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素质教育中的几个误区_素质教育论文

浅析素质教育中的几个误区_素质教育论文

浅析素质教育的几个认识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3年,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九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综观基础教育目前的改革形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氛转营造是令人乐观的,但在推进的速度和质量上却不容盲目乐观。这虽可归因于克服“应试教育”影响是需要时间的,一些关键性改革(诸如考试招生制度、社会用人制度改革等)还不到位,整个社会还未完全营造出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氛围,但绝不可忽视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观念转变过程中误入认识区所带来的严重影响。这些认识误区主要有:

1.有人认为:已有教育方针,还提什么素质教育。

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涵的具体阐述。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正确地、更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它引导人们把视角引向21世纪对人才素质多规格、多层次的要求,以此端正我们的育人目标;它引导人们依据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规律来改革教育与教学,以更好地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有人认为:高考制度不改,没法推行素质教育。

这种看法的直接结果是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感到悲观,无能为力。现行的高考制度、招生办法确实是一大障碍,但不能等到这些问题解决了才去搞素质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本身是一场改革,这场改革包括对现行高考制度、招生办法的改革。素质教育体系的完善、运行体系的健全并非一蹴而就,我们不能等到高考制度、招生制度改革完成之后才去实行素质教育。几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内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涌现出许多优秀典型,包括对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他们都不是等到高考制度、招生制度改革之后。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基础教育只有高举素质教育大旗,脚踏实地进行改革,才能实现素质教育。高考制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实质性改革是不可能的,等到高考制度完成改革之后再去推进素质教育,将贻误战机,影响素质教育的进程。

3.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

持此种认识的根源,是对考试功能的片面认识。“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确实体现在考试上,但考试不是导致“应试教育”的本质因素,而是考试功能被扭曲之后成为推行“应试教育”的一种手段。考试的根本功能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反馈、检评、调控,以提高教学质量。“应试教育”扭曲了考试的功能,使考试只成为选拔的唯一手段,造成教师只为教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数、为升学而教,严重地影响了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反对考试,只是反对以片面追求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但区别于“应试教育”的考试,强调考试根本功能的发挥。要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既注重考试的评价功能,又注重考试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既注重考试内容的全面性、综合性,又注重考试形式的多样性;要淡化考试的“选拔”意识、“分数”意识,强化考试的根本功能。

4.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负担。

持这种认识的直接后果是追求学习的简单化和玩玩乐乐,追求机械式地不留作业。我们强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不是不要负担。学习不能没有负担,因为新知的内化是需要时间去记忆、去理解的,基本技能的形成是需要时间并通过实践加以锻炼实现的。学习是要有负担的,倡导学生刻苦学习,素质教育只是反对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带来的痛苦。素质教育强调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愉快地学,布置的作业要注意适量,要在趣味性和挑战性方面下功夫,在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以学为乐,以苦为乐”品质的养成。

5.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特长。

此种认识导致的直接后果是:(1)忽视学科课的改革,盲目增加活动课;(2)刻意追求特长培养,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在育人目标方面特别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把学生特长培养看成是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和良好个性培养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中介因素。素质教育强调基础教育阶段特长的培养性,而非达成性;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特长培养,而非为了培养特长而培养特长。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未使受教育者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最基本要求,学生特长培养再好,也属义务教育任务未完成。

6.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开课程。

此种认识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1)课程臃肿,学生负担过重;(2)教育内容表面求全,学生综合素质实际难以达成;(3)学校间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课程结构内容与数量的盲目攀比。素质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等于简单地多开设课程。素质教育期望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来解决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个性的充分发展;期望通过必修课程内容的适度降低、综合课的有机构建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期望通过各种课程内在体系与其他课程体系的有机联系,实现学生身心素质持续健康的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课程的大而全。

7.有人人为:素质教育就是要拉齐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种认识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人为地缩小了学生间的发展差异。素质教育坚决反对通过教育拉齐学生发展水平,而要在注重保证义务教育最基本要求完成的前提下,强调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做不到这一点,实际上是在抹杀学生的健康个性;强调如果教育不能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为每个学生潜在优势的发展提供充分发展条件,就会阻碍学生潜能的有效开发。一句话,人为地拉齐学生的发展水平,必然有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受到忽视,这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8.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自己的事。

这种认识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混乱;(2)推行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难于形成,严重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全民族的教育,是新形势下指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一面鲜明的思想旗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对现行基础教育的体制、结构到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综合的改革,这种改革不仅需要基础教育内部进行综合改革,同时更需要与基础教育具有连带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全套改革;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历史变革,不仅要求中小学要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时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导者。作为社会整体工程的素质教育,没有多方面的齐心协力,素质教育是很难实施的。

应该说,在素质教育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尚未完全清晰化、体系化的背景下,在实现基础教育转变过程中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是可以理解的。为尽可能减少由认识上的误区给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注意做好三方面工作。

1.要认真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加强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讨,力争使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对实施素质教育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和认同。

2.要高举“科研兴校”大旗,下定决心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避免形式主义和急于求成。

3.要采取“因地制宜、区域统筹、典型引路、分类推进”的策略。在对本地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有一个全面而细致地了解之后,在强化政府行为的前提下,努力构建起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和刚性措施,一切不可盲目照搬,切不可盲目地赶时髦,或想起什么就干什么。要积极挖掘和培养典型,将典型有机地纳入到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中,有效地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标签:;  ;  

浅析素质教育中的几个误区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