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宏[1]2004年在《微淋巴管在胆管癌转移中的作用》文中提出淋巴管在肿瘤生长、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淋巴管因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不仅参与维持肿瘤的生长,而且也是多种恶性肿瘤细胞扩散的主要途径,尤其在淋巴管丰富的器官更为突出。淋巴结受累与否是多种类型肿瘤分期和直接针对引流区淋巴结治疗的基础,也是评判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微淋巴管新生(淋巴管生成)是近年来对肿瘤淋巴管研究的重大发现之一。肿瘤细胞通过分泌促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和/或VEGF-D,通过与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的VEGFR-3结合,诱导后者磷酸化激活,而启动肿瘤淋巴管生成,进而促进肿瘤转移。多种恶性肿瘤经研究证实存在着淋巴管生成过程,肿瘤淋巴管生成促进了肿瘤转移的发生。而肿瘤淋巴管生成建立起异于正常淋巴引流途径,可能是制约临床肿瘤根治性切除的重要因素。胆管癌是肝胆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早期诊断困难,癌细胞容易通过淋巴管、血管、神经周围间隙等途径发生转移,因此,尽管目前针对不同部位胆管癌有了成型的手术方案,但肿瘤术后复发率仍较高。本课题正是基于胆管癌主要通过淋巴转移的特点,在研究胆管癌微淋巴管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观察肿瘤组织的淋巴管生成情况,并利用微淋巴管对活性染料的吸收作用,研究荷瘤裸鼠肝门部胆管原位胆管癌种植瘤淋巴引流特点,以期指导临床胆管癌手术治疗。本课题主要采用了CD31/Ⅳ型胶原免疫组化双重染色、5′-核苷酸酶染色及透视电镜技术对胆管癌淋巴管分布、数量及结构特点进行观察。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VEGF-C、VEGF-D、VEGFR-3和Ki-67的表达及分布。而RT-PCR及Western Blotting被分别用于检测VEGF-C mRNA及蛋白的表达。首先,课题对59例临床胆管癌手术切除标本的淋巴管解剖学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癌周边区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区, 癌内仅见少量塌陷的淋巴管。癌周毛细淋巴管腔形状不规则,其管壁仅由一层完整的内皮细胞构成,管腔多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也有的形成狭窄的腔隙。毛细淋巴管内皮外缺乏基底膜,细胞间的连接也趋于简单,出现大量的开放间隙及断裂开放。部分标本可见肿瘤细胞贴附在淋巴管壁上,并伸出伪足进入管腔内。基于临床胆管癌手术切除标本,课题进一步观察了胆管癌淋巴管生成情况。研究发现:胆管癌组织促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
周杜娟[2]2013年在《IGF-II、VEGF、D2-40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转移过程中关系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IGF-Ⅱ VEGF、D2-40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分析叁者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部位、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器官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叁者在胆管癌淋巴转移过程中的关系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 peroxidase, SP)法分别检测50例胆管癌、50例癌旁组织、3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IGF-Ⅱ、VEGF、D2-40蛋白的表达情况,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技术分别检测50例胆管癌、50例癌旁组织、3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IGF-Ⅱ、VEG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胆管癌组、癌旁组织组、正常胆管组IGF-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42.0%、30.0%,胆管癌组IGF-Ⅱ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组和正常胆管组(P<0.05);胆管癌组、癌旁组织组、正常胆管组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58.0%、53.3%,胆管癌组VEGF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组和正常胆管组(P<0.05);胆管癌组、癌旁组织组、正常胆管组中D2-40标记的LMVD的值分别是12.23±2.68、4.56±1.02、2.45±0.98,胆管癌组LMVD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组和正常胆管组(P<0.05)。(2)胆管癌组、癌旁组织组、正常胆管组的IGF-Ⅱ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7884(2.2419,3.3145)]、[1.5436(0.9159,1.8713)]、[1-3805(1.0010,1.6912)],胆管癌组IGF-II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组和正常胆管组(P<10.05);胆管癌组、癌旁组织组、正常胆管组的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4462(2.7819,6.1296)]、[2.1290(1.5476,2.4501)]、[1.7385(1.3735,2.0853)],胆管癌组VEGF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组和正常胆管组(P<0.05)。