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障碍及其路径探索论文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障碍及其路径探索论文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障碍及其路径探索

□左 伟

(广东医科大学,广东 东莞 523808)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新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指明了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坐标的重要着力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面临着富裕程度不高、贫困人口尚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的困境。突破这些困境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更公平的分配制度以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更有力的扶贫措施,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共同富裕;社会保障;脱贫;障碍;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郑重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我党首次将“共同富裕”由社会主义本质具体外化为奋斗目标,并安排了实践的进度表和路线图,不仅有利于跨越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障碍,更是共同富裕实现的有效路径探索,必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

“富裕”即对社会所有物质财富的整体性描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共同”代表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属于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无产阶级以“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为使命,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奋斗成果,共产党人为实现共同富裕前赴后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明确提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p200),他在《资本论》中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数据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沉珂难返,推演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以及新社会制度的必然特征——共同富裕。他指出未来的社会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和充裕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全体社会成员集体共同占有全部社会生产资料,并以按劳分配的原则平等占有社会全部生产产品,最终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马克思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实现了唯物史观的重大发现,运用唯物史观的科学分析方法,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建立在“每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共同富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本质属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导向和趋势。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创新了我们党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共同富裕理论有着不可割裂的理论内在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既是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郑重承诺,也是马克思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毛泽东提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2](p661),又强调“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3]。尽管遭遇了“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等冒进挫折,但共产党人彰显了带领人民奔赴共同富裕的决心,并未动摇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也并未阻止共产党人探索共同富裕的步伐。

学历结构会直接影响乡村旅游者的行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阳区的乡村旅游者主要集中在中高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30人,占12%,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的94人,占37%,大专文化程度的81人,占32%,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51人,占20%。

邓小平突破以往马克思主义者从生产目的论述共同富裕的角度,把共同富裕提高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目的的高度,提出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我们党总结国内外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3)。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仅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更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路径,邓小平多次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4](p166)。共同富裕的目标既是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内核所在,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原动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带来更大的社会运行成本。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重要原则,并屡次强调:“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5](p12)

习近平总书记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十九大报告开篇,强调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执政党,更是使命党,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新时代的共同富裕着眼于生产力发达、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前提下,如何把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惠及每一个社会民众,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从“专心把蛋糕做大”到“既要做大蛋糕还要切好、分好”。新时代的工作重心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将未来的工作聚焦于分配领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发展不平衡的决心。

羊肚菌→粉碎过筛→NaOH溶液提取→水浴→离心→滤渣→二次浸提→合并滤液→盐酸调节pH值→浓缩→抽滤→醇沉→水洗→烘干→羊肚菌可溶性膳食纤维(SDF)。

我们列举出其中较少争议的部分(见表1.2)。词作者无疑用这些典故给予了歌曲更古老缱绻却又鲜活动人的强烈感染力。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基础与实现障碍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不能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期望值,社会还存在一定数量的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困难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共同富裕、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更加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努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对新时代社会矛盾的新判断。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和政府尚需大力解决诸多共同富裕实现道路上的难题。

(一)人民总体富裕程度不高,尚存贫困人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70年的努力,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就经济整体水平而言,我们仍处在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从现实国情来讲,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一直比较靠后,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9780美元,全球排名仅在70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通过多年努力,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7%[6]。在我国现行贫困标准下,尚存1600多万贫困人口。与国际贫困线4745元相比,我国的2300元贫困标准明显过低,如果采用国际标准衡量,我国的实际贫困人口数量将呈翻倍增加的态势。

我国的贫困人口有一个基本共同点: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甚至有很多文盲,集中生活在偏远山区,交通困难信息闭塞,难以接收和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扶贫难度较大。加上社会保障缺乏,疾病、自然灾难等又会加重贫困程度,以至于积重难返。

总体富裕程度不高以及贫困人口的存在,成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征程上不可忽视的难题。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工作路线图,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一场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7]

(二)各地区各阶层收入差距加大

从张裕改制闯关开创国内之先河,再到高调迈开“国际化”步伐,个性坚毅隐忍的他正逐渐展现出经营智慧的另一面。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梦想主义者,而是用切实的行动清晰地向业内发出了一个信号,“未来之战,必在高端”。

