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马世茜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四中学 743400
摘 要:把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过程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培养 自主意识
虽然现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多是强调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上,学生依然是教师的配角、知识的奴隶,这种学生主体仍摆脱不了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创设和谐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否定的目光或一句消极的话,都对学生有极大的“摧毁力”;相反,教师一个赞赏的目光或一句积极的话语,又有着使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并取得成功的魅力。因此,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学生的“幼稚”思维。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是生硬地否定,而是通过延迟评价,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
2.善于倾听。
学会听别人讲话,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表现,是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提高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会说、正确说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听每个人的讲话,不但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讲,并且提倡在听的过程中有所发现。久而久之,在倾听中思考综合的习惯和能力就会逐渐形成。
3.激发、鼓励。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鼓励学生。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用目光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对于学生不正确或片面的认识,应鼓励其它同学就实质性的问题进行质疑,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辩论中明白错误所在,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和情感状态。
二、小组合作学习,促使主动发展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人人为生、个个为师;激励学生除虚心向他人学习外,还明白人人有为师的潜能;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积极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合作小组中小组成员都要担任一定的角色,如四人小组分别是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有着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要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机会;“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理解学习内容。由于四人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由于是组内交流,没有心理障碍,各种答案随口而出。这种教学设计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减少了不必要的提问,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与其“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应用综合、分析、比较、联想等各种方法,既能把握教材,又可以联系实际,既能对宏观体系了如指掌,又能对微观的知识点无遗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如能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问题到回答学生问题,由教师教学生学到学生教自己学,就可以说,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已经具备了有利的外因。
四、参与教学评价,凸现主体地位
教学中要给学生以选择、发展、发挥的权利和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积极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促成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促学生,让学生共同提高。小组间参与补充、争辩,以小组为单位,“让一部分学生先优秀起来”,“让一部分小组先优秀起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加个问题使其知识更全面、更系统。学生提问题,学生答问题,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班上的后进生平时课上应付,而在交流、讨论、争辩的参与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积极互评和自评,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充分地凸现出来。
总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多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论文作者:马世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小组论文; 主体论文; 就会论文; 为主体论文; 地位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