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庄子”水月美解读过程_庄子论文

宋明“庄子”水月美解读过程_庄子论文

宋明时期诠解《庄子》水月境空之美的历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月论文,庄子论文,之美论文,历程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12)01-0054-04

《庄子》除了具哲学的美,更拥有文学的美。义理固然是《庄子》本文之第一要义,然无文采修辞的绘饰,义理只觉佶屈聱牙,仪态万千之姿的《庄子》又如何能够成为艺术创作、文学、美学之源头活水呢?宋明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能别具只眼地体现《庄子》文学之美,从讴歌、引用,进而理出文章章法、结构、整体脉络的文美境空,将文学性、哲学性之《庄子》立体地呈现,这是庄学诠释史上一项学术性的贡献。

一、从音义解庄到以文士看庄周

从庄学诠释的历史发展而言,魏晋以来一直是以郭象《庄子注》之义理为主,而以崔譔、陆德明标音、训诂为辅,绝少注意《庄子》之文学价值。但从唐代韩愈、柳宗元始,为文之法,曾以庄子为宗,如韩愈《进学解》论“作为文章”之源时就提及《庄子》。宋代王安石、苏轼喜援用庄文,如苏轼在文学上援用《庄子》,常师其意用其辞,或转化其意、或取其气,或仿效其寓言的方式论述。

庄学史中以文学角度解释《庄子》的风气,始于宋代。学者援用《庄子》文句,到解释《庄子》内容之注庄者,都有别于过去以义理解庄之看法。因此,对于这一系列的注庄作品,用“以文士看庄周,以文章求庄子书”称之,龚鹏程先生就认为:

以文士看庄周,以文章求庄子书,如宋代林希逸《庄子口义》、刘辰翁《庄子评点》、明代孙应鳌《庄义要删》、归有光《道德南华评注》、孙矿《庄子南华真经评》、谭元春《庄子南华真经评》、林云铭《庄子因》、吴世尚《庄子解》、高秋月《庄子释意》、宣颖《南华真经解》、胡文英《庄子独见》……等,都属这一系统。[1]

“以文士看庄周,以文章求庄子书”,这是以文学角度解庄的重要特色,与郭象以降,重视以义理解庄者,泾渭判然,如清代宣颖说郭注:“于庄子行文之妙,则独未涉藩篱。古今同郭注者,谓其能透宗趣;愚谓圣贤经篇,虽以意义为重,然未有文理不能晓畅,而意义得明者,此愚所以不敢阿郭注也。”《南华经解·庄解小言》云云,即可以显示以文理为着眼点上,已有新的见解。

这一派“以文章求庄子书”者,或评点圈批,或加诸评语、解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之为:

谓广求古注数十余家,采其简当,删其繁芜,又参以己意,为之评释;别为或问十条,列于卷首。今案其书分段加评,逐句加注,皆不言本某家之古注。其注似徐增之说唐诗,其评一如金人瑞之评西厢记、水浒传而已。观其或问第二条,以庄子为风流才子,可知其所见矣。[2]

这些为之评释的批注家,如宋代刘辰翁、明代归有光、锺惺等,都评点过许多诗文。运用其素养以文解庄,读出庄子行文之妙,藉由文义以透旨趣,求得文理兼具,意义晓畅明白,是这群“以文章求庄子”者共同的期望与目标。

但如果从细部来看,以文士看庄、文章求庄的这群注庄者,其实注庄的内容与形式仍是有所不同的。以文学方式解庄,初期是“援用庄文”,如王安石、苏轼将《庄子》的思想与文字融入文学作品中,文士读庄、援庄直到文士解庄,从宋以来,至明、清之学者站在当时文学、文章、评点的角度看《庄子》,解庄的方式从“援用”变化成以文评庄的评点方式。

