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素养论文,大学生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信息传递和利用方式的改变,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与传递信息的便利渠道,同时也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充分认识信息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注重对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所谓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信息社会中使用和创造信息资源的能力与内在的涵养,包括使用和创造信息的意识、获取与传递信息的技能,评价信息的习惯与方法等。
1.1 使用和创造信息的意识
即能够自觉地从利用和生产的角度出发,去感受、理解包括网络化在内的信息资源。它包括自觉地了解信息环境、掌握公平使用信息资源应遵守的道德准则、设法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借助信息技术来传递自己的思想。
1.2 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技能
网络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可利用信息源的界限,图书馆已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同时信息的主要载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熟悉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生产过程、主要内容、服务方式和传递渠道,掌握网络信息主要搜索、生产和传递工具的特点和操作方法,熟练地对信息检索与生产结果进行加工整理,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生活技能。
1.3 评价信息的习惯与方法
由于因特网的开放式管理,信息数量剧增,有用、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相互混杂,所以客观现实要求人们应该具有对已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能力,不仅要了解信息的准确性、信息的充分性,还需识别信息的正确性。只有这样,信息资源中的精华才能为用户所用,否则就会被网络上的糟粕所蒙骗、误导。
2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面对信息时代的诸多变化,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应该学会理性地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学会管理和检索信息以及进行有效的交流,为适应信息社会和高科技产业作好准备。美国劳动部就业必备技能指导委员会将信息素养作为高技术产业背景下人员稳定就业所必备的5项能力之一。对此,1991年美国监督和课程发展协会提出:“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充分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机会。信息素养应成为每个学生受教育经历的一部分。鼓励普通学校、专业学院和综合大学将信息素养课程融入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计划之中。”因此,随着信息素养在生活、事业以及社会道德等方面作用的日益显现,信息素养已成为大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2 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前提和条件
终身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崭新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则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大学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就必须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信息素养是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工具,它不仅为受教育者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也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信息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保证。在复杂而迅速变化的环境中,高等教育必须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信息素养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并能利用信息在个人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做出正确选择。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评价、组织、综合和利用。信息素养要求人们始终进行学习并不断地对信息做出评价,只有这样终身学习才成为可能。对此,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在《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报告中作了更为清晰的论述:“高等教育机构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终身学习者……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关键,它使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堂教学体系之外,学院的信息素养教育为学生进入社会和第一任职岗位后的就业自我引导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在一生中各种生活情景下的责任感。”
2.3 信息素养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或现行的教学体制是为满足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它教给人们如何去读、写、算,更为重要的是,它教导人们如何去服从。但是,它没有教给人们如何去提问,如何去分析问题,或怎样去寻找答案。因此,这种教育观培养出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很差。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1989年年终报告中,对这种强调研究和信息查找与利用过程进行了描述,指出这个过程包括:“①知道何时需要信息;②识别为处理具体问题或争论所需要的信息;③寻找所需信息;④评价信息;⑤组织信息;⑥有效地利用信息,以解决问题或争论。”信息素养的培养就是要把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或其馆藏书目的技能转移到强调研究和信息查找与利用的过程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是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组成部分。
3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3.1 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学校应制定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综合规划,并使其受到普遍重视和支持。整体教育过程,有赖于不同专业教师和图书馆员的密切配合。例如,计算机基础、网络环境及相关软件使用的教学由计算机系承担;网络信息资源,特别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与评价方法由图书馆来介绍;由法律或德育教育的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普及。信息素养教育应在各类院校开展,对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应有同样的学习要求。
3.2 开设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门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我国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中也都安排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并要求在学生毕业前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水平。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当今信息教育日益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再认为只有让学生学习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学会了编制程序,才算学会了计算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必进行程序设计就能方便地使用计算机。而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需要懂得程序设计的开发人才,更需要大量能够使用他人设计的软件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实际信息查找和利用能力为目的,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完成学习过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3.3 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的作用
大学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专业信息知识,在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图书馆要通过教授信息的生产、组织存储和传递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教会学生自主检索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技术,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的独立性和自信心:(1)通过印发图书馆使用手册,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报告会、宣传栏、信息导航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介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最新动态、导航书目、新书、最新电子出版物、最新培训内容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2)要使大学生学会运用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来学习通过多种登录方式联机查找本馆馆藏的书目记录、馆藏状况、预约出借的文献、查询个人借阅记录、续借未阅读完的图书等。学习检索国外其他图书馆的馆藏目录。(3)要引导大学生重点掌握网络版电子期刊、参考工具书和电子图书等电子文献的检索方式,掌握全文浏览等方法与印刷文献的区别,尤其是多媒体信息的综合调用;通过E-mail等方式获取本学科外文期刊的最新目次服务,有效追踪同行的研究进展。(4)学习掌握网络信息生产、组织、存储和传递的基本原理和过程,重点掌握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概念、框架、内容组织、服务方式、技术要点。学习网络化馆际互借申请的程序,了解国内外文献传递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申请过程、电子表格的填写、付款方式及服务的时效性等方面的情况。总之,高校图书馆是承担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