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价值观论文,态度论文,情感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程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方面的目标,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并努力探讨的课题。下面就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准确把握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性。像自然数、小数、分数、长方形、正方形、圆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直接抽象概括出来的,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客观性、实践性。教学中,由实际事例引入概念,既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来自客观世界,为学生打下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例如,教学“1~5”的认识,可充分利用教材上“野生动物园”的文本资源,为学生创设参观“野生动物园”的情境,请学生观察有哪些可爱的动物,数一数每种动物有多少个,观察画面上还有什么,分别有几个,再请学生交流观察和数的结果。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例如,用1表示一头大象、一个太阳、一位教师、一只飞向蓝天的小鸟,用2表示2头犀牛、2棵树。接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请学生根据数动手摆。例如,教师出示数3,有的学生摆出3个○或△,有的用3根小棒摆成“个”。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加深了对1~5各数的基数含义的理解。学生通过看、数、说、做各项活动,经历数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切实体验到数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体会了数的产生和作用。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还要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和活动,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高年级学生则对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素材,设计学习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学生在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之时,正是求知生情的良机。例如,统计知识的教学,一年级学生第一次学习统计,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统计不同颜色的花各有几盆”设计成统计校园里的花。上课伊始,教师亲切地说:“同学们,校园里的花开了,五颜六色很漂亮。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校园里看看好吗?”短短的谈话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对学校的关注,学生在统计活动中滋生爱校之情。接着,请学生了解、统计全班同学的生日、小组内每人获得小红花的朵数,这些事涉及每一个学生,他们感到亲切、有趣,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统计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了解、记录、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之间增加了解、增进友谊的过程。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二、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某种内容感到需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动机有学习目的动机、学习成就动机;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人际交往动机、对学习内容的知识兴趣等。就学习目的动机而言,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正处于由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的短近目的动机向与社会相关的远大目的动机过渡阶段。在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既关注学生对课堂上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需求,又努力把数学学习与社会发展和未来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现实材料、数学史料等,丰富学习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同时不断进发民族自豪感与为祖国努力学习的豪情。

例如,“比例尺”的教学,教师先请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出两个景区之间的距离5千米,学生画出了5厘米、10厘米等长度的线段。针对这一活动,请学生给“5千米”与画的“线段”起名,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说明:不管将实际距离扩大还是缩小,都涉及一个新知识——比例尺。进而,以“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哪些问题”的方式,请学生提出活动目标: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是尺子吗?哪里有比例尺?比例尺有什么用?接着,组织学生探索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先给出本市的地图,量出市区到几个风景区的图上距离并告知其实际距离。请各组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研究、探索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用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等不同的方式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用“比”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中解决了“什么是比例尺”。接着,展示课前收集的带有比例尺的图片,请学生说出每张图片的比例尺,并说说“从比例尺中知道了什么”。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加深了对比例尺的认识,领悟了比例尺的作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显然,学生对活动的目标、要求越明确,进行学习活动的态度越自觉。短近目的动机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再如,“年、月、日”的教学,教师请学生说出自己最难忘的一天,把“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幅幅具有重大意义的画面:新中国成立、香港回归、申奥成功、“神舟”五号成功着陆……鼓励学生说出这些事发生的时间。“看看、说说”的活动情感色彩浓郁,学生进一步感受“年、月、日”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热情的过程。在让学生谈学习收获的过程中,教师特别请学生设想20年后自己将会做什么,把对时间单位的体会与自己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教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每个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由此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内在的动机。实践告诉我们,结合教学内容,从生活、生产和科研实践中选择素材引入数学知识、数学问题,使学生深切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激发、强化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需要,对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极为有效的。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乐此不疲。但是,小学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不持久,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培养。实践中,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有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经验。

例如,在进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时,教师首先组织信息发布会。学生个个争先发布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热烈的信息发布,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情绪,同时诱发了学生了解认识百分数的欲望。由此,教师提出:各组从这些信息中任意选择信息材料,共同研究百分数的意义。明确而又具体的活动要求,立刻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课题上来。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对每条信息的具体理解:有40%的住户拥有电脑,表示100户中有40户拥有电脑;绿化面积达到34%,表示把总面积平均分成100份,34份已绿化……学生面向全班同学谈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百分数无处不在;都是百分之几;是两个数的比;不是实际数……进而在教师启发下取得共识: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当学生翻开课本,看到自己的结论和课本一样时,张张小脸上绽开了笑容。在此之后,先请学生在黑板上写百分数并进行评价。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百分数,请学生来评价。在学生踊跃的评价中,全体学生明确了百分数的书写要求。然后,请每个学生写出几个百分数并用自己写的百分数说句话。学生在写和说的活动中,欣赏自己、欣赏伙伴,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而后,请学生联系实际说一句含百分数的话或事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的广泛应用,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升华。即将下课时,教师送给学生爱迪生的名言,即“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让学生运用新学的数学知识去认识、领悟其中的含义。

