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成就,巨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辉煌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一部前所未有的光辉史篇。
辉煌的建设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建国50年来,新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生活幸福、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党的民族政策取得了伟大胜利
——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从1953年10月起,新疆自上而下建立了各级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先后建立了6 个民族自治县和5个民族自治州。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0多年来,自治区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和颁布了近200条地方法律、法规和决定、决议,从法律上保障了少数民族充分行使自治权利。新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到1998年,全区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文等6种文字出版发行87 种报纸,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有43种;新疆人民出版社用6 种文字出版各类图书和教材;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5种语言广播,新疆电视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3种语言播放电视节目。长期以来,新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和促进了宗教与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
——民族团结日益巩固。新疆有47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有13个。50年来,新疆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从1983年起,自治区连续16年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理解蔚然成风,“两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近十几年来,全区共涌现出50多个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双拥”县和一大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有力地推动了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茁壮成长。解放初期,新疆只有300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到1998年,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已达32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49.9%;各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25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0.8%;各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的州长、县长、乡长均由当地主体少数民族担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迅速成长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成果。
二、经济体制改革成就辉煌
——农牧区改革硕果累累。1979年以来, 新疆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农牧区因地制宜地实行了“五统一”,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了农产品流通体制,取消统购包销,除粮食、棉花、甜菜等少数农产品的市场和价格尚未全部放开外,其余农牧产品的市场和价格完全放开;在实行土地承包15年不变后,进一步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鼓励农民的中长期投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变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格局,扩大棉花、甜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比重,使粮食播种面积比重由1978年的76.5%下降到1998年的48.0%,经济作物比重由12.6%提高到43.8%,其中棉花由5 %提高到30.5%;积极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5.7%提高到1998年的25%左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微观经济体制改革有了重要突破。国有企业改革从80年代的放权让利、两步利改税,到推行企业承包,1992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的新阶段,着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区已有股份制企业 6101家,注册资本176.6亿元,其中:股份有限公司65家,有限责任公司6036家,上市公司11家;股份合作制企业643家。 贯彻“抓大放小”方针,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到1998年,全区共有正式运作企业集团31家,集团工业总产值51.67亿元,进出口总额4.04 亿美元;全区7000多户公有小企业中,已有50%的企业完成了各种形式的产权改制,进度快的地区改制面超过80%,公有企业积极面向市场;基本形成了以市场导向的微观竞争主体。
——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长的支撑逐步多元化。改革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产生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等不同形式的微观经济主体。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非公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与非公有经济之比由1978年的99.85∶0.15演变为1998 年的79.81∶20.19,其中国有经济由77.71%下降为62.81%;在工业增加值中,公有与非公有经济之比由100∶0演变为87.49∶12.51;在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中,两者之比由97.30∶2.70演变为42.37∶57.63;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改革前是国有投资占98%以上,到1998年国有投资已下降至75%。到1998年,全区有个体商户38.7万户,私营企业1.26万户,个体私营从业人员72万人,外商投资企业597户,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新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崛起,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农业商品率提高到1998年的60%以上;工业产品由原来的计划调拨发展到目前的基本由市场调节;大多数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已初步形成了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机制,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现在,85%以上的生产资料、90%以上的工业消费品价格由市场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由单一的财政拨款变为银行贷款、企业自筹、利用外资和社会集资等多种形式;资本市场开始启动,牵动了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的发育和成长,新组建了新疆证券公司等10余家金融企业;劳动力由过去的国家统包统配转向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的新就业机制,人才、劳务市场竞相发展。到1998年, 全区有各类市场1422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7个,消费品市场1322个, 生产要素市场33个,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化程度已提高到30~35%,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的统一布置下,循序推进,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起步阶段(1978~1984年),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并取得巨大成功;二是以城市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1985~1991年),改革价格双轨制,推进国有企业从依赖国家到面向市场;三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为目标的改革攻坚阶段(1992年至今)。