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_语文素养论文

综合性: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_语文素养论文

综合性: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性论文,新课程标准论文,核心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教育理论界长期争论的概括,是对语文教育实践成果的总结。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下来,语文教学的目标当然也就明确了,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前的教学大纲的说法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现在的说法是“语文素养”,这是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的重要区别。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对“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有详细的阐述,其外延为: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概括起来可以说,语文素养不仅包括了原来强调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包括了人的文化素养及其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素养。正因为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又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所以,新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语文课程而言,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综合性。那么,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如何实施综合性的语文教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分析:

一、新世纪呼唤综合性课程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为了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些发达国家在迎接新世纪时,教育目标也有了由单一性(知识型或智能型)向综合性(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趋向。可以说,为实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各国都在进行课程改革,跨学科开设综合课程的趋势正在取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我国基础教育也正在实行以综合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

二、综合性课程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代的课程是以整体性、综合性为特征的,而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课程的依据在于客观世界不同领域的相互独立性和特殊性。相应地,综合课程的根本依据在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经常被人们作为论证综合课程依据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发展的需求。科学的分化与综合始终是课程分化与综合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显示出,一方面,在每一领域都不断出现再分化,并且分化愈来愈深入,愈来愈细致;另一方面,科学发展又往往要求各学科跳出自身领域,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获得新生。作为传递人类文化的教育载体的课程,必然要面临和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中小学的课程只是固守着原有的分科课程体系,那么又能否使受教育者适应科学发展的这种综合趋势?事实上,分科课程不仅使学生接受了各自分离的知识体系,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带有很强的定势,习惯于从各种学科的特定角度出发去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显然,这与科学综合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可以是分门别类的,但人类面临的各种困扰和问题却总是综合的。人类在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战争问题等,几乎没有一个是能够凭借一门或两门学科得到解决的。因此人们认为,将分科极端化、固定化,会使人们解决这些问题时遇到阻力和障碍,无助于人类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无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样一些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即要求受教育者接受综合课程的教育,以便他们能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并且学会从综合的角度对这样一些问题加以思考和解决。

第三,学生发展的需求。毫无疑问,教育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发展上,现代教育更是将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放在首要的地位。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得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日益减少,受教育者仅仅有分科的系统科学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能够在各个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带有普遍性的科学态度、观点,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建立在比较广阔的背景上,而不是一旦离开具体的学科背景就失去了驾驭甚至理解它们的能力。这对他们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综合性课程的哲学、生态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从哲学上说,综合性课程注重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组成一个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的含义。整体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重视整体性也是系统论的基本精神,整体观念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精神。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才能焕发勃勃生机,保持可持续发展。孤立地培养学生学习某一学科知识,将会直接导致“花盆效应”,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背道而驰。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哈佛大学零点研究中心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对大脑之多元功能和不同区域之特殊认识能力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这一理论对传统教育再次发起重大冲击。既然各种智能都是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它们就应该通过一种全面而综合的教育课程,得到同样的发展机会。

四、语文学科是最具有综合性的学科

语言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与人的认知乃至整个心理活动,语言与文化,都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因此,应当说语文学科最具有综合性。

不同民族因其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而有不同样式的语言;同样,不同领域的文化,也因其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而有不同样式的语言。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下,我们使用着不同的语言。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运用的是日常语言;而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又必须运用另一种较为严格的、抽象的科学语言。语言较多地使用专业术语、数量词、介词和人工语言,较多使用无主句和表意周密、结构紧凑但缺少灵活性的长句,极少采用抒情手段,不采用夸张、双关、象征、对偶、反语等手法,具有准确、简练、庄重、严谨的文风。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又面对着文学语言,它被称作是一种“变异的语言”“受阻的扭曲的语言”。可以认为,日常语言是科学语言、文学语言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为了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科学语言极大地发展了日常语言的逻辑性、抽象性;文学语言则保留并强化了日常语言固有的直觉和情感。文学语言的变异性、对语法的偏离、对客体描写的变形性,是与文学的整体特征相互作用的。离开了文学的情感性、形象性及其直观的、物我同一的思维方式,就无法理解文学的语言。同样,离开了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无法掌握科学语言。

