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意识与市场观念: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_江西社会科学论文

精品意识与市场观念: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_江西社会科学论文

精品意识与市场观念——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途径论文,观念论文,意识论文,期刊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期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媒,它既不同于报纸,又不同于图书。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期刊凭借自身优势,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期刊的重要性而言,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中国期刊界当属主流。当今中国和世界需要研究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应对对于国家和百姓利益影响也太大了,因而人文社会学术期刊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中国特殊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文化的积淀与学术理论的繁荣创新,一批批学术新人的成长,乃至全民族学术理论素养的提高,都直接或间接包含着学术期刊界的默默奉献。

据最近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我国共有各类期刊8000余家,其中社科期刊有4000余家,学术理论期刊则有3000家左右。在庞大的期刊家族中,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品种,它之所以特殊,主要在于它无须像综合性通俗期刊那样直接面对市场,也不以利润的追求为主要目的。它的存在意义与通俗性期刊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存在,后者则是为了获取市场利润而存在。正是由于这种区别,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便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追求,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繁荣学术,积累文化。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以反映学术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承担着人类社会文化积累的使命。学术期刊关注的是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具有创见的观点和有价值的资料,它的立足点,在于通过学术见解的阐发与有价值资料的发掘,为高层次文化建设乃至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支持。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最重要的价值,就体现在学术理论的繁荣与文化的积累上。

第二,强调服务现实,回答热点问题。

人文社科学术刊物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回答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热点”指的是广大群众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感到休戚相关的问题,是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常常使广大群众困惑的现象、不满的现象,是广大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困惑或忧虑。一本学术刊物如果能够回答和解决一些“热点”问题,往往能使刊物和广大读者的感情一下子近乎起来,从而受到欢迎。正因为如此,所以许多学术理论期刊也十分重视应用研究,注重通过对现实问题的阐发,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设性的意见。这是学术理论期刊对于“现实”的独特作用,也是其重要的价值追求之一。

第三,既重选题对象,又重研究方法。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除了要考察选题对象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外,还要关注选题本身在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上是否具有创新。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相同的研究对象和材料,若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观照或用不同的手段去探讨,往往能获得不同于前人的见解和结论,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同时,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一旦为人们所掌握,将对人们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提供新的角度,开拓新的视野,从而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

第四,既重学理性,亦重时效性。

一般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学术刊物应重视文章的学理性。然而,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由于和现实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面临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些学科更是担负着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即便是基础理论的研究也有一个适应新形势、求得新发展的问题。因此,学术期刊在进行理论探讨时,时常要考虑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新政策、新举措,国际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变化、新趋势,以便结合这些情况,从学科及学理角度进行探讨。纯粹限于纯理论的研究,往往难以充分发挥社会科学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学术理论期刊也必须特别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体现出一定的现实性和时效性。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以上几个方面的价值追求,决定了它在期刊家族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那么,对一家学术理论期刊来说,应该如何更好地实现这种特殊作用呢?我们认为,要实现学术期刊的价值追求,关键在于期刊编辑的编辑理论。所谓编辑理论,主要是指就某一类期刊而言,编辑作为办刊的行为主体所具有的编辑思想和观念。就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而言,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其最重要的编辑理念有两个,即:精品意识与市场观念。其中,精品意识可说是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素质,只有编辑具有精品意识,才能保证刊物出精品,从而为繁荣学术、积累文化、服务现实作出奉献。而市场观念在新形势下也是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当然,这里的“市场”并不仅仅指学术期刊应该像大众通俗期刊那样去获取市场利润,而主要是指学术期刊的价值应该被更多的人所认识、理解、应用。它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作者市场、读者市场、社会市场。所谓作者市场,就是指学术期刊办出自己的影响后,会吸引更多更高质量的自然来稿;读者市场指的是学术期刊上刊发的文章,以其自身的价值就读者所认识,并加以利用;而社会市场则是指,学术期刊上刊登的文章具有实践价值,能够为国计民生或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资源。自然,这里的市场也包括学术期刊以自身的优势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以维持刊物的生存和发展。下面,我们想结合编辑《江西社会科学》的经验和体会,对人文社会学术期刊的精品意识和市场观念加以探讨。我们认为,正是这种精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价值追求提供了保证和实现的渠道。