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决定》,使新疆的各项改革进入了新阶段,相继成功推行了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流通、社会保障制度等项改革。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的财税体制基本建立,确立了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的良性机制,改变了80年代以来的“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1994年,新疆在全国率先分设了国税局和地税局;农、工、建、商四大专业银行逐步实现了向商业银行的过渡,新成立了新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的分离,新组建了交通银行、商业银行、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等金融保险机构,成立了一批非金融机构;人民币汇率实现并轨,扩大了企业进出口权,外贸管理体制实行了国际通行的运行机制;投资体制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实行了新的投融资方式;价格改革基本实现了由国家定价为主转向市场形成价格为主,初步形成了市场决定价格的新机制;计划的职能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以往的制定生产指标转向对宏观经济的指导和协调;新的地方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开始建立,裁撤了直接管理企业的部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转变为宏观调控部门,经济调控开始摆脱“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困境;以往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和分配上的“大锅饭”被打破,收入分配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并充分体现效率、效益和按劳分配原则;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经济法规等调控手段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社会保障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住房制度、公务员制度等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新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呈现了同步推进的好局面。
三、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纵向比较,新疆整体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11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33.2倍,年均递增8%;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8%,第二产业年均增长9.6%,工业年均增长1.4%,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3%。分阶段看,1979~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6%,比改革开放前26年(1952~1978年)年均6%的增长速度快4.6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1978年的313元提高到1998年的6229元,1978年以来年均递增8.6%。新疆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1.08%提高到1998年的1.4%; 原油产量跃至全国第3位,糖和天然气第4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改革开放前的1952年,三次产业构成呈现一、二、三格局,分别为64.7∶22.0∶13.3;1978年,演变为二、三、一格局,分别为35.8∶47.0∶17.2;到1998年三次产业构成进一步演变为26.1∶38.6∶35.3,其中第三产业比重1978年上升18.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9.7个百分点。
——农业的基础地位日益巩固。新疆是典型的绿洲经济、灌溉农业。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我区农田灌溉网络初步形成,农村现代化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到199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770.39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3.62倍;农用化肥施用量85.59万吨,增长2.82倍;农村用电量22.49 亿千瓦小时,增长6.03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面积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农林牧渔业持续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来,农业连续20年丰收, 已跨入我国的农业大省行列。1998年,农业总产值499.25亿元,比1949年增长20.7倍,年均增长6.5%;其中 1978~1998年年均增长8.7%,比改革开放前的年均增速快3.7个百分点,比全国年均增速快2个百分点。农产品有效供给成倍增长。1998年粮食产量830万吨,比1949年增长8.79倍;棉花产量由1978 年的5.5万吨猛增到1998年的145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3强,自1994年以来连续保持单产、总产、品级和调出量4个全国第一;甜菜产量513万吨,比1978年增长30.3倍;油料产量37.52万吨,增长2.63倍; 新疆是享誉中外的“瓜果之乡”,久负盛名的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哈密瓜等,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1998年,牧畜存栏数达4224万头,比1949年增长3.07倍;肉产量75.19万吨,增长13.86倍;水产品5.34万吨,增长266倍。乡镇企业总产值271亿元,比1984年增长35倍;乡镇企业产值超过亿元的县(市)已达52个,其中4个县(市)年产值超过10亿元;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近80万人。
——工业经济实力日益雄厚。解放前,新疆现代化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经过50年的努力,新疆已建成了以资源加工为主,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主导地位。1998年,新疆已建成工业企业6.11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217个;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780.63亿元,比1978年增长27.4倍。主要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其中原油1628万吨,比1978年增长3.61倍,位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气23.78亿立方米,增长8.48倍,跃居全国第四位;原煤2927万吨, 增长1.71倍;发电量157.76亿千瓦小时,增长6.45倍;机制糖47.59万吨, 增长21.9倍,跃居全国第四位;纱22.03万吨,增长6.87倍; 农用化肥52.07万吨,增长24.7倍;钢107.67万吨,增长11.7倍;水泥728.94 万吨,增长8.34倍。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从轻重工业结构看,在全部工业中,轻重工业比重已由1978年的41.6∶58.4调整为1998年的30.8∶69.2, 表明工业结构正逐步由“ 消费型”的轻型结构向“投资型”的重化工型结构演变,工业化水平在稳步提高;从工业行业结构看,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和纺织、食品、建材工业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8年,全部国有独立核算和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增加值中,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石油加工业增加值占60%,建材业占4.8%,纺织业占4.7%,食品工业占6.4%,石油、纺织、食品、建材四大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5%强。
