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结节性损害,伴剧烈瘙痒。目前研究表明,神经因素和免疫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皮损内神经组织增生明显,在皮损中发现多种神经肽类物质(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同时本病与神经因素、精神心理因素、感染因素及某些系统性疾病有关。具体的病因病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治疗上多采用局部外用、局部注射、口服及物理治疗等,为了取得满意疗效临床上多采用两种或数种方式联合治疗。
【关键词】:结节性痒疹;病因; 治疗
结节性痒疹(prurigo nodularis,PN)又名疣状固定性荨麻疹、结节性苔癣。其好发于四肢伸侧,小腿伸侧尤为显著,皮疹为疣状结节性损害,瘙痒剧烈[1]。呈慢性病程,长期不愈。本病与精神心理因素、感染因素及某些系统性疾病有关。
1 病因
1.1神经因素
PN的组织病理改变可见神经组织明显增生。Haas 等[2]研究发现 PN 结节组织中含有 P 物质的神经纤维密度增加。王万卷和胡小平[3]]研究也发现,PN皮损的真皮乳头层和几乎全层表皮均有SP 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表达,而且不局限于神经纤维内 ;但正常表皮和非皮损区仅见少量 SP,几乎无CGRP。SP和 CGRP 是两种重要的感觉神经肽,主要存在于传入神经纤维内,在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能感受、传导和易化各种伤害性刺激,在神经和非神经之间起桥接作用,在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研究均表明神经肽类与 PN 的发病有重要的关系,其具体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1. 2精神心理因素
有研究发现 PN 与精神因素有明显关系。德国学者Dazzi 等[4] 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在 PN 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认为对于PN 患者应该考虑心理评估及治疗。特殊区域的皮损,如手部、头皮、生殖器部位等的皮损,则更易导致患者产生心理问题,并加重抑郁等心理性疾病[5]。
1.3感染因素
有报道 PN 和一些微生物的感染有关 :①结核杆菌感染 :Saporito 等[6]发现 1 例 PN 患者皮损内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②细菌感染 :有文献报道复发性PN 和扁桃体灶内感染有关[7]。③病毒感染 :郭志丽等[8]曾报道 1 例有结节性痒疹表现的艾滋病。
1.4 其他因素
肿瘤因素:有霍奇金淋巴瘤首发表现的 PN 报道[9]。其他系统性疾病 :有报道 PN 与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病、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有关[10]。
2 治疗
PN 比较顽固,临床治疗效果不很满意。尤其是启动了瘙痒 - 搔抓 - 瘙痒的恶性循环,使本病治疗更加困难。临床上多给予患者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局部注射、口服药物以及物理治疗。其中外用药给予止痒剂、糖皮质类激素、1% 吡美莫司等;局部注射:皮损外用药效果差者可考虑糖皮质激素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给予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抗麻风类药物、维 A 酸类药物、普瑞巴林等;物理治疗给予CO2点阵激光治疗、冷冻疗法、紫外线、局部封闭等治疗。既往主要是予以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理疗法(包括液氮冷冻、激光治疗、放射性同位素32磷等),或予以皮质类固醇激素皮损内注射。但局部外用药物由于该病结节较硬,药物难以渗入皮损,因而起效慢,且疗效不够理想;用冷冻等治疗,创面大,易感染,愈合大多有痛性疤痕;放射性治疗操作较复杂,治疗次数多,且可引起放射性皮炎【11】。
西医治疗以局部或皮内应用糖皮质激素常是首选,得宝松注射液是由高溶解性的倍他米松磷酸钠和低溶解性的二丙酸倍他米松构成的复合制剂,是强效的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移行至血管外;抑制炎症性毛细血管扩张;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减少胶原纤维及细胞间质的形成,防止黏连和瘢痕形成。注射后高溶解性的倍他米松磷酸钠很快吸收,迅速起效,而低溶解性的二丙酸倍他米松缓慢吸收,维持疗效,因而应用其治疗顽固性皮肤病结节取得满意疗效[12]。
3 讨论
结节性痒疹的治疗比较困难,国外有报道本病常与多种系统性疾病伴发,而诱发本病的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治疗方面,目前方法很多,可以外用药物、局部注射、口服药物以及物理治疗,为了取得满意疗效,临床上单用一种治疗方法常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多,故常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效果比单一治疗起效快,疗程也明显缩短,不良反应减少。尽管本病治疗方法多样,但本病发病机制,西药治疗后的复发,基础及实验研究的缺乏等都是今后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胡明.临床皮肤病学嗍.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520-521.
[2] Haas S, Capellino S, Phan NQ, et al. Low density of sympathetic nerve fibers relative to substance P-positive nerve fibers in lesional skin of chronic pruritus and prurigo nodularis [J]. J Dermatol Sci, 2010, 58(3):193-197.
[3] 王万卷, 胡小平. 结节性痒疹皮损中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25(4):408-412.
[4] Dazzi C, Erma D, Piccinno R, et 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volved in prurigo nodularis: A pilot study [J]. J Dermatolog Treat, 2011, 22(4):211-214.
[5] 吉喆, 郑捷.结节性痒疹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35(2):87-89.
[6] Saporito L, Florena AM, Colomba C, et al. Prurigo nodularis due to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J]. J Med Microbiol, 2009, 58(Pt 12):1649-1651.
[7] Danielides V, Bassioukas K, Katotomichelakis M, et al. Retraction. Report of a case of recurrent prurigo nodularis clinically related to internal foci of infected tonsils [J]. Int J Dermatol, 2009, 48(6):660-662.
[8] 郭志丽, 李慧, 王松挺, 等有结节性痒疹表现的艾滋病1 例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 37(3):183.
[9] Seshadri P, Rajan SJ, George IA, et al. A sinister itch: prurigo nodularis in Hodgkin lymphoma [J].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09, 57:715-716.
[10] De D, Dogra S, Kanwar AJ. Prurigo nodulads in healed herpes Zoster scar:an isotopic response [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7, 21(5):711-712.
[11] 黄 靖.得宝松治疗结节性痒疹8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1,1(1).
[12] Doherty SD, Hsu S. A case series of 48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alidomide [J]. J Drugs Dermatol, 2008, 7(8):769-773.
论文作者:王森,王永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下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9
标签:局部论文; 结节性论文; 激素论文; 本病论文; 因素论文; 疗效论文; 药物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下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