,最为主要的研究群体来自于设计艺术类、经管类、理工类和教育类,而设计艺术类专业是其中的主体力量。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本研究整理了表1,在设计艺术类273篇和教育类54篇专业上,台湾非重点高校所占篇数最多分别是102篇和30篇;在经管类129篇和理工类62篇专业上,大陆重点高校占篇数最多,分别是70篇和25篇;在教育类专业上,大陆重点高校篇数最多。由此可见,更准确地说,在目前玩具研究中最重要的四股力量中,依次是台湾非重点高校的设计艺术类、大陆重点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和理工科专业,以及台湾非重点高校的教育类专业。

      (三)研究对象

      为便于分析,本文重点提炼出玩具、玩具企业(公司)和产业、玩具市场、玩具用户、玩具制造技术、玩具政策,以及玩具设计和生产人员等六种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其中,玩具用户只指文章中明确指明以玩具使用者或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并不是研究对象中涉及家长、儿童的论文;玩具政策,是指与玩具相关的法规和重要决策。具体数据如表2和图6、7所示。

      

      

      1.研究对象的丰富度

      首先,台湾地区玩具研究对象的丰富度高于大陆。从总体上看,台湾关注了大陆不曾关注的“玩具用户、玩具市场、玩具收藏行为”。如表2所示,大陆玩具主题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5类,依次是:玩具(202篇,占67.34%)、玩具企业和产业(76篇,占25.33%)、玩具政策和玩具制造技术(各9篇,各占3.00%)、玩具设计和生产人员(1篇,占0.33%)。而台湾玩具主题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8类,依次是:玩具(151篇,占57.64%)、玩具用户(33篇,占12.60%)、玩具企业和产业(25篇,占9.54%)、玩具制造技术(17篇,占6.49%)、玩具市场(11篇,占4.20%)、玩具设计和生产人员(8篇,占3.05%)、玩具收藏行为(6篇,占2.29%)、玩具政策(2篇,占0.76%)。

      其次,从时间维度上看,30余年来,大陆和台湾研究对象的丰富度均得到了拓展,但台湾始终领先于大陆。在1989~2004年期间,大陆的研究对象只有“玩具、玩具企业和产业”两种,而台湾比大陆多4种,具体为玩具市场、玩具制造技术、玩具用户和玩具政策;在2004~2008年期间,大陆的研究对象更为丰富,在原有基础上开始关注“玩具制造技术和玩具政策”,而台湾地区则在原有基础上则开始关注玩具设计和生产人员、以及玩具收藏行为,其丰富度依然领先;在2009~2013年期间,大陆并未拓展新的研究对象,但在研究数量上得到了大幅提升,台湾地区取消了对玩具政策的关注,但其丰富度依然领先。

      

      2.“玩具”的具体研究对象

      由表2可知,“玩具”始终是大陆(202篇)和台湾(151篇)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共占353篇。其中,在大陆玩具主题的硕博士论文中,以“动物玩具”为研究对象的有4篇,以“自闭症和残疾儿童等特殊人群玩具为研究对象”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有5篇,以普通人群玩具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为193篇;在台湾玩具主题的硕博士论文中,以“自闭症和残疾儿童等特殊人群玩具为研究对象”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有9篇,以普通人群玩具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为142篇,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本文整理了“以普通人群玩具”为研究对象的335篇论文,按照玩具种类和适用群体两个维度进行了大致分类,其中,现代玩具中的“其他”类,是指难以按照功能进行分类的论文,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所研究的玩具功能比较综合,无法细分;第二,研究不强调玩具功能,而是玩具的材质、结构、制造技术、检测技术等其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如表3所示。

      首先,从玩具的种类来看,第一,大陆和台湾地区都非常重视益智教育类玩具的研究(大陆51篇,台湾57篇),但台湾地区更倾向于机器人和电动玩具(20篇)、科学玩具(15篇)、交互玩具的研究,而大陆则倾向于认知类玩具和智力开发玩具。第二,大陆和台湾地区对运动健身类玩具的研究比较有限(大陆15篇,台湾10篇),且都集中于乘骑玩具、步行玩具等。第三,台湾比大陆更重视情感娱乐玩具的研究(多11篇),且更注重成年人的情绪治愈性玩具,而大陆则倾向于老年人的情绪抚慰玩具。第四,大陆比台湾更注重装饰观赏类玩具的研究(多21篇),或受文化差异影响,台湾对于此类玩具的研究非常少见。

      其次,从玩具的适用群体来看,第一,大陆比台湾更重视儿童玩具(0~18岁)、婴幼儿玩具(0~6岁)和老年人玩具的研究,分别比台湾多41篇、25篇和9篇。但大陆的数量优势并不代表丰富度的优势,事实上,大陆研究视角相对单一,不如台湾地区来得丰富。第二,台湾比大陆更注重学童玩具(7~13岁)、青少年玩具(14~20岁)和成人玩具(21~59岁),分别比大陆多30篇、15篇和8篇。可见,受教育制度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玩具上,大陆研究更丰富,而在中小学儿童和成年人玩具上,台湾研究更丰富。

