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与“民工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性论文,短缺论文,劳动力市场论文,民工荒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2006)01—0003—04
自2005年春节以来,媒体上对“民工荒”的现象进行了大量报道,并由此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这些报道大都是关于珠江三角洲和福建晋江等地部分企业没有招到足够工人的信息,根据广东省农调队的调查报告,2004年下半年广东全省短缺民工估计100万人左右,其中仅深圳、东莞和佛山三市的民工短缺就达43万人。福建省企业调查队的另外一项调查也显示,2004年上半年福建省晋江市因招不到足够多的工人致使工业企业开工率只有80%—85%,其中陶瓷行业的开工率不足50%;为招到足够多的工人,广东、福建等地的一些企业主甚至采用了招工奖励的办法,来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全国各大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等都有许多关于“民工荒”的新闻报道;海外媒体,如美国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新加坡海峡日报、英国BBC等也都报道了关于中国出现“民工荒”的消息。
一、中国是否出现了“民工荒”
“民工荒”真的来了吗?如何看待当前媒体上有关“民工荒”的各种说法?目前学者们之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确实出现了“民工荒”;[1] 广东省部分专家则认为,广东等地出现的招工不足问题,应叫做“民工紧”而不是“民工荒”。[2] 还有的学者认为,最近各地出现的“民工荒”正是我国工业化低成本时代结束的一个信号标志。[3]
对于这样一个有关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估计问题,我们必须给予正面的答复,不可能采取逃避的态度。本人认为,当前广东、福建等地出现的一些企业的招工不足问题,既不是“民工荒”,也不是“民工紧”。它只是我国特定地区、特定阶段出现的暂时性劳工短缺。说它是特定地区,是因为这一现象目前主要发生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和福建省晋江等地的部分沿海发达省区,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有大量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即使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目前仍然有相当多外来劳动力在街头或劳务市场等待雇主来雇佣,例如,就在珠三角一带的企业蔓延起所谓“民工荒”时,浙江宁波等地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门前依然排着长龙,大量的外地农民工仍然踊跃前来寻找工作。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宁波市的外来民工近年来一直呈激增趋势,2000年全市外来就业人口仅为59万人,去年则增加到146万人,今年预计将突破200万人;宁波市就业管理局的负责同志认为,宁波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例相对合理,“既有效解决了宁波的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又基本做到了外来劳动力有序流动”。[4] 可见,将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些地区出现的暂时性劳工短缺说成是全国大范围的“民工荒”,显然缺乏足够的根据。说是特定阶段的劳动力短缺,是因为这一现象并不会长期存在下去,它只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发生在部分沿海地区的一种劳动力需求超过劳动力供给的暂时性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将会发生变化,这种地区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不平衡会逐渐回落。
之所以认为媒体上广泛传播的“民工荒”现象是一种地区劳动力市场上的暂时性劳动力短缺,是因为从整个中国来看,我国仍然处于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会继续处于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的阶段。目前我国虽然有8000万农民工在全国各地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但这个数字事实上只占到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很少部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字,目前中国经济活动人口数为7537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口为24780万人,乡村就业人口为48960万人;从三个产业的就业情况来看,2002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布依次为50%、21.4%和28.6%,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去甚远;目前美国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下降到2%,欧盟国家大体上保持在5%以内,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3—4%。当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等农业资源条件不及某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现有农业产量不下降,农村保留的劳动力数量可能要多一些,但若要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终也必须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20%以内。从目前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的50%到下降到未来的20%以内,要求我国还要将大约3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非农产业中去,这样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将使我国初级劳动力市场长期保持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不会出现全国性的“民工荒”。
二、如何看待当前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
既然从中长期看,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不存在初级劳动力短缺现象,那又如何解释当前广东、福建、浙江等部分沿海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呢?本文认为,这一劳动力短缺现象的产生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
去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加速,中国GDP平均增长了9%以上,广东等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则达到了15.1%,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由此产生了对劳动力十分旺盛的需求。虽然美国和欧盟时常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但由于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其产品仍有强大的性能价格比,企业今年接到的订单很多。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而然就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
2.我国沿海地区的低工资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了抑制作用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原理,在市场经济中,不存在真正的短缺,只存在定价过低。多年来,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对于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产品出口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由于这一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存在,使得我国具备了在初级产品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竞争的优势。但从另一方面看,在某一时期劳动力供给一定的情况下,低工资也会推动对市场劳动力需求的过量增长,在企业定单大量增加而引发劳动力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的工资不能在短期内跟上这种价格的变化也是形成这种劳工短缺的原因。虽然有关广东省企业工资多年不变的说法并不准确,如东莞市的最低工资限制,1995年为320元,2003年为450元,8年间每年递增4.35%;但是若与同期该市GDP每年递增21%相比,其最低工资的平均增幅显然是远远滞后了。珠江三角洲许多企业工资增长缓慢,远低于民工的期望值,从而引发招工困难。目前在深圳市,月工资700元以下的企业招工较困难,1000元左右的月工资基本可以保持正常用工,1200元以上的月工资就比较容易招收到充足的工人。可以认为,企业出现招工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开出的工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低于特定时期的市场均衡价格。
