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发展的新趋势_社会教育论文

论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发展的新趋势_社会教育论文

论全球化时代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新趋势论文,高校论文,我国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尤其对中国的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在此背景下,人们十分关注中国德育尤其是高校德育在21世纪的走向,以及全球化与中国高校德育发展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高校德育将在观念、模式、内容、环境和管理诸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以下新的趋势。

一、德育观念的现代化趋势

21世纪高校德育观念将发生重要变化,形成四大德育观。

一是战略德育观,即把德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这是因为,现在的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所以,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德育的重要性,树立21世纪的战略德育观。

二是素质德育观,即德育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21世纪培养大学生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通才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德育必须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上发挥主导作用,检验德育质量的尺度也将落在全面素质上。

三是全员德育观,德育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全员德育观的形成是德育发展的必然。因为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德育质量的因素十分复杂,单凭政工人员“孤军奋战”很难胜任。必须在全校乃至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形成广泛的德育一致性。

四是终身德育观,即德育是一项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这是因为,德育的目标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而一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如何对其终身都将产生影响。大学是多数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在人的素质教育中起关键作用。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感,把德育作为影响人终身的教育活动来看待,在德育实践中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先进的观念来教育好学生。

二、德育范围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德育也呈现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德育工作范围的国际化是信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文明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将日益频繁。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立足国情,保持和发扬自身特色,积极吸纳并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德育工作范围的国际化趋势表现在:一是重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与自然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背离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二是重视通才教育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人才是一种国际通用型人才,他们应该有着放眼全球的战略眼光,有处理国际复杂事务的能力,有善于与地球村居民和平共处的心理包容性。三是重视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即正确处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既善于保持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也善于汲取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作出努力。在这种条件下,德育工作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尽管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出发点和归宿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促进人类的文明共同发展,开拓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

三、德育结构的多元化趋势

德育结构,即德育体系。进入21世纪我国德育尤其是高校德育必将呈现多元化结构。

一是德育的内容结构(或知识结构)。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可概括为十个基本方面:①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④民主与法制教育;⑤人生观教育;⑥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⑦学风教育;⑧劳动观教育;⑨审美观教育;⑩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德育的目标结构。即建立明确的、分层次的目标体系。主要反映德育总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等。

三是德育的环境结构。德育环境大致可以分为家庭、学校、团体、社会等四个方面。

四是德育的运行结构。即建立配套的德育运行体系,制定德育队伍各个部分的责任、建设、考核制度,规定德育运行渠道,完善德育运行设施等。

五是德育的评估结构。即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明确高校德育评估的主体、对象、程度、指标、内容和评估结果的处理。

六是德育的管理结构。建立严明的管理体系,明确德育管理要素,健全管理机制,提出规范的管理手段、方法、艺术和策略等。

四、德育模式的立体化趋势

德育遵循着自身的运作规律和模式,只有掌握了德育规律,构建科学的德育模式,才能发挥德育功能,实现德育目标。德育模式不是一个简单的框架,而是一个通过内驱力实现德育因素各环节功能的有机整合系统。只有构建现代立体德育体系才能提高德育实效。其关键是使德育各要素构成的关系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内驱力。要实现德育模式的立体化必须建立四个德育网络:

一是建立德育内容的立体网络。德育内容是德育体系的核心,是德育的生命力。从前文所述的“德育内容结构”可以知道,我国高校德育内容体系非常庞大,且每一个方面又自成体系,因此,建立德育内容立体化网络显得十分必要。

二是建立德育环境的立体网络。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德育环境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十分关键。如果不创造好的德育环境,德育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要形成以学校为核心,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三位一体”的德育大环境。只有全社会通力合作,整体优化德育环境,我国的德育才会出现令人鼓舞的新局面。

三是建立德育渠道的立体网络。德育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手段,建立灌输、实践、领悟、感化、参与、管理、咨询相融合的德育渠道立体网络模式非常重要。