二、在评点庄子中彰显出的宋明文学批评的风貌

宋代是形成解庄方式的多元时代,文士看庄、文章求庄中仍有不同风貌,以评点的方式评庄者,如刘辰翁《庄子南华真经点校》,将个人读庄的感受,以及文章的呼应处,写在眉批上;用文理的观念解之者,如宋代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是从文章血脉的角度解庄子。

在评点解庄方面,宋代刘辰翁①(1232-1297年)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评点巨擘,著作丰富,有文学批评部分及文学创作部分,评点之诗人自汉唐迄宋诸大家,所著《须溪集》原有百卷之多,是位创作与文批皆强之学者,今人杨玉成以“阅读专家”誉之。[3]

《庄子南华真经点校》②(1294年)在义理上并非所长,是以林希逸《庄子口义》为蓝本,分段评语,正文并加圈点。以评点为主,所谓评点,指的是评论及圈点,特色在于拈出庄子文章特色、评林希逸注文。但就以文学角度解庄部分,其特点为以评点方式解庄、提出庄子文学定位、提出作文之法、标举庄子文学特色等。《庄子南华真经点校》是以文学角度评点庄子的代表作品。

以评点方式解庄,刘辰翁是以“、”及“。”二符号标出其要义。再以评点诗文的方式,在段落间提出看法,全书不在字词音义上说明,却重在散文章法的解读,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可以说是摆脱了前人的窠臼,而以另一种眼光重新诠解《庄子》者。

对刘辰翁这位优秀的阅读专家而言,庄子的文章是:“不知文字之玅,何从得之?”(《养生主点校》)而且也“是他人千年万岁看不破,千言万语道不透者。”(《田子方点校》),《庄子》能道尽人间世“人情世态玩索略尽。可人语,自不厌,他书叙此等常困。”(《徐无鬼点校》)故刘氏对《庄子》提出其文学的定位,他认为庄子文字运用之妙,能藉助文字,道尽人间世事,其书由文学出发,进而提升成看破、道透人情,突破语言文字的困境,是非常肯定其价值的。

《庄子》在刘辰翁眼中,是具有其文学特色的,他以“奇”、“雄”、“画乐之境”、“小说笔法”,突显其与众不同,且多样的特色。他以“语奇”、“未奇”、“亦奇”等语评之,甚至一句有三奇,如《齐物论》“罔两问景”段评说:

影已无形之物,罔两又非影之比也。寓又寓者也。意奇、文奇、事又奇,待有所待甚精,相待之无穷而实者皆无所待,则俱空矣。

说明庄文意义、意象、文章、文笔、叙事真是奇之又奇,那种溢于言表的佩服,已不言而喻。

另外,他认为《庄子》笔力的展现,在“雄”方面,在“画乐之境”的描写上,都能展现身历其境,如画如乐;在视觉、听觉、感觉上都能直入化境。除了文学笔法重迭回荡的技巧外,《庄子》通透天下一气的大格局、大气势,更是刘辰翁细心点拨出来的。

评点之风延续至明代,文士不断地在《庄子》散文艺术特色上作发挥。但纯就“评”的角度,已经不能满足学者,于是由个人评开始转向为集体评,如孙矿《庄子南华真经评》③到归有光《庄子南华经》集合众人之评,以评点方式解庄,已经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变得更加丰富。

归有光《南华真经评注》,是集合“百大家评注”之总整理,主要章句内容用的是郭象之注本,以评点方式,标出“。”和“·”,书上下两端都有眉批,每篇篇末又有总评,计总评者有37人,眉诠者73人,音释者7人,内容丰硕,除了文学性的阐发,茅坤、刘辰翁等并列齐鸣之外,义理方面如陆龟山、焦竑等亦加以发挥。内七篇篇下皆有小字说明要义,外杂篇则无通篇要义,但总评则篇篇皆有。每一句皆有句意说明,非常详赡,可以说是集大成者。影响所及,王船山《庄子解》、郭庆藩《庄子集释》,都喜欢藉此书以搜集前人的评论作对照。由归有光所引诸家,可以看出古文家,用文学角度诠解,由一家之言,进而百家争辉,将庄子文学性更加推崇。