每节数学课,都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每节数学课,都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发现、掌握数学知识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每节数学课,都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间接兴趣。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感到数学学习有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萌发学习数学的志趣”的学习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发展。

四、加强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内心体验。从课堂教学的意义上说,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数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则会是苦恼、厌烦的情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认知、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得到信任和爱护、被尊重、自我实现等不同的需要。教学中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

例如,“对称”的教学,先呈现给学生“美丽的大自然”画面,教师说:咱们到大自然中寻找哪些是对称的。每个学生都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他们认真寻找、踊跃发言:熊猫、青蛙、蝴蝶、叶子……教师提出:你们是怎样寻找到的?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方法:熊猫的眼睛、耳朵两边一样;蝴蝶左右翅膀上的花纹一样;对称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教师又提出:怎样来断定这些都是对称的?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自己寻找的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学生想出了“对折”方法后,教师按学生的选择来演示“对折”。当课件动态显示青蛙的左边和右边重叠时,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自豪,更加兴奋地投入下一个学习活动。

接着,教师以展示自己剪纸作品的方式,诱发学生参与剪对称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请学生欣赏教师剪的作品的同时,以“猜一猜,老师是怎样剪这些图形的”,使学生主动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当学生说出“把纸对折”“画出图形的一半”等答案时,教师亲切地说:“看,老师是按哪几位同学的方法剪的?”吸引学生注意观察教师剪对称图形的过程。教师完成新作品的过程,也是促使全体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方法的过程,这就为学生独立剪对称图形做好了充分准备。学生在悦耳的音乐声中动手剪自己想剪的图形,不一会儿,学生手中的彩纸变成了小树、鱼、房子、小人等等。教师请每个小组选出本组最漂亮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又说:认为自己的作品漂亮的也可以贴在黑板上。然后,请没有把作品贴上去的学生举起剪好的图形“让老师和同学们看看”。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由此生发积极健康的学习情感。

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请学生欣赏教师收集到的一些图片。学生在交流和欣赏中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学习的意义;在欣赏中感受对称的优美与雅致,陶冶学习情感。

从上述教学过程不难看出,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巧妙的谈话或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得到认知需要的满足;学生从“自己选择图形验证对折的方法”“看老师是按哪几位同学的方法剪的”“剪自己想剪的图形”“自愿展示自己的作品”的活动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信任和尊重。课堂上,学生自己发现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尽力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课堂上,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探索、踊跃交流的表现,以及学生静静欣赏对称美的神态等,显示了学生对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需要的满足。教师把学习情感的培养置于各项教学活动中予以落实。

我们知道,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全体学生。教师要注重以自己的情绪、态度诱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如上面我们提到的“对称”一课中,教师在展示自己的作品前,先欣喜地告诉学生:“前几天我学会了一手绝活,我想把我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请大家说出每个作品的名称”。兴奋的话语感染了学生,诱发了学生欣赏、了解教师作品的热情。随着作品在黑板上依次出现,教室里响起学生抢答的声音:花、房子、小树、鸟……教师积极兴奋的情绪、态度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把热情带给学生,用教师真诚的情感去感动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需要教师把信任与鼓励、欣赏与赞许带给学生,用教师的巧妙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规律,用教师真切合理的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充分发挥教师情感的感染力,特别重要的是,要以教师的爱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对学生的信任与鼓励,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对学生的宽容和欣赏等具体行为上。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可以使学生遇到问题不泄气、不放弃,最后获得成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主动获取知识,在求知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欣赏,可以使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不断得到教师和伙伴的赞许,在数学学习中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得到强化。

五、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习惯影响着人的能力与性格的发展。就学习习惯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例如,从学生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教师就要结合教材上的图有意识地反复提问“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确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并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好习惯。又如,笔算教学中设计帮助小动物检查改正错题的活动,可使学生加深对笔算方法认识的同时领悟到“计算时要细心”。再如,放手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评价伙伴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进而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今天的数学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等等。因为,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过程中的动手摆摆、画画能够促进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合作交流可以开阔思路,丰富和完善其学习成果;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指导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应该怎么做,还需要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既离不开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训练,也离不开与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作斗争。

习惯是长期逐渐形成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才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去亲自感受、体验、领悟。只有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汇滴成溪,才能实现升华。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其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标签:;  ;  ;  ;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