2017年北京地区的人均GDP是12.9万元,上海是12.46万元;而山西人均GDP是40 557元,贵州是37 956元。2018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榜,上海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分别以34 352元和17 382元位列榜首,而城镇居民收入最低的黑龙江只有14 024,农村居民收入最低的新疆只有1760元。我国疆域辽阔,在不同地区地理位置环境和自然资源存在显著差距,富裕程度在不同的人口之间自然会存在差别。国家的发展战略优先向东部沿海及发达大城市倾斜,将有限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分配给具有发展优势的地区,加剧了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地区差距。2018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平均值是19 7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平均值7142元。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城市和农村无论在地理位置、人口素质都有明显的差别。收入差距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表现也特别明显,由于国家政策的保护,垄断行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毋庸置疑的优势,倚仗其垄断地位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造成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加之每个行业的技术附加值、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人员的要求和资质等都有所不同,从业人员从岗位所获得的回报也就有所不同。

(三)整体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尤其低

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对百年之高木,纳万代之芬芳。抱终古之泉源,美膏液之清长。[10](《谢灵运传》,P1765)

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和谐、社会稳定的有力安全阀,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有效社会保障体系,是缓解贫富差距扩大和避免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有力手段。如果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而是部分群体看着另一部分群体获得“满足”,就会导致群体性的“失落感”,巨大的心理落差将会影响这部分群体的社会参与积极性,他们甚至会采取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和群体事件表达自我对利益的诉求。而“在实践中共享发展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和制度属性”[8](p76-8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整体社会保障水平,不仅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美好生活奋斗目标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要求。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方略及其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劳动创造,要求我们团结并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深入解放思想,推动深层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有效地解决群众困境,坚持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上重大政治论断指明了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坐标以及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着力点。

(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7]。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牢牢构筑了一道老百姓生活的兜底线,可以帮助人们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人们的生活安全感。

人类社会在每一次技术创新带来的科技革命中,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0](p36)。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邓小平更是把科学技术看作是第一生产力。抢占世界新技术制高点已成为各大科技强国的首要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7]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广泛的社会保障覆盖网络,但是其完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保障水平偏低,保障能力非常有限。特别是农村地区及偏远地区,还无法公平地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养老金数额较小,加之养老服务发展不充分,农村劳动力大多数进城务工,都增加了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的难度,农村的社会保障能力更是捉襟见肘,杯水车薪。为了解决生活费用来源问题或生病照顾难题,有部分老人与自己的子女对簿公堂,家庭成员间产生无法调和的巨大矛盾,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更有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尤其是失去劳动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的,因为缺乏有效的看顾,无法摆脱病痛的折磨、无力改善自我处境,个别地区甚至出现老人自杀的极端事件。还有一些地方面对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甚至采取完全不作为的态度,以致这些地区的社会保障成为一句空谈,居民完全生活在毫无依托的状态,更遑论制度设计的公平性与普惠性。

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立足现实国情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经济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阶段,粗放型发展几十年间,对资源掠夺式的利用开发,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物质积累,给中国自然环境带来重创,各地频发的环境事件、北方日趋严重的雾霾天气以及逐渐沙漠化的草原都反映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廉价劳动力曾经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强大助力之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以往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人口红利优势已经不在。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依靠粗放型的人力消耗和资源投入已经难以持续,必须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大幅增加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

各地区各阶层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已是不争的事实,局部地区、个别群体富裕已经成为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社会问题。高收入阶层更多的社会资源,掌握更多分配社会利益的权力,从而形成控制和影响其他阶层的能力。为了维护本阶层在社会中的优势地位,高收入阶层自然向自身阶层倾斜配置社会资源,进而导致中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渠道变窄,社会阶层固化愈加剧烈。社会财富向个别少数社会精英阶层聚拢,阶层流动丧失内生力,增加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阻力。

