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山市实验中学 刘晓磊
内容和内容分析分析
(一)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八年级下册25.2.2菱形(第一课时)。
“菱形”既是平行四边形的深化,与矩形一样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又是正方形的基础,它的性质也是计算和证明线段、角、面积等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菱形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菱形作为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特有的一些性质,在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中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掌握好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菱形的定义,掌握菱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其进行有关的计算、证明;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性质过程中,使学生对菱形的性质由具体形象、直观认识到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述,形成严谨的逻辑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菱形的定义和性质的探究。
难点:性质探究和运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方法的渗透。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手段
学生已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的知识,多次进行了观察、测量、拼图、折叠等实践活动,并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动手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已初步形成。
因此,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式教学法为主,以菱形纸片为工具,运用多媒体演示为辅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主动获得新的数学经验,唤起学习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地建构认知,为学生自由探究创造空间。
教学过程分析
创设情景 设疑引入
1、观察生活中的图片;
2、引入菱形的定义;
3、体会“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学生在体会数学图形的美和其应用价值时,增强了学习的欲望,思维也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继学习做以铺垫。
动画演示 概念呈现
教师动画演示,学生思考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左侧边向右平移到什么位置时能得到菱形呢?”
动画的演示,问题的解决,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菱形的边与边之间的特殊关系也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准确地找到定义的本质属性。
实验探究 归纳性质
第一步: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
(1)准备好一张矩形纸片;
(2)在电脑动画的引领下,对折两次;
(3)沿虚线剪下,最后打开纸片。
2、思考问题:
(1)既然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吗?
(2)菱形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个特殊条件“一组邻边相等”,除此之外,菱形还有哪些特有的性质呢?
学生借助自己亲手剪到的纸片来展现菱形的性质,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也为性质的证明找到切入点,从而初步得到菱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有关性质。
第二步:组内展示
1、学生以四人为小组,相互展示自己得出的结论;
2、在组长的带领下,整理出一份“实验报告”,准备向全班同学展示。
交流中,学生充分暴露每个人对菱形性质的理解的不足---有的不完整、有的不准确,他们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逐步完善实验结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三步:集思广益
全班展示实验报告中“菱形的对
角线不仅互相平分、垂直,且平分
一组对角”的证明方法:
甲组——用直尺、量角器,直接测量验证结论;
乙组——折叠时发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称轴一定垂直平分对称点连结的线段”;
丙组——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可得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结论。
学生们大胆地质疑,甚至有的走向讲台勇敢地向大家阐明自己的见解。教师给予鼓励,让学生有话敢说,有问敢提,有理敢辩。丙组证明方法得到多数同学的认可,而乙组方法由于推理过程不易书写很少采纳,甲组是实践操作并非推理论证。
第四步:形成共识
1、归纳菱形的性质;
2、明确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共性和特性。
教师引导归纳性质,明确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总之,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猜想——合作交流——归纳论证”的过程中,自主参与探究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究方式的自主化,推理方法的多样化。小组合作、探究结果的展示,从多个方面完善了学生对菱形性质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折纸剪菱形”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用类比、归纳等逻辑思维突破难点。做到直观操作和简单推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自觉说理意识得到增强。
运用提高 形成技能
1、练习:教材P37-1,这是一道应用菱形性质计算的基础性问题。学生能快速完成,达到巩固新知,初步运用的目的。
2、例题:是一道实际应用题,采用学生先自
主分析、作答,然后组内交流,对于有困难
的学生予以帮助,实现差异性发展。同时,
再次让学生体会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变式训练:将教材中一道习题改编为开放型问题。
根据已知条件请求出构成菱形ABCD的
所有元素的答案。
开放型问题的设置,为学生再次创设探究情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畅谈收获,设计创新
1、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2、再次展示生活中应用菱形的图片;
3、作业:用菱形设计一幅美丽图案。
这样的设计既有知识层面和思想方法的建构和提升,又有曲终音未了的图案设计,让学生对菱形美的感受变为现实。
四、教学反思
(一)基于学生进行设计,“情景问题——动画演示——剪纸活动——图案设计”等,围绕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创造而展开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着眼于不同学生共同发展和提高。
(二)通过“折纸剪菱形”这一活动主线,把整节课中菱形的定义、性质和运用等所有核心内容都整合在一起,分层推进加以解决,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
(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优化教学流程。教师的“讲”和“引”都在重点处、难点处、疑点处、学生易错处,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动手实践、观察思考、质疑讨论、运用展示的机会。
(四)激活学生主体,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状态,不仅参与学,还参与教。可以说整个课堂其乐融融,充满生命的活力。
论文作者:刘晓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菱形论文; 学生论文; 性质论文; 数学论文; 方法论文; 归纳论文; 纸片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