——固定资产投资硕果累累。建国5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1950~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160.85亿元,其中1979~1998年累计完成投资2626.71亿元,占50年总投资的83%;特别是加大了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力度,50年来能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35.9%,农业投资占8.9%,交通通信投资占11.3%,为支撑新疆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累计建成投产项目9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167个,基建更改累计竣工房屋面积1.64亿立方米, 为我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全面开发,使新疆成为我国第三大产油区和21世纪我国陆上石油工业的战略接续地区;新建了乌鲁木齐石化总厂、独山子乙烯工程、八一钢铁集团公司、玛纳斯发电厂、新疆水泥厂、艾维尔沟煤矿等大中型企业;在农业和水利建设方面,新建克孜尔水库等大型水利枢纽设施,到1998年已有水库477座, 总库容66.6亿立方米;交通运输方面,先后建成了兰新、青新、新藏等联系区外的公路和若羌——且末的沙漠公路,吐—乌—大高等级公路的建成结束了新疆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自1963年起,铁路先后铺轨至乌鲁木齐、库尔勒、阿拉山口、 阿克苏和喀什, 新建了乌鲁木齐机场等区内12个主要机场,乌鲁木齐机场成为我国六大国际机场之一。50年来,通过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增了一大批生产能力。主要有:煤炭开采1597万吨;石油开采2198万吨,发电机组容量340万千瓦,炼铁131万吨,炼钢68万吨,水泥887万吨,合成氨79万吨, 新增铁路铺轨里程1676公里,新建公路2.64万公里,棉纺锭130万锭,机制糖55.53万吨。房地产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到1998年,全区已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34家, 1985~1998年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101.64亿元,累计竣工房屋面积718.91万平方米。
——交通邮电业突飞猛进。新疆地域辽阔,交通线长。解放前,新疆没有一寸铁路,公路只有3361公里,且都是砂石路面。50年来,新疆交通邮电建设迅猛发展。公路已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7 条国道为主骨架,东联甘肃、青海,西出中亚、西亚, 南通西藏, 与自治区70多条省道相联结,沟通所有地州市县和95 %的乡镇的公路交通网, 1998年公路通车里程3.28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8.75倍。铁路方面,兰新、南疆两条铁路干线的建成,结束了新疆无铁路的历史;北疆铁路的西伸,沟通了亚欧第二座大陆桥;兰新铁路复线贯通,使新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大大缓解;南疆铁路库尔勒——喀什段全线铺通,为南疆人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到1998年铁路营运里程达2038公里,比1978年增加1008公里。民航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接国内40个城市、区内12个地(州、市)及香港和6个国际城市的蓝天丝路网, 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98年,民航通航里程15.05万公里。 管道运输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延伸,1998年,管道长度达到1955公里。1998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553.6亿吨公里, 旅客周转量256.9亿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4.18倍和9.18倍。邮电通信方面, 新疆已建成覆盖全疆的光缆干线,完成了亚欧光缆新疆段的建设;邮电通讯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长途传输实现自动化, 长途线路实现数字化,电话交换机实现程控化。1998年,全区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11.42 万路端,95%以上的乡村通上了电话, 电话机148 万部, 电话普及率由1978年的0.8%提高到9.5%。程控交换、光缆通信、数字通信已成为新疆通信网的主体;无线寻呼、移动通讯、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科技业务从无到有,快速发展,1998年无线寻呼用户15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 万户。
——繁荣活跃的买方市场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前,新疆市场供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是一个完全的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供不应求的商品基本消失,90%以上的商品实现供大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初步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50年来,市场商品货源充裕,品种日益丰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持续快速增长,1998年达327.52亿元,比1950年增长148倍,年均增长11%,其中1979 ~1998年年均增长14.5%,比改革开放前28年(1950~1978年)快5.9 个百分点。超级市场、平价商店、专卖店、连锁店、购物中心、综合性大型商场等争奇斗艳,便捷、畅通、高效的批发、零售市场网络开始形成,城乡集贸市场交易的消费品零售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1/3。
——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到1998年,全区财政收入111.9亿元(含中央两税收入),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6.57亿元,比1950年增长299倍,年均增长12.6%,其中1979~1998 年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8%;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卫生、教育等重点支出基本得到保证。金融调控能力显著增强。1998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36.58亿元,比1978年底增长40.7倍; 各项贷款余额1318.41亿元,增长71.2倍, 成为支撑我区经济快速增长最重要的资金来源;金融业务,除传统的信贷业务外,金融债券、金融投资、信托投资、股票基金交易、外债外汇业务也得到发展。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明显减弱。改革开放以来,新疆认真总结经验,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关系,不断消除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1993年后,针对建国以来新疆最为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在使全区零售物价涨幅由1994年的上涨25.8%回落到1998年下降0.3%的同时, 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建国之初,新疆只有迪化一个城市。经过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到1998年底,新疆地级市发展到2个,自治区区辖市1个,县级市16个,建制镇177个;全区非农业人口616.47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27%提高到1998年的35.3%。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8年19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56.6%。首府乌鲁木齐已成为拥有15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库尔勒市、伊宁市、 奎屯市、喀什市等中心城市对当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地区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以天山北坡综合经济带为依托,以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为骨干,以区域性和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为支点,辐射带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
四、对外开放全面推进
