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庐山大学校园建筑景观分析_建筑论文

岳庐山大学校园建筑景观分析_建筑论文

环岳麓山大学校园建筑景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校园论文,景观论文,建筑论文,岳麓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72(2011)05-0017-05

本文的主题是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岳麓山大学校园建筑进行分析,在探讨这一问题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什么是“景观”,本文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景观”和“景观设计”这一概念。

“景观”(landscape)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圣经》,用于指所罗门王子的神殿的神秘气氛。“景观”一词,德语表述为“landachaft”,法语表述为“payage”,本意都等同于“风景”。“景观”最初被美国的索尔(Sauer)之类的地理学家用来指地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被定义为“一个有自然形式和文化形式的突出结合所构成的区域”。[1]后来如美国学者海默·菲力普,将“景观”定义为特定地点所能看到的全部代表;另一美国学者莱涅·俄林将“景观”定义为“一个地区的结构,对组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进行布局,如影响我们生活和社区环境的基本要素和地形、水和植物、建筑的布局和相互关系”[2],都是偏于地理学意义上使用的。“景观”在现代学者中另一常见用法,就是将“景观”与“环境”联系起来,“景观”被看成是“被感知的环境”,或者说,被人们所创造的一个美好的环境。比如,美国学者阿普尔顿说:“‘景观’与‘环境’并不同义;它是‘被感知的环境’,尤其是视觉上的感知”[1];英国学者A.比埃尔说:“景观表示风景时(我们所见之物),景观规划意味着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3],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将“景观”看成是“被感知的环境”,强调“景观”暗含着感知的程度,对于“景观”一词由地理学向美学转化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景观”不再是一种客观的地表环境的存在,而是与人的主体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实际上,无论在古代中国或西方,人们无论对“景观”一词有无清晰的定义,实际上都是偏向这一意义的,“景观”总是与视觉审美、与“风景”(scenery)审美相关的。正因为如此,“景观”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在现代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种意义上的“景观”,即美国学者史蒂文·布拉萨在他的《景观美学》所说的作为艺术、人工制品和自然物的“景观”[1],这一意义的“景观”与第二种意义的“景观”,即作为视觉感知的“景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布拉萨以风景审美为例,说明了这种关系。他说:“艺术和景观感知之间的关系的一个突出例子是,在对山地风景审美的现代态度的发展中,绘画和诗歌扮演了主要角色”,比如,“17世纪的景观绘画在促成于18世纪发展起来的阿尔卑斯山景欣赏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本文所探讨的“景观”主要是后两种意义的景观。这样的景观,它不仅仅是指地表学意义上的景观,更重要的是与人们的视觉审美与精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它作为一种美的环境和被感知的环境的存在,如陈望衡先生所说:“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景’,它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可以感知的物质因素;二是‘观’,它指审美主体感受风景时种种主观心理因素。”[2]这一意义的“景观”,它既可以作为人类实际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存在,又是人类寄予着理想和希望,表达着其精神意向的所在。它是环境美的本体和存在方式,环境之美就美在景观。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分析环岳麓山的大学校园建筑,其目的也就是为了说明这些校园建筑作为一种美,作为一种景观对象,对长沙城市形象的塑造,对长沙城市环境美化的意义与价值。