(3) IGF-Ⅱ的表达与胆管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组织器官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表达与胆管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组织器官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40标记的LMVD与胆管癌患者的肿瘤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组织器官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胆管癌组织中IGF-Ⅱ蛋白和VEGF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5) IGF-Ⅱ阳性组的LMVD高于IGF-Ⅱ阴性组(P<0.05);VEGF阳性组的LMVD高于VEGF阴性组(P<0.05);IGF-Ⅱ、VEGF共同表达阳性组的LMVD高于IGF-Ⅱ、VEGF共同阴性组(P<0.05),单一阳性组的LMVD高于共同阴性组(P<0.05)。(6)胆管癌组织中IGF-Ⅱ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1)胆管癌组织中IGF-Ⅱ、VEGF表达增加,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器官转移有关,提示IGF-Ⅱ、VEGF与胆管癌进展、转移有关。(2) IGF-Ⅱ和VEGF表达增加共同参与胆管癌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3)胆管癌组织中D2-40标记的LMVD增高,与肿瘤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器官转移有关,且与IGF-Ⅱ和VEGF的阳性表达密切相关,提示IGF-Ⅱ和VEGF可能在促进胆管癌淋巴管生成、淋巴转移调节机制中存在协同效应。
肖科, 汤恢焕[3]2012年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微淋巴管密度与胆管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7例胆管癌、40例近癌的非癌胆管及15例正常肝外胆管组织中VEGF-C的表达和D2-40标记的MLVD。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胆管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近癌的非癌胆管和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胆管癌和近癌的非癌胆管组织中MLVD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VEGF-C的表达以及MLVD与胆管癌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且MLVD还与胆管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VEGF-C阳性胆管癌组织MLVD明显大于其阴性胆管癌组织(P<0.05),且VEFG-C表达与MLVD呈正相关(r=0.615,P<0.05);VEFG-C阴性表达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其阳性表达患者,复发者胆管癌组织中的MLVD明显高于无复发者(P<0.05),且MLVD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r=-0.542,P<0.05)。结论:VEGF-C的表达和MLVD与管癌淋巴结转移、预后密切相关,VEGF-C可能是预测胆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之一。
肖科[4]2012年在《VEGF-A,VEGF-C及MMP-2表达调控胆管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是较为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约占人类全部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例总数的2~3%左右。最早由Durand Fardel于1840年报道,其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在肝脏及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约占肝胆系统肿瘤的10%~15%左右。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约为1.2/10万,但近十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在我国其发病率以每年递增5%的速度上升,是消化道肿瘤中上升速度最快的肿瘤。尽管近年来外科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在胆管癌的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胆管癌特殊的病理特征和病灶特殊的解剖位置等诸多原因,导致胆管癌患者缺乏早期特异性临床表现及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当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多数已处于中晚期,难以获得根治性切除,这使得手术后患者3年生存率仅为35%至50%,而5年生存率仅有不到10%,在我国仅有5%左右。因其缺乏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故诊治水平至今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健康。因此,研究胆管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具体机制,了解胆管癌进展过程中可能的分子步骤,寻求胆管癌恶性转化的靶点及胆管癌的靶向治疗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参与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各个环节,是目前公认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促血管生长的特异性因子。在众多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VEGF都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且是肿瘤血管形成最为成重要的始动因子之一。MMP-2基因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s)家族中最主要也是分布最广的成员,其主要作用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破坏肿瘤细胞侵袭过程中的组织学屏障,进而导致癌细胞突破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屏障,向临近纤维结缔组织浸润并发生远处转移。在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上发挥重要功能。RNAi是一种典型的转录后基因调控方法,因其作用机制为细胞内通过mRNA特异基因序列降解而使目的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故具有极高的靶向性和有效性。