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市场经济论文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市场经济论文

论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规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1)01-0005-04

马克思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这一自然历史阶段。要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不能不研究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我国城市化发展之路,有必要了解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共同道路。

一、资本扩张是城市化的原动力,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的体现

产业革命和近现代大工业是城市化的动力源和物质技术前提。而这种动力源要真正变为强大的动力和现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还需有资本的推动。资本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但资本不能凭空获取利润,利润和价值存在于具体的使用价值之中,资本要获取利润,就必须生产使用价值,即创造物质产品或提供服务。创造的物质产品和服务越多,获取的利润就越多。资本为了获取利润而成为发展大工业的急先锋。资本的扩张,带动了大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大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大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构成了城市的基本框架。因此,资本扩张是城市化的原动力,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的体现。

另一方面,正是资本对利润的贪欲,又造成了一系列本不应发生的灾难:诸如野蛮地的雇用童工和女工、疯狂地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为节约资本而使劳动条件极其简陋、置工人死活于不顾等等。这些灾难,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早期普遍存在着。

综上分析,在加速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在城市化的动力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城市化的支撑产业,即动力源泉和物质技术基础方面看,大工业是我国城市化最有效的动力源泉。有人主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城市质量和文明的提高,这不可行。因为第三产业必须寄托在大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是大工业和城市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而不是相反。当然,在大工业和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迫切需要第三产业的补充。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大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进一步推动后者的发展。

2.从资本所有制性质上看。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在千方百计搞好国有企业,提高国有资本效率的同时,更要重视民间资本的作用。民间资本在促进企业发展,实现生产的高效率等方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要加快城市化,必须大力吸引民间资本,促进民间资本的迅速生成和更快积累。这需要政府做出一系列的努力,比如真正下大功夫优化城市投资环境,彻底摆脱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吸引民间资本到城市中来。

3.针对民间资本,尤其是私人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诸如血腥剥削、盲目性等等,政府更要高度警惕,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并对已经存在的问题予以坚决打击。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我们固然不能像过去那样视私人资本为洪水猛兽而加以围追堵截、彻底铲除,但我们也决不能对私人资本顶礼膜拜、奉若神明。我们允许并鼓励资本扩张,获得合理的利润,但我们决不允许私人资本肆无忌惮地以践踏法律、违背人道、毁灭人性的方式榨取剩余价值,决不允许资本以妇女儿童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的方式取得利润最大化。

二、市场经济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制度前提,市场机制是促进要素资源向城市集中的基础性机制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几乎所有市场经济体制较健全的国家,都走上了高度的城市化,而几乎所有的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城市化远未成功。这足以说明市场经济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基本制度前提,市场机制是促进资源向城市集中的基础性机制。之所以如此,原因如下:

第一,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最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是人口和经济生活的自由流动。人们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经济活动和迁移,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人身依附、土地依附或政治依附关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越显著,越阻碍人口和经济的流动。无论是封建经济,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都存在种种人身依附关系,阻碍着人口和经济的流动,也就阻碍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只有市场经济才创造了人口和经济自由流动的制度前提,并通过利益机制促进人口向效益比较高的城市区域流动。

第二,城市化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伴随着人口流动而出现的资金和物资流动。比如大量的资金从一个地区投向另一个地区;伴随着农村人口进城,农产品也越来越多地流向城市;城市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等流向农村,大批量商品从一个城市流向另外城市。这种庞大的资金流和物流,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再有理智的、再高明的中央政府通过计划都不可能安排得井井有条。而市场机制却无声无息地、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第三,市场经济提供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动力机制。市场经济是通过生产和交换使用价值而实现价值的经济,价值的一般形式是货币,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人们对货币的追求过程。货币财富的无限性促使人们无止境地贪婪地追求货币,市场经济下人们对货币狂热地追求,促成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已经解体,但是计划经济的惯性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城乡交流、城市管理等方面,传统计划体制的痕迹大量存在。在最需要市场机制的城市化过程中,市场经济机制却被排斥。这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越来越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因所在。

因此,要加快我国城市化步伐,必须深化改革,彻底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下,城市化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分工,各司其职。具体地说,市场机制的功能范围如下:(1)就全国而言,城市化的总体格局、规模,比如哪些城市应大发展、哪些城市发展慢些等,主要是由市场机制调节形成的。(2)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农村人口进城投资或谋生,农村企业进城等应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3)在城市建设方面,也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改变政府包办城市建设的局面,多方面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城市建设,政府则可以集中财力投资建设城市的关键性基础设施。

在城市化过程中,又存在着许多市场失灵领域,因此,城市化过程又离不开政府必要的干预和调节,主要表现在:(1)一个城市发展的具体格局、模式,要由政府科学合理地作出规划。(2)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应主要由政府支配使用,当然,城市土地的配置也应引入市场机制,但政府是主要的操纵者。(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只能由政府进行,政府责无旁贷。

三、后起工业化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当今世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大都实现了高度城市化,他们城市化过程中的基本态势、社会经济制度环境、推动力等基本相同。但从城市化进程上看,越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城市化进程越快。英法两国城市化起步较早,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高度城市化水平,用了120多年的时间;美国城市化于19世纪中早期起步,达到70%的水平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德国和日本的城市化于19世纪后期开始,用了70年左右的时间;而韩国起步最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实现高度城市化,用了不到40年时间。

后起的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原因很简单,就是那些早起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他们没有经验,没有既成的模式,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一系列新的发明、创造、新技术的运用,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后起的国家不同,它们可以将其他国家的技术、生产方法、城市发展经验等拿来运用,这种模仿性的发展要比开创性的发展来得快。

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学习,对于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重要意义,这样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可以少走弯路,加快进程。不过,向外国学习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不加区别地盲目照搬照抄,脱离本国国情,也会平添许多曲折和痛苦,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教训不胜枚举。

