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关系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6X(2001)03-0005-06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1996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从表1可以看出,自1996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趋缓,1998年和1999年的增长率竟降到了8%以下。

表1 我国的GDP增长率(%)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14.2

13.5

12.6

10.5

9.6

8.8

 7.8

7.1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固然与改革进程的深入和国际经济形势的不利有重大关系,但就中国自身经济而言,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恐怕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这两者之间,经济结构不合理除了投融资体制不合理和地方主义强力干预之外,经济增长方式的落后可能是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可以说,正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落后,才使得地区经济结构趋同和经济结构不合理成为可能。试想,如果经济增长是集约型的而非粗放型的,即使有的地方政府为求得政绩而复制了其他地区的一些企业,只要这些复制出来的企业不重视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实行的仍然是粗放型增长,而与此同时,被复制的企业实行的是集约型增长,那么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这两类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就会出现极大的差异,前者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更不用说发展壮大了。

经济发展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的时间,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人民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正在向更加富裕的小康水平迈进。这一切变化的背后,发挥着支撑作用的正是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发展才是硬道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乏力,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要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就必须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结构调整的背后又牵涉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我国的经济应尽快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轨道上来。

事实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仅是改变地区经济结构趋同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客观环境的要求。第一,中国虽然长期以来就被人们称为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资源非常少,大多数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第二,我国的资源利用水平极低,浪费严重。我国的万元产值能耗率是日本的2.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万元产值的钢耗率分别是日本和美国的2.7倍和8倍。一方面是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是浪费惊人,可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第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长期存在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全球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中国就占了4个,目前我国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已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第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中国将面临着世界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中国企业很难与集约型增长的发达国家竞争。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指日可待,国际竞争近在眼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见急迫。第五,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必然的选择。钱纳里的研究认为,在人均GDP280美元~2000美元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会发生转变,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在800美元左右,正处在这个阶段。

二、增加就业是我国面临的又一难题

改革开放使我国非农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业人口的分流有所加快,全社会的就业水平相应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相当部分企业困难重重,失业、下岗问题日渐突出。

随着我国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不再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必须面对市场,在市场中与其他各种经济主体平等竞争,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但国有企业由于受产权、经营机制、激励机制、经营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缺乏活力,再加上长期以来没有自身积累,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单一,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的问题更加严重,处境更加艰难,相当一部分企业被兼并、出租、拍卖,还有一批企业被迫破产,生存下来的企业也步履维艰,纷纷实行减员增效。这样,国有企业非但不能吸纳就业,反而产生新的下岗、失业人员。由表2可知,从1996年开始,国有经济中的就业人数出现了负增长的趋势。

表2 我国的就业状况 单位:万人

注:外资中包括了港、澳、台资。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集体经济曾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吸纳了相当部分的就业人员。然而,与国有企业一样,集体企业问题也很多,比如产权问题、经营机制问题、技术问题、生产设备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纷纷暴露出来,加之外资企业的冲击和乡镇企业的竞争,集体经济开始衰落,增长乏力,甚至破产倒闭,从而对就业的贡献度降低。从表2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以后,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一直在下降。

乡镇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大批乡镇企业的崛起大大促进了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乡镇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乡镇企业作为在城市分立的“二元经济”夹缝中出现的产物,先天不足,后续发展能力又比较低。在80年代,乡镇企业还可以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短缺”的背景下共同竞争并取得一定的优势,而到了90年代,“短缺”经济时代基本结束,当需求不足的约束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最大障碍之后,乡镇企业的各种弱点一下子暴露出来,技术档次低、生产设备老、产品质量差、开发能力弱、经营管理问题多、思想观念旧。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市场冲击后,竞争能力相对有所提高,再加上外资企业在中国日益扎根、壮大,乡镇企业的发展碰到了一个阶段转换的问题,也即一些乡镇企业家自己提出的“二次创业”问题,发展速度趋缓。一部分企业则受国家政策影响而被迫关闭,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从1997年开始,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出现了负增长,这种趋势还可能持续下去。

私营企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吸纳的就业人员持续上升,对我国的就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偏见,私营企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因素还比较多,比如投资领域问题、融资问题、税收问题等,因此私营企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私营企业前景比较好,这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是很有利的。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很快,吸收的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一般而言,外资企业吸纳的劳动力素质较高,这批人其实无论在哪里都能解决就业问题。相对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在今后一个时期里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低廉的优势更能显现出来,这对于全球配置资源的大型跨国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诱惑。无论外资企业是就地在中国生产,还是在中国进行原材料采购,都可以扩大中国的产出,从而有利于增加就业。