但评点之风,在宋、明大肆流行,阅读者动辄在书上大加批评,圈点狼藉,受到后来学者驳斥,于是逐渐没落,而欲振乏力,出版业者,也把圈点抹去,不再用朱青墨色等套印书籍,因而评点之风,渐渐销声匿迹。

三、解构庄子后重新建构庄子义理与文采风情

文学批评、评点的风气渐少后,评点庄子逐渐走入到解构庄子,除了原有圈点、批评与前后评论与前人无异,对于《庄子》的原文,更会以自己批注为出发,强调自己的评论,对文句、文章的脉络、文意之主旨做论述,并综合评点中与文理相互间关系部分,加上文句的注疏,字句篇章的整合或讨论,成就一家之言。这种文与理的脉络说明,修辞意境阐发,终以求通解全书。这一类作品从宋以来,直到清代。

如宋代陈景元(1025-1094年)《南华章句余事》七卷(公元1084年)④,即是能用章法观点看庄子,定出庄子篇章章目,如《逍遥游》就订了七个章目:“顺化逍遥、极变逍遥、无己逍遥、无功逍遥、无名逍遥、适物逍遥、无为逍遥。”用此观点解构庄子,是道士讲解经典时的论述方式,是点出要义而阐述之的说经解道方法。其后,宋代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以文理脉络说明《庄子》文义,提出读庄有“五难”,林希逸《庄子口义》其自序云:

庄子有五难,必精于语、孟、学、庸等书,见理素定;又必知文字血脉,知禅宗解数,而后知其言意。⑤

因此,在文义脉络的看法上,林希逸会注入文义脉络相承的部分,林希逸云:“盖庄子之书,非特言理微妙,而其文独精绝,所以度越诸子。”[4]林希逸以慧眼点出《庄子》“言理微妙”、“文独精绝”、“度越诸子”,故用文学、文章、融通儒道佛之义理的视野阅读《庄子》,在文章章法、结构、层层变化作血脉的联系与贯通,才是真正理解《庄子》。

《庄子》的义理与文理之不易理解。其他如明代重在文章脉络兼义理评庄者,有朱得之《庄子通义》、谭元春《庄子南华真经评》等。

朱得之《庄子通义》希望由《庄子》文辞之美、道德之秀,进而能通其义,而还其天地之心,因此全书在义理的把握,文辞的纵横讨论,用力颇深,但现有之版本并无评点,是以文章脉络为主体说明者。其《自序》即曰:“是故求文辞于先秦之前,庄子而已。求道德于三代之秀,庄子而已。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欲见天地之心者,必不忽庄子。好古畜德者,必不讶庄子。”洞见庄子的天地之心,进而在体例脉络中,内容先将庄书原文分段旁注,并以己见为通义,每段下首列“通义”,次附褚伯秀之“褚氏管见”并加以傍证,又附褚伯秀《义海纂微》之论述。字里行间,夹注音、义、短评,段落承转说明。这种包括文学章法的论述,以及义理解说的推论,注重分析庄子文章妙处,为庄学研究拓宽了领域。

这类重视庄子行文章法部分,尚有谭元春⑥《庄子南华真经评》三卷(明代崇祯八年,公元1635),全书每篇末皆有总论,并附眉评、圈点、旁注,圈点则有“。”、“·”、“∟”三种,“∟”是标段落的。本书之主轴,在于说明《庄子》之文学特质,文章之变化。谭元春《遇庄序》更是发其异想,认为:

益叹是书,那复须注不易之言也。注弥明,吾疑其明;注弥贯,吾疑其贯。阅庄有法藏:去故我化身,庄子坐而抱想,默而把笔,泛然而游,昧昧然涉,我尽庄现。[5]16

在此,谭元春自觉已化身为庄子,以已新意欲去除遮拨,虽名为谭元春评阅庄子,阐发庄意,但言下之意此书犹如庄子再现,如此写作动机与意识形态,使人觉得此书是模拟庄子,来评注庄子,有“以庄解庄”,庄子再生之意。如此著书立说,是很特别的。

