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三条逻辑主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主线论文,三条论文,逻辑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首先必须深入地学习、研究、宣传这一理论,真正弄懂、弄通它的逻辑体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逻辑体系,目前国内学术界已经提出了十多种界说。这些观点从不同方面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把握,对我们认识并实践邓小平理论有着启迪意义。本文试图从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脉络出发,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三条逻辑主线,认为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认识论主线、“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论主线、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主线。这三条主线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精髓、基础和政治灵魂。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三条主线,对于我们理解和实践邓小平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贯穿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认识论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方法论,还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从历史上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再就是组织路线的保证。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党作出并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党的十二大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就不会有邓小平理论的诞生。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从十二大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四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看到关于改革的理论是如何在邓小平理论精髓的指引下,向前推进和发展,不断完善和提高的。中间姓“社”、姓“资”的争论,姓“公”姓“私”的争论,都最终是依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取得认识上的突破。20多年来,思想上的每一个突破,实践上的每一步进展,改革上的每一次新的探索,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2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主要历史经验的最重要的一条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从逻辑上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邓小平理论的认识论主线,贯穿于这个理论的各个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遇到的根本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就无法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做出正确的认识,更不用说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了。邓小平正是本着这种精神,将实践标准贯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去。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发展阶段上、根本任务上、发展动力上,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政治保证上、战略步骤上、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乃至祖国统一的问题上,都凝聚着邓小平思想的光芒,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关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新概括,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新概括,关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新概括,关于“三步走”台阶式发展战略的新概括,关于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新概括,关于“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等等,使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和系统,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取得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例如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无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这就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硕果。又如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论和“发展是硬道理”论不仅是对我党过去所实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论和“继续革命”理论的重大扬弃,而且它本身就是对一切教条主义的批判。任何理论,如果不符合“三个有利于”,那么我们就应该扬弃它,寻求适合中国的理论模式。可以说,在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是由于这一点,在面对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更有必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新的世纪里夺取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胜利。
二、贯穿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价值论主线:“三个有利于”
价值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的主体需要。从价值原则来看,认识客体的面目和规律不是目的,认识主体自身或人的抽象的“自我意识”也不是目的,而是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坚持价值原则就意味着要自觉地为社会上某一部分人或全人类的利益而斗争。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社会长期形成并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如果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真理原则,那么“三个有利于”则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标准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谁,什么样的政策效果才是最可取的建设结果。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始终关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主体的利益,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价值观。“三个有利于”贯穿了邓小平理论的全部科学体系。邓小平运用“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P370)。基于“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因为“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基于“三个有利于”标准,使我们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P373)。“三个有利于”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可以说,邓小平理论的每一部分,都渗透着“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取向。
作为价值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和衡量改革开放一切工作得失的标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针对如何评价改革的成果,什么是姓“社”、姓“资”等争论。邓小平依照社会主义本质,先是提出“生产力标准”,进而又对生产力标准作了系统的发展,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使人们对改革开放中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的判断不再困难了。他交给人们一个武器,这一武器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实践,以及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政策、措施,就是好的,就对社会主义社会有价值;否则就是不好的,就没有价值。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对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主体有价值的东西,原来有的我们要继续坚持、不断完善;原来没有的要敢闯敢试,哪怕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也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使之变成为我之物。相反,如果不符合“三个有利于”,对社会主义价值主体有害的东西,不仅资本主义的东西要坚持抵制,就是我们自己长期形成和使用的某些东西,也要毫不留情地加以摒弃。
三、贯穿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实践主线:党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是战斗的或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它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它对实践的指导性。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和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就形成了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就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实践主线,亦即政治主线。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将基本的认识论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应用到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来,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而将社会主义本质论应用于我国国情的客观观察,就形成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同时,将“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判断运用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践就必然得出应该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把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最终指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随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日渐成熟,我们党在实践中开始形成了一条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逐步摸索到了“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它作为党的政治路线,用党的总任务、总方针的形式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主要内容固定下来,不仅有力地保证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而且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一条基本的逻辑主线。
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二是奋斗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三是方针和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四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基本路线中,奋斗目标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内容则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总之,党的基本路线依据邓小平阐述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用精练的语言,阐明了在现阶段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道路的统一,是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基本路线在各方面的展开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这些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大都属于实践层面的内容,是基本路线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展开和具体化。内容主要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有了这些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才能具体化为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才能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总体来看,这些内容构成一个逻辑结构比较严谨的科学体系。
而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具体的目标指向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展开,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纲领其实质就是在现阶段究竟要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我们党在现阶段所要实现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目标。基本纲领的提出是建立在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之上,是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邓小平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P371)党的十五大报告郑重强调:“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20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基本路线的坚持,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问题。历史、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只有按照基本路线,坚定不移,艰苦奋斗,直至下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的三条逻辑主线,分别回答了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三个层面上的问题。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和展开,就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宏伟大厦。把握这三条主线,对于我们认识和实践邓小平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签:三个有利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基本路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