从总体上看,企业部门对就业人员的吸纳已经出现了停滞的趋势,除非宏观经济形势有根本好转,比如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国内投资需求的极大恢复或消费需求的较大增加,否则短期内就业形势不会有大的好转。

政府部门在中国也是一个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成了迫切的要求,相当大部分的原有职能必须取消,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经济活动过细过多的专业管理,绝大部分都要彻底取消,而且保留下来的各项职能也要讲求效率,因此面临着精简人员的要求。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基本的要求是削减50%原有人员,这就使很大一批政府公务员面临下岗、分流或失业。政府部门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但不能吸纳就业,反而自身造成了一部分失业人员。

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增长率仍然比较高,1986-1990年平均每年增加1.6%,大约每年新增人口1600万,1991-1998年平均每年增加1.1%,每年大约增加人口1200万,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实际每年新增人口肯定不止这个数。近几年来城镇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失业率逐年上升,由1992年的2.3%上升到1998年3.1%,虽然这种统计口径明显偏小,无法反映我国的真实失业水平,但是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这几年来失业人员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下岗人数也是逐渐增加的,1998年新增的下岗人员为739万,上期结转的为995万,两项合计达1734万;而据一些学者的估计,目前我国的下岗人员不少于25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字更为庞大,数以亿计,再加上近年来城市经济不景气导致城市就业问题突出,各地纷纷排斥外来人口,使农村前些年的外出打工人员有所回流,进一步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

一方面是经济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所停滞甚至绝对下降,另一方面是适龄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加,中国的就业问题极为突出。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就业之间的冲突

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就业这两个重大课题,任务非常艰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就业人口的增加,而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就业人口又会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使问题更加严重。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是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也就是说新增的产出是在原有技术水平之上实现的,生产方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投入生产的要素的数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扩大投资、增加工人、上新项目、铺新摊子。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建立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基础之上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的主要特征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非投入要素的增加。由此可见,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发生极大的变化,质的提高将取代量的扩张,由此会对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首先,从总量方面来看。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和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的提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赖于前者,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取决于后者。在经济增长率一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就会相应减少经济增长对要素投入的要求,从而使要素的增长速度相对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表现出一定的滞后。如果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幅度足够大,要素的增长不仅会滞后于经济的增长,甚至还会出现停滞或负增长。在投入要素中,资本投入相对于劳动力投入更为稳定,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负增长,而劳动力相对来说则流动性强,既能较快增长,又能适当减少,从而要素的增长滞后或负增长就主要通过劳动力的变动来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果发生在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甚至经济停滞的时期,由此而造成的后果就必然是就业增加困难或失业现象的普遍发生。

我们借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形象地说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所产生的总量的影响。该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Y=AK[α]L[β]

 (1)

式中,Y为产出或经济总量;A为技术水平;K为资本;L为劳动;α和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再分别对时间求导数,得

y=a+αk+βl(2)

式中,y为产出的增长率或经济增长率;a为技术进步率;k为资本投入增长率;l为劳动增长率,其余字母的含义同上。对式(2)进行变形,得

a=y-αk-βl(3)

由式(3)可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率与劳动增长率成反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技术进步率的提高,这就会给劳动力的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劳动力就业减少。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率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显然会对就业问题造成很大的压力。

其次,从结构方面来看。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相应得到提高,而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求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劳动者素质总体上并不高,高学历的劳动者所占的比例很小,而且,从国有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中下岗的劳动者大多数正是企业中素质较低的部分,这部分人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重新找到比以前更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机会的困难相当大。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增长所要求的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高,而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分离出来的劳动者本身素质却又比较低。越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越大,这就从结构上造成了就业增加的困难。