景观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一般来说,自然景观多集中在乡村,人文景观则成为城市的显著特色。但是,对于理想的城市和理想的居住环境来说,应该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1898年,英国学者埃比泽·霍华德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设想,他将“有机体或组织的生长发展都有天然限制”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中,认为一个理想的城市应该是对城市人口、居住密度和面积有一定限制,留有足够的山林空地、甚至在一个城市周围还应配有永久性的绿地农田,以形成城市与郊区的结合,这就是将城市与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统一起来。陈望衡先生谈到理想人居的城市即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时,曾提出“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的原则,这实际上也是强调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山水与文化、也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构成一个理想城市、理想人居环境的显著特色,而这一显著特色在一个城市的建设中,又是通过一些最典型景观、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和地域特色体现出来。陈望衡认为:“每个城市都有它最有代表性的景观节点,这些景观节点可以分为人文、自然两个系列。”[2]比如,武汉市,它的历史性的人文节点有黄鹤楼、首义指挥部,古琴台、归元寺、江汉关、租界等,现代的人文景观节点有国际会展中心、江滩、建设大道、火车站、武汉大学等,它的自然节点可以长江、汉江和东湖为中心展开。长沙市的景观节点也很丰富,它的人文节点有爱晚亭、岳麓书院、橘子洲、湖南第一师范、马王堆博物馆、开福寺、火车站、五一大道、烈士公园、世界之窗和广电中心等等。自然节点主要集中在岳麓山与湘江一带。而环岳麓山而建的湖南著名高校,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①,正处于长沙这一城市人文和自然节点最丰富处,它们环岳麓山而建,与湘江相临相依。“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南岳记》),身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的岳麓山山峰虽不高(最高海拔仅300.8米),却林木葱郁、景色宜人。同时又是历代文人骚客驻足游览之处。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座落其中,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而湘江作为横贯长沙市的母亲河,也是景色优美和人文资源丰厚之处。所以,座落于其间的这些著名高校也应该与这些景观相一致,成为长沙这个城市的名片和形象展示。这些校园建筑,不仅应该成为具有教育功能的区域与场所,更应该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融合起来,成为一种景观,成为一个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记忆、体现着城市的丰富文化和优美环境的典型符号与代表。

本文所考察的环绕在岳麓山下的高校校园建筑,主要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本部校园建筑为代表。这些建筑,如果以时代为标准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主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三十年(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三个时期。对这不同时期的建筑如果从风格上予以描述,大体可以这样描述:民国的建筑主要采用中西混合的建筑形式,它的立面结构是西式的,以砖墙承重为主,但是屋顶、屋檐、门窗以及墙面的一些装饰性造型,又保留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式建筑的元素。典型代表如被写入《中国现代建筑史》一书中湖南大学老图书馆。另外如湖大校办公楼(原科学馆)、原工程馆、湖南师范大学校办公楼等,也具有这样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的建筑,除了延续民国时代的一些建筑风格外(如湖南大学礼堂),则在风格上受到前苏联建筑风格以及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强烈影响,比如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商学院、教务处办公楼等建筑,就有前苏联建筑风格和西方古典主义巴洛克式风格的影响,既有厚重感,又讲究装饰和趣味变化,其中也包含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元素的吸取,如在建筑的造型和外观形式上,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后三十年的建筑,是兼容各种建筑思潮和风格的结果,它追求建筑元素和风格的多元化,但由于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强烈影响,其中一个突出特点,是追求建筑风格的形式感和现代感,追求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在风格上也更加明快、简约、自然,这可以以中南大学新校区的建筑群为代表。这些建筑,不管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所决定,它都可以作为一种景观存在。而建筑设计者在设计和建造这些建筑时,大多也具有一定的景观意识。今天,当我们亲临现场观看这些建筑时,不难发现,其中不少建筑不仅因其自身的独特造型而成为一种景观美的存在,而且还因为它们与周围的景观融合而成为一道道风景。为说明这点,我们不妨分别以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一些特色建筑作些分析。湖大老图书馆:为柳士英所设计的作品,它1948年峻工,曾被写入《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其建筑风格属于中西混合式,该建筑立面结构是西式的,摆脱了传统檐柱额枋的构架式立面构图,但是其官式琉璃大屋顶的造型以及大门、栏杆、窗户的设计,又显示出建造者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充分借鉴与喜爱。该建筑不仅注意自身的景观造型,也充分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它的背景是高大的树木和浓郁的山景,建筑设计者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所设计建筑的主体墙面为红砖砌成,再加上绿色琉璃瓦屋顶的映衬,与周边环境十分协调。错落有致的屋顶和墙面变化,再加上对景观植物的选择和草地的布置的精心考虑,以及门前留有的足够空间,则使这栋建筑显示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视觉空间变化。设计者还考虑到长沙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长型的开窗以两翼以洞门小井相联系的造型,不仅出于空间和视觉变化的需要,也有利于空气的流通。