以吾人看来,这何尝不是以己解庄,但作者如此言之,似乎觉得庄子再生,我为庄子之代言人,故所言自然不同于他人。基本上,这是注者认为能与作者心意相通的,以作者为角度,作者的代言人去诠释,在说明庄子文章的妙处为主。如《齐物论》总论曰:

庄子齐物,吾几无以寻之,尝瞪目直视,忽如有得,其得甚奇,不在中边,则以逍遥游有曰:“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是论亦曰: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故知齐物即逍遥游。宋人齐物理齐物形,种种揣摩,如盲人枝,投诸坑穽,自错自受。夫齐物之书,非齐物也,物化之为齐物,蝴蝶梦周,周在蝴蝶梦中,是谓物化。[5]59-60

由上所述可以见得,谭元春在分析的形式与内容上,已经较纯以美感的评点丰富许多,但是诸如“目瞪直视”等句,仍带有主观的情绪性语言在其中。因此仍是属于以文评庄的性质。

四、从评点入手解构庄子到探寻庄子为文之金钥

由评点到进一步深入至庄子为文之法的探讨,一步步打破形式上讲究科举程文之讲章,而以文学观点论经史诸子,进而讨论破题、章法、段落、文气,遣辞用字等,影响所及,由无书不评,无页不点,进一步以解构方法论庄,如明代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即是代表。

陆西星⑦《南华真经副墨》⑧八卷(1578年刊本)是一个兼具文理解庄,自成一局的论述。陆西星《自序》一开始即称:“南华者,《道德经》之注疏也。”[6]1陆西星对此二书非常推崇,认为《南华经》及《道德经》之注疏,妙窍同元,并通大乘之秘,故为此注解,以匡昔贤之不逮之处。西星云:

故予尝谓震旦之有南华,竺西之贝典也。贝典专谭实相,而此则兼之命宗,盖妙窍同玄,实大乘之秘旨,学二氏者,乌可以不读南华。[6]6

陆西星对《庄子》非常崇敬,以印度佛教之佛典称之,并言佛经止就“实相”而论,《庄子》则深入至“命宗”,因此《庄子》是必读之书。

在评点部分,其书特别列有《批点南华真经法》,说明他用“|”、“○”、“‖”、“-”等五种符号来标明文章的标题、主意、肯綮、精粹、段落。篇章部分编,陆西星以《天道》篇“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八字为《庄子》一书的核心,因此用此八字,以分卷帙,每编逐节铨次,分为虚集、静集、恬集、淡集、寂集、寞集、无集、为集。每篇皆有总论,段落分析(包括简明注释和串讲),篇末总评,最后还有“乱辞”,末尾用四言或五言之韵语,总论一篇之旨。

此书的优点,在于分析《庄子》散文的思想内容较为详尽,亦有精到的艺术分析,如脉络转接处不但诠释其义理,又不忘提醒读者“看他文字变化之妙”(《逍遥游》注)[6]35。论《养生主》时,在整篇解释完了以后,云:“重宣此义,而作乱辞”,撰写四言十四句话:

缘督之经,解牛之丁。可以保身,可以养生。利害不涉,存没吾宁。泽雉畜樊,介者其刑。哭死尽哀,聃必倍情。适来适去,胡喜胡惊。薪尽火传,莫指其穷。

下面又接着做文评曰:

此篇凡四段,谓养生主者,守中顺理,利害不涉于身,死生无变于己,其意皆在言外,深思而自得之,所以为妙。不似今之作文,一开口便说主意,又或立做柱子,皆下乘也。[6]144-145

由上论看出陆西星的《南华经副墨》,在明代可说是解构庄子之代表之作,具有文学性的看法,亦有义理部分的说明,呈现的总面貌是:有评点、讲段落、说章法、前有读法、体例的说明,后有总评、乱评的收结,有眉批兼夹注。