目前RNAi技术己经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基因功能鉴定等热门研究领域,并在许多疾病的基因治疗上显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目的:第一部分,通过分别检测’VEGF-A、VEGF-C和MMP-2在胆管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分析VEGF-A、VEGF-C和MMP-2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因素、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进一步检测胆管癌组织标本中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 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icro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MLVD),以此来说明VEGF-A、 VEGF-C和MMP-2蛋白表达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第二部分,通过RNAi技术构建特异性VEGF-siRNA表达载体抑制胆管癌细胞中VEGF基因的表达,并从中筛选出干扰效率最高的小RNA干扰表达质粒。第叁部分,通过VEGF-siRNA表达载体下调QBC939胆管癌细胞中VEGF-A、VEGF-C和MMP-2基因的表达,从细胞水平探讨叁者在胆管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7例胆管癌组织、40例邻近非癌胆管组织及15例正常胆管组织中VEGF-A、VEGF-C和MMP-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胆管癌组织中VEGF-A、VEGF-C和MMP-2的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2.用CD105和D2-40分别对47例胆管癌组织、40例邻近非癌胆管组织及15例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标记,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CD105和D2-40蛋白的表达情况。显微镜下分别对47例胆管癌组织、40例邻近非癌胆管组织及15例正常胆管组织的MVD和MLVD进行计数,以此分析MVD和MLVD与VEGF-A、VEGF-C及MMP-2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说明VEGF-A、VEGF-C和MMP-2蛋白表达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3.构建特异性VEGF-siRNA表达载体,使用脂质体载体将其分别转染至胆管癌细胞系QBC939、HCCC-9810和RBE中,筛选出针对VEGF基因抑制效率最高的VEGF-siRNA序列。4.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VEGF-siRNA转染后胆管癌QBC939细胞中VEGF-A、VEGF-C及MMP-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5.分别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MMT法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low cytometry, FCM)检测VEGF-siRNA转染后胆管癌QBC939细胞侵袭转移和增殖的能力及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结果:1.与邻近非癌胆管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相比,VEGF-C及MMP-2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多(P<0.01)。VEGF-A、VEGF-C蛋白高表达与胆管癌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MMP-2蛋白高表达胆管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胆管癌组织中VEGF-A、VEGF-C和MMP-2的进行两两比较,其蛋白表达均为正相关(P值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发VEGF-A、VEGF-C和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是影响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2.胆管癌组织中MVD显着高于邻近非癌胆管组织及正常胆管组织(P<0.01),而胆管癌组织和邻近非癌胆管组织中MLVD均显着高于正常胆管组织(P<0.01)。MVD和MLVD计数水平的高低与胆管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A和MMP-2的表达与MVD水平呈正相关,叁者可作为反映胆管癌微血管生成状况的指标;VEGF-C和MMP-2的表达与MLVD水平呈正相关,叁者可作为反映胆管癌微淋巴管生成状况的指标。3.成功构建了VEGF-siRNA表达载体并能高效的转染进胆管癌细胞系QBC93、HCCC-9810和RBE内。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VEGF-siRNA表达载体能有效地抑制VEGF mRNA及蛋白在胆管癌细胞系QBC939、HCCC-9810和RBE中的表达。其中抑制效率最高的VEGF-siRNA-1干扰片段对VEGF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6.37%和79.72%。4.当胆管癌QBC939细胞系中的VEGF基因被沉默后,其VEGF-A. VEGF-C及MMP-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较之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也明显下调(P<0.01),并可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凋亡,使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能力明显减弱。结论:1. VEGF-A、VEGF-C及MMP-2在胆管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2. VEGF-A、VEGF-C及MMP-2的高表达,与胆管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3. VEGF-A、VEGF-C及MMP-2参与调控胆管癌中微血管密度和微淋巴管密度的水平,并与之水平呈正相关,提示其在胆管癌新生血管和淋巴管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 VEGF-siRNA表达载体能特异性抑制胆管癌细胞系QBC939、 HCCC-9810和RBE中VEGF基因,并下调其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5.