湖南大学校办公楼:该建筑是民国时期蔡泽奉教授设计,原名科学馆,1935年建成。抗战胜利后,由柳士英主持又加了一层。这座建筑也是中西混合式的建筑,入口的门以及窗户的形制与比例、基本是仿西洋风格建造,建筑顶部正中更是仿西方教堂式屋顶建造。而整个房屋的屋顶、所加的第三层栏杆建造则基本属于中国传统风格造型。这栋建筑虽然为两个建筑师在不同时期组合而成,但整体风格还是统一的,特别是丰富的细节表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湖南大学礼堂:也为柳士英设计,竣工于1953年,它与湖南老图书馆一样,也是湖南大学的著名建筑,被写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建筑风格与老图书馆一样,也是中西混合式的,屋顶是宫殿式的琉璃瓦大屋顶,且多层重叠,屋顶下的檐椽和柱头都是木制结构,且建造精细繁复,显示出建造者对传统建筑的偏爱,但整个建筑的结构与平面则是西式,为砖墙承重的石制建筑,造型厚重大方,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截然不同。这一建筑的墙面是青灰色的,色彩淡雅,在周边的绿树和红墙的建筑映衬下,显得非常协调。

湖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办公楼(原苏联专家楼):建国初期所建成的一栋建筑,带有前苏联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特点。整个建筑的外观庄重有力,但门窗的设计则优美柔和,颇多趣味与变化,显示出一种欢乐的气氛。这栋建筑正处在岳麓山景区内,与岳王亭、忠烈祠等建筑遥相呼应。它建在一个缓坡上,坡下便是一片水面,水中则竖立着纪念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的岳王亭。水面四周垂柳环绕,与浓荫覆盖的山景相映衬,景色十分宜人。如何与建筑周围的景观谐调一致,是设计者不能不考虑的。设计者在这栋建筑前栽种了许多树木,它高低错落、参差不齐,让楼房隐现在树丛中,再加上岩石等景物点缀,使人仿佛感受到山的幽深和水的宁静,建筑自然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师大校办公楼:它原是一私人别墅,建造于1938年,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师范大学校园建设时被改建为校园建筑。建筑样式并不复杂,规模也不大,仅两层楼,但造型雅致,设计颇为精细。白色涂料钩缝的红砖墙面、灰麻大理石的饰面、厚重的灰色石柱、以及极具装饰趣味的白色栏杆等等,都显示出这一特点。这一建筑充分借鉴了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的隔而不寒、曲折萦回的造园手法,将建筑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它以山石、花木、水池等为点缀,并在白色的栏杆、环绕的绿篱、曲折婉转的小路引导下,使人们将视线投向绿荫深处,让掩映在高大的树丛中的红色砖墙办公楼既显得醒目,又显得幽深秀丽、绰约迷人。

湖大法学院教学楼:这一栋建筑曾与湖大工商管理学院楼、长沙火车站一起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最美的三百栋建筑之一,由魏春雨设计,于2003年竣工。深色的墙面、大的体块和具有强烈体积感的造型,说明这一建筑受到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强烈影响。它矗立在湖大校园的入口和道路交汇处,其风格强悍的造型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一建筑还有一显著特色,表面看似线条简单,以直线造型为主,但细致观察,却很有变化,从不同的视角都可以拍摄到很好的造型,特别是建筑的正面,几个直立的烟囱式的柱式造型给人丰富的视觉感受与想象。与法学院教学楼相联的是湖大建筑学院教学楼,这一栋楼与法学楼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说法学楼在外观造型上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想象的话,建筑楼的优胜和精美之处则主要体现在内部空间的组合与安排。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打破室内与室外界限,将人文与自然、外在的自然观赏与内在的人文交流统一起来。比如,它的外廊设计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觉平台,它由室内直接通向室外,既便于视觉观看,又有利于人们的交往与交流。又如它的楼梯、台阶的设计,也是常常既属于室外又濒临室内的,使置身于建筑中的人既有外在自然的视觉美享受,又能沉浸在一个可以思考和交流的人文环境中。

湖大工商管理学院楼:这栋建筑也是湖南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它也被评为建国后三百处最美的建筑之一。这栋建筑为红砖建筑,造型明快大方、线条流畅而富于韵律感。它的最大特色是大块面地运用玻璃,形成开放的院落,并给人以明亮通透的视觉感受。而在各个院落和墙面间,如竹木一类的自然景物的装点也是其显著的特色,特别是大块面的落地式玻璃窗前挺拔秀美竹林的点染,使人们感到一种中国传统的画面空间和意境表现。它虽然是建筑在道路旁边,却使人仿佛置身于岳麓山的树丛浓荫之中,感受到山林的别致与风雅。

