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肝母细胞瘤实施CT及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90例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0例患儿CT检查结果表现中出现单发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各45例、67例、79例,其中可见瘤内出血与钙化现象者48例,增强扫描时出现不均匀增强者41例。84例患儿行MRI检查的表现结果中出现光滑类圆形肿块者11例,瘤内出血者42例,表现T1WI呈低信号者52例,T2WI呈高信号者41例。结论:小儿肝母细胞瘤在CT及MRI检查诊断中具有明显特异性,对于早期临床诊断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肝母细胞瘤;CT;MRI
肝母细胞瘤是一种肝脏原发恶性肿瘤,肝母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均有别于肝细胞癌。本次研究选取90例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90例小儿肝母细胞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性患儿43例,女性患儿47例,年龄1.5个月~5岁,平均年龄(2.13±1.05)岁。患儿的临床表现为肝体肥大,右上腹部肿块进行性增大,或者腹部出现膨隆现象,90例患儿中出现血清甲胎蛋白增高者86例。
1.2 方法
1.2.1 CT平扫
90例患儿中应用GE64排螺旋CT机进行CT平扫者65例,应用PHILIPS-16CT进行CT平扫者25例。CT平扫过程中层厚、层间距各5mm,。其中45例患儿行增强扫描,采用碘佛醇作为对比剂行静脉推注。
1.2.2 MRI检查
90例患儿中行MRI检查者84例,应用西门子1.5T MRI成像仪。应用体线圈应用常规SE序列与FSE序列分别进行T1WI与T2WI扫描,扫面部位为轴线、矢状位、冠状位。行MRI扫描前给予患儿口服5~10mg/kg的10%水合氯醛。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90例小儿肝母细胞瘤中位于左叶、右叶、左右叶及向肝缘外生长者分别有20例,41例、29例及49例。患儿病理检查结果为胎盘型、胎儿型、混合型、间变小细胞型分别有30例、24例、25例及11例。25例混合型患儿中见骨样组织有16例。90例患儿中行肿瘤切除术与肝叶切除术者分为有43例与47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90例患儿的肝母细胞瘤临床分期为43例患儿为Ⅰ期,肿瘤经手术完整切除,26例为Ⅱ期,经手术切除后有病变残余,Ⅲ期患儿有16例存在淋巴转移肝侵犯者3叶,5例为Ⅳ期患儿存在肺转移现象。
2.2 CT表现
90例患儿经CT平扫检查表现为单发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各45例、67例、79例,其中可见瘤内出血与钙化现象者48例,肿瘤密度一般低于正常肝实质,裂缝状造影呈现低密度并存在钙化现象。CT增强扫描时出现不均匀增强者41例,其中呈现由轻度到中度增强表现。
2.3 MRI表现
84例患儿经MRI检查表现为MRI检查的表现结果中出现光滑类圆形肿块者11例,瘤内出血者42例,表现T1WI呈低信号者52例,内部可见更低信号表现,T2WI呈混杂高信号者41例,并伴发坏死表现。
3 讨论
肝母细胞瘤是一种小儿胚胎性恶性肿瘤,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患儿出生后1~2年为肝母细胞瘤的高发期,多见于男性患儿,常为单发,偶见多发,患儿肝母细胞瘤发生位置多见于肝右叶者,合并肝硬化患儿较为少见[1]。肝母细胞发展过程中多向肝内转移,而肝外转移时转移位置多为肺部、脑内以及肝门淋巴结。就诊患儿常见于右上腹肿块,并伴发食欲不佳、发热、消瘦及腹痛等症[2]。本次研究中肝母细胞瘤的影响学检查表现结果与上述观点相吻合,肝母细胞瘤多发于患儿肝右叶、左右叶与左叶较为少见。
CT与MRI应用于肝母细胞瘤检查中具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MRI可清楚显示肿瘤包膜,而CT对于钙化征象的显示情况较为明显,CT与MRI均可以清楚显示患儿肿瘤出血现象[3]。肝母细胞瘤检查中应用CT检查可对患儿病灶部位、出血处、坏死及钙化现象清楚反应,可作为肝母细胞瘤检查的首选方式,MRI在检查过程中无需应用对比剂即可显示患儿血管走向,了解血管与病灶之间的供血关系,有利于对肿瘤范围进行判断,在检查过程中对于患儿不会造成辐射性损伤,适用于小儿检查[4]。在临床鉴别诊断过程中可也应用CT增强扫描中患儿肝癌肿块形态的差异,对肝母细胞瘤与原发性肝细胞癌进行鉴别,原发性肝细胞癌增强扫描时肝癌肿块边缘模糊、无包膜、形态不规则,常见多个子灶位于瘤体旁,并存在肝硬化表现[5]。与此同时,通过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可也对肝横纹肌肉瘤、肝转移瘤以及肝末分化胚胎性肉瘤进行临床鉴别诊断。通过CT与MRI也可对肝母细胞瘤的治疗与预后进行评价,在临床治疗中手术完整切除是肝母细胞瘤治疗的常用方法,切除率较高,同时通过化疗与放疗等多种方法辅助治疗,也可使患儿的生存期延长。
综上所述,CT与MRI两种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为肝母细胞瘤的临床鉴别诊断与手术治疗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同时可对肝母细胞瘤患儿的治疗与预后效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朱龙涛.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9):375.
[2] 苏德其其格,孙晓东.小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CT、MRI诊断[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4):7088-7089.
[3] 汤梦婕,袁晓军,谈珍等.多学科综合治疗47例儿童肝母细胞瘤的疗效评估[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5):1175-1179.
[4] 段于河.CT三维重建及模拟手术系统在小儿肝脏外科中的应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5,36(4):317-320.
[5] 李欣,董世杰.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4):2370-2371.
论文作者:何晓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患儿论文; 细胞论文; 小儿论文; 肿块论文; 肿瘤论文; 包膜论文; 现象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