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余玲[1]2016年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而且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的速度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相关研究实践成果,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等方法,结合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合作治理等理念,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研究,充分了解其存在问题,分析根源性原因,故而找出有效的对策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形成、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公共产品属性,与公共服务、合作治理的关系,得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选取苍南县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的形式,分析出苍南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堪忧、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农村环境建设状况不容乐观等重点问题。再次,结合调查对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政府服务机制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思想观念较落后等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本文提出了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要大力实施政府服务能力强化工程,强化政府服务理念、加强政策法规引导、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大力实施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工程,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农村文化活动;要大力实施农民思想道德提升工程,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内容、创新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形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大力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污染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要大力实施农村科技教育发展工程,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壮大农村教育师资力量、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唐宁[2]2012年在《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社区是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农村社区化过程中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与社区生活已不相适应,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开展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必要而且极其紧迫。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旨在分析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的策略。在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即:农村居民的文化与道德水平不理想,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存在弊端。同时,本文还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和江西省都昌县为例,分析了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借鉴,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加强农村社区科学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提高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健全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开展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为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对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徐学庆[3]2007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奋斗目标。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农村文化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因此,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课题。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立论,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原则和任务,概括了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探讨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论证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着重对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分五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导原则和根本任务新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助于解决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顺利进行,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重在建设”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即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第二章: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中国农村文化的特征是在中国农村独特的“境况”下形成的。中国农村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八个方面,即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地域性、内聚性、群众性和实用性。自从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便开始给予人类以方便和厚待。农村文化在产生、发展和提高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功能和作用。其功能表现在十个方面,即传承功能、导向功能、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能、规范功能、服务功能、媒介功能和经济功能。第三章: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不平衡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平衡性表现为:区域间不平衡、区域内不平衡、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技文化建设二者间的不平衡;复杂性表现在: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统一性和计划性,而要做好这些是不容易的,况且建设的方法和道路具有多样性,还要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长期性主要表现为克服旧的习惯势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性。农民思想观念的新变化,即当代农民的人格发生了转换,农民的自我意识和利益动机日渐觉醒、开拓进取和求实创新精神大为增强,平均主义公平观有所改变、新的公平观逐步确立,竞争观念增强;新型人格下农村文化建设出现新的机遇、新的定位、新的类型、新的模式;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情况,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交往方式的改变对原有知识体系的冲击,农村政治结构变动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农民职业和收入的急剧分化给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农村流动人口增多给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难题;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的要求下进行,要有创新精神、务实精神、自主精神,同时要改造农村文化环境,改造农民传统观念,克服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第四章: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和开展移风易俗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三个方面。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农村基本政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行法制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包括: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科普教育,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农村各项文化事业,着力发挥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扶持民办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农村开展移风易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现阶段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培育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措施包括:开展移风易俗教育,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奠定思想基础;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提供物质保障;加强党群组织建设,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第五章: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是克服文化建设“一手软”、保障新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第二,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运行机制,即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健全农村文化机构,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第三,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外互动机制。第四,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激发机制,即政策导向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第五,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第六,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约束机制。第七,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示范机制。第八,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参与机制。第九,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机制。第十,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奖惩机制。
贾璟琪, 王鑫, 魏旺拴[4]2018年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晋城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山西省晋城市始终坚持高标准、实举措、硬作风,更好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向自觉、走出新路,不断开创新局面。本文以当前晋城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为研究背景,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期为晋城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帮助。