中南大学新校区建筑群:这一建筑群为中南大学新校区第一期建设项目,在今年即2009年内已建成。这一建筑群由图书馆、教学综合楼、实验楼、外语楼、机电搂、艺术馆等建筑组成,风格宏伟大气,很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建筑的色调基本为深灰与浅灰,在空旷与平坦的地貌上建造,建筑总体设计非常强调地平线的走向,留有宽旷的广场与空地,与天空以及远方的山蜂相接相望,形成大尺度的韵律与视觉感受。这一建筑群的风格从总体上说,是追求明快简洁、大气宏伟,但并不忽视细节。建筑的窗、门、走廊、栏杆常常有精细的装饰。特别是窗户的设计,常常借鉴中国传统建筑门窗装饰手法,以细致的花纹图案组成。这一建筑群的设计还很重视根据建筑的功能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空间组合形式,比如用走道、楼梯、大厅、底层悬空等形式在形成丰富的空间组合等。另外,借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手法,如用虚窗、门厅、廊柱的分隔以及山石、竹林、花木一类景物的点染,以丰富不同空间的表现层次和视觉效果,也是这些建筑的显著特点。

以上例证说明,环岳麓山大学校园建筑充分考虑到建筑作为一种景观它自身的造型美以及与周围景观融合的美。不过,建筑景观的融合美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含单个的建筑与周围的景观融合,还应考虑到某一建筑与整个校园景观的融合,考虑到这些校园建筑与岳麓山地区整体的地貌形势的关系,以及它们作为著名的学府所应具有的文化底蕴,作为长沙这个城市的形象窗口的应具有的价值。应该说,校园建筑的设计者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努力。

湖南师大、湖南大学的最有特色的建筑大多是建在岳麓山脚下,它们大多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五六十年代修建成的,所处的地貌多为凸形或凹形的起伏地貌,所以顺应地势的起伏变化来考虑建筑的布局和形式,非常重要。建筑设计者显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比如,湖南师范大学,从商学院办公楼,到文学院、法学院、校办公楼,建筑拾级而上,与地形配合的十分巧妙。这两所大学的建筑大多在地基的选择上都不大,而且布局集中,这也是由于起伏的地貌所决定的。在建筑的外形上,多翼展的屋顶(如湖南大学礼堂与老图书馆)、崇厚的阶基(如湖南师范大学沿中轴线所修建的如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校办公搂系列建筑)、富有变化的墙体与院落组织,这可以说也是在充分考虑到地形地貌基础上设计的,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富有变化的动感和视觉效果。另外,由于岳麓山林木葱郁,许多建筑常常掩映在林木之后,所以建筑色彩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两所学校建筑(主要指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建筑,也包括改革开放后的部分建筑)墙面大多由红砖砌成,屋瓦多为红色或绿色,既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又与环境保持和谐一致。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这两所学校的校园建筑和景观设计都透露出深厚的历史和人文气息。湖南大学建校历史长,又有着深厚的建筑设计传统,所以该校建筑多创意而且风格多样,从民国至今,几乎每一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出现。另外,该校的建筑在近些年来还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这样的特色,那就是在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中尽量容纳一些自然景物,如盆景、花圃、竹林甚至保留高大的树木,以组成特定的空间画面,使建筑空间更有生气和表现力,更接近大自然。法学搂和工商管理楼就是这类建筑的典范。湖南师范大学由于是以文科为主的院校,人文气息浓厚,所以建筑景观设计颇多中国传统文化趣味。校园内的叠山奇石、亭台廊榭随处可见,水池、盆景树、景观灯也时时呈现,再加上用绿篱围成的花坛,用鹅卵石铺成的弯曲小路,用樟树、棕榈、芭蕉、翠竹等装点的道路与园林,以及灌木环绕的苑囿与草皮,一切都说明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趣味的影响。这两所大学校园建筑还有一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位于岳麓山景区的中心,景区中有的风景点就建在校园内(如岳麓书院建在湖南大学校园内、岳王亭和忠烈祠建在湖南师范大学校园内)。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说:“风景区之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顶(山顶)”,要“随宜安排,巧于因借”[4];又说:“风景区之路,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4]这两所校园建筑从总体上说也体现了这一特色,它多庭院廊榭、骑墙飞檐、隐而不显,而校园中弯曲小路不断出现,使人有泉可听,有石可留,既体味到风景名胜的魅力,又感受到校园的独特美丽与氛围。

