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周后相对无血管平面在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中运用的探讨论文_罗恒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贵阳 550003

摘要:目的:探讨肾周后相对无血管平面在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间进行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手术患者1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4例患者手术中,男性8例女性4例均顺利完成,其余2例因后腹腔粘连严重术中转开放性手术;术中及术后患者未出现胸膜、大血管损伤、气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术中出血量约为56.62±3.25ml,手术时间约为90.32±4.58min,住院时间约为7.23±1.56d,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良好,仅为轻微疼痛表现;结论:以肾周后相对无血管平面为途径进行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具有切口小、损伤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输尿管结石;取石术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临床常见的疾病,约有60%-80%可自行排出,但相对质地坚硬、体积较大并长期处于梗阻状态的结石,其自行排除的可能性则相对较小,需进行手术取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有着各自的优缺点,相比较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传统开腹手术而言,腹腔镜切开取石术(laparoscopic ureterolithotripsy,LUL)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本文以肾周后无血管平面的解剖理论为机理,结合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进行临床分析研究,旨为该技术以及理论的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进行肾周后腹膜腹腔镜上段输尿管切开取石治疗的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行手术前对进行患者肾盂造影和B超检查进行确诊[1],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右侧9例,左侧5例,均为上段,患者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2.5±3.8)岁,结石直径10-22mm,平均直径(15.2±1.8)mm,患者临床表现为血尿、腰痛及发热。14例患者中12例后腹腔镜手术成功,其中2例因后腹腔粘连严重术中转开放性手术。

1.2 治疗方法

患者采取侧卧位,用枕垫于腰部,在12肋骨尖部向前下方取开口,长约20mm,使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及肌层,至腹膜后腔腹横筋膜、Gerota筋膜,并将其剥离,形成较为宽敞的剥离腔作为A孔;在食指的引导下,将5mm的Trocar穿刺放置于腋前线肋下缘作为B孔;将10mm的Trocar穿刺放置于腋中线髂脊上,作为C孔,最后将10mm的Trocar放入A孔。用7号丝线进行双侧缝合。常规方法建立二氧化碳气腹,腹腔镜置于C孔,手术操作器械置于A、B两孔,进行手术治疗。找出肾周筋膜、腰大肌等解剖标志予以确认,并将输尿管进行游离,在对输尿管上段进行确认后进行纵行切开,将结石取出,切除息肉,常规方法放置双“J”管。使用5/0可吸收线对输尿管切口进行缝合,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手术完毕后,将操作器械退出,进行切口缝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平均数采用( ±SD)表示,计数统计采用X2检验,计量统计采用t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4例患者手术中,有12例顺利完成,其余2例因后腹腔粘连严重术中转开放性手术。在手术的过程中及术后,患者未出现气体栓塞、血管损伤、胸膜等严重并发症,仅伴有轻微疼痛。

术后,随机对其中的4位患者(男女患者各2名)进行为期3-5个月的随访,未发现输尿管切开缝合处狭窄、漏尿及结石复发者,疗效满意。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造成的梗阻可引起不可逆的肾损伤,必须采取处理措施,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大,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并发症易发,不易康复。而输尿管结石治疗的目的是要以最小的创伤清除结石,保护肾功能。目前,腹腔镜切开取石术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手段之一[2],在方法途径上,虽然该技术可采用腹腔和腹膜后两种途径进行手术,但大多学者常采用腹膜后途径。据研究显示[3],在肾的外侧缘分前后层,前层往内横过肾和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前方,后层经肾的后方与腰方肌、腰大肌筋膜相接,腰方肌、腰大肌与肾周脂肪之间(腰肌前间隙),存在着无血管平面,在该层进行手术,可以不损伤神经、血管和内脏。周利群等[4]通过后腹腔镜下解剖性肾切除术405例经验进行总结发现,通过腹腔镜下观察,在肾周围的数个相对无血管平面进行游离,解剖层次清楚,符合外科原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然而,尽管后腹腔途径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其操作空间较小,术中结石容易滑落移位到上方扩张的输尿管甚至肾盂内,所以,腹腔镜输尿管取石术的操作需要一定经验,避免该手术的失败[5]。

本文通过对14例患者腹腔镜治疗输尿管结石进行临床研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进行均数统计,结果表明,在腹腔镜下肾周后相对无血管平面进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康复时间,对患者损伤小,且操作安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军雄,邹立新,邹浩等.后腹腔镜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31例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259-2260.

[2]吴杰英,邱剑光.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12,2(4):311-314.

[3]邱剑光,高新,朱建国等.肾周腹膜后隙腔镜下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02,26(2):91-93.

[4]周利群,宋刚,姚鲲等.后腹腔镜下解剖性肾切除术405 例经验总结[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0,31(5):296-299

[5]方友强,文星桥,王德娟等.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中防止结石移位的改良方法.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8,3(4):317-319.

论文作者:罗恒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6

标签:;  ;  ;  ;  ;  ;  ;  ;  

肾周后相对无血管平面在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中运用的探讨论文_罗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