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盆地绿洲经济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吐鲁番论文,盆地论文,绿洲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新疆东部,为东天山山间断陷盆地。该区开发历史悠久,自西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区内汉唐遗迹星罗棋布,交沙古城、高昌古城昭示其昔日的繁华。然历史烟云散尽,留给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焕发吐鲁番这一古丝道上明珠的光彩。本文试从分析盆地自然环境特征及区域经济基础着手,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机遇,探讨区域发展对策。
1 自然环境特征
1.1 地形封闭、独特,垂直分异显著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最深陷的内陆山间盆地,地形极端封闭、独特。其北部为东天山主脉博格达山,山峰海拔5445m,西部为喀拉乌成山,南有觉洛塔格山, 东为七角井山。 盆地底部艾丁湖湖面高程为海拔-154m,高差悬殊,自然条件垂直分异十分显著。
1.2 降水稀少,气候极端干旱
盆地深居欧亚大陆腹地,海洋性湿润气流经数千公里跋涉和沿途山地层层阻挡, 水汽极难进入盆地形成降水。 盆地中心年均降水量在20mm以下,其中托克逊年均降水仅7mm,而年蒸发量达2845mm, 是我国最干旱地区之一。
1.3 年积温高,日照时数长,光热资源丰富
盆地年均温在14℃左右,≥10℃积温达4500—5500℃, 无霜期270—300天,年太阳辐射总量655kJ/cm[2,],日照时数达3046小时, 日照百分率达60—70%。光热资源居全新疆之冠。年可两熟,最适宜葡萄、哈蜜瓜,长绒棉等喜温作物生长。
1.4 夏季高温干燥,春夏大风与干热风频繁
吐鲁番夏季酷热干燥。大于40℃最高气温天数在11—38天。同时由于春夏盆地热低压的形成,东、西两面进入盆地的气流因气压差加大形成大风,盆地8级以上大风在31—72天。其东、 西部分别形成了“百里风区”和“三十里风区”两大风区。同时,由于高温和楚风效应,盆地内干热风出现频繁且强度大,干热风日数达年均66日左右,对小麦等农作物影响很大。
1.5 水资源有限,地表地下水呈多次转换
盆地水资源主要来源于西部及北部高山降水及冰川融水,盆地内部降水基本不产生径流,水资源有限。河流出山口后在洪积冲积扇地带渗漏严重,多转为地下径流。由于盆地中央火焰山不透水岩层阻隔抬升,在火焰山北形成潜水溢出带,地下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穿越火焰山先成河谷到达火焰山南,又渗漏转成地下径流以潜流形式注入艾丁湖。
1.6 土地有效利用率低,大部分为戈壁沙漠,绿洲面积狭小
吐鲁番盆地76.8%的土地为广裹的戈壁荒漠,绿洲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5.2%,其中灌溉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0.8%,土地有效利用率极低。
1.7 矿产资源丰富
盆地目前已发现50多种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铁、铜、金、铅、硫铁矿、煤炭、芒硝、钠硝石、钾硝石、盐、石棉等。有价值的矿产地200多处,其中大型矿床27处,中型矿床24处,小型矿床54处, 各种矿点约180处。为化学、采冶建材等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2 区域经济基础
2.1
区域经济从以绿洲灌溉农业为主体的单一农业经济向三次产业同步发展的经济格局转变
长期以来,吐鲁番区域经济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发展缓慢。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地方工业开始兴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34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15.71亿元(1990年不变价),14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率达11.7%。 工业比重逐步上升,以旅游、商贸、交通通讯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有较大发展。区域经济结构渐趋合理。表1显示了80 年代以来吐鲁番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及与新疆和全国的比较。
2.2 区域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表1 吐鲁番产业结构变化及与新疆和全国对比
(%)
吐鲁番盆地绿洲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然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缓慢。自1980年开始将吐鲁番地区定为特种经济作物发展区后,葡萄、棉花、哈蜜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种植业由于合理地调整了作物结构其产值大幅度提高,其中葡萄产值1992年占种植业总产值的65.2%,葡萄、棉花、瓜菜三项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87.7%,专业化、商品化水平较高。
2.3 区域工业生产起步晚,发展快。 工业生产以采掘工业和原料粗加工业为主,处于工业化初期
吐鲁番地区工业生产历史短,起步晚,然而发展速度很快。1978年全地区工业产值为6574万元,至1993年已达137060.7万元,增长了近20倍,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1993年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达32%,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39.4%提高到1993年的60.9%。区域工业发展已走向快速增长的轨道。从工业部门结构看,吐鲁番地区工业部门主要立足于区内独特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以食品(瓜果食品加工为主)、纺织(棉花加工为主)、化学(主要为无机盐加工)及煤炭(采煤为主)工业四大工业部门发展最早,且长期居于主导地位。1991年吐哈油田开发使区内石油工业崛起,成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部门。图1显示了吐鲁番地区近18年来工业部门排序变动情况。 从工业部门结构可以看出,区域工业生产以原料粗加工工业和采掘工业为主,层次较低,工业化指数仅为6.1%,工业生产深加工化有待提高。