林美辰[5]2017年在《转型期乡贤引领文明乡风的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并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文明乡风。"文明的乡风不仅能够凝聚人心,引领向善、规范行为,同时也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精神上以及智力上的支持和保障。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才匮乏、陈规陋习泛起、民主法治意识不深等问题影响着乡风文明的建设,阻碍着农村社会公序良俗的建立。同时,乡贤作为文明乡风的示范引领者,其具有凝聚、引领和典型示范的作用。因此,在转型期背景下发挥乡贤对文明乡风塑造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文明乡风塑造的涵育路径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由于福建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环境政策等资源,并且拥有众多在外创业以及海外华侨的乡贤。但在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的福建农村文明乡风建设仍存在着农民价值观迷失、乡村陋习根深蒂固、部分村民行为举止失范等困境,文明乡风的塑造步履维艰。因而,本文以福建为例,研究并分析转型期乡贤引领文明乡风的塑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综合利用马克思主义主体论、中国共产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种学科知识,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方式,从七方面阐述本文观点: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主要对乡贤与文明乡风的相关内容及其依据的主要理论基础进行概述;第三部分主要阐述转型期对乡贤引领文明乡风塑造提出的新要求;第四部分基于对转型期福建省文明乡风建设的现状分析,分析进行文明乡风建设的有利条件、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的因素。第五部分主要挖掘我国乡贤引领文明乡风的历史经验,阐述浙江省上虞市乡贤引领文明乡风的成功经验。第六部分,对转型期乡贤引领文明乡风塑造提出对策;第七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与展望。
夏淼[6]2011年在《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为实现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文明富裕而提出的一个课题。伴随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深入发展,当代中国积累并不断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矛盾,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语境下,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社会发展的巨大反差,中国乡村社会呈现出凋敝之势。然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文明不应只是城市文明的发展,也应是乡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更是全社会的文明有序和谐。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放在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特别是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在这一宏观政策背景下,当代乡村文明建设研究立足于我国己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及乡村社会需要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要求,在“两个反哺”指导下,为探索一条继承和传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不断创新内容的当代中国乡村文明模式而做出的一次理论尝试。这一研究以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时代背景,将当代乡村文明理论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体系的框架中,全面考察当代中国乡村文明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首先从建构乡村文明的概念入手,整合文明与乡村的概念内涵,提出建构乡村文明概念的理论依据及理论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视阈下,研究当代乡村文明的应有之义及其理论形态,构建乡村文明的基本原则、内在要求、评价标准与时代特征。同时,通过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农业文明观和乡村文明建设思想,以及近现代以来我国乡村改造和文明建设的实践历程,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和农情,从统筹城乡的角度,对当代中国乡村文明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我国乡村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全文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理论意义,介绍国内关于我国当代乡村文明研究的研究现状,阐述论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正文分为五章和结束语。第一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乡村文明的基础概念。首先从“文明”概念入手,对“乡村文明”所包含的“文明”涵义进行分析,并将“乡村文明”置于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体系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研究视野,明确当代中国乡村文明的主旨——社会主义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文明进步。同时,在借鉴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优秀传统和结合当代乡村社会实际的基础之上建构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当代乡村文明概念内涵。第二章阐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乡村文明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建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理论系统。首先在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理论框架内,从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层面,提出我国当代乡村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体现。接着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明应包含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以及评价乡村文明的基本标准,以期全方位揭示当代中国乡村文明的应有内涵。最后,全面探讨作为动态过程的乡村文明所具有的内在特性,以进一步揭示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中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的农业文明观和乡村文明建设思想,为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梳理和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文明观,以当代乡村文明建设的理论视野,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农业文明观的当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其次,提炼列宁、毛泽东所提出的在贫穷落后国家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观点,总结后发展中国家和大农业国家在乡村建设问题上应该发展的方向。最后,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乡村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及理论创新,以期为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提供政策依据。第四章通过对近现代以来中国乡村文明建设历程的考察,总结近百年乡村改造和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以期对当今中国的乡村文明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挖掘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启示。本章把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推进乡村改造和建设的实践分为六个板块进行历史回溯与思考,即近百年中国乡村建设和发展史的六个历史阶段:20世纪20-30年代的民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新世纪新阶段。概括总结这些历史上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为研究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五章阐述了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尝试破解这些难题而提出的建设思路和基本途径。首先针对当代乡村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和生态等方面面临的难题及其原因。其次,在统筹城乡和建设文明和谐乡村的大思路指导下,从建设的主体、要求、原则、灵魂、方针和日标等六个方而提出当代乡村文明建设思路。最后,从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建设乡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六个方面,较为具体的阐述了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结束语主要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基本观点和结论。
陈彦[7]2012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河南省淮阳县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其他学者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研究新农村精神文面建设的现状入手,了解该县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多方面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而不断推进该县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全面发展。全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概述。包括三个部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原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了解农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方面方面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是针对新农村精神文明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对策思考。首先是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其次是稳固发展教育,扎实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第三是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最后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魏昌平[8]2017年在《广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我党来说一直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战略目标,它也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但城乡差距较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涉及面广、抓手少、难度大。对比起其他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渐见落后。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思想涌入广大农村地区,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随着社会各种思潮的涌入,农民的精神文化层次、科学知识水平不高,在诚信道德、权利法制方面的意识薄弱,导致了一些地区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面对农民物质生活极大提高但精神文化、道德法制水平低的现状,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不断加强新农村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建设,尽快转移我们的工作重心到精神文化建设之中。本文先阐释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作用,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总结了目前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风气不正、文化生活质量较低、人居环境堪忧、农村“空心化”五个方面。其后探讨了问题存在的原因:资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足、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文化阵地缺失、城乡二元制的束缚、有效机制未健全。最后找准了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从村民素质培育、乡风建设、文化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机制健全等五个方面进行。