(二)建立合理公平的收入制度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制度依赖

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并不意味着实现了共同富裕,也不意味着可以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最后出现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两极分化。发达的生产力只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却不能自动实现共同富裕”[11]。马克思最先使用“两极分化”这个概念,他指出:“一极使社会的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另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民。”[12](p821)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基本条件,反映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关系;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又反映了贫困与富裕的对立。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占有方式中,人们沿着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集拢,最后在两个极端形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两极分化不再是简单的反映财富和经济差距的概念,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传统产品导入期主要做广告宣传、客户开发、建立渠道模型等,需建立爆品思维、洞察用户需求,寻找超级用户,点燃引爆点。在快消品行业,产品经理普遍接受传统产品成长期为3年,就算在传统营销时代,值得国人傲娇的“怕上火喝王老吉”最快也用了1年半,这还不算之前的漫长等待。而后的成熟期,需小心翼翼维护市场——不能串货、不能乱价、必须持续广告和公关,维持品牌可见度和曝光率。运用4P进行市场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落实切实有效的扶贫工作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根据木桶短板理论,决定一个社会富裕程度的恰恰是社会中欠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解决的着眼点应该在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地区如何跟上发达地区的步伐,弱势群体的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有力体现,也最能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最关心和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将其视为新时代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帮扶的对象。“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7]。党和国家向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三十多年来的攻坚和奋战,扶贫工作成效卓著,大量贫困人口顺利脱贫。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虽然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的社会和自然面貌都有较大改变,但贫困现象没有完全消除,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中央提出,确保至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调集各方面一切可能的力量攻坚贫困县,有效解决区域性存在的整体化贫困的情况,实现全面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既指出扶贫工作的目标,也指出目前扶贫的工作方法,要求“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7]。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说,贫困并非是因低收入所导致的,更多的是由于基本能力的缺乏。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衡量指标,从根本上来说,是权利与能力的贫困,是这部分人创造财富的机会和能力的缺失,疾病的痛楚、受教育的缺乏、个人自信心的缺乏以及惰性和依赖心都将导致贫困或者加重贫困。

1.“两规”规范性条文的宪法依据质疑。按照法律规范最基本的三要素结构对“两规”的相关规范性条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规”条文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及其法律后果(见图1)。

“扶志扶智”,这是从根源上解决贫困、杜绝贫困的方法,也是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新要求。扶持贫困不仅仅只是提高困难群众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在精神文化、智力教育培养方面关注贫困群体。要实现贫困地区彻底脱贫,必须要激发贫困地区自身内在的原生发展动力。政府实施的物质帮扶和援助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和眼前问题,并未消除贫困的根源,只要贫困的根源尚在,依靠一时的物质援助脱贫的贫困群体就有可能再次入贫。贫困主体摆脱消极等待的思想,丢掉抱怨社会和政府的心理,树立脱贫的信心,打破自我封闭的性格,拔掉内心深处的穷根,增强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致富的内在动力,才是贫困地区走向富裕的真正路径。同时,政府也要当好贫困主体树立脱贫决心的坚定支持者,规划扶贫资金的使用,完善金融帮扶机制,为贫困主体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同时还要保持贫困群众脱贫动力的可持续性,大部分贫困地区环境恶劣,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这也决定了脱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短时期内难以看到成效以至于气馁放弃,又回到安于贫困坐等救济的状态。这就需要扶贫工作多角度努力,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激发困难群众致富的热情;安排贫困群众走出去,领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激发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贫困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为脱贫提供优质的精神人文环境,保持脱贫的持续动力,最终实现彻底脱贫,共享国家的发展成果,实现贫困地区的共同富裕。

而当前,我国虽然也存在着悬殊的贫富差距,各群体的收入阶层化倾向日趋严重,阶层结构固化的趋势也比较明显,但必须要明确的是,中国大多数财富的创造是遵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合法经营与诚实劳动是中国社会财富积累的主要原因和方式,这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依靠赤裸裸的对外武力掠夺、对内盘剥剩余价值积累财富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的贫富差距可以借助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势地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通过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调节居民收入中存在的差距,使社会财富惠及每一个民众,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7]