中南大学建筑历史较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要短。它的建筑基本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筑。它的校本部大体可以分为老校区与新校区两部分。老校区建筑也直接建在岳麓山下,但由于校园内主体地貌并不是坡地而是平地,所以整体校园设计较为开放大气,校园中心区域和中轴线明确,园内树木高大、草地平整,再加上进校门的方形大水池和大广场,给人的感觉是建筑设计者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统一的视觉感受。新校区更是强化了老校区的这种大气、追求整体视觉感受的设计风格。所不同的是,新校区由于是全新设计和规划的校区,它有着更明确的整体规划意识,在建筑设计中也融会了更多建筑手法与元素,更具有现代审美气息。值得注意的是,中南大学新校区的设计有着明确的景观意识,这里所说的景观不仅是指单个建筑本身所形成的景观、也不仅是指单个建筑与整个校园建筑与环境相融合所形成的景观,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与整个城市、整个岳麓山地貌所融合而形成的景观。2002年,长沙市明确提出山水洲城的概念,山是岳麓山、水是湘江、洲是橘子洲,中南大学新校区正位于其间。它虽不像老校区那样直接建在岳麓山下,但顺着地平线的视野,在平坦空阔的地貌上,仍可以看到山的背景和延伸,而湘江、橘子洲就在眼前,所以它更容易与自然山水相融合,成为山水洲城的一部分。新校园的设计者显然注意这一点。校园大门设计成流线性形状,朝着湘江水流的方向,与橘子州犄角相望;校园中有河流蜿蜒展开,一头向西,连着远方的山峦,一头向东北,形成一片较为开阔的水面。河流水面上有桥梁贯通,并形成优美的弧线;与岳麓山距离的体育馆顶部被设计为翼展形状,而且沿着天际和水平线的方向展开,这些,都说明设计者有着统一的景观意识,力图把山水洲城的理念融于其间。

前面我们主要是从正面肯定了环岳麓山大学校园建筑的景观设计,下面我们则要讨论它所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本文的主题对环岳麓山大学校园建筑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所谓“景观”,前面我们曾说过,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学概念,更是一个美学概念,按阿诺德·伯林特的观点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有生命的环境”[5],是人们可以欣赏和审美感知的对象。景观所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历史文脉、地域特色、人文气息、艺术韵味等方面因素都是景观设计应该考虑的。景观设计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环境和视觉美的空间的形成,还是人文与自然资源最有效的利用,是人与自然的最优化组合。如果按照上述标准看待环岳麓山的大学校园建筑的景观设计,我们不得不承认,它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首先从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考察,环岳麓山的大学校园的建筑景观设计还存在一些缺陷。2001年,湖南省曾提出用15年的时间在长沙岳麓山地区建设一座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城的设想[6],并已写入湖南省十五规划。这一规划对岳麓山大学校园的整体建设和环境生态的保护有重要意义。凯文·林奇其著的《城市意象》中说,一座城市是由各种要素、各个部分组合成的一个相关模式,每座城市应该有自己城市的特色与道路结构。对岳麓山大学城的建设,我们虽然不能泯灭各个校园的道路形态与建筑特色,但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还是必要的。虽然岳麓山大学城的设想已提出多年,但大学城内的建筑如何规划,建成什么样的格局、体量、色彩和风格,如何服从于山水洲城的整体规划的需要,时至今日,我们尚看不到这方面规划与措施的有效实施。环岳麓山的大学校园无论是老的校区还是新校区的修建,都是各高校独立进行,缺乏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中南大学,由于离风景区中心位置较远,校园相对封闭和独立,有统一的布局和道路形态;而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由于直接处于风景区中心位置,校园的格局则是开放式的,麓山路、麓山南路等城市交通主道从校园中心穿过,一些非风景区的建筑、非校园的建筑也夹杂其间,对校园的总体建筑环境与道路形态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近些年,大学校园兴起扩建之风,座落在岳麓山下的这三所大学也不例外。它们为了解决校园扩张中用地紧缺的矛盾,或者是向郊外拓展,如中南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就是在征用长沙城郊住户与农民土地的基础上新建的,建筑面积达到2000多亩。但新校区建设如何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协调,是新校区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或者就是在原校园内不断改造和建设新的建筑,如湖南师范大学由于用地的紧张,在建筑原本就很密集的地方又新建和重建了建筑。(如法学楼为重建,在它的后面又新建了新的大楼)这些建筑,为校园建筑增加新的元素与光彩,比如法学楼的塔楼造型、白色的墙面与墨绿色玻璃幕墙对比的处理,就很别致,与周边的老建筑很不一样。但这些新元素的注入,如何保持与原建筑风格与环境的统一,则又是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的建筑的建立,由于增加建筑的高度与密度,阻隔了对岳麓山风景的观望,再加上毁掉了原来的一些草木生长的空地,所以从总体上说,不是增强而是减弱了校园建筑的美感,对校园的居住环境也造成了损害。岳麓山及周边地区植被丰富,有大量的树木、水面与草地,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面貌,是岳麓山大学校园建设者应充分考虑的。三校老校区建筑多为红墙绿瓦,并保留了大量的庭园建筑风格,但这种意识,在近些年有些淡薄,冷色调的教学楼和机械划一的草坪大量出现,使人感受不到原来建筑所带来的那种和谐与温暖。中南大学的新校区设计,虽有着明确的景观生态意识的,校园中河流和桥梁的设计和一些景观树木的保留,就说明了这点。但由于长沙市整体城市规划设计过分强调条块分割和道路的整齐划一,再加上新校区建设过于求“新”求“大”,对原有的环境、地貌、植被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特别是在建筑色彩使用上较为单调,以冷色调为主,忽视明亮温暖色彩的使用,使人们感觉到新校园的建设与岳麓山整体景色保护与生态的维护还存在着某种不协调。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指出,那就是长沙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大学校园环境规划与保护方面的措施不得力。比如,长沙市曾出台文件规定湘江两岸建筑高度必须控制在18米以下,这一文件措施对整个岳麓山风景区的建设,对整个大学校园良好的环境形成与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新建曙光泊岸楼盘的十余栋楼房就屹立在岳麓山风景区的标识牌内,层高都在30米以上,严重地阻碍了人们观望岳麓山风景的视线,也破坏了周边和谐的山峦地貌与景致。这些建筑的存在实际上都是由于相关部门措施不得力或者说出于某种利益交换与考虑的结果,它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可以说是很严重的。