当胆管癌QBC939细胞系中的VEGF基因被沉默后,其VEGF-A、 VEGF-C及MMP-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也同时下调。6. VEGF-siRNA表达载体可抑制胆管癌QBC939细胞的增殖,诱导其细胞的凋亡,并降低其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提示通过VEGF-siRNA治疗胆管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7. VEGF-A、VEGF-C及MMP-2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发生、发展、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测定这叁者和CD105、D2-40的表达水平可能成为评价预后,判断复发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标。
谭欣宇[5]2014年在《沉默CXCR4表达对抑制肝外胆管癌细胞增殖和神经侵犯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肝外胆管癌CXCR4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背景肝外胆管癌侵袭性高,治疗效果差,根治性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是导致肝外胆管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既往报告了趋化因子及受体促进了肿瘤的增殖和迁徙,导致肿瘤转移和复发。CXCR4是趋化因子SDF-1的特异性受体,在胆管癌细胞中表达阳性,SDF-1在肿瘤侵袭的靶器官中广泛表达;CXCR4和SDF-1相互作用促使肿瘤细胞侵袭和定向转移。但是肝外胆管癌细胞表达CXCR4与其嗜神经侵犯行为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目的比较不同胆管组织CXCR4的表达差异;分析CXCR4过表达与肝外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肝外胆管癌,胆管炎及正常胆管共43例的良、恶性肝外胆管组织标本,了解不同组织CXCR4表达的差异;记录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CXCR4过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CXCR4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5.22%,在胆管炎胆管组织中的表达率为28.57%,正常胆管组织中则无CXCR4表达;CXCR4只在胆管癌组织中呈过表达。CXCR4阳性表达与胆管癌发生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肝外胆管癌组织中CXCR4呈过表达;肝外胆管癌表达CXCR4与其发生神经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相关。第二章肝外胆管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和神经侵犯模型研究背景观察肝外胆管癌嗜神经侵犯过程目前缺乏简单有效的体外模型。诱导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并建立神经细胞-胆管癌细胞共培养体系能够模拟肝外胆管癌细胞神经侵犯的局部微环境,用于观察其嗜神经侵袭过程。目的诱导并鉴定人胚胎干细胞向成熟人神经细胞定向分化;建立胆管癌细胞神经侵犯的体外模型。方法应用RA和GDNF刺激诱导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免疫细胞染色法检测培养获得的细胞表达SYN和GFAP表达。将诱导获得的神经细胞与胆管癌细胞在Transwell小室中共培养。观察胆管癌细胞侵袭和嗜神经生长的现象;t检验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的神经细胞对胆管癌细胞的侵袭性的影响。结果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4天后能获得的为神经元样细胞、神经胶质样细胞的混合细胞,分别表达SYN、GFAP阳性,成为成熟神经细胞;神经细胞-胆管癌细胞共培养模型能观察到胆管癌细胞嗜神经生长的现象,共培养组胆管癌细胞的侵袭性显着增强(p<0.05)。结论RA+GDNF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可获得成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人神经细胞-胆管癌细胞共培养的体外模型能够模拟胆管癌神经侵犯现象。第叁章沉默CXCR4表达抑制肝外胆管癌细胞株增殖和神经侵犯背景CXCR4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过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密切相关;SDF-1在神经细胞中表达阳性,其受体CXCR4在诱导肝外胆管癌嗜神经侵犯行为的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RNA干扰技术利用siRNA特异性阻断靶基因转录和翻译并促其降解,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有效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有利于研究CXCR4表达在胆管癌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目的研究沉默CXCR4对肝外胆管癌细胞增殖、侵袭和嗜神经侵犯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Lipofectamine2000法将CXCR4-siRNA转染进入肝外胆管癌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试验检查胆管癌细胞表达CXCR4蛋白及CXCR4-mRNA水平。Elisa法验证神经细胞表达SDF-1。神经细胞-肝外胆管癌细胞共培养实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胆管癌细胞侵袭及嗜神经生长情况。采用FCM检查和MTT法分别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胆管癌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差异。结果1. CXCR4-siRNA进入肝外胆管癌细胞的转染率达80%;CXCR4-siRNA能够抑制胆管癌细胞表达CXCR4蛋白及mRNA, siRNA370干扰效能最强。2.沉默CXCR4显着抑制肝外胆管癌细胞的嗜神经侵犯能力(p均<0.05)。