或许此时,西王当家人才意识到,一支球队的广告效应的确可能超过对媒体几个亿宣传投入的传播效果,但这种效应与用广告费打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媒体广告只能说好,球队带来的反响却是利弊相间的双刃剑,有好有坏,甚至坏话比好话更多,负面影响比正面影响更大。

(四)构筑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民生底线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7]。生产力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首要解决问题。

构筑新时代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强化民生保障,守住民生底线,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全面统筹发展,确保达到应保尽保的动态管理目的,当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覆盖全民。落实全民参保计划是促进人人生活有依托的重要举措。全民覆盖是实现共同富裕,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越来越多,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到了9亿人以上,基本医疗保险所覆盖人口达到13亿以上,基本达到了全民医保要求。现阶段,强调全民参保的主要意义在于:对各类人员参与社保信息的登记和完善,建立全面、完整的社保参保数据库,达到全国联网与动态更新的目的,引进并推动各单位中合乎条件的人员持续性参保。

二是城乡统筹。要求全方位地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大病保险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而有效建立合理的调整机制,有序提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与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均衡地区间负担,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通过合理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建立全面涵盖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三是保障适度。全力推动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险等多险种的发展,全面满足百姓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不断完善大病保险制度。针对贫困群体,可通过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及封顶线等措施,展开精准支付和综合保障,全面提升医疗水平,让百姓不再治不起或是因病返穷。完善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

四是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全面完善失业、工伤保险机制。有效完善失业保险金调整机制,适度放宽申领条件,有效落实稳岗补贴、技能提升等方面的补贴政策。推动工伤保险基金的省级统筹,实施全方位工伤预防。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提升教育福利水平,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面向残疾人、儿童的福利事业。

(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共产党宣言》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p53)“自由人联合体”为马克思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全体人的存在状态,也是我们党构建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的最初设想,是我们党初心的所系所在。

零件实际尺寸x等于目标尺寸值D时,函数值为零,L(D)=0;目标尺寸值是函数的极小值点时,L(D)′=0。忽略二次以上高阶项,得到质量损失函数L(x)=k(x-D)2。进一步讨论质量损失函数,考虑零件加工尺寸大于规格公差上限可返修和尺寸小于规格公差下限可返修两种情况。图10所示为尺寸大于规格公差上限可返修情况下质量损失与零件尺寸分布图,尺寸大于规格上限可以通过返修使零件合格,尺寸小于规格下限直接不合格。

2015年10月12日,我国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人民群众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思想,将增强百姓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这是我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命题,这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共同富裕的基调,指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不能把“以人民作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抽象化为深奥的概念,不能将其停留在口头上和思想环境中,而必须全面深刻地体现在社会发展进步的每一个环节中。坚定人民中心观是当前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重心所在,也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取代以往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需要的外延日益广泛,这也为日后的共同富裕界定了目标:当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合理和美好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其实质是人在“类”发展中寻求本质的回归,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追求摆脱物质和自然界束缚的需要,实现人的本质完全的解放与自由。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不仅仅是物质需求,“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13](p342),人既是共同富裕的创造者,更是共同富裕的归依者,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劳动力是生产力里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内在地包含着人的发展水平,这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维度与根本旨向。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我国新时期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全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是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满足的同时,也是人民创造力的极大发挥,更是人的实践本质的充分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与创造能力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与终极旨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N].人民日报,1955-11-2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9-02-27/doc-ihrfqzka9649111.shtml,2019-02-27.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DB/OL].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8]巩瑞波.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路与实践逻辑[J].求实,2017(3).

[9]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DB/OL].http://www.12371.cn/special/cwjmh/,2012-11-15.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龚云.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DOI编号] 10.14180/j.cnki.1004-0544.2019.05.004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544(2019)05-0025-06

基金项目: 2017年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与安排研究”(MYZX201717);2017年广东省委宣传部扶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建设项目(MYZX20172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左伟(1978—),女,河南信阳人,博士,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申 华

标签:;  ;  ;  ;  ;  ;  ;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障碍及其路径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