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条件下教育、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协调发展论文,高技术论文,政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研究由国家教委“八五”重点教育课题资助
一、教育—科技—经济系统的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
教育、科技、经济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三个重要的子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随着高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三者之间又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另外两个子系统相辅相成。因此,必须全面、系统地研究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具体而言,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三个相互关联的正反馈环(如图1)。
图1教育—科技—经济系统总体因果关系简图
在因果关系图中,环Ⅰ表述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环Ⅱ表述了科技与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环Ⅲ表述了教育与科技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三个反馈环中存在着许多相同的结点,致使三环相互联结,构成了教育—科技—经济系统的总体因果关系。由于三个反馈环中存在着许多相同的结点,而且各个结点的变化又受各自影响因素的制约,因此一个结点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到本环、本系统内各个结点,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环、其他结点(王其藩,1988)。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教育、科技、经济三个子系统内部的结构。由于人口是影响教育、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全面、系统地研究教育—科技—经济系统的内在关系,必须将人口因素考虑在内。为此,本文将教育—科技—经济系统划分为如下四个子系统:人口子系统、教育子系统、科技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2。
图2教育—科技—经济系统的总体结构
在教育—科技—经济内部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因果关系基础上,本文运用系统动态模型进行建模、仿真。为使模型能尽可能地反映实际研究状况,在建模过程中各种变量、延迟函数和表函数或与实际系统的对应量相统一,或与实际系统的观察量相一致。在数据的选取上,基本采取对我国和国外统计数据综合的手段,对于极少数难以获得的数据支持的变量,则采取经验估计与模型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估计。模型的基本行为见图3。
注:ED-教育投入 HT-高科技产业化速度 RD-科技投入
图3教育—科技—经济系统基本行为
从模型的基本行为可以看出,对1980~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模拟与历史数据基本吻合。综上所述,无论从模型结构还是从模拟行为来看,本模型都是有效的,可以用来进行政策分析。
高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教育—科技—经济系统的结构。那么,在高技术条件下,教育、科技方面的投入政策和高技术产业化政策应作如何调整呢?
二、高技术条件下的教育、科技、高技术产业化政策分析
1.高技术条件下教育投入的政策分析。
教育投入的政策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确定教育投入的最终投入规模;其次,要确定达到最终规模所需要的时间;最后,要讨论在预定时间内达到最终规模的增长方式。根据据图3的基本行为,我国的教育投入,即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2050年应达到8.3%左右。
在教育投入的增长方式上,本文选择了如下五种模式进行模拟分析。即先低速,后高速的S型增长模式;先高速,后低速的S型增长模式;先高速,后低速的对数增长模式;匀速的指数增长模式;恒定增长模式。通过系统模拟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教育投入的增长方式以先高速、后低速的S型增长模式为宜。也就是说,在2020年以前,我国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不仅要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要超过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这是因为消化吸收阶段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这对中等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高等教育也要有所发展。因此,在消化吸收阶段,教育投入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加上我国在技术引进阶段,教育投入规模偏小,远未能达到经济发展所需的水平,教育投入欠帐过多。因此,近期内我国的教育投入应有更大幅度的增长。否则,教育作为经济、科技发展的基础,它发展的不足势必会对科技、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投入的快速增长也有一个度的问题,突然、快速的增长虽然在短期内会产生显著的效果,但从中长期来看,会产生“挤压”效应(Crash)、即短期、快速地增加教育投入,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会使教育的平均成本增加,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导致科技、经济发展的不连续性。
再从教育投入的分配结构来看,我国教育结构的现状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基础教育薄弱;二是中等教育欠发达;三是高等教育规模过大。因此,在短期内,教育投入的重点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应使其占教育投入的比重有所增加,到2010年前后,初等教育的比重达到其峰值37%,此后比重逐渐降低;中等教育的比重于2020年前后达到其峰值47%左右,此后也逐渐降低;高等教育在近期内应限制增长,降低投入比重,以便使初等和中等教育得到充分发展。但为实现我国经济、科技的长远发展目标,高等教育在中长期应加快发展,其占教育投入的比重也应逐渐增加。在高等教育内部,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过小,导致高级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因此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应逐年增加。根据模拟结果,到2050年,我国初、中、高三级教育的比例大致为3:4:3;在高等教育内部,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比例大致为3:7。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技术条件下教育投入的规模和增长方式与一般教育—科技—经济模型不同。高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应加速教育投入的增长,扩大教育投入的规模。在一般模型中,教育投入在2020年以前不宜超过6%,到2050年大致达到6.8%。而在包含技术因素的模型中,教育投入在2020年的适宜规模大致为7.0%,到2050年应达到8%左右。教育投入的最佳增长方式也由对数增长模式变为先高速后低速的S型增长模式。其次教育投入的分配结构不同。高技术的发展急需高级科技人才,因此,对研究生教育有较高的要求。为此,本模型特意将研究生教育从高等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高技术条件下初等、中等、本科、研究生四级教育的最佳分配比重,到2050年应达到3:4:2.1:0.9,而在一般模型中初、中、高三级教育的比重到2050年大致为31:46:23。
2.高技术条件下科技投入的政策分析。