3.沉默CXCR4可以显着促进肝外胆管癌细胞的凋亡,沉默CXCR4表达的胆管癌细胞增殖力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并不显着。结论抑制肝外胆管癌细胞表达CXCR4,能显着降低其侵袭性和嗜神经生长能力,诱导肝外胆管癌细胞凋亡并降低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廖文胜, 何阳阳, 李江发[6]2016年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肝癌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肝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分子机制还不明确,研究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机制和转移规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目前研究发现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和复发依赖新生血管及淋巴管的生成,抑制肿瘤的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最近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结合后而形成的信号途径在淋巴
吉胜朴, 李强[7]2009年在《肝癌淋巴结转移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都很差,经外科治疗中位生存期多数不到3个月。尤其是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可高达31.9%~58%,远远高于肝细胞癌,其发生隐匿、恶性度高、发展迅速。胆管细胞癌系源于胆管被覆上皮的一种原发性肝癌,临床又称肝内胆管细胞癌或外周型胆管癌,临床预后较肝细胞癌差,5年生存率为13%~42%。淋巴结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大致过程为原发肿瘤增殖后,从原发灶脱离、粘附、降解基底膜向外浸润迁移,侵入微淋巴管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肝癌细胞先聚集在边缘窦,以后累及整个淋巴结,使淋巴结肿大、变硬、融合;局部淋巴结发生转移后可继续转移至下一站的淋巴结。最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继发血道转移。肝胆管细胞癌以淋巴转移为主,其中以微淋巴管生成,胆管癌细胞的粘附和基质降解叁个步骤最为重要,以下将从这几方面详细叙述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研究进展。可为靶向治疗及生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高玉强[8]2017年在《ARID1A、VEGF-C在乳腺癌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抑癌基因染色质重建复合物SWI/SNF亚基(AT rich interactive domain 1A:ARID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的蛋白质及m RNA的表达情况及计算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标记的间质淋巴管密度(LVD)的水平,并探讨VEGF-C和ARID1A、LVD的相互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来试图阐明ARID1A与VEGF-C及LVD的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枣庄市立医院乳腺外科就诊,就诊前未经任何措施治疗,经病理诊断的乳腺癌组织60例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50例,患者均是女性,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45岁,绝经20例,TNM分期法(UICC,2003版):Ⅰ-Ⅱ期36例,Ⅲ-Ⅳ期24例,病理组织学分级Ⅰ级30例,Ⅱ级19例,Ⅲ级11例,其中淋巴结转移32例,无淋巴结转移2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ARID1A蛋白、VEGF-C及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的表达水平并计算LYVE-1标记的LVD水平。用RT-PCR的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ARID1Am RNA、VEGF-Cm RNA表达情况,实验结果数据结合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RID1A和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3%、65.0%,LVD为(8.13±2.36)个/HPF,而ARID1A和VEGF-C在癌旁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为80.0%、18.0%、LVD为(1.93±0.98)个/HPF,两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ARID1A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随着出现淋巴结的转移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升高而降低(P<0.05),乳腺癌中VEGF-C阳性率随出现淋巴结的转移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0.05)。与VEGF-C阴性组相比,VEGF-C阳性组LVD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ARID1A阴性组相比,ARID1A阳性组中VEGF-C阳性率、LVD水平都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癌旁乳腺组织相比ARID1Am RNA在乳腺癌中相对表达量下降显着,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RID1Am RNA表达随着肿瘤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升高而降低,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相比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ARID1A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的VEGF-C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VEGF-C m