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分析论文_陈培喜

潮州市环境信息中心

摘要:在地球的表面,有三分之二的面积被水覆盖,所以地球的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陆地资源不断的被开采,很多资源已经枯竭,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丰富的海洋资源有效的解决了我国的资源问题。但是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采,以及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资源污染问题越加的凸显,已经危及了国家的安慰,海洋资源环境保护问题越发的严峻。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海洋资源保护提供了很多便捷,促使海洋资源环境的时时监测成为了可能,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对海洋资源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海洋资源;环境保护

一、海洋资源发展的趋势

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了陆地资源的开采频率,但是受地形、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很多陆地资源无法有效的开采,开始重视土地资源的整合,并将开采的目标放在了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丰富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是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海洋生物的多样与渔业不断发展的矛盾,石油资源不断开发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已经不容我们忽视。海洋环境的不断恶化,促使与海洋有关的产业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了沿海地区的经济效益。在此种背景下,将海洋开发与海洋资源环境保护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是发展必然趋势。

在经济发展的促进下,海洋资源开发量不断提高,海洋产业不断增多,海洋生产总值不断提升,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重要来源。

图1 2015年——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海洋生产总值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已是不可撼动的,在开发陆地资源的同时,海洋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海域资源环境状况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之前,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并不多,因此海洋环境也没有遭到明显的破坏,整体来看海洋生态是非常好的。但是从70年代以后,我国沿海经济的发展就非常的迅速,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也越加的频繁,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越发的严重,尤其是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石油泄漏事件时有发展,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据有关数据统计,到上个世纪的末期,我国就有超过4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被严重污染,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国对于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也开始重视,并利用现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对海洋资源进行有效的监控,科学的进行规划,同时对沿海经济进行严格的监管,杜绝海洋资源过度开采情况的发展,实现海洋资源的循环使用。

随着我国对海洋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视,海洋环境并未再度恶化,污染情况也逐渐的转好,但是部分的局部海域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尤其是在石油作业区域,海域污染非常严重,油污以及重金属物质的排放,导致大量的鱼虾死亡,海产品的质量也不断的下降,直接的影响了沿海民众的正常生活。所以,落实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我们重点的工作。

总体来说,我国海洋资源污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陆源入海污染源底数不清,为入海排污监管带来极大挑战

三、局部海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影响及恶化的原因

(一)局部海域生态环境污染的特点

一是污染源广,不仅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可以污染海洋,而且人类在陆地和其他活动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物,也将通过江河径流、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终都将汇入海洋。

二是持续性强,海洋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不可能像大气和江河那样,通过一次暴雨或一个汛期,使污染物转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往往通过生物的浓缩作用和食物链传递,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

三是扩散范围广,全球海洋是相互连通的一个整体,一个海域污染了,往往会扩散到周边,甚至有的后期效应还会波及全球。

四是防治难、危害大。海洋污染有很长的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治理费用大,造成的危害会影响到各方面,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毒害,更是难以彻彻底底清除干净。

(二)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

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积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

(三)局部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导致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较多,细致分析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海上的作业污染,主要是石油作业所产生的污染,操作失误会促使石油泄漏,进而对海水造成污染。此外,海洋运输化学物品中也含有一些有害的物质,泄漏后也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再加上,近些年,我国围海养殖的密度较大,促使海洋生物链出现了失调的情况;二是,陆源污染,在近海处的盲目开采陆地资源,促使局部的生态系统紊乱,同时很多工业废水未经过处理就进入海湾中,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三是,不科学的开发,渔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很多捕捞数量不断增多,已经超过了再生能力,鱼类的数量不断降低,再加上海边地区为例发展经济,进行填海减少海景房,给海岸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

四、基于互联网+的海洋资源环境保护

(一)海洋监测手段

现阶段,因为自然灾害对沿海地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对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海洋的监测技术也越发的先进,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海洋数据的特征,进而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

一是,船载快速监测系统,此系统是安装在船上,船在航行的过程中,就可采集到海洋的一些数据,并可对数据进行时时的传输。但是此项技术的实现的前提,就是必须保证通信的实时性,可利用卫星组织,实现数据的处理和传输。

二是,遥感监测系统,利用遥感无人机,在空中对海洋资源环境进行检测,并以图像和数据的形式,反馈信息,并将信息存储到处理中心。与船载技术具有相似性,遥感技术的实现,也许保证通信的准实时性,利用陆地上的数据处理站,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以太网进行链接。遥感无人机每次监测的数量约在6060 MB。