——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 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独特的地缘优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贯彻“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外引内联、东联西出”的方针,初步形成了以边境开发为前沿,以铁路沿线开放为后盾,以“两线”(边境线、铁路沿线)城市开放为重点,点线结合,以点带面,辐射全疆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改变了新疆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况。到1998年,新疆对外开放58个县(市),其中33个边境县(市)已全部开放,建立了6 个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对外开放15个口岸,其中航空口岸2个, 陆路口岸13个。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1998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5.32 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64.3倍,年均增长19.9%。其中出口总额8.08亿美元,增长85.2倍;进口总额7.24亿美元,增长50.4倍。1979~1998年全区累计进出口额117.52亿美元,是前28年(1950~1978年)进出口总额的16.7倍。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稳步提高,外贸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0.4%提高到1998年的5.3%。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到1998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已达78.1%,比1981年提高66个百分点,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 地边贸易异军突起,1998年,新疆与周边国家进出口额已达8.70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56.8%。外贸市场日趋多元化,与新疆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有80多个。为了“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从1992年起至今,新疆已连续举办了8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 极大地促进了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
——利用外资取得可喜成绩。新疆自1980年开始利用外资,到1998年, 已累计鉴订利用外资合同金额33.5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0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2亿美元。实有外商投资企业597家,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区出口额的3%;其中,1980 年成立的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纺织行业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境外投资取得一定成绩。
——国际旅游蓬勃兴起。新疆素以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绮丽多彩的风俗民情吸引着海内外的中外游客。 1978年, 新疆仅接待国际游客88名,到1998年,就接待了20.66万人。1978~1998年, 共接待国际旅游者192万人,平均每年增长47.4%;国际旅游收入4.03亿美元, 年均增长24.3%。1992年以来,旅游购物、边民互市也日益成为新疆对外贸易的有机组成部分。到1998年底,新疆已有星级宾馆66家,自然保护区20个,重点景区和参观点近300个。
五、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居民收入成陪增长。1998 年, 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3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2倍,平均每年增长5.7%; 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17倍,平均每年增长 8.3%。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1998年末达759.14亿元,比1978年增长107.5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57元猛增到1998年的4345元, 增长75.2倍;居民家庭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构成日趋多元化,除储蓄存款外,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社会集资、手存现金等已成为居民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户财产性收入47.92 元,比1988年增长7.87倍。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整体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行为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1998年,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44.7%,比 1980年下降1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9.5%以上下降到1998年的48%左右,下降11个百分点。食物性消费由单纯的生存需要向营养、方便、快捷、保健方向发展;穿着消费由遮体御寒耐穿向舒适、美观、个性化、时尚化转变;用的消费由注重实用向多层次、多功能需求拓展,耐用消费品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过渡到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组合音响为特征的新的“四大件”,主要家电消费品在城市已基本普及,并开始了新一轮更新换代,农村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迅速增加。城市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1980年的5.42和7.8平方米提高到1998年的14.45和16.2平方米。脱贫致富步伐加快,20年来,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由1979年的1 /3 下降到1998年的10%左右,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已达到70%,城市开始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巨大成就。1975年以来,新疆大力提倡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特别是1982年开展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以来, 彻底扭转了改革开放前人口严重失控的局面。 改革开放前的1957~1977年20年间,新疆总人口由558.01万人猛增到1208.97万人,年均增长3.94%;改革开放后,新疆总人口,由1978年的1233.01 万人增加到1998年的1747.35万人,年均增长1.76%,比改革开放前20 年人口年增长速度降低了一半还多。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新疆累计少出生了850万人,相当于1998年全区总人口的近一半。 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每10万人口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由1964 年的64 人提高到1995年的1087人,增长16倍;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由37.95 %下降到9.35%。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 50 年来, 新疆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到1998年末,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44万人,比1978年增长4.2倍;拥有县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27家, 大中型工业企业及技术开发机构52个,民营科技企业500多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7万人。科技成果丰硕,50年来, 新疆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637项,其中1979年以来共取得5086项,相当于前30年的3.28倍,其中获国家奖励的99项。中国美利奴羊推广、沙漠公路修筑技术等一批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兴新”战略等科技攻关计划取得明显成效,技术市场健康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由80年代的1/4左右提高到目前的40%左右,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5%左右提高到90年代的30%左右。