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著阅读题“架空分析”现象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著论文,中考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中考语文也开始了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从总体上看,所考查的名著大都是新课标推荐的,课本做过简要介绍的,并且也越来越注重阅读实践的落实。但是,在命题思路和命题方式上,一直存在对名著进行“架空分析”的现象。所谓“架空分析”,就是借用文学史的分析模式,要求考生从宏观角度对作品进行大纲节目式的简要分析、评价,形成一个骨架式的结论。这种不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出发,也不深入到作品细枝末节的考试方式,与新课标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建议相去甚远。现结合2010年各地的中考试题,来做一番分析。
一、“架空分析”现象扫视
中考对名著考查的“架空分析”,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将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制成干瘪的“木乃伊”
这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最多的一种考查方式,其表现是:撇开作品具体内容,让考生抽象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社会意义等。经过这样一番条条框框评价折腾后,遂将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变成了一具具干瘪的“木乃伊”。如:
根据要求作答
(1)请写出保尔·柯察金和鲁滨逊共同的优点。
(2)请概括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封为“齐天大圣”后到偷吃仙丹之前的故事情节要点。
(福建省龙岩市中考题)
此题第(1)小题就是从宏观视野出发,让考生来比较分析两部文学名著中的主要人物的共同优点,是一道典型的架空分析题,就是让语文教师回答也有难度,更何况初中生。第(2)小题也有点架空分析的意味,但是涉及到作品的具体内容,重在检验考生的阅读实践,有其合理性。
参考答案:(1)有远大目标(理想);能持之以恒;有顽强拼搏精神。(答到两点即可)(2)要点:拜访众仙;管理蟠桃园;偷吃蟠桃;定住七仙女;欺骗赤脚大仙;偷吃仙酒等。
再比如下面这道名著阅读题: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作者)的小说《》。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题)
此题第(1)小题是考查文学常识。第(2)小题是一道典型的人物架空分析题,出示的一点阅读材料,仅仅是为了引出祥子这个人物,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没有任何帮助。命题者的开阔视野与阅读实践行为格格不入。
参考答案:(1)老舍《骆驼祥子》(2)示例:他(祥子)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有自己的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无情的社会现实最终将他变成了麻木、狡猾、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下面一题更是“架空分析”题的代表作:
名著阅读学习小组在阅读《西游记》后,有位同学对书中主要人物这样评价:“悟空可颂,悟净可敬,悟能可气,唐僧可憎。”针对这一评价,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假设你也参加了讨论,请你在“悟能”和“唐僧”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以“我同意……”或“我不同意……”开头,谈谈你的看法。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题)
此题首先给出的人物评价,就是人为架空的结论,不但站不住脚,而且带着明显的偏见(只要逆向反问,就不攻自破)。这一个性评价倒无所谓,问题的关键是,考生必须编造谎言来证明这个被架空的结论,把人物中丰富的个性完全掩埋了。虽属于开放性试题,但是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很难回答。
参考示例:①我不同意“唐僧可憎”的观点。唐僧为了从西天取回真经,不畏千难万险,不为财色迷惑,富有献身精神。他对徒弟要求严格,对自己从不懈怠。处处以“慈悲为怀”,一路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他那普度众生的崇高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执着追求的精神,无不令人肃然起敬。②我同意“悟能可气”的观点。猪八戒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每当遇到困难,总爱嚷嚷着散伙。他还特别好进谗言,搬弄是非。在“三打白骨精”这一节中,他挑唆不明真相的唐僧念紧箍咒,赶走了孙悟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真是可气可恨。
来看下面一题: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清代爱国名将左宗棠书塾的一副对联。我们知道,读破万卷,首推名著经典;神交古人,当交心灵品格。中外名著所礼赞的圣哲先贤,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有许多都值得我们“神交”。请从下面推荐的4人中任选其一,先填写作品名称及作者,再用一句话概述你愿与之“神交”的理由。
贝多芬 保尔·柯察金 诸葛亮 鲁智深
①我选,出自作品:《》,作者:
②理由: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
按说,此题要求考生与一位名著人物进行“神交”,说出理由,很有创意。但是从命题者所给出的参考示例来看,都是些条条框框、骨架式的提炼,并没有真正把“神交”的精髓把握准,只是把几个鲜活的人物制作成了干瘪的“木乃伊”,供阅卷者参考。试想一下,考生不这样回答,能得到阅卷者的认可吗?这种预设的结论与考生在考场上生成的结论是大相径庭的。
参考答案:“理由”示例:贝多芬:隐忍苦难,抗争命运,创造欢乐,给人们以安慰、勇气和力量。保尔·柯察金:具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诸葛亮:智慧超群,忠君爱国。鲁智深:行侠仗义,除暴安良。