RNA的表达随着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增高而逐渐增高,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表达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ID1A、VEGF-C和LVD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和生物学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ARID1A表达的降低或缺失能够促进VEGF-C和LVD的表达上调,进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ARID1A、VEGF-C和LVD联合检测可以作为乳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潜能的判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丁旭青[9]2007年在《COX-2、VEGF-C、VEGFR-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跃居首位,近年来一直以高速度增长,但其治疗效果却不容乐观。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是其病理基础。淋巴转移既是大多数上皮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扩散途径,也是影响术后复发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基质中,常能发现淋巴管的增生和扩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是促淋巴管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与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VEGFR-3)结合,可特异性作用于淋巴管内皮,刺激淋巴上皮增殖,诱导瘤内或瘤周淋巴管生成和/或扩张,促进肿瘤微淋巴管生成。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过表达贯穿致癌全过程,它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和转移,并在肿瘤血管形成和淋巴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COX-2、VECF-C和VEGFR-3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研究NSCLC淋巴转移有着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测定NSCLC及癌旁肺组织中COX-2、VEGF-C、VEGFR-3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了解其临床意义;同时测定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vesseldensity,MLVD),分析其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在恶性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选取2003-2006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后经病理证实为NSCLC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65例为实验组,经病理证实为正常肺组织的肿瘤边缘6cm以远的肺组织16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病例术前未行化疗或放疗。2.免疫组化SP法检测NSCLC组织中COX-2、VEGF-C、VEGFR-3的表达,计数肿瘤淋巴管,测定微淋巴管密度,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它们的临床意义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3.应用SPSS10.0版软件包,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NSCLC组织中COX-2表达高于对照组(76.9%vs 25%,P<0.05),并与VEGF-C表达、MLVD、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和分化程度负相关(P<0.05)。阳性染色呈棕黄色,弥漫分布于NSCLC癌细胞胞浆中。2.NSCLC组织中VEGF-C表达高于对照组(72.3%vs 12.5%,P<0.05),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浸润、VEGFR-3表达和MLVD显着正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负相关(P<0.05)。阳性产物为棕黄色颗粒,主要表达于癌细胞浆内。3.NSCLC组织中VEGFR-3表达高于对照组(53.85%vs 6.3%,P<0.05),并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MLVD、肿瘤浸润和病理类型正相关(P<0.05)。阳性产物为棕黄色颗粒,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和部分的癌细胞胞浆,4.NSCLC组织中MLVD显着高于对照组(29.32±7.14 vs 10.63±5.80,P<0.05),并与NSCLC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和COX-2、VEGF-C、VEGFR-3正相关,而与其分化程度负相关。VEGFR-3染色阳性脉管主要存在于癌组织边缘,以癌细胞浸润的前缘多见,管腔大,壁薄,形态不规则,部分管腔内有癌细胞浸润。5.在NSCLC中COX-2和VEGF-C,VEGF-C和VEGFR-3分别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_s=0.277,0.398;P=0.026,0.001)。结论1.COX-2、VEGF-C、VEGFR-3在NSCLC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NSCLC治疗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2.MLVD是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枢纽因素,它的升高预示着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可作为肿瘤监测和预后的指示因子。