总言之,宋明以来,从评点、义理、散文角度解庄,对内容与意义都有详尽之说明,呈现一多姿多彩的面向,各色相宜,音声相谐。从阅读者感性的评点,到理性的分析,进而解构庄子,并探寻庄子为文之金钥,最终层层入理的论述,影响到清人的承接、总结与开展。在文理、义理等方面各具特色地解庄,造就了清初林云铭《庄子因》以文解庄之法,并影响到后来如吴世尚《庄子解》、宣颖《南华经解》、胡文英《庄子独见》等以义理兼文学性、章法化等方式解读与重构庄子。

注释:

①刘辰翁(1232-1297年),南宋诗人,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举进士,生于绍定五年(1232年),早年入太学,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因对策忤权奸贾似道,被评丙等。时贾似道专国,固辞官。曾任濂溪书院山长,咸淳元年(1265年),授临安府学教授、参江东转运幕,后荐入史馆,除太学博士。宣传《庄子》思想,与江万里友好。德佑元年(1275年),文天祥勤王,辰翁参与江西幕府。宋亡,托方外以归,隐居以终。能诗,况周颐云:“须溪词风格道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世或目为别调,非知人之言也。”大德元年(1297年)卒。有《须溪集》10卷、《须溪词》3卷。《班马异同评》、《放翁诗选后集》等。

②刘辰翁批点本《庄子南华真经》三卷,据鬳斋《口义》批点,但凡例已言明用徐儆弦删定本,非如老子、列子录全文也。今见严灵峰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第1册。

③孙矿,余姚人,字文融。万历会试第一,为文选郎中,累官兵部侍郎,加石都御史,代顾养谦略朝鲜,累迁南兵部尚书。有《孙月峯评经》、《今文选》、书画序跋集等书行于世。见《孙月峰三子评》、《提要》、《中国子学名著集成》(67)第1页,1977年4月。

④陈景元,宋建昌南城人(今属江西),字太虚、太初,自称碧虚子,为道士,读书至老不倦。神宗闻其名,召对天章阁,赐号真人。乞归庐山,行李百担,皆经史诗书画,皆清婉可喜,是道教重玄哲学流派的重要人物,师从天台道士张无梦,弟子有许修真等四十人。

⑤见宋代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庄子口义发题》明刊正统道藏本,第3页。林希逸,字肃翁,号竹溪,福清(今属福建)人。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淳佑六年(1246年)召为秘书省正字,淳佑七年,迁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出知饶州。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竹溪十一稿》九十卷,已佚。

⑥谭元春(1586-1637年),字友夏。明代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别署“狱归堂”。天启七年(1627年)乡试第一。结识锺惺,与锺惺共选《诗归》,一时名声甚赫,世称锺谭,谓之“竟陵体”。然两人学不甚富,其识解多僻,大为通人所讥。《抱真堂诗话》云:“友夏诗虽不称,而为人跌宕,不愧名士。”著有《岳归堂集》十卷、《鹄湾集》。

⑦陆西星(1520-1606年),字长庚,号碧虚,又号方壶外史,江苏扬州兴化人。明朝时期道教人士,道教内丹派东派的创始人。少时学儒学,中秀才。后9次乡试未中,弃儒学道,自称吕洞宾授其丹法秘诀。晚年又学佛参禅。陆西星主修内丹,提倡阴阳双修。著有《方壶外史》、《南华真经副墨》、《道缘汇录》、《宾翁自记》等。近人考据小说《封神演义》为陆西星作。据说陆西星为筹措女儿出嫁嫁妆费用,方撰写《封神演义》,小说上市洛阳纸贵。陆西星虽然被尊为道教内丹东派祖师,却未正式出家为道士。

⑧明代万历乙酉十三年刊本,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由艺文印书馆据明万历六年刊本影印,严灵峰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第7册。

标签:;  ;  ;  ;  ;  ;  ;  ;  

宋明“庄子”水月美解读过程_庄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