2.4 交通、通信及旅游业发展具良好基础
吐鲁番地处新疆南北交通要冲,兰新铁路和312国道穿越全境, 南疆铁路和省道314线穿越盆地西部托克逊县, 是南北疆交通枢纽和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区内乡乡通公路,且89%都为次高级路面。通讯设施有很大改善,兰州——乌鲁木齐光缆经过全境,吐鲁番——喀什的南疆数字微波通信线路业已建成。目前吐鲁番市和鄯善县区分别建成5000门和2000门程控电话交换台,并进入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
图1 吐鲁番地区工业时间链(仅示产值前8位行业)
吐鲁番有着奇特而丰富的历史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自1979年对外开放后,国外游客由当年的429人增加到1988年的2.9万人,1989年因动乱导致国外旅客锐减至9000多人,990年恢复到1.7万,1991年2.9万,1992年达3.1万,从1993年开始减至2.7万,1994年2.2万。 国外游客总数徘徊不前,国内旅客没有统计数字。估计1994年在9万左右。 从旅游服务设施看,目前有两个二星级宾馆,另有十来个小宾馆,全部床位1000张左右。由于旅游淡季长,旺季交通受限,旅游景点开发程度低,造成目前旅游业的发展与其国际国内声望相去甚远。
3 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盆地水资源开发已近极限
据统计,盆地水资源总量为10.62亿m[3,],目前开采量已达极限。 主要表现在:①艾丁湖水位逐步下降,湖面逐渐缩小,1958年观测湖面面积约22.5km[2,],1987年仅17km[2,],据统计目前仅10km[2,];②泉水、坎儿井出水量减少,局部地区泉水、坎儿井水枯竭;③部分荒漠草场均因地下水位下降而衰败。如果水资源不合理开采及浪费现象继续发展,整个盆地的生境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劣变。
3.2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增大,人口素质低下
吐鲁番地区1949年人口总数为14.5万,至1993年增至49.8万人,增长了近二倍半。在七十年前为满足区内人口口粮需求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5%以上。近年来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逐渐缩小,尽管单产提高使粮食总产水平保持稳定,然随人口的增长人均口粮自给率逐步降低。目前粮食自给率已投至40—50%。警戒线。压粮扩棉的余地已很小。而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绿洲人口密度由1949年的38.3人/km[2,]增至1993年的131.7人/km[2,],人均耕地由1949年的3.2亩减至1993年的1.3亩,减少了60%,绿洲人口压力不断增大, 且人口年龄结构呈年轻型,即使目前加强控制其人口增长压力仍将持续较长时间。与此同时,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区人口文盲半文盲率达16.2%。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率仅3.1%。 人口的低素质制约着区域经济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3.3 工业生产及农业开发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 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
盆地工业生产基本上仍处于矿产采掘与农副产品粗加工阶段,产品档次低,工业经济效益差。企业亏损面大,1993年达10%,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236元/人,低于全新疆平均水平,资金利税率仅为全疆平均水平的61%。管理人员素质低、技术人员少。农业的开发忽视技术的投入,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农技人员非常缺乏,制约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4 发展机遇与战略转变
4.1 发展机遇
4.1.1 吐哈油田开发 吐哈油田吐鲁番盆地部分自1991 年大规模开发以来,随着资金及人口的大规模涌入,目前已经带动主要开采区鄯善县的经济蓬勃发展。今后随着油田勘探开发西移,吐鲁番市及托克逊县的经济也将会有较大变化。随着油田开发,相关产业的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4.1.2 交通、通讯设施的改善
亚欧第二大陆桥的贯通及兰新复线的修通为地处交通要冲的吐鲁番经济发展带来良好契机。目前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鲁山高等级公路的修建已经开工。随着今后南疆铁路向喀什延伸,吐鲁番的交通要冲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与首府乌鲁木齐联系更便捷。通讯方面因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伊宁光缆建成及吐鲁番——喀什数字微波通信开设,吐鲁番与自治区及全国乃至国际间通讯状况大大改善。
4.1.3 国家、 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及东部沿海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也为吐鲁番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随着国家及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也相应出现良好契机。为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化学工业发展创造了机会。而全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需求,使吐鲁番地区特色产品市场日益扩大,带动吐鲁番特种经济作物及名特产品生产。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机。目前吐鲁番客源的90%来自国内,且东部沿海国内团体旅游消费不低于国外游客,吐鲁番旅游业开拓国内市场走向大发展前景很好。