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可以说就是具有综合性的。古人读书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绝不会单纯学语言。他们学习的方式也可以说是综合式的——通过背诵达到整体感悟。虽然说现代人学语文与古代人学语文不可经由简单类比得出今不如昔的结论,或者邯郸学步似的照搬古人经验,但是根据科学理论,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综合式语文教育确实有值得我们反思借鉴之处。

五、走向综合是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趋势

各国母语教育的综合性,表现在重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同步发展,表现在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同时,也表现在注重思维能力、审美情感、健康人格的培养上。

就作文教学而言,所谓趋向于“综合”就是不再把作文训练看成是单纯的写作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把作文训练与观察、思考、想象等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的训练,与写作兴趣、审美情感的激发、培养,与阅读教学乃至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语文教育与生活实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同样是各国母语教育的趋势。近年来,西欧各国普遍重视对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要接近现实生活。英语母语教学界明确提出,文学课程应该接近生活。

综上所述,注重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科学教育、生活实际的综合,是各国母语教育的共同趋势。

六、我国语言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忽略了语言教育的综合性

国内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历时已久,在此不拟详述。富有积极意义的成果便是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综合性。据此可以认为,我国语言教育的弊端,恰恰就在于忽略了语言教育的综合性,即忽略了语言能力与学生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维、情感、人格)的同步发展。

语言习得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龄前阶段,可称之为母语的自然习得阶段。这个阶段的语言习得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第二是无计划性。无论是教者或学者,大都是不自觉的,无计划的,大都不是有意识地去“学习语言”。这个阶段的语言学习,尽管由于无计划性而效果各不相同,但是语言能力是与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同步发展的,小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情感,也得到了同步发展,至少没有受到挫伤。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二阶段是小学阶段。小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在已经习得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学习书面语言,同时他们的口头语言也要接受规范化的教育,比如要学习普通话。这个阶段很可能产生的问题是:语文教育强调了“语文必须姓‘语’”,而忽略了语文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同步发展;强调了计划性、规划性,而忽略了学生兴趣、情感、主体性的发展。当然,语言的规范化教育是必要的,汉语书面语言的学习也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只要心里有了总体目标,就不会顾此而失彼,尤其不会为此而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阶段是中学阶段,又可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无论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是根据已经取得成效的教改实验的经验,初中语文应当而且可能完成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任务,初中学生应当而且可能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与这一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认为,问题还在于离开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离开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孤立地强调语言教学。语文教育只顾“语言教学”,放弃了阅读、写作训练的大好机会,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致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趋低下。如果说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还是应当以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为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为辅的话;那么,到了高中阶段,则更应当通过文化著作的研读,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实际上,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教法与初中语文教材教法,除了难度加深,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是高中生对语文尤其不重视、没兴趣的根本原因。

忽略了语文教育中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忽略了语文教育与学生的各科学习、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忽略了语言教育与学生的文化素质、整体素质之间的联系,语文教育就必然走进死胡同。

新世纪呼唤综合性人才,新世纪呼唤综合性的基础教育,新世纪呼唤综合性的语文教育课程。如上所述,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综合性”语文教育,首先是指目标的综合:就是要把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文化素养、心理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把语文素养的发展与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的发展结合起来。其次是指方法的综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不可能也不应该将“听说读写”割裂开来;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语言能力培养与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兴趣、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割裂开来;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语言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与学生的课外活动乃至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割裂开来。总之,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语文教育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割裂开来。

在这里,笔者想进一步指出,“综合性”的核心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综合。

我们提倡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人格、知识、技能与兴趣、动机、态度等同步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才;既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科学的语言,也要让学生掌握“文学”的语言;既要让学生学会“经世济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让学生学会“修身养性”“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为此,就必须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理论的学习,又注重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学习;就必须既注重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审美趣味、超越精神、健康人格的培养;就必须既注重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又注重语感、审美趣味、文化品位的养成的模糊性、艺术性;就必须把语文教学活动与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语文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充满情趣,才真正具有人文精神。

综合性语文教育,更明确地说是,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适应了人类思想发展的潮流,适应了新世纪对于综合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需要,适应了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的需要。把握了“综合性”,就把握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精髓,就把握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标签:;  ;  ;  

综合性: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_语文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