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22例中的诊断有效性研究论文_马万寿

青海省民和县人民医院 青海民和 810800

【摘 要】目的 评价MRI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22例中的诊断有效性。方法 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医院以MRI诊断确诊腰椎间盘突出22例。结果 MRI诊断阳性率100.00%,破裂型的髓核异位、边缘不规则、椎间盘变性发生率高于非破裂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核突出发现率为86.67%(13/15),髓核游离4例,Schomorl结节发现率91.67%(11/12),发现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符合率100.00%(6/6),受压节段脊髓内等长或长T1、长T2异常信号3例,术中发现脊髓内水肿,硬膜外静脉丛受压、迂曲2例。结论 MRI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符合率较高,可诊断病理类型、严重程度,用于指导治疗,可获得较丰富的直接或间接征象。

【关键词】腰椎间突出;MRI;诊断;有效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LDH)是一种临床慢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该病已成为世界七大慢性病之一和第二大慢性骨病[1]。在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约占门诊腰痛者的10%-15%。腰椎间盘突出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干细胞移植等技术被认为具有根治潜力,但技术不成熟,及早诊断该病、采取积极的干预治疗措施显得非常必要[2]。影像学技术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方法,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理想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医院以MRI诊断确诊腰椎间盘突出22例,结合病理,试进行对比探讨,总结诊断经验。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0.3±10.4)岁。破裂型11例、非破裂型11例,中央型3例、旁中央型4例、旁侧型12例、极外侧型3例。患者均出现腰痛,持续时间12个月-8年,平均持续时间(5.5±2.4)年。纳入标准:(1)手术病理证实;(2)检查前无腰部手术史;(3)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

1.2方法

MRI检查,采用华润万东i_open0.36T成像设备,T1WI腰椎矢状位成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T2WI矢状位、横断位成像采用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FRFSE)序列进行。矢状位:TR440msTE14ms,矢状位T2WI TR2800ms,TE103ms,横断位T2WI TR4260ms,TE112ms。层厚4.0mm,间距1.0mm。MRI检查由2位放射科医师共同评价。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或率(%)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MRI诊断阳性率100.00%,破裂型的髓核异位、边缘不规则、椎间盘变性发生率高于非破裂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髓核突出的发现率为86.67%(13/15),表现为突出于低信号纤维环外,扁平形、圆形、不规则形,变性者短T2型号。髓核游离,游离部分位于椎间盘水平8例,区域位于到上、后方、下方,游离髓核碎片周围低信号带。Schomorl结节12例,发现率91.67%(11/12),表现为椎体上下缘半圆形压迹,周围环绕薄层低信号带。间接征象:发现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符合率100.00%(6/6),受压节段脊髓内等长或长T1、长T2异常信号3例,术中发现脊髓内水肿,硬膜外静脉丛受压、迂曲2例,表现为硬膜囊外出现弧状或短条高信号。

表1 破裂型与非破裂型表现[n(%)]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做好及早的诊断和有针对性的治疗非常重要。MRI诊断椎间盘突出效用较高,本组患者MRI诊断符合率达到100.00%,当然这也与患者均为手术患者、病情相对较重有关。MRI分辨率高,可通过血管、脊髓是否有受压迫结构改变、水肿与缺血改变,间接诊断椎间盘突出,可通过骨与软组织密度改变,用于判断椎间盘游离、髓核异位、终板变性。椎间盘突出可分为破裂型、非破裂型两种类型,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本次研究中破裂型患者的髓核异位、低信号带、边缘不规则、椎间盘变性发生率高于非破裂型,提示MRI可作为诊断分型方法。相较于CT,MRI最大的优势在于分辨率更高,对软组织分辨能力强,可评价椎间盘健康状况,考虑到椎间盘是否变性直接影响预后,MRI可作为手术指导方法[3]。MRI无电离辐射、无创,也适合妊娠女性。近年来,MRI技术发展迅速,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可明显提高椎间盘突出、变性诊断水平。当然,因钙化等原因,MRI诊断可能受到干扰,MRI价格也相对较高,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此外,需注意的是,正常人也可能出现MRI信号异常,包括黑椎间盘,临床上无症状表现,这可能影响MRI诊断,黑椎间盘多与年龄有关。

综上所述,MRI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符合率较高,可诊断病理类型、严重程度,用于指导治疗;MRI也有一定的技术缺陷,且价格昂贵,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宋弘丽.磁共振技术与CT技术分别应用于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临床诊断的效果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2):158-159.

[2]李勇,孔祥泉,杨帆,等.MRI及3D-STIR序列联合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1):95-99.

[3]王鹏,周庄,张恒,等.椎体软骨下骨与椎间盘退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3):375-378.

论文作者:马万寿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MRI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22例中的诊断有效性研究论文_马万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