3.COX-2可能通过上调VEGF-C表达,促进NSCLC淋巴管生成,并导致肿瘤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刘彩艳[10]2017年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评估及淋巴管生成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低危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淋巴切除对预后的影响,结合肿瘤直径、雌孕激素受体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低危EC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评估。(2)研究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同源异形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spero-related homeobox-1,Prox-1)在子宫内膜癌灶内、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486例术后病理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淋巴结切除组366例,未切除淋巴结组120例。依据欧洲医学肿瘤学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ESMO)标准,将淋巴结切除组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比较不同风险组淋巴结转移率、生存预后;计算不同风险组肿瘤直径、雌孕激素受体与淋巴结转移的临界值;评估术前、术中诊断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分析不同风险组淋巴结切除数目、淋巴结切除组与未切除淋巴结组生存预后情况。(2)选取EC标本57例,正常内膜标本30例。留取新鲜内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15例。采用免疫组化、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检测LYVE-1、Prox-1在内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蛋白水平,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低危组淋巴结转移率显着低于中危、高危组,复发率亦低于中危、高危组。(2)淋巴结受累与肿瘤直径是否大于2cm无相关,中高危组肿瘤直径与淋巴结转移临界值为47.5mm;总体ER、PR阳性率与淋巴转移的临界值分别为55.0%、32.5%。(3)淋巴结切除组术前刮宫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57.3%,术前磁共振诊断侵肌情况与术后病理符合率80.0%;未切除淋巴结组术中冰冻与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符合率70%;侵肌符合率97.8%。(4)不同风险组切除淋巴结数目与生存预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淋巴结切除组与未切除淋巴结组复发率、死亡率及5年累计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6)子宫内膜癌灶内LYVE-1、Prox-1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两者在子宫内膜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均显着高于癌灶内和正常内膜。(7)子宫内膜癌灶内LYVE-1阳性表达与所有病理因素均无关;Ⅰ型内膜癌不同组织分级与Prox-1在子宫内膜癌灶内的阳性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8)LVSI情况与LYVE-1在子宫内膜癌旁组织表达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VSI阳性、晚期患者Prox-1在子宫内膜癌旁组织表达的阳性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淋巴结转移者癌旁组织中LYVE-1、Prox-1蛋白水平均上调,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1)早期低危EC淋巴结转移风险小,不推荐常规的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淋巴结受累与肿瘤直径是否大于2cm无相关性;术前、术中正确评估低危因素至关重要;切除淋巴结的数目与患者预后无相关;未行淋巴结切除的早期低危患者如术后出现高危因素或手术分期提高,可补充辅助性治疗,预后依然乐观。(2)子宫内膜癌旁组织中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rox-1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疾病进展有关。
参考文献:
[1]. 微淋巴管在胆管癌转移中的作用[D]. 陈长宏. 第叁军医大学. 2004
[2]. IGF-II、VEGF、D2-40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转移过程中关系变化的研究[D]. 周杜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微淋巴管密度与胆管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J]. 肖科, 汤恢焕.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4]. VEGF-A,VEGF-C及MMP-2表达调控胆管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 肖科. 中南大学. 2012
[5]. 沉默CXCR4表达对抑制肝外胆管癌细胞增殖和神经侵犯的研究[D]. 谭欣宇. 中南大学. 2014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肝癌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J]. 廖文胜, 何阳阳, 李江发. 肝胆外科杂志. 2016
[7]. 肝癌淋巴结转移机制研究进展[J]. 吉胜朴, 李强. 中国肿瘤临床. 2009
[8]. ARID1A、VEGF-C在乳腺癌中的作用研究[D]. 高玉强. 青岛大学. 2017
[9]. COX-2、VEGF-C、VEGFR-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丁旭青. 郑州大学. 2007
[10].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评估及淋巴管生成的相关研究[D]. 刘彩艳. 天津医科大学. 2017
标签:肿瘤学论文; 胆管癌论文; 肿瘤论文; 淋巴论文; 肝内胆管细胞癌论文; 淋巴结转移论文; 肿瘤分期论文; 淋巴肿瘤论文; 病理报告论文; 淋巴系统论文; 细胞分化论文; 病理检查论文; 癌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