同教育投入的政策分析一样,科技投入的政策分析也要确定投入的最终规模、达到最终规模所需的时间以及最佳增长方式。根据图3的基本行为分析,我国科技投入的最终规模为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民收入比重的3%左右,达到这一规模的时间为2050年。在最终规模和所需时间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增长方式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因此要选择适宜的增长方式。在科技投入的增长方式中,本文选用了以下五种模式进行分析,即先高速、后低速的S型增长模式;先低速、后高速的指数增长模式;匀速的指数增长模式;恒定增长模式;先高速、后低速的对数增长模式。基于对不同增长模式的系统模拟,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投入应采用先高速、后低速的S型增长模式,即现阶段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科技投入偏低,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所决定的。但是,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且教育和科技具有资源竞争的关系,因此,一味增加科技投入,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增加科技产出,提高国民收入,但从长远来看,科技投入的过速增长将会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相对于科技来说具有超前性,而且教育产出对科技产出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教育发展的不足将最终导致科技产出的下降,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
再从科技投入内部的结构来看,近期内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全部科技经费的比重不宜过高,这主要是由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还处于消化吸收阶段,一般技术研究与开发还应占主导地位。如果不顾国情,单纯模仿西方发达国家,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经费,不但不能充分发挥科技经费的作用,还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将对科技、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但考虑到经济、科技发展的长远目标,为保持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后劲,加速高技术的发展,应适度增加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费用。2010年后,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发展战略将由消化吸收战略转向自主创新战略,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的需求增大,相应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经费也应加大增长幅度。到2050年,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科技经费的比重将分别达到13%和22%左右。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首先,高技术条件下科技投入的规模和增长方式与一般模型不同。在不考虑高技术的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科技投入的规模较小,在2020年以前不宜超过2.2%,到2050年达到2.8%左右,科技投入的增长宜采用低速的S型增长模式。考虑了高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之后,科技投入的规模应有所扩大,到2020年应达到2.5%,到2050年应超过3%,而且科技投入的增长宜采用先高速后低速的S型增长模式。其次,两个模型中科技投入的分配结构不同。在一般的教育—科技—经济模型中,科技投入分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与开发两部分,在技术研究与开发子模块内部又分为自主技术研究和消化吸收研究两部分,三者的合理分配比重到2050年逐步过渡到1:2:5。在加入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后,科技投入仍分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与开发两部分,但在技术研究与开发内部又分为一般技术研究与开发和高技术研究与开发两部分,三者的合理比重到2050年大致为13:65:22。
3.关于高技术产业化速度的政策分析。
随着高技术的发展,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突出,而且高技术产业是教育、科技、经济密切结合的产业。因此,有必要对高技术产业化的速度进行专门的研究。高技术产业化的速度,本文用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通过多次比较,分析模拟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到2050年应达到22%左右。
对高技术产业化的增长方式,本文选用了如下五种模式进行政策分析。即先高速、后低速的S型增长模式;匀速的指数增长模式;先低速、后高速的指数增长模式;先低速,后高速的S型增长模式;先高速,后低速的对数增长模式。根据系统模拟可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应采用先低速、后高速的S型增长方式,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决定的。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着重高技术、轻传统技术的趋势,这种状况使得我国一方面在尖端技术上有一定的攻坚能力,而且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另一方面,量大面广的民用生产技术却相当落后,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而且,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依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能力对高技术进行大量的投入。因此,在中短期内,高技术产业化的速度不宜过快。但从长期来看,高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大势所趋。而且,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须依靠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三、研究结论
从我国教育投入的分配结构来看,在短期内,我国教育投入的重点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应使其占教育投入的比重有所增加,2010年前后初等教育的比重达到其峰值37%,此后比重逐渐降低。中等教育的比重于2020年前后达到其峰值47%左右,此后也逐渐降低。高等教育在近期内应限制增长,降低投入比重,但在2020年以后则应加快发展,增加其占教育投入的比重。在高等教育内部,研究生教育的比重应逐年增加。到2050年,我国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大致为3:4:3;在高等教育内部,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比例大致为3:7。
从科技投入看,R&D经费占GNP的比重一般以先慢后快的速度增长。具体来说,在技术引进阶段,科技投入增长较慢,到消化吸收阶段、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加快,自主创新阶段增长速度略有减慢,到高技术阶段又会以较高速度增长。也就是说,科技投入增长的全过程呈双S型。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高技术各阶段,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致为0.5%以下、0.5~1.5%、1.5~2.5%、2.5%以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2050年以前,我国的科技投入应采用先高速、后低速的S型增长模式。即在2020年以前,我国科技投入应以较高速度增长,到2020年,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此后速度减慢,最终于2050年达到3%左右。
从科技投入内部的分配结构来看,近期内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全部科技经费的比重不宜过高,应适度增加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费用。2010年后,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则应加大增长幅度。到2050年,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科技经费的比重应分别达到13%和22%左右。
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2050年以前,作为科技与教育结合甚密的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应采用先低速、后高速的S型增长方式。即在2010年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应以较低速度增长,到2010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此后,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到2050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应达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