      最后,结合玩具种类和适用群体两个视角,便会发现,大陆的研究更聚焦于儿童(0~18岁),尤其是学龄前儿童(0~6岁)的益智教育类玩具,而台湾的研究更聚焦于中小学儿童(7~18岁)的益智教育类玩具和成人的情感娱乐类玩具。此外,台湾的各个玩具研究对象所占比例更为均衡,而大陆则更具指向性。

      (四)研究主题

      本文对562篇硕博士论文进行研究主题上的分类统计,包括玩具设计,玩具经济(内含营销和市场)与管理,玩具与教育,玩具工程与技术,玩具需求与消费,观点态度和其他六类。其中,玩具设计,主要包括玩具造型、色彩、功能、包装以及结合互动、情感、心理、治疗等各种理念的设计方法、原则或理念的探究;玩具经济与管理,主要包括玩具企业或行业中的发展模式、出口、营销、市场、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玩具与教育心理,主要包括玩具在各个教育的应用,以及玩具对儿童行为和心理的影响等;玩具工程和技术,主要包括玩具材料中的化学成分、安全材料和环保材料的研发与运用,以及各类工程技术;玩具需求与消费,主要包括家长、成人及儿童的玩具需求,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观点态度,主要包括家长、成人的玩具观,对某种玩具或玩具行为的态度等;其他是指除上述分类外的其他角度,如玩具文化、玩具发展史、相关量表等,具体如图8所示。

      

      从总体上,大陆和台湾的玩具研究选题以“玩具设计”为首(大陆137篇,台湾118篇),“玩具经济与管理”其次(大陆96篇,台湾42篇),“玩具与教育”再次之(大陆27篇,台湾41篇),其余选题依次为:“玩具工程与技术”主题(大陆17篇,台湾17篇),“玩具需求与消费”主题(大陆2篇,台湾24篇),“观点态度”主题(大陆3篇,台湾5篇),其他(大陆18篇,台湾15篇)。

      由此可知,第一,台湾比大陆更注重玩具在教育中的应用(多14篇),尤其是科学玩具、数学玩具、机器人和电动玩具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二,台湾比大陆更注重“玩具需求与消费”选题的研究(多22篇),尤其是用户体验、消费反馈、选择偏好、购买行为等方面,其中,35.29%的研究是对家长进行调查的,23.53%的研究是对家长进行调查;第三,台湾的玩具研究选题更为丰富而均衡,而大陆的玩具研究选题更聚焦于“玩具设计”和“玩具经管”,其他选题的研究不多。

      1.“玩具设计”选题的具体分析

      根据工业设计的性质与内容,玩具设计可分为式样(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工艺设计(侧重材质、器械)。本文对255篇以“玩具设计”为选题的硕博士学术论文(大陆137篇,台湾118篇)进行分析后,大致将其分为以下选题:(1)外观设计,即色彩、造型、配饰等方面的研究;(2)功能与特性设计,即玩具的安全性、教育性、交互性、益智性、情绪调节性等诸多功能与特性的研究;(2)结构与系统设计,即玩具的物理结构、运行系统等方面的研究;(3)材质设计,即玩具材质比较与选择方面的研究;(4)概念设计,包括玩具的创意概念、初步设想与方案设计等方面的研究;(5)整体设计,即论文研究的是玩具的整体,包括外观、结构、材质、功能等,至少设计两方面以上的设计;其他则是除此之外的所有设计,例如设计比较、无形化设计等。统计结果如图9所示。

      如图所示,在“玩具设计”主题上,大陆研究依次是:整体设计(63篇)、功能与特性设计(38篇)、外观设计(15篇)、概念设计(11篇)、材质设计(4篇)、结构与系统设计(3篇);台湾研究依次是:功能与特性设计(24篇)、结构与系统设计(19篇)、外观设计(18篇)、概念设计(16篇)、整体设计(17篇)。

      由此可知,首先,大陆研究偏好从整体上探索玩具设计的方法、要素、途径和设计方案,在“整体设计”选题上比台湾多46篇论文。此类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文献梳理—市场调研—分析归纳设计要素/方法—设计实践/分析典型案例,但在最后环节上往往缺乏具体详尽的设计过程和投放使用;其次,台湾和大陆都比较重视“功能与特性设计”选题(大陆38篇,台湾24篇),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类玩具功能的设计中,大陆更倾向于知识性的益智功能,而台湾更倾向于问题解决、创造力等能力提升功能;最后,台湾比大陆更重视“结构与系统设计”选题(多16篇),尤其是电路结构、动力结构、智能装置结构、交互界面系统等方面。

      

      