四、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

在各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动具有大城市超先增长的趋势。大城市超先增长主要包括两个表现形式:一是大城市数量和规模更快的增长,二是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和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从大城市数量的增长上看,早在1800年,全世界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日本东京一座,1900年增加到10座,1950年,增加到75座。1970年增加到162座。与此同时,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和总人口的比重也在攀升。1920年到1990年,全世界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8.8%上升到40.6%,占总人口的比重由3.6%上升到18.6%。

由此可见,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超先发展的趋势,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坚持限制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的政策,导致城市发展不足,城市化水平低,形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今后,我们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应顺应这一趋势,而不应人为地限制或阻碍大城市的发展。

五、乡村人口和资源进入城市门坎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

城市化的主流和核心是乡村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转移,即城市的大发展。乡村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转移,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各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等因素的阻碍,这些阻碍因素构成了乡村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转移的门坎,进入城市门坎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化进程。构成城市化门坎的阻碍因素主要有:

1.政治因素。主要包括政府计划经济体制,城乡人口管理制度,政府对城市化的态度,比如是认为城市化会带来更大的好处呢,还是认为城市化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呢,等等,还包括城市政府对农村人口进城所采取的一些具体行动,比如有些城市政府收取城市户口费、城市增容费等等,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对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阻碍。

2.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农业发展状况等等,对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也有很大的影响。经济发展越快,经济越发达,人口转移也越快;产业结构合理,大工业发达,具有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则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物质技术基础;生产力布局合理,大工业集中于城市发展,则有利于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生产力发达,能够析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并且能够为城市人口增长提供充足的食物,则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顺利转移。

3.社会因素。城市市民的素质,对外来人口的态度等影响着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市容、基础设施,生活水平,就业空间等也影响外来人口的迁入;城市的投资环境、税费制度、社会治安状况等对乡村人口迁入影响更大。

除了以上一些因素外,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村人口的束缚程度,农村人口的素质、观念、流动性、冒险性、是否安土重迁等等,对人口向城市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总之,一个国家要顺利推进城市化,必须致力于降低乡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坎,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城市化进程。

六、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互促共进规律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或者可以说城市化过程就是在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互促共进、协调发展中完成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相互依赖:一方面,农村人口和农产品向城市流动,支撑了城市产业扩张和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城市工业品和城市文明流向农村,改变了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农业人口和农产品向城市流动,与城市工业品向农村流动是协调一致的、是对等的,任何一方都以另一方为条件,这种对等的双向流动构成国民经济中重要的良性循环,如果一方受阻,另一方的流动必受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受阻,城市化就会放慢甚至停滞。

但是,几乎所有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尤其在城市化的中早期,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剥夺农民、剥削农业的现象。英国的“圈地运动”早已臭名昭著。美国西部大开发,也同样伴生着大批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土地的苦难历程。

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走向了城市化道路,但也是靠剥削农业,通过人为地压低农副产品价格,制造工农产品剪刀差,使农业为城市发展、为工业积累资金。当然,这一制度安排在发展中国家有着特殊的原因,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恢复经济、发展民族工业起了巨大作用。不过,这种政策往往又与割裂城乡关系、排斥农民进城的政策结合在一起,互相呼应。对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地阻碍作用。

由此可见,如何正确处理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关系,如何能使广大农民最少痛苦地、平稳地又较快地转移到城市,减少城市化的阵痛,乃是城市化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棘手的问题。从各国城市化的经验看,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放开城市,让农民自由、自主和自愿地进城谋生或创业,不要有任何行政的、社区的阻碍,但是政府要适当引导和鼓励,力求减少农民进城中的混乱和无序。第二,农村的土地制度和政策,一方面要使那些愿意进城和已经进城的人放弃土地,这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又要充分保证那些没有能力进城或不愿进城的农村居民有土地而赖以生存。第三,伴随着农民大批进城,城市的治安管理、社会秩序维持、城市规划要跟上。

七、城市化过程伴随着“城市病”产生、加剧和缓解的过程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爆炸性发展,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猛增加,由此引起城市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与城市发展的不协调,并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我们通称为“城市病”。其中包括:交通拥挤、住宅紧张、环境污染、经济衰退、政治腐败、社会骚乱,以及失业、贫困、各种犯罪等等。所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了这种种病痛的长期袭击和折磨。直到现在,上述问题依然存在。不过与以往相比,各发达国家已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情况有所好转。“城市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与政府的城市化管理水平和责任心有关。大量事实证明,城市管理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政府,城市问题就少,反之就多。

2.城市化作为使人类社会从乡村社会转为城市社会的一种综合性过程,其作用的重点因阶段不同而异。从效益的角度看,可分为经济效益为主阶段、生态效益为主阶段和社会效益为主阶段。在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前,全社会的目标都集中在以经济效益为主方面。从个人到企业,从地方到中央,都主要是以经济效益高低论成败、定政绩。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往往被忽视,甚至以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谋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在城市化达到50%以前,整个社会的经济实力还不强大,而且城市病对人类的危害尚未被充分感受和认清,在这个阶段尚不愿意付出一定的经济效益代价来实现必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人类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去改变一个几千年、甚至可以说几万年形成的传统社会,使其发生质变,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急剧变革的痛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多方面的不适应,导致一系列病态的社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4.某些被人们看作是问题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那是由价值观念的不同作出的不同判断。例如,离婚率增高,人情味淡漠,等等便属此类。因此,我们认为,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积极的态度应当是:承认、正视、找出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去责难城市化过程本身。

我国城市化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城市病”已相当严重。今后,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要认真对待,力图减轻城市病,并逐步克服。

标签:;  ;  ;  ;  ;  ;  ;  ;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