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县荫城联校 047100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教师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炼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生活意识。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补于实践,归补于生活。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
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三个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1: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几辆?
例2: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资源、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现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三、善于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是几种常见做法: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圆的认识教学,这样引出: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作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形车轮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踩在颠簸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动脑平移两个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四、结语
现在我们当老师的,经常批评学生,没有记性,刚学的知识过段时间就忘记了,才做过的题,一考试又不会了。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给了学生什么?我们可以想象: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现在“残留”在我们脑子的,还有什么?
遗忘是正常的,关键是还剩下什么——那才是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东西!
论文作者:贾秋成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学生论文; 长方体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角形论文; 课堂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