      2.“玩具经营与管理”选题的具体分析

      如图8所示,共有138篇硕博士学位论文对“玩具经营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其中大陆96篇,台湾42篇。经整理,可分为“管理与发展策略、营销、市场、品牌与创新、产业集群和其他”六类,具体数据如图10。

      在各类子选题中,大陆研究依次为:管理与发展策略(32篇)、营销(29篇)、市场(7篇)、品牌与创新(8篇)、产业集群(6篇)。台湾研究依次为:营销(15篇)、管理与发展策略(12篇)、市场(10篇)、品牌与创新(2篇)、产业集群(2篇)。

      由此可知,大陆更注重玩具公司、企业或产业的管理与发展问题,以及玩具营销的研究,而台湾则更注重玩具市场,尤其是美国、日本和祖国大陆三大市场。此外,在品牌创新的研究上,虽然大陆比台湾多6篇论文,但更偏向于理论论述,缺乏实践验证。

      3.“玩具与教育”选题的具体分析

      在“玩具与教育”主题上,大陆和台湾共有68篇硕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大陆27篇,台湾41篇。大陆在该主题上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始于2005年,除2009年6篇,2007年5篇,2010年4篇外,其余年份都在1~3篇浮动。而台湾在该主题上的硕博士学位论文远远高出大陆。

      台湾在该主题的研究上,较大陆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选题丰富度更高。不同于大陆,台湾在该主题的研究上,不仅关注如何有效地将玩具投放到教学环境或辅助某类课程教学,还关注了以“特定玩具”为教学内容培养某种能力的研究,以及玩具对儿童的行为心理所产生的教育性影响。第二,实证研究为主。大陆在该主题的研究上,更倾向于理论研究,缺乏长期有效的实践进行验证,但台湾在该主题上的研究,均是具体到特定玩具在某个年龄段儿童的教育实证研究。其中,在玩具种类上以科学玩具的研究最为丰富,在儿童群体上则以小学生为主。

      四、讨论与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大陆和台湾的玩具研究的核心差异在于:第一,台湾地区的玩具研究,在研究力量、对象和选题的丰富度上均领先于大陆,且具有较好的均衡度,不同于大陆玩具研究,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同一个切入点或研究对象进行反复的浅层探索,不仅在研究视角上缺乏独特性,在研究方法和质量也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可能会对大陆玩具研究的长足发展造成潜在危机;第二,台湾地区比大陆更注重玩具与教育的结合,不同于大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玩具公司的发展与管理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两岸对玩具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期待值和取舍力。第三,台湾地区比大陆更注重玩具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更注重玩具发展史、收藏价值、文化意识、传统玩具等方面的研究。深思造成以上差异的缘由,不仅源于两岸研究力量和关注热点的差距,更源于“玩具”观这一根本价值观的差异。

      尽管如此,两岸的在历年数量变化和研究力量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且均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缺乏对玩具设计人员的关注和研究,虽然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台湾略领先于大陆,但对于“如何培养玩具设计人才,培养怎样的玩具设计人才”等问题并没有做出全面的解答。倘若我国的玩具研究只是聚焦于玩具本身,却忽略了设计和制作玩具的人才,那么不论经过多少年的探索,我国的玩具依然无法取得长足的进步。

      第二,学前儿童(0~6岁)的玩具研究仍然不够丰富。学龄前儿童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群体,而玩具是游戏活动的重要载体,但在目前的玩具研究中,却非常少见,其研究力量也主要以学前教育学和设计学为主,缺乏足够的重视。

      

      第三,各大专业领域各自为政,“纵横联合”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事实上,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在玩具研究上,各领域的专业力量都只聚焦于“自家的问题”,而不是通过跨专业的合作,共同探索大家真正需要的玩具。例如,设计专业的研究者,只专注“如何实现具备某种玩具或玩具的某种特性”,却不能真正懂得玩具使用者的身心特征和发展需求,对所谓的文献依据缺乏有效的内化,最终难以设计出真正的“好玩具”。而教育专业的研究者,虽然对市面上的各种玩具都有具有实效性的良好建议,但却无法真正传达给玩具的设计者。又如经管专业的研究者,只考虑玩具企业的优化管理与发展,却忽略“玩具”的核心技术和使用者的真实需求,最终势必难以图得深远发展。

      第四,当前的玩具研究,略显浮躁。我国的玩具研究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头,玩具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从几百种到几万种,玩具的制造技术越来越先进,从手工技术拓展到数码技术,玩具的适用范围越来越丰富,从儿童逐步拓展到成人,甚至老年人,但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不喜欢玩玩具了,或许这是对玩具发展最大的否定。

      未来玩具研究,应当加强对玩具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以及各大专业领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重新审视玩具的价值和内涵,作为具有理论指导价值的玩具研究,不该只是玩具经济和市场营销的附属品,更应是玩具设计和玩具事业发展的指引者。只有这样,中国玩具研究,才能真正为儿童,为成人,为老年人带来更多的快乐和价值。

标签:;  ;  

近30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湾玩具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_台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