另一方面,增加就业人口、解决就业问题又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的就业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二是新增人口的就业问题。下岗、失业人员一般来说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不高,再学习能力比较差,这部分人的再就业问题相当大。现在这部分人中的再就业者要么通过简单的职业培训重新加入到与以前工作比较相似的岗位,要么干脆摆个小摊自己养活自己,要么转行从事其他要求比较低的职业。从总体上看,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仍然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体现不出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在他们的产出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极为有限,甚至有所下降,而投入要素的贡献却非常大。当然,对于这部分人的再就业,我们不能因为其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没有促进作用而予以否定,毕竟这不是他们所能解决的问题。新增劳动力年轻力壮,接受新事物快,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强,而且其中一部分还是高学历者,所以他们的就业机会可能比较多。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增劳动力,几乎不存在什么就业困难,只不过可能由于自我期望值过高而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肯定都能就业。至于学历较低的新增劳动力,主要是农村青年,就业的压力就非常大,一是由于乡镇企业这几年开始出现增长乏力的趋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二是因为城市这几年本身就业压力就很大,所以相当多的城市已经限制在部分行业录用外来务工者,农村青年进城打工的机会相对减少。因此,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在我国还将持续下去,而且时间可能相当长。

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工资水平的上升就受到了大量劳动力闲置的制约,即使就业机会有很大增加,工资水平也很可能不会有相应的提高。从表3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但工资水平的提高却落后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

表3

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增长比较(%)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社会劳动生

产率 5.9

11.7 14.7  7.4  4.8  6.1 11.9 11.5

职工实际工

资增长率

 4.0

9.1  4.7  7.7  3.8  3.8  1.1  7.2

资料来源:由各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如果劳动力的价格相对于资本来说比较便宜,那么在一定生产水平上,通过多用劳动而少用资本来节约生产成本就是理性的选择。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从而工资相对利息是廉价品,这样就会使企业偏好劳动,多使用劳动而少使用资本,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新的设备、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实现的,用廉价劳动力代替相对昂贵的资本品和技术,虽然有利于企业的利润,但对于整个经济来说,就会阻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较多冗员的存在会使企业的资金被工资所侵蚀,企业难以投资于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这样就会妨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就业之间的互补性

虽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就业之间存在着矛盾,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所以,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增加就业之间的一致之处。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利润,从而使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相应会使就业者增加消费支出,这就扩大了社会消费需求,比如对各种新款式家用电器的购买、对一些家庭服务的消费、对休闲娱乐的消费等等。这些消费需求就变成了从事这些行业的企业的商机,使这些企业面临的需求扩大,从而生产也相应扩大。它们的生产扩大反过来又成了其他企业面临的需求,又会使其他企业的生产扩大,如此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产出增加,这就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社会就业水平。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可以使单位产出消耗的资源降低,节约社会资源。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人均社会资本存量又很低,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受的资源约束还是比较大的。这样,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节约出来的资源就可以用于发展其他事业,而这些新发展的事业又能够吸纳一定量的劳动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

就业压力的存在一方面会阻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种转变。大量劳动力的闲置不仅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重要隐患,政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会下大力气解决就业问题。由于经验不足和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政府可能会采取维持国企就业人数等行政性手段,但这不会是主流。要看到政府在其他方面的可为之处,比如开设各种职业培训班,加大教育投入,放开民办教育,扩大高校招生等,这些措施一来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二来可以提高就业者的素质。另一方面,就业问题也会使劳动者自身产生危机感,明白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对学习的要求大大增强,这可以从近年来的培训热得到旁证。就业人口中的高学历劳动者也会改变观念、调整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实到生产、管理的前线去。这样来看,在长期内,全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就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五、协调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就业的政策措施

解决就业问题与转变增长方式既有矛盾又有一致之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以求得最好的结果。为此,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政府职能,让企业自主地进行市场活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调控宏观经济,为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之后,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必然会自觉地加强管理,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地开发新产品。短期内可能会有不利于扩大就业的结果出现,但从长期来看,利大于弊。

2.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社会科技水平。转变增长方式一要有驱动力,即市场竞争的压力;二要有客观条件,包括高素质的劳动者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否则只能流于口头。而教育和基础研究有很大的外部性,政府应在这些方面承担责任。

3.实施有利于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税收政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往往依赖于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为此,企业需进行资本品更新和增加开发或购买技术,政府应在这些方面考虑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而且不能仅限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还要顾及民营企业。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程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这部分人员,政府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有代价的,但这个代价不能完全由下岗、失业人员自身承担。

5.建设、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人人都上大学在短期内不大现实,而经济发展也不仅仅需要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还需要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劳动者。目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问题很多,离实际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府可以在这方面开展一些工作。一来为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培训、教育,二来也能相应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收稿日期]2000-12-15

标签:;  ;  ;  ;  ;  ;  ;  ;  ;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关系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