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421000
摘要:目的: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价值作分析。方法:选取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100例,选取时间为2015年1月2日-2016年6月30日,按照患者治疗措施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则接受康复治疗,对比2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00%),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价值较高,能够更好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老年患;脑梗死后遗症;康复治疗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加快,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上尽管通过早期的药物、介入、康复治疗,降低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仍有许多患者在经过6个月的治疗,进入后遗症期后仍遗留有吞咽障碍、语言障碍、肢体功能受限、平衡紊乱等功能障碍,而这些后遗症会对患者的疾病治疗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会增加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1-2],目前许多研究表明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急性期及恢复期有效,但处于脑梗塞后遗症期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本文主要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价值作分析,内容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100例,选取时间为2015年1月2日-2016年6月30日,按照患者治疗措施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则接受康复治疗,每组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CT、MRI等检查确诊,且符合脑血管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实验组中,年龄处于61岁-79岁的范围内,年龄均值为(67.30±3.58)岁。男女之比为32/18,其中单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35例,双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5例;重度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0例,中度肢体功能障碍患者23例,轻度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7例。
对照组中,年龄处于60岁-78岁的范围内,年龄均值为(67.58±4.01)岁。男女之比为30/20,其中单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37例,双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3例;重度肢体功能障碍患者7例,中度肢体功能障碍患者23例,轻度肢体功能障碍患者20例。
2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现象,且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等。2组进行基本资料的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改善患者的脑血液循环、营养神经、抗栓、调脂、稳定血压血糖等。
实验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则接受康复治疗,即为患者实施脑循环治疗仪,良肢位的摆放,患肢各关节的被动活动,肌力训练,桥式运动,床边起坐训练及重心转移训练,坐位和立位平衡功能训练,步行矫正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低频电刺激,针灸治疗、吞咽功能训练、言语功能训练等干预。根据不同老年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为其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措施,由专业的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即指导患者合理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坐位训练、体位变换训练、日常生活训练、步行训练、坐位平衡与站位平衡训练等。同时,应尽量取得老年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在为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实施肢体锻炼的过程中,合理为患者进行脑循环治疗仪的干预,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2天实施1次治疗,以15天作为一个治疗的疗程,连续实施4个疗程的治疗,在治疗结束之后,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2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即显效:老年患者的头痛、半身不遂、恶心、头晕、言语不清、瘫痪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效:老年患者的头痛、半身不遂、恶心、头晕、言语不清、瘫痪等症状较治疗前部分改善;无效:老年患者的头痛、半身不遂、恶心、头晕、言语不清、瘫痪等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善,或出现加重的情况;以显效率+有效率作为治疗的总有效率。
1.4 数据处理
全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2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疗效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年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表示2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实验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00%),P<0.05。如表1:
3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在出现脑梗死后,常会相继出现肢体功能受限、嘴眼歪斜、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问题[3]。相关研究表明,约有1/3左右的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后遗症的情况。脑梗死后遗症可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其生活品质,增加患者以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以及心理负担。
目前,为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实施治疗的方法较多,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为其实施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其症状的改善,因此,不同患者治疗的疗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脑梗死患者在疾病发作后,其肌肉较易萎缩,肌肉力量下降,关节僵硬,导致其肢体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增加了患者的机体痛苦程度[4]。
肢体功能锻炼是根据患者的具体受限肢体而为其实施的物理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患者逐渐由活动量小的项目开始,之后依据其恢复情况,逐渐将活动量增加。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疾病早期,可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之后协助患者翻身,逐渐增加肢体活动量以及活动的内容,包括站位平衡、坐位平衡等[5]。肢体功能锻炼来对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进行改善,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此期间,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患者若在治疗的期间出现急切、焦躁等心理,则会使得其病情加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为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保持耐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尽量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并进行适当的干预,从而促进其不良情绪的缓解,使其可以建立疾病治疗的信心。
脑循环治疗仪是对患者脑组织的具体受损部位实施治疗的方法,其主要是通过接触患者受限的脑组织,在电极发生仿生电,对相关受损部位进行刺激,继而促进血管的扩张,对血液循环进行改善,更好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受损组织实施修复,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6]。
综上所述,老年脑梗死后遗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加强其有效治疗十分必要。康复治疗应用于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可促进其语言不清、头晕、头痛等症状缓解,改善其肢体功能,从而促进其预后的改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言午.康复治疗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3):2206.
[2]叶艳碧.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110例[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0):2390-2391.
[3]邹永玲.血栓通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老年性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27-28.
[4]张金星.脑血栓后遗症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围手术期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58-59.
[5]刘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治疗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8):97-98.
[6]余国辉,平懋华,李悦等.高压氧内头针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6):79-80.
论文作者:刘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5
标签:患者论文; 后遗症论文; 肢体论文; 老年论文; 脑梗死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功能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