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98年,全区普通高校由1949年的1 所增加到17所,在校学生人数由0.04万人增加4.75万人;50年来共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3.21万人,比1949~1978年增长了4.5倍,现有博士、硕士学位专业点94个;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由0.20 万人增加到8.23万人,中等学校、 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在校生人数已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7%;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已达43个;各类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少数民族教育成绩显著,1998年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246.07万人,占全区在校学生总数的67%。扫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20年来累计脱盲243万人,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2%以下,全区受教育人口比例显著增大。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1998年,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9个,文化馆91个,公共图书馆73个,博物馆23个,档案馆140个, 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18座;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82.9%,电视人口覆盖率 84.5%;文学创作硕果累累,艺术表演争奇斗艳。《天山彩虹》、《木卡姆先驱》等一批优秀艺术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大型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轰动全国,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走出新疆,走向世界;天山电影制片厂拍出了《不当演员的姑娘》、《买买提外传》、《良心》等一批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优秀影片; 出版图书、 报纸、 杂志的种类和数量成倍增长, 报纸由1952年的4种发展到1998年的87种,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有43种。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1998年,全区有卫生机构6615个,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23倍和1.56倍;其中医院和卫生院1351 个,分别增长27.1倍和67.6%;拥有病床7.11万张,分别增长101倍和23.3%;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76万人,其中医生4.32万人,增长526倍和1.56 倍。农村医疗保健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卫生防疫机构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乡卫生防疫体系,防病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妇幼保健、民族医药和医疗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医疗保险、个体卫生医疗悄然进入千家万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不足30岁、1982年的60岁延长到目前的65.7岁。
——体育事业屡创佳绩。建国以来,自治区竞技体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新疆运动员在国际正式比赛中获金牌17枚,银牌16枚,铜牌15枚,在国内比赛中获金牌240枚、银牌234枚、铜牌230枚,并在射箭、 射击、马术、拳击、登山等项目上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生机勃勃,广播体操普及推广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在各地普遍实施,全区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的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由解放初期的3~4%上升到目前的35%,86%的学生能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适应新疆区情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逐步建立,企业养老保险由企业自行支付转为社会统筹,1998年底,新疆已有88.1万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占全区职工总数的29.5%,全区已有49个县(市) 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网络覆盖面达10 %;失业保险制度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全区已有近万户企业的100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统筹,其中国有企业参保职工比例达95 %以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顺利进行,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2.5万人;社会救济制度日益完善,救灾救济工作成绩突出,15个市(县)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环境保护工作初见成效。改革开放2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70%,工业废气处理率为87%,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效果,城市用气率达到88.4%,城市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程度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较快,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1.03%提高到现在的1.68%;85%的耕地受到林网保护;新疆已建立2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新疆总面积的6%。
七、农垦事业贡献突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1954年10月正式成立。40多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族干部职工发扬延安南泥湾精神,屯垦戍边,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开拓奋进,为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自治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生产建设兵团在创业初期兴建了新疆第一批钢铁厂、纺织厂、发电厂、水泥厂、煤矿等工矿企业,这些企业后来无偿转交给地方政府,为自治区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0多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自治区经济中占有突出的地位。1998年底,兵团总人口240.71万人,占全区的14.7%;粮食产量137.9万吨、棉花产量55.3万吨、 油料产量12.4万吨、甜菜产量227.7万吨,分别占全区总量的16.6%、 43.4%、34.5%和45.9%。兵团工业发展很快,棉纱、棉布、机制纸及纸板、糖等数十种工业产品产量均占全区的14.1%;外贸进出口总额2.85亿美元,占全区的18.6%。兵团职工生活明显改善,1998年全部职工平均工资5700元;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美好的发展前景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经过50年的发展,新疆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建设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十五”乃至2010年,新疆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质量;加快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为使新疆成为全国21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奠定基础。
到2010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翻,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著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将取得明显进展。实现这个目标,新疆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社会经济面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面对充满机遇而又富有挑战的新世纪,新疆各族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以崭新姿态昂首跨入21世纪。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新疆铁路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