(二)将作品中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进行简单化、概念化处理
这种架空分析现象的表现是撇开具体内容,让考生介绍作品的性质特点、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阅读感受、社会意义等。考生只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对原著进行简单化、概念化处理。还有将类似内容出成一个小的简答题。如: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从保尔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验。
(广东省佛山市中考题)
佛山市的中考名著阅读做法,紧随广东省中考,直接从作品中选择出两段阅读材料,进行微观考查,但没有落实好。这是其中第3个问题,其实已经可以看作一道小作文题了,游离了所给的阅读材料本身,而转向整部作品,走向了架空分析的路子。
再比如:
走进《名人传》。
“我的体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无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目标在前,虽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
(1)上面语段中,“我”是,“这种疾病”是指。
(2)在《名人传》序中,罗曼·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请结合作品说说你从中呼吸到的“英雄们的气息”。
(安徽省芜湖市中考题)
此题给出的简短阅读材料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回答第(1)小题,属于文学常识范畴。第(2)小题要求结合整部作品答出对英雄的感受,已经进入了抽象架空分析的行列中。
参考答案:(1)贝多芬 耳聋(失聪) (2)示例1:《名人传》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大师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造,展现了他们伟大的心灵。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鲜花和欢乐,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示例2:面对挫折与苦难,贝多芬凭借坚强不屈的精神,扼住命运的咽喉,实现了征服与超越;米开朗琪罗敢于直面内心深处无止境的痛苦,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以其博大而深沉的爱,抚慰着大众的心灵。(能结合作品答出对英雄的感受即可)
看下面的例子:
写一段话介绍《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繁星·春水》中的其中一部,要求至少用到以下备选词语中的两个。
备选词语:大气磅礴 清纯自然 曲折跌宕 生动逼真 栩栩如生 情真意切 行云流水 百折不挠
(贵州省安顺中考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为了应付考试而设计的架空分析题,引导考生去空谈作品,是骨架中的骨架题。命题者不懂得名著阅读的根本目的,这种考题是一种误导,即使考生不去阅读原著,也会编造谎言。
参考答案:《水浒》是一幅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壮丽画卷。小说大气磅礴,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不愧为一部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
二、架空分析现象的原因剖析
1.把名著阅读当成阅读口号来宣传
名著阅读很难落实到位,没有多少人真正去阅读原著。教者大多照本宣科,直接把课本中对名著的简介内容介绍给学生。命题者的思想大多也是如此。如上面所列举的各地试题,所给出的条条框框答案,大多出自课本,只是打着名著阅读的幌子,让考生去重新复述一遍罢了。
2.把名著阅读本身当成语文知识点来看待
多数地方考查名著阅读,不放在阅读中,而是放在积累与运用部分,个别的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这样做,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名著阅读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灵魂等,而是把名著当成一个知识点来看待,如考查文学常识、作品中主要人物名字、流传很广的故事名称(概述故事内容还是好的)等。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阅读名著,并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广东省近几年来直接从名著中选具体内容,放在阅读行列进行考查,值得肯定和推广借鉴。但从全国各地的试题来看,没有得到多大的响应。就是广东本省的地市,也学走了样,如上面提到的佛山市中考题,让人真正感觉到了名著阅读的艰难处境。
3.把名著阅读结果当成文学史来评价
综观各地的名著阅读试题,过多地用文学史的理念来指导考试,认为名著考查,就必然要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着怎样的社会现实意义,等等。初中仍然是阅读名著的初始阶段,是感性认识的深入,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和文学史的联系不应过密。新课标对初中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建议是:“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4.把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当成原著来阅读
现在,大多数人对一些名著的了解,来自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中小学生也出现了这样的倾向。每年假期各电视台都播放《西游记》,就是为了让中学生观看,虽然这也是一种普及,但不能取代对原著的阅读。学生由于时间紧,学习任务繁重,再加上影视剧热播的干扰,也没有几个去阅读原著的。但是,他们在大量的中考题浸泡下,却明白了如何应对这类考试:只是把课本对名著的内容简介背过,加上一些零星的模糊视频记忆,多数能够顺利过关。这不是危言耸听,信口胡说,而是有真实的现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