《江西社会科学》创办于1980年12月,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它创办2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站住脚,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作者群,保持一定的发行量和转载率;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出版周期由双月缩短为单月,发行由国内扩展到国外;之所以能够发表一大批开拓创新,质量比较高,涉及哲学、经济学、文学、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美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及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成为发展和展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和窗口;之所以能够在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理论,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兴赣富民以及培养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贡献,被评为江西省一级期刊、华东地区最佳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期刊,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好评,这除了上级的正确领导,一贯坚持党的办刊宗旨,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贯彻“双百”方针之外,也与我们始终坚持精品意识和市场观念并重有关。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精品意识始终是《江西社会科学》的编辑理念;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市场观念也开始在编辑过程中形成,并最终成为与精品意识相辅相成的一种编辑理念。可以说,精品意识是《江西社会科学》的立身之本,而市场观念则是《江西社会科学》的发展之路。在新形势下,两者对于学术期刊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具体说来,精品意识和市场观念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中:

一是名家与后学并重。长期以来,《江西社会科学》既重学术名家,又重学术新锐,在作者队伍方面形成了名家与后学并重的局面。可以说,《江西社会科学》是一本由名家奠定品牌、由后学保持锐气的学术期刊。其实,名家与后学本来就是相互交融、辩证发展的两个概念,名家的前身就是后学,后学的未来很可能就是名家;没有后学,名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一方面,《江西社会科学》做得较好,在用稿方面,它既注重组织编发各个学科的名家的稿子,也很注意从后学中选发高质量的稿子,注重培养学术新秀。这种做法,使我们的作者队伍基础非常广泛和牢固,无论是名家还是后学,都颇为踊跃地主动向《江西社会科学》寄稿,有时一天就能收到几十篇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这种情况,使我们在选稿、用稿方面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为刊物出精品、上位次提供了保证。

二是基础理论与实际运用并重。《江西社会科学》始终注重编发有关基础理论的稿件。在基础理论方面,又注重编发有理论和学术创新价值的文章。是的,一个学术刊物是否有生命力,质量是否高,关键在于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努力创新。所谓创新,是说选题必须反映时代要求,预见本来的发展趋势。邓小平曾经说过:“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如果一个刊物尽刊登些官样文章,人云亦云,就毫无生气了。《江西社会科学》早在1981年和1982年,就组织编发了三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一是1981年1日,原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熊德基教授的《从中国古代史的论文答辨谈到有关专业的素养问题》一文,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史学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当时争论较大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因此被选入高等院校的历史研究教材,红旗出版社还专门把该文收入《历史研究方法论》一书,再次公开出版发行。二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育长李成勋研究员在《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2月号上发表的《挡不住竞争的洪流》一文,可说是国内最早较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具有竞争的客观必要性,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的根本区别与特点的论文。文章发表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光明日报》和《文摘报》摘要刊登,引起广泛注意。三是1982年6月,当时国内学术界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还不太敢触及,有的对西方文化还是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江西社会科学》为推动学术研究,先后组织和编发了一批有关论述现代西方哲学的学术论文,特别是上海复旦大学刘放桐教授《关于对现行西方哲学的评价问题》一文发表后,对现代西方哲学作出了科学评价,引起震动,《新华文摘》以最快的速度全文转裁,并列为封面要目,上海《文汇报》也发表了论文摘要,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学会、日本东洋研究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胡佛研究学院、香港明报有限公司、日本中国书店等国家和地区均来函来电要求订购。这种注重编发创新的基础理论的编辑理念,为《江西社会科学》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声誉,也使我们编辑人员尝到了甜头。像这种注重基础理论的选题在《江西社会科学》几乎年年皆有,如对真理、“新三论”、实事求是、和谐原理、主体客体、思维、“自我中心困境”问题、人的本质、生产力、所有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金融改革等例子有很多,不胜枚举。

