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建设策略探究论文_孙凤明1,赵肖2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建设策略探究论文_孙凤明1,赵肖2

1.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2.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城市化进程一方面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景观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对乡村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是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环境优美乡村景观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乡村景观;现代农业

引言

乡村景观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已直接威胁到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景观的建设,传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落逐渐消逝,大片的土地改变了原始面貌,土砖泥瓦的民居成为了钢筋水泥的楼房,优美和谐的乡村环境和乡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因此,必须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乡村景观的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推动生态环境及其村容村貌的全面改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一、城市化进程对乡村景观建设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并在都市从事非农业工作;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城市化进程一方面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加快了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造成不利的影响。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的认识它对乡村景观建设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景观建设

城市化能够促进整个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另外,城市通过自己经济优势和先进性,对所在区域和周边广大农村起到领导作用。城市将自己的技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广到所在区域和周边广大农村,使其面貌焕然一新。这些都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关注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建设,提高了乡民参与乡村景观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乡村景观的建设。

2.城市先进思想的渗透,推动了乡村景观建设的现代化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许多乡村人开始向往城市生活方式,这些体现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穿着时尚的服饰,模仿城市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与生活态度等。这些也深深影响了乡村景观建设的面貌,房屋格局也越来越接近城市楼房的格局样式,乡村街道越来越宽,乡村的文化广场、乡村公园、乡村社区、商场超市都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具有现代特征。

3.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景观的建设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类型更加丰富,使农业由传统的耕作模式向现代的观光、休闲、采摘、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模式转变。这些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出现使得乡村景观建设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例如:生态园、采摘园、观光园、体验园、乡村渔场等一系列新型乡村生产景观相继出现。另外,现代农业也带动了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新型乡村社区和乡村民宿等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另外,随着现代农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相应的也推动了诸如:桥梁、道路、绿地、乡村公园、乡村活动中心等一些基础设施景观的建设。

(二)消极影响

1.城市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只建新宅不建新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理念使农村老百姓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观念淡薄了。农民对自身的居住条件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却缺乏对乡村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理念和意识。农民新建住宅大部分是侵占村落周边自然条件较好的农用地,或者建到公路附近等交通便利处,而村庄内大量的老宅“人去宅空”成了闲置的宅基地,这也是“空心村”现象的成因之一。

另外,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居屋建设成为个人私事,建筑选址和建设风格都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虽然农民自己的居住条件得到局部改善,但是乡村景观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同时,房屋建造使用所谓的“现代技术”也使传统民居失去了特色和自然生态功能。村落扩张无序,只建新宅不建新村,原有格局逐渐紊乱,民居村落慢慢地失去了和谐性和整体性。

2.城市化造成乡村文化断代现象,乡村景观内涵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我国农业文明的沃土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化逐渐取代了农耕社会的乡土文化,造成乡村文化断代现象。村民乡村景观保护的自觉意识在降低,我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受到威胁和挑战,尤其以风水为主导的生态节制机制正在逐渐消逝。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强化农民的生态意识,赋予乡村景观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景观建设中的一项紧迫的工作。

3.城市景观在乡村蔓延,乡土景观特色逐渐消失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改变了原有的乡村景观,一味的拆旧建新造成钢筋水泥的建筑代替了土砖泥瓦的民居建筑,人工为主的环境系统代替了以自然为主的生态系统。另外,受城市化的影响,包括开发商、设计师以及某些决策者缺乏对乡村景观的充分认识,把城市当做现代文明的唯一标志和发展方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乡村景观规划和建设上一味追求城市景观的“洋”化和时尚化,盲目的在乡村建造城市景观,不惜牺牲乡村景观的乡土特色,盲目引入一些与乡村景观相悖、养护成本高的“洋”花、“洋”树,乡土植被覆盖率下降。这些问题制约着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破坏了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日渐失去以往依山傍水、山水相融的村落景观,导致具有地域特征的乡村景观逐步消失。

二、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建设对策

在城市化进程中建设乡村景观,需要系统分析、综合考虑,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努力做好以下4 个环节。

(一)注重生态保护,加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生态环境与区域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割裂的密切联系。在乡村景观的建设中,我们必须通过强化区域环境规划,加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大力提倡节约资源,建设成为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新型乡村。建设低密度、低楼层、低水泥覆盖率,并具有浓厚乡村或农业气息的文化景观;保留有相当面积的农园、农田和林地,作为保养生态、休闲观赏和农业生产的绿色景观;加快新农村生态住宅和乡村社区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富裕文明、城乡融合,既具有城市生活水平又有田园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

(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

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推动了田园观光、休闲度假、农作体验等新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乡村景观的面貌,使乡村景观的观赏功能和美学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游客在乡村旅游活动中体验到了乡村生活风貌和自然真山真水的优美环境,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明;乡村居民在乡村旅游服务实践中不仅开阔了视野,加大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更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乡村景观的内在价值,懂得作为景中人应该如何保护乡土特色,发挥乡村景观的价值,使乡村景观的表达更好,让更多的景外人流连忘返。

加快对乡村旅游景观科学规划和建设,一是要突出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重点建设以乡村观光、休闲、采摘、体验、度假为主的农业观光景观,满足了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二是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加强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景观的保护,挖掘乡村自身的乡土特色,充分体现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精神享受的需求。另外,服饰、饮食、民族歌舞这些乡土元素也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三是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景观的建设,如乡村民宿、娱乐设施、道路桥梁、灯光亮化等等,这也是建设乡村旅游景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体现乡村特色,加快乡村特色小镇建设

乡村特色小城镇是推动“乡村城市化”的桥梁,是实现乡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对于拉动乡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乡村特色小

镇的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和必然结果。

特色乡村小镇在生活上既有城市的精致又有乡村的慢节奏,既有城市的便捷和现代化,又有乡村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然环境。是具有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并且具有能提供工作机会和收入的产业、保障生活品质的乡村小镇。另外,小镇最重要的吸引力是回归到我们曾经熟悉的“人情原乡”,和城市“疏远、冷漠、功利”的人际关系比,小镇是具有“温度”的“熟人社会”,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建设乡村特色小镇要利用其特有的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尊重并强化原有的乡村景观特征,打造乡村景观的个性与特色,保持乡土特色。因此,每个特色小镇的建设都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加强自身发展的功能定位。如:产业发展型特色小镇;交通枢纽型特色小镇;城市功能补强型特色小镇;大城市人口疏解型特色小镇;农村人口集聚性特色小镇;历史传统型特色小镇;生态旅游型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型特色小镇;红色基地型特色小镇等等。

(四)增强农民的家园意识,积极参与乡村景观的规划和建设。

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农民是建设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因此一定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景观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科学发展意识和生态意识,引导居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并改变生产经营方式,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乡村景观的建设。乡民的积极参与对乡村景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三、结语

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对乡村景观的建设造成了一系列影响,因此在乡村景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避免城市化对乡村景观建设的负面影响。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另外,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景观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它们的创造力,这对建设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看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浏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中国园林》,2003.

[2] 朱方长,李红琼.乡土文化传统的经济功能分析〔J〕.求索,2005(12).

[3] 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

[4] 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1998.

[5] 曹云,周冠辰.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困境与有效传承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3.

[6] 方珍.浅谈城市文化为内涵的特色小镇规划[J].科技经济导刊,2016(20).

作者简介:

孙凤明:1972年3月出生;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现为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专业。

赵肖:1971年3月出生;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为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此为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论文,课题:《河北省乡村景观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201703130401。

论文作者:孙凤明1,赵肖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  ;  ;  ;  ;  ;  ;  ;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建设策略探究论文_孙凤明1,赵肖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