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城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834700
【摘 要】本文分析了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的培训前准备、培训方法和培训反思,旨在提高公众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急救护;培训;教学设计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频发的突发事件和意外伤亡,已成为现代社会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公众的应急救护能力,需要红十字会及相关机构积极推进应急救护培训事业,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培训大众应急救护技能。近年来,全国红十字系统平均每年培训救护员300余万名,每年救护普及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笔者回顾近期参加我市红十字会组织应急救护普及培训教学实践,现就组织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工作的培训前准备、培训方法和培训反思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培训前准备
1.1教材准备
普及式培训大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人数多,学时少,学员一般没有教材。教师主要依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教学参考,根据学员情况、学时分配等临时设定教学内容。一般以“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1]。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将内容国各制成宣传单或宣传册发放给学员。
1.2学员情况
参加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的大多是临时学员,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听课大多数是由学校、单位组织被动参加,或是受宣传、同伴相邀带着好奇心主动参加,没有学习目标。学员的课堂纪律、教学效果与授课内容的吸引力、授课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授课教师综合知识和授课能力要求较高。
1.3环境准备
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的教学地点一般设在学员所在学校、单位或居民区,场地、多媒体、音响等条件设施不一,教师必须要提前熟悉环境,根据听众人数、年龄和职业等情况备齐教学模型、教具,合理布局,便于教学。
1.4助教准备
完成大型应急救护培训活动必须有一支合作良好的教学团队,除了各专业教师外,还要预先培训一定数量的人员作为助教,负责现场的操作配合和指导。
1.5教学目标准备
根据学员情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一般公众普及式培训目标是宣传现代救护理念,呼唤人们关爱生命健康;教会学员遇到紧急情况知道怎样打急救电话,怎样在现场正确自救互救,实施最基本的“救命技术”。针对行业特点设置教学目标。例如建筑、驾驶员、导游等容易受伤的特殊行业,主要教学内容是创伤救护和心肺复苏术,重点介绍胸外按压位置和方法,出血的止血包扎法,脊柱损伤的正确搬运方法。
2培训方法
2.1语言表达方法
教师精心设计语言,打造高效课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言内容要准确、重点要突出,例如将心脏按压部位表述为“两乳头连线中点”。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例如将开放气道的标准“下颌、耳廓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形容为“鼻孔朝天”。用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来说明心肺复苏的操作要领,例如“平卧乳间寻压点,双臂垂直按三十,畅通气道鼻朝天,捏鼻对嘴吹两下”。
2.2动作表达方法
情景教学:集知识性、技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给学生提供一个新奇的、生动的、形象的、直观的学习情景。营造高度仿真的情景,展现模拟现场伤员病情变化与对应现场救护方法的实施过程。
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一个相对真实的情景,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领悟分工配合对抢救成功的重要性。教师扮演伤员、第一目击人、医生和护士等多种角色进行演示。
2.3媒体表达方法
将教学内容进行精加工、再创造后制作成课件。课件内容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为一体,富有感染力,简明扼要,各环节之间流畅灵活。文字提纲挈领,用图像表达操作要点。将课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渠道推广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利用微信将其分享给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起到以点带面、广泛推广的作用。
2.4课堂驾驭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指导能力和临场应对能力,才能打造高效课堂。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设疑导入的方法,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案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到鼻出血的处理方法时,可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有过鼻出血,该怎么办,再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分析和引导,并做示范,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处理方法。
3培训反思
3.1因人施教
培训中要鼓励公众参与,消除公众顾虑、增加学员信心和主动性、提高应急救护技能现场实施率。培训内容不能太深奥,要因人而异,结合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意外事件讲授,集知识性、技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理论实践一体化。理论知识尽量简化,复杂操作程序只讲要领,尽量用通俗易仿的肢体动作演示。
3.2现场操作与互动
教师与学员的互动是普及培训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以提高学员兴趣,促进技能掌握。但互动要视学员年龄、职业、风俗情况适度进行。学员单纯、好奇心强,可随机抽取或点名上台进行角色扮演和操作演示;年龄偏大的市民忌患疾病,忌遇意外,常不愿意扮演伤员,不能强求互动,必要时自带助教扮演伤员。
3.3培训标准化
我国制订了相关的培训大纲,但目前受众多客观因素限制使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不能一致,也难以发放统一教材,培训效果多用现场气氛和互动情况等感性认识来评价,没有量化的标准。然而,培训的标准化是确保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础,只有完善培训工作机制,体现和落实培训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化、国际化和标准化[2],才会使普及式培训有质量保证,才会让群众掌握标准,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护技能。
4体会
遵循“当其需,当其时,当其愿”原则,提前调研,做好沟通,得到培训对象的重视和欢迎,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前提。了解培训环境,因地制宜,备齐教具;充分协商,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提前精心准备,优化教学设计,是做好培训工作的保障。只有培训师资与学员之间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成芬,汤咏梅.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培训内容及方法探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1,29(4):219-220.
[2]郑静晨.灾害救援医学的现代化、标准化与国际化[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3,1(1):1-4.
论文作者:刘俊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学员论文; 方法论文; 教师论文; 互动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情况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上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