其次,从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方面考察。岳麓山下的大学校园建筑,特别是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校园建筑有较为长久的历史,如何保持这些建筑的历史文化和个性特色,使之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起来,是这些校园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湖南大学历史比较长久的建筑都紧挨岳麓书院,受书院建筑和中国旧有的府第宫衙建筑风格影响明显,造型典雅、空间较为封闭,色彩以红、绿为主,较为浓重。今天,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不可能再简单地采用这样的建筑样式,他们更喜爱和追求开放的空间、明快的色彩和造型。但是,在新的建筑中保持老的建筑元素与符号,以与新的建筑对接,在建筑的格调上彼此呼应,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建筑风格很有韵律感和现代感,它却延续了随园校区的古典内涵。大屋顶、飘檐是古典建筑的特征,却以更为简化的形式在成为新校区建筑中普遍出现,成为重要的建筑符号。这样的设计使人们看到了这个校园的历史延续和保留,所以受到普遍的好评。又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扩建、北京大学100周年纪念讲堂的修建,也是很好的例子,它们都很好地体现老建筑与新建筑的环境与风格的统一。而湖南大学的新建筑,在如何保持湖南大学的建筑传统,延续其历史与文化内涵方面则做得不够。工商管理学院楼和法学楼,就单体建筑是很成功的,但若放在校园的整体环境中,考察它与整个校园历史文脉的关联,则不太明显。湖南师范大学的新建筑,特别是在麓山路东侧的新建筑如理学院大楼、生物楼等,更显示出它与校园建筑文化与风貌的断裂,典雅古朴的造型和庭院式的风格不见了,墙面的色彩也由红色变成青灰色、青蓝色,建筑的造型也十分单调,几乎给人留不下任何印象。一所大学校园,应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精神,有自己校园的标识,这些标识是校园的核心与中心场所,它反映着大学校园的历史,能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燕园、清华大学的清华园校门,武汉大学以老图书馆为中心的建筑群、厦门大学的群贤楼建筑群等,就是这样的建筑标识。而在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这些著名学府的校园里,人们则难以感受到这样的标识的存在。