四是建立德育保障的立体网络。高校德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政策,使高校德育有序地运作,但要确保德育不受冲击或削弱,克服德育的随意性,还必须通过德育立法,建立更加完善的德育保障体系。

五、德育环境的网络化趋势

21世纪的德育工作面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工世界——一个用现代科技元器件组装的网络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卫星通讯、家庭计算机、多媒体终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青少年上网的比例越来越大,上网时间也将越来越长,可以预见,未来的德育工作将处于一个网络化的环境里。互联网络把地球变成“网络村”,青少年在家庭或学校的多媒体终端上,可以随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可以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东西。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寻找自己喜欢的教师,也可以就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课题展开研究,而且不必拘泥于先前选择的课程和专业。学生可以向教师学习知识也可以向知识数据系统、专家系统学习。通过电子邮件和网上交流园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可以共同探讨问题。在这种条件下,教师的概念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因此,网络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严格限制,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将趋于多样化,这种教学将在未来的德育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德育工作应发挥“网上”优势,把“互联网络”变成德育工作的信息库、谈心屋、宣传站。

六、德育内容的一体化趋势

《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提出:“高等学校德育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不断改革内容和方法,不断创造新经验。”传统的德育往往强调其政治功能,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面对未来社会如果还局限于此,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求,这种纯思想教育和政治性的品德教育将显得苍白无力。21世纪的德育,其目标应该从单纯的政治思想品德功能,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方面拓展,从而符合知识经济对人才全方位的要求。

21世纪德育内容的一体化趋势,将确立把学生培养为全面的人、独立的人、道德的人、健康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观念。即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关注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不仅注重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也要十分重视受教育者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与此相适应,21世纪的德育内容将根据新世纪的世界格局和受教育者的特点,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挥,从而使德育理论成为一个能适应变革的综合化新体系。同时,适应民族性教育和国际性教育的双重需要,德育工作将在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继承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科学地嫁接起来,把德育内容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范围和空间。

七、德育手段的高新化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德育的手段也将会走向高新化,德育电子教材、读物和电子图书馆、资料室都将应运而生。现在,一张小小的光盘或计算机软盘,就可容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领袖和导师的有关著作,且检索十分方便,还可配备相关的注释及参考材料,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便于学习和记忆。此外,有些资料如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名胜古迹、祖国建设成就等,也可即时上网,并可随时实现更新。这有利于德育工作走向形象化、具体化。

现代科学技术既向德育提出现代化、科学化的迫切要求,又为德育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了条件和手段。现代高科技已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视野,丰富了生活内容,提高了学习、生活的质量。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不会满足于传统的老方式和老办法,他们更追求德育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更向往具有现代人气息的德育。因此用现代科学技术,变革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既是德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德育实践的重要任务。德育方法和手段高新化,主要是达到德育信息手段现代化、德育信息传播现代化、德育环境和德育场所建设现代化。只要德育有效地综合地运用了现代化技术,就会产生新的教育感化力量,也会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育人环境。

八、德育管理的宏观化趋势

大学德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必须具有开放性。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着学校德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德育管理也必然相应地出现宏观化的趋势。

高校德育管理宏观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重视统筹规划,重视优化环境,重视基地建设。高校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社会又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或影响学校德育,这就要求对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必须加强。学校的德育规划要突破校园范围,充分借助社会力量。而要真正调动社会力量推动学校德育,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对学校德育进行宏观决策,纳入本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优化社会环境是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往往从影视、歌曲、文学作品中寻找自己的偶像,寻找自己的人生信条。成年人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的榜样,社会上存在的酗酒、赌博、迷信等陋习严重腐蚀和毒害着学生。所以,努力净化环境是增强学校德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使命。

德育基地是充分挖掘德育的社会资源,使之经常地、能动地为学校德育服务的好形式。因此要加强德育基地的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德育意识,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渠道,使德育基地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标签:;  ;  ;  

论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发展的新趋势_社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