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药物临床应用的护理风险及对策论文_钟海英

血管活性药物临床应用的护理风险及对策论文_钟海英

广西梧州市红会医院心内科 543002

【摘要】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的护理风险及对策。

【关键词】血管活性药物;护理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 R035.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5)11-187-01

心血管内科的危重患者多,经常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心率等。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硝普钠、异丙肾上腺素等。由于血管活性药物的特殊性,即使小剂量的改变都会使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发生明显变化。因此,血管活性药物要求做到精确、微量、均匀持续地输入人体内。同时由于血管活性药物起效非常快(5-10min),临床上要做到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2010年10月-2015年10月,笔者对本病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及改进措施进行了归纳,现报告如下。

1.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1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与其他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如在使用米力农时,护士在使用米力农的静脉通路上直接推注呋塞米;在微量泵注入呋塞米的静脉通路中接三通微量泵使用多巴胺,硝酸甘油与奥美拉唑、多巴酚丁胺同用等情况。

1.2微量泵使用不当

操作者对微量泵的操作流程不熟悉,操作失误,导致药物进入体内过量或不足,影响治疗。

1.3在应用药物过程中,输液速度控制不良

过快、过慢、液体外渗、针头堵塞、给药方法不当造成给药中断,均可导致血压、心率的变化,甚至危及生命。

1.4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增加患者的痛苦

血管活性药物通常24h持续输注,因长时间刺激血管而易引发静脉炎。

1.5护士未充分履行告知、巡视、记录义务

未明确告知病人及家属用药过程中输液速度控制的重要性,药液外渗的危险性及注意事项;患者自行取下微泵药物去卫生间;观察记录血压、心率等不及时;更换注射器缓慢造成血压波动等护理问题。

2.原因分析

2.1 临床经验欠缺,缺乏药物的相关专业知识

平时培训考核不到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科室缺乏临床常用血管活性药物配伍禁忌表。

2.2 护士方面

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健康教育不到位,记录不完善,工作流程不合理,未认真执行巡视制度等,如针头堵塞、液体外渗针头滑出血管外未及时发现,可造成给药中断。或操作微量泵不当,调整剂量后或药物泵完更换注射器后没有及时按STAT键,造成给药中断。

2.3患者方面

知识缺乏,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经济原因等。

2.4血管活性药物尤其缩血管药物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药液外渗后加速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另外血管活性药物通常24h持续输注,因长时间刺激血管而易引发静脉炎。有学者报道[1],某些收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对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随用药时间延长而加重,病理损伤由可恢复性转化为不可恢复性。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血管的选择有密切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对策

3.1成立品管圈(QCC)小组

为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风险制定改进方案,我们成立了品管圈(QCC)小组,共8人,负责微泵操作规程制定及培训考核,制作常用血管活性药物配伍禁忌表,张贴在治疗室最显眼处,使护士在配置药物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药物是有配伍禁忌的,不能在同一静脉通路输注,须另建静脉通路。并制作血管活性药物警示标识,和相关问题的资料收集分析等。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微量泵延长管上悬挂红色的血管活性药物警示标识。规范特殊用药监测、记录时间。

3.2护士加强工作责任心

多巡视,多告知,对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至少30-60min巡视一次,尤其加强夜间巡视次数,病情危重者进行专护。工作中注意细节,在更换完注射器或调整剂量后要仔细检查微量泵的工作状态及输液三通的开关状态,巡视过程中认真观察穿刺处及输液管路的通畅情况,及时发现液体外渗,更换穿刺部位。要拓宽思路,预见性护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一律采用留置针,可有效减少液体外渗,减少穿刺次数,最大限度保证输液安全。需另静脉推注的药物,要另建静脉通路;对于血管痉挛的患者要适当给予热水袋保暖,注意避免烫伤。

3.3护士充分履行告知义务

由于血管活性药物的特殊性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的不同,用药时一方面要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清楚:药物对血压、心率影响较大,护士要对血压、心率进行监测,取得病人的配合;另一方面,告知病人输液速度控制的重要性和速度过快的危险性,杜绝私自调快输液速度;尽可能卧床,起床、翻身、移动肢体时,动作应缓慢,防止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及药液外渗。如果感觉穿刺部位疼痛、红肿等,及时通知护士。

3.4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的处理

以预防为主,杜绝外渗为原则:(1)静脉穿刺时要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回血通畅后方可用药。正常情况下同一部位输液时间≥12h时尽量更换输液部位,超过24h应用多巴胺的患者通常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交替注射部位,并根据血管情况做调整,一般6-8h更换血管交替应用。留置针留置时间以美国静脉输液协会护理标准规定3-5天为宜[2]。(2)穿刺部位与发生静脉炎的关系:闫丽辉[3]在不同部位静脉留置套管针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中介绍静脉穿刺血管选择锁骨下静脉、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0,2.44%,12.84%,28.21%。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如果技术不娴熟会出现其他并发症,如血气胸等,因而临床应用相对较少。头皮静脉并发静脉炎较少,但不适合成人。上肢静脉是临床最常用的穿刺部位,其血流相对较快,操作方便,固定牢固,因而各科广泛采用。下肢静脉静脉瓣多,此部位输液容易发生静脉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禁用。(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是否出现肿胀,认真询问患者的感觉,尤其是老年人、水肿及感觉迟钝的患者,更要耐心询问、倾听,严格交接班。(4)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的处理:更换穿刺部位,并抬高患肢,给予局部涂抹喜疗妥药膏,并加以按摩,2次/天。如果配合25%硫酸镁热敷交替使用,效果更佳。目前我们临床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通常应用上肢静脉,并在穿刺处上方预防性涂抹喜疗妥药膏,达到了有效预防静脉炎的效果,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夏醇和,陈丽萍,许敬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注射对幼兔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05-807.

[2]Pinmer WS.principies and practice of iutravenous therapy[M].5thed.Sihicd phila delphia:lippincott,1993:100-130.

[3]闫丽辉,不同部位静脉留置套管针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9):809-810.

论文作者:钟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1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  ;  ;  ;  ;  ;  ;  ;  

血管活性药物临床应用的护理风险及对策论文_钟海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