三是,水下无人自动监测站,此技术的实现的必然要求同样是保证通信的实时,所传输的数据文件是设定好的数据文件。利用远程拨号的方式,实现数据的传输,每天的数据量大概为5 KB。常规的海洋监测业务系统,是利用海洋监测船对站位进行固定,进而有效的获取数据,可对不同的格式文件进行传输,每天数据传输量大约为3 KB。

四是,海洋常规水文气象观测业务系统,就是在海洋的沿岸,建立自动的监测站,所传输的内容也是不同格式的数据文件,在监测的过程中要保证通信的实时,海洋的环境监测站会对水文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利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专网进行数据的传输,每天传输量大约为 3 MB。水下和水上两部分共同组成了潜标监测系统,水下的部分中主要包括了监测设备、释放器、锚系统等几部分,海洋连续较长时间的对,不同深度的海洋水流进行监测,包括温度监测、盐度监测等,数据是每年传输一次。

(二)海洋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包括了多种类型主要有水文数据、气象数据、化学数据、地质数据等个方面。如果基于互联网的层面来说,可分为带宽、实时性等几方面。基于海洋基础数据的空间层面来分析,可将监测数据分为矢量场和标量场数据。水文数据所反映的是海湾、水道、海峡中海水的情况,这些数据是海洋基础信息数据的主要部分,也是我们研究海洋性质的关键依据。海洋数据的来源是非常多样的,水文数据主要涉及以下几种要素,温度、密度、盐度等属性,海流、海浪、抄袭等海洋运动特征。

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我国所建设的海洋监测数据较少,技术也相对较为落后。现今军方积累了数量较多的海洋数据。但是各级单位的数据标准不统一,所使用的数据系统也存在差异性,海洋数据信息实现困难。现阶段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海洋监测水平不断提高,海洋数据的监测手段也越发的多样性,为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了必然,本文在以下简单分析了几种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引导

要想建立完善的海洋资源环境的信息化系统,离不了国家海洋部门的支持,尤其是海洋行政部门必须进行统一的指导,为海洋资源环境信息化业务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时,要坚持国家海洋信息的指导,对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以便对信息化的运行进行约束,预防建设重复、促进信息开发、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对海洋资源环境保护进行信息化建设,需要涉及较多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建设的难度较大,因此要进行整体的规划,分出轻重之分,逐级、逐步分批的开展工作。

(二)做好信息资源规划

要重视信息资源的规划,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所谓信息资源规划就是,国家的相关部门,对海洋信息进行采集,并科学数量后进行传输,最终实现全面的规划。实现此步骤的核心是数据库理论以及一些技术方式,最后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整理,方便使用。进行信息资源规划,有效的整合了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信息,统一了全国范围内的海洋信息,实现了各个层级保护业务的有效交流。

(三)抓好信息化标准建设

只有建设了信息化的标准,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在建设信息化标准的过程中,数据库标准的制定是尤为重要的,这是现实海洋信息共享,保证资源数据规范的主要要求。各级的业务的单位,要以全国的统一标准为基础,对海洋资源环境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对海洋资源保护数据库的标准进行统一,对以往的业务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这样后期进行开发的系统就可与代码进行有效的融合,保证海洋环境保护系统的时时互动。

(四)加快系统开发应用

在信息化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各级的单位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按照技术规范,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流程进行细化,将资源环境保护数据作为建设的主线,促进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有效建设,实现海洋资源环境数据的时时传输,保证监测数据具有可视化的特点。同时,还要重视动态监测数据系统的建设,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等,最大化的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保证信息化服务有着较高的水平。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需注意的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这些系统建设的时,要注意与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此来得到相关机构的支持。第二,要重视强化系统与系统用户的深层次联系,做好各项调研工作。第三,除以上两点注意事项外,合理的借鉴也是非常主要的,海洋领域建设业务系统时,可借鉴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如林业领域、环保领域等,取长补短,认真学习。第四,系统建设完成以后,需要进行后期的完善,发现运行中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不断的进行完善,让系统不断的成熟。

结束语

海洋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海洋资源的过度开采,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仅对经济,也同时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下,科学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全面监测海洋资源环境,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改善海洋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丁.海洋水文数据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5.

[2]CHEN D.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ies of ocean hydrological

data visualization[D].Zhengzhou: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2015.

[3]孙乐.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建模及索引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6.

[4]佟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思路——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解读[J].环境保护科学,2015(3):8-11.

[5]杨翼,路文海,崔晓健,等.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50-53.

[6]董超,陈焱琨.海洋监测与海洋互联信息网业务现状分析[J].电信科学,2018,v.34(6):21-25.

[7]吕建华,张霜.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构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4-42.

论文作者:陈培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互联网+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分析论文_陈培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