4.2 战略转变
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来以粗放开发为主,传统开发模式受水资源及环境制约已经走到尽头。今后吐鲁番区域经济发展应把握住发展机遇,改变粗放式经营,走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农业生产在继续保持葡萄、棉花、哈蜜瓜三大特种经济作物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加大农业投入,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形成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同时加速农村非农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工业生产应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提高工业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通过招商引资,内引外联,推进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使瓜果食品加工业、无机盐化学工业和棉纺工业三大传统支柱工业更进一步,同时,结合石油开发大力培育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使之成为新疆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业后备基地之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应依托交通通讯设施发展,大力开拓旅游业,扩大产业规模,加快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重视国内客源开发,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旅游意识,开发旅游产品,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
5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
5.1 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节水型绿洲经济体系
绿洲的生存与发展依存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吐鲁番地区在水资源总量开发上已近极限,但在水资源利用上存在浪费与不合理利用现象,且节水灌溉技术未得到普及。今后要扩大绿洲灌溉面积,必须从减少灌溉定额入手,发展节水型农业,扩大林草灌溉面积,达到绿洲生态经济良性发展目标。
5.2 增加农业投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吐鲁番绿洲农业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投入少、产量低。今后农业的发展应立足于“两高一优”方向发展,使区域农业向高档次、规模化方向发展。
5.3 完善运销体系,培育农产品市场,扩大葡萄、蔬菜、 花卉的保鲜输出
随着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长距离保鲜输送农产品尤其是葡萄的需求扩大,发展特种运输促进农业的发展是今后绿洲农业出路之一。
5.4 提高人口素质, 发展中高等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使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由于绿洲人口素质、区域经济效益差,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低,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发展中高等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当务之急。可通过送出培训与引进人才和在岗培训等多种手段进行。
5.5 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
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打破目前小农经营状况,将农田集中到少数种粮、种棉、种葡萄能手手中,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旅游产品生产等非农产业,推进农村非农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同时,适当引导农村剩余人口进入城镇,培育经济增长极。
5.6 开拓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业
吐鲁番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极不相称。今后应大力开拓旅游客源,在积极扩展海外客源的同时,强化国内客源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客源的引入。同时完善旅游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开发旅游产品,增辟旅游线路,改善进出交通,使区域旅游业快速而稳定发展,从而带动商贸、交通通讯、饮服等第三产业大发展。
5.7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矿产深加工,推进区域工业化进程
应充分利用区域特种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及矿产资源优势,制订各种优惠政策,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来区内投资设厂。同时注重联营企业与乡镇企业发展,推进区域工业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