程晓军[9]2017年在《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是人存在和发展的两大重要领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给人们带来了物质满足,为精神世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面对快速发展但并不均衡的社会现状,如何能使城市与农村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摆在面前的时代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马克思所倡导的城乡融合、社会治理、政治社会化等理念为我国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也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种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其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可以与经济、社会、政治等其它领域进行互动,其发挥作用的范围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而悄然发生着变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自身规律,但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当前城乡一体化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社会背景,精神文明建设想要进一步发展,必然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融入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去并发挥相应的作用。马恩著作中,闪耀着城乡关系思想的火花,而城乡关系思想是其城乡融合思想的重要内容。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着眼于提升居民精神文明素质,而且将改革开放后有了相当高水平的经济基础的城市、农村放在同一空间视野内进行审视、规划。对特定地区在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创新探索进行考察,尝试将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以明确的标准进行测算衡量,以此来总结凝练可以作为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经验,此类经验的获得无疑可以作为其它地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时的参考依据。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过程中,城市与农村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各自发挥作用,都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灵魂”。除了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外,让居民提升内在精神素质,适应更新的社会治理要求,从而进一步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难以快速显现成果这一“先天性劣势”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政府社会治理的力度和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但毋庸置疑的是,物质领域的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势必要求精神领域的同步提升来相互适应和促进,政府的推动、社会的关注、群众的广泛参与也必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不懈动力,促进更高水平文明社会的形成。
刘凯文[10]2016年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以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凝心聚力的作用;积极探索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机制,不断促进其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现代传播体系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为载体的构建,优化其手段与方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前提、保证和目的三个方面增强农民群众在文化上的自觉、自信和自强。以此体现中国话语的影响力,加强理论资政育人的感召力,为构建话语中国、文化中国的壮丽图景和景象作出贡献。此外,通过完善文化事业共建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壮大和发挥各群团政治力量,防止各种错误思想和思潮对主流意识和思想的干扰、破坏和消解。用上述手段和方法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文化吸引力,使人民群众在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坚定理想信念,感受中国进步。并在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感悟中,享受自己应有的国家尊严和荣耀;最终为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保障,凝聚新的共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文由五章组成。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并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第二章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指导思想上从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理论、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理论、群众观点及其路线的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上深入阐述了两者的关系;从社会主义性质和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入手,阐明了文化事业建设在农村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题中应有之义、拓展大众化的平台、创造良好氛围等方面说明要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重视和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建设,因为前者的实现要靠后者为载体;最后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三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历史主题。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内在暗含着从意识形态驾驭经济建设再到服务经济建设的逐渐转变。历史主题决定了历史任务。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任务。一方面,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为各个阶段的任务和主题服务的;另一方面,不同主题的转换对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要求也就不同。这就构成了主题转换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历史演进。这种历史演进贯穿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明线和暗线的发展历程。因此,依据历史主题的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世纪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革命斗争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生产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阶段(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前)。按照这种思路,文章总结了各个阶段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特点和成就与经验。第四章对新世纪以来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现实进行了考察。总结了该时期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分析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五章以第二~四章的理论、历史、现实梳理为基础,从时代主题、现实要求、主要任务、重要路径及基本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战略思考。文章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各行各业,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都应该以此为依据。可以看出,在农村推进文化事业建设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新的时代主题。而在农村推进文化事业建设的现实要求则是通过顶层设计、层层实施,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努力提升农民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境界。以前提、保证和目的为基础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路径。完善农村文化事业的管理机制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基本保障,以此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坚持党管宣传的原则、积极推进载体构建、不断优化方式方法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体现中国话语的影响力,加强理论资政育人的感召力。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发挥群团组织优势、探索文化事业共建机制等基本保障,防止各种错误思想和思潮对主流意识和思想的干扰、破坏和消解。总之,要依靠上述的手段和方法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文化吸引力,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 周余玲. 湖南农业大学. 2016
[2].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D]. 唐宁. 燕山大学. 2012
[3].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 徐学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 乡村振兴战略下晋城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J]. 贾璟琪, 王鑫, 魏旺拴. 乡村科技. 2018
[5]. 转型期乡贤引领文明乡风的塑造研究[D]. 林美辰. 福建农林大学. 2017
[6].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D]. 夏淼. 兰州大学. 2011
[7]. 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D]. 陈彦. 新疆师范大学. 2012
[8]. 广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魏昌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9].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D]. 程晓军. 苏州大学. 2017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研究[D]. 刘凯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16
标签:政党及群众组织论文; 文化事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