环岳麓山的大学校园,无论是湖南大学、中南大学还是湖南师范大学,其主体建筑的设计都还是充分考虑到岳麓山地形地貌特点的。但是,在如何利用岳麓山丰富的水文、植被、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形成良好的校园生物生存环境方面,尚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有的校园中的水面普遍被污染,植被的选择也不尽合理。(比如,湖南大学大礼堂前的梧桐树栽种和草地营造,就既与长沙气候、又与周边环境不尽协调。)另外。中南大学新校区的设计,在如何利用岳麓山的山形走势、与湘江、橘子洲形成对应关系方面还可以考虑得更充分些。中国风水理论曾提出“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可远观,形须近察”的理论,中南大学新校区的设计,在近察方面,也就是置身于校园内体察校园建筑与山川形胜的关系方面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是走出校园,从一个更大的背景和范围对校园建筑进行远观,由于建筑体量、布局、色彩诸方面的原因,则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形成整体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效果。

再次,从人文气息和艺术韵味方面考察。大学校园是人才聚集和人文精神汇集的场所,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教育与人文理念,其建筑和景观设计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湖南大学是理工科基础雄厚的大学,同时也具有浓郁的人文文化背景,建于宋代的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岳麓书院”就座落在校园中,为湖南大学所代管。书院中“实事求是”的训示也成为湖南大学的校训。湖南师范大学则是中国最早建成的国立师范大学之一,以“人”为本,培养德才兼备的教育人才的理念在它的校训和校徽上都有明确体现。(校训为“仁爱精勤”、校徽是以“人”字为核心的造型图案。)校园内还保留有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的很好的古建筑忠烈祠、岳王亭等,使该校园历史与人文气息更显得浓厚。这两所大学的建筑,特别是校本部的老建筑应该说比较好地体现了这种精神氛围。建筑布局讲究线条的对称与流动变化,色彩温暖柔和,既注重每一建筑的造型特点,又注意到各建筑之间的关联,而如一些亭台、雕塑、建筑小品和特色空间的存在,更增添了人们对校园的亲近感,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的存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两所学校近些年扩建和新建的一些建筑,如湖南大学靠近天马山新修的两栋教学楼和湖南师范大学的理学院教学楼、生物楼等,却忽视校园建筑特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建筑缺乏特点,缺乏标识性,日益趋同,使人很难判定这些建筑属于哪个城市,哪个校区。由于过分追求深灰、浅灰色一类冷色调的使用,也造成视觉空间的冷漠,让人难以产生亲近感,更谈不上校园建筑特有的人文气息和精神内涵。中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医科为主的大学,近些年人文学科有一定的发展。从中南大学校本部老校园的设计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明显的工科院校特色,建筑大气、布局讲究整体,但缺乏细节,缺乏比较有特色的建筑空间与场所。除地学楼前面有矿冶园景观标示和大地之子的雕像外,其它地方再很难找到这样的标示和雕像。新校区的设计有了改进,各建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细节更加丰富,有特色的建筑空间也不断呈现,比如,外语楼就用底层架空形式将楼内空间与楼外空间联系起来,并用竹林等景观点缀,营造出一种亲切宜人的氛围,利于人们交流与交往。

人文气息的淡薄也必然影响到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与表达。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景观、一种审美和观赏的对象,就因为它是一门艺术。在中国,一些著名的大学校园的主体建筑,如武汉大学建筑的依山建造与雄伟庄重,北京大学建筑的湖水映照与富丽典雅,厦门大学的海山相接与连绵错落,南京师范大学的小巧玲珑与古韵犹存,都体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韵味。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建筑,就一些单座建筑和局部设计来说,也是很有艺术感觉与韵味的,但从总体上还不像中国一些著名的风景校园的建筑那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与特色。现代校园的布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越来越讲究布局的艺术性,讲究功能与形式美的统一,讲究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空间变化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中南大学新校区的设计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但是,新校区的设计也有缺陷,那就是它对长沙市整体人文和地域环境还缺乏深入的把握与思考,比较缺乏能体现湖湘文化特色、岳麓山地域特色和校园艺术个性的景观设计。

[收稿日期]2011-09-12

注释:

① 环绕岳麓山原来还有一些高校,如湖南财经学院、湖南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湖南计算机专科学校、湖南教育学院等,后来都并入了这三所高校。

标签:;  ;  ;  ;  ;  ;  ;  ;  ;  

岳庐山大学校园建筑景观分析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