有理论,还必须有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江西社会科学》创办以来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研究江西经济发展战略,寻找振兴老区经济建设的途径,特辟“改革热点”、“争鸣与商榷、“江西经济研究”、“搞好大中型企业”等栏目,既参与全国性重大学术理论探讨,又从江西的实际出发,增强了杂志的活力。针对经济领域改革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开设了“企业管理”、“农经研究”、“金融论坛”、“房改研究”、“政工研究”等专栏;还针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如官僚主义、腐败、不正之风等群众注目的“热点”问题,组织撰写这方面的文章,加以揭露,并进行中肯有力的分析,从而起到了祛邪扶正、振聋发聩的作用。中国社科院马列所研究员李成勋、中央党校教授刘炳英等先后来信说:“《江西社会科学》上的文章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方向对头。”

三是全国学术标准与地方特色并重。《江西社会科学》自创刊以来,就注意向全国学术标准看齐。二十几年来,我们发表了一系列开拓创新、质量较高,涉及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法律、社会学、美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和分支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成为展示人文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据中南财经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服务部1991年以来对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社科动态》、《哲学动态》、《报刊文摘》等13种报刊,共105条检索途径得知:《江西社会科学》转载复印率一直稳定在40%左右,排名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详摘的论文每年1-3篇不等,约计3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每年在40-60篇左右,统计上千篇,此外,有5篇文章先后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有16篇文章先后获国家“五个一工程”推荐奖和江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还有百余篇论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显然,以上成就的获得,是与我们始终注意向全国学术标准看齐有关。

在注重全国学术标准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地方特色。创刊20多年来,在本省传统文化方面,我们选择了较多的课题,如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江右王学、天师道、净明道、禅宗、净土净、江西书院、“八大山人”书画等学派、宗派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再如对陶渊明、王安石、文天祥、朱熹、陆九渊、李觏、文廷式、宋应星、汤显祖、曾巩、欧阳修、黄庭坚等学者文士的研究与探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本省经济方面,选题主要着眼于当代,如对景德镇陶瓷、翻阳湖经济、昌九工业走廊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本省历史演变方面,选题着重于近代,如对近代团练、南昌起义、宁都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等,同时包括对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人物的专题研究。这些有地方特色的重大选题,既活跃了全国的“学术空气,又推动了江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江西社会科学》的某些特色。

四是学术前沿与市场运作并重。《江西社会科学》自创刊以来,始终注重对前沿学术理论问题的探索,像近年来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女性文学、叙事学等方面的文章,都刊登了不少。这种注重时代性、前沿性、探索性与跨学科性的特点,既与作者的自然来稿有关,更与编辑的有意策划有关。当今之世,这种策划具有某种市场运作的特征。

其一,是因为期刊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它必须进入商品市场,转变它的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早在1983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就指出:“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首先要注意出版影响精神世界和指导实践的社会效果,同时要注意出版物作为商品出售而产生的经济效果。”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总是片面强调学术理论期刊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其商品属性不予承认,或有意淡化和忽视,这是不对的,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试想一本无人问津的刊物,怎能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又有何存在的意义呢?

其二,是因为市场经济要求期刊走向市场,使其产业化,按照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办刊。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期刊当作产业来办。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办期刊、特别是办学术理论期刊,只强调社会效益,不问经济效益,在经济上依靠财政拨款,缺乏竞争机制,就使这类期刊办得大同小异,千人一面,缺少个性,质量不高,精品不多,没人爱看,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而且在经济上给国家造成很大负担,成为一种包袱。不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这方面,《江西社会学》,解放思想,转变理念,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大胆实践、逐步到位。树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刊的新观念,即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刊物质量,树立精品意识;坚持“双百”方针,正确处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把刊物办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增强竞争意识;搞好创收,走出一条依靠自身办好学术理论刊物的新路子,所以《江西社会科学》形成了学术前沿与市场运作并重的特色。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特色可以看出,《江西社会科学》始终坚持精品意识与市场观念并重的策略。这种精品意识和市场观念,可以说贯串在从选题、策划到组稿、编辑的全过程之中。我们认为,精品意识正是在新形势下包括《江西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价值所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只有通过多出学术精品,才能促进学术理论的繁荣,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而市场观念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价值实现的途径,只有通过市场运作,最新的学术理论成果才能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才能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宏观调控服务。

标签:;  ;  ;  ;  ;  ;  ;  

精品意识与市场观念: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_江西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