3.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较完善的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网络,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布和提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信息,以使劳动力配置经常达到最佳状态。在广东、福建等地初级劳动力出现短缺的情况下,一些到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地谋职的外地劳动力却有很多找不到工作。因此,珠江三角洲一带民工短缺一方面是由于低工资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劳动力市场上供求没能较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均衡有一定的关系。浙江宁波、江苏苏州等地之所以没有出现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工短缺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建立的完善的就业服务网络。宁波市各级政府部门创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延伸到全市各街道、社区和乡镇、农村,免费为本市和外来民工服务。目前,已有85个街道(乡镇)、204个社区、65 个村实现了网络互联和劳动力信息资源共享,求职者可以在街道、乡镇的任何服务机构,通过电脑查询全市的用工信息。去年下半年,宁波就业管理服务局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外来民工通过这一渠道就业的比例达81%。[4]
苏州市吴江经济开发区劳动人事部门则通过与许多省市的就业管理部门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的方式保持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根据协议,吴江经济开发区须及时将开发区企业用工的需求数量通报提供劳动力的相关省市,以迅速解决开发区劳动力的供求缺口。目前吴江经济开发区已经在全国建立了156个劳务基地,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外来民工的供求问题。然而,就全国范围而言,这样一种劳动力供求服务网络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从而使得一些地区的劳动力短缺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这方面无疑应该成为今后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4.一些地区企业拖欠工资现象严重,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恶劣使部分民工产生了畏惧心理
全国各地企业大量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自2004年被媒体曝光以来,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媒体曝光引起了各地政府对于拖欠民工工资的重视,随之积极采取措施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出现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一事件对于民工外出打工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一些民工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被雇主无端克扣,因此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减少了向一些地区的流动。福建晋江市2003年出现多名雇主拖欠雇员工资携款潜逃的现象与现今晋江等地出现的民工短缺不无关系。
另外,一些企业劳动强度过大、缺少起码的安全设施,吃住条件不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招工计划的完成。这类企业即使工资不太低,工人工作一段时间后也会跳槽。特别是一些危险度大或在有毒气体氛围下工作的工种如采矿、印染、电镀等,如工资不高难以招足工人。据媒体报道,广东南海西樵一家纺织厂缺工人上千名,开出每月1400元的工资都未能招足工人,主要是因为该类岗位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长,很多工人不愿意干。正是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外来农民工出现了从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的转移。据统计,2005年春运期间涌向“长三角”的安徽、江西等省的农民工,首次超过了前往“珠三角”地区打工的劳动力。在奔向“长三角”的民工大军中,有一部分是从“珠三角”转过来的。这种劳动力的区域间转移与“珠三角”地区发生的多起私人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和日益恶化的劳动条件存在着相关性。
5.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存在错位现象
目前存在于广东、福建等部分沿海地区的民工短缺现象,除了上述谈到的原因外,还有不少属于劳动力市场供求错位形成的结构性短缺。随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开始从早期的一般劳动力逐步向熟练工、技术工过渡,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如广州重型机械厂外迁,需要招聘一些有经验的技工,但招工通知贴出两个多月都没有足够多的人员来应聘。这一观点与广东省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有关估计基本一致,他们认为,当前的劳动短缺主要表现为熟练工人和技工的短缺,其他一般劳动力的短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补充。缺乏熟练工人或有技能的工人,与通常意义上的“民工荒”不是同一个概念,技能工人的短缺事实上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存在着技能工人的短缺。以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南为例,就在民工排着队拥挤在劳动力市场等待就业岗位的时候,很多企业却在为“一工难求”紧皱眉头。去年,在南京化学工业园,仅化工操作人员一类,就缺少3000多人;据了解,由于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制造业基地,苏州工业园区仅机床数控师就需要大约1万名,但现有全部数控专业的毕业生也只有1000多人;宁波市近年来由于制造业突飞猛进,已经出现机电类技工的严重紧缺,为此,宁波市政府相关部门频频到老工业基地的东北三省招聘技工,许多人把这种现象描述为“民工不荒技工荒”。[5]
对于一些媒体上谈到的当前一些地区劳工短缺现象与近年来农业税减少、农业生产效益提高有很大关系的观点,本文不敢苟同。这主要是因为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农业税的减少是一个分阶段的逐步的过程,需要5年左右时间才能完全到位。另外,即使农业税完全取消,也很难改变从事农业和从事非农业在收入上不平衡的基本事实。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来看,在一定时期里农业收入低于非农产业以及农业劳动力外流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从事农业与从事非农产业在收入上持平或接近,只有在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下降到很小比例时才能够实现。
三、面对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短缺,政府应该采取的对策
面对突如其来的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短缺,政府应该做什么呢?本人认为,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主要是维护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维护国家劳动法律的贯彻实施。政府不需要也不应该直接干预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应该继续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如果市场上对某类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则该类劳动力的工资就会增加,反之,该类劳动力的工资则会自然下降。从全国来看,由于总体上看一般劳动力是供大于求的,因此出现全国范围内的一般劳工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到我国外贸地位的可能性不大;但这并不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会出现熟练工人或某一类劳动力工资成本的上升。应该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的升降是劳动力供求变化的一个自然过程。
其次,政府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范围内职业供求信息更新的即时性。在这方面,美国“一站式”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的经验值得吸取。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的完善,有助于较迅速地消除或减小地区性劳动力短缺现象,保持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均衡;政府或司法机构对于劳动力市场的执法力度也要加大,对于一些企业雇主恶意拖欠工资、劳动安全标准不符合国家法律要求的,必须及时予以解决和纠正,使劳动者和雇主双方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在我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不仅是一个立法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执法问题,劳动法规的执行不力是导致民工权益不断受到侵害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级劳动执法部门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严格执行《劳动法》有关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规定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首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外来务工人员的权利保障真正落到实处,并在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过程中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富裕和公正。
[收稿日期]200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