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体育协会60年辉煌历程_国际奥委会主席论文

中华全国体育协会60年辉煌历程_国际奥委会主席论文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光辉历程6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会论文,中华论文,光辉论文,历程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第1届全国代表大会,到200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简称全国体总),是中国成立最早、会员最多的全国群众性体育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体育工作者的纽带、桥梁和助手。60年来,全国体总在继承与改造旧中国体育组织的基础上,伴随新中国社会变迁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新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体育大国的奋斗史,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国家体委成立前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1949.10~1952.11)1949年以前,民弱国穷的中国,被世界列强讥讽为“东亚病夫”。中华民族一直为摘掉这顶帽子进行不懈地努力,但由于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旧中国政府难以完成改善民族体魄和重塑民族形象与国家尊严的历史重任。不少有识之士在倡导体育、强种强国、改良国民体质的过程中认识到,国民体质的改善有赖于体育的普及,普及体育运动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高效的体育组织加以管理指导。新中国建立伊始,党和政府就把建立体育组织、发展体育事业摆上了议事日程。中央人民政府委托团中央着手对1924年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进行改组,筹备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体育”,“把我们的国民都锻炼成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担当起繁重的新中国的建设任务”。从根本上增强民族体质,焕发民族精神。

(一)召开第1、第2届全国代表大会,筹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1949年10月2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后称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1届全国代表大会),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到会讲话,大会推选冯文彬为主任,马约翰、吴蕴瑞、徐英超、荣高棠为副主任,秘书长由荣高棠兼任。筹委会有来自华东、华中、华北、西北、东北、西南、华南、北京市、军队、全总、妇联、学联、青联、团中央、铁路工会(筹建)、教育部、少数民族的108名代表组成。由25人组成常委会,负责闭会期间执行体总筹委会的工作。常委会下设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

1952年6月20日~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举行第2届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英文名称:All-China Sports Federation,缩写“ACSF”。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为成立大会作了重要题词。毛主席的题词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朱德副主席的题词是:“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毛主席的题词成为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在今天仍具指导意义。朱德任体总名誉主席,马叙伦为主席,韦悫、肖华、刘宁一、李德全、荣高棠、马约翰为副主席,荣高棠兼任秘书长,黄中为副秘书长,常委会由65名委员组成。出席大会的有各大行政区、解放军、中央各有关机关团体的代表和特邀的体育与文艺界著名人士、运动生理学家、战斗英雄、民兵英雄、劳动模范、女飞行员等代表147人。

(二)赋予组织职能

1949年,全国体总在筹备期间的宗旨和任务是:团结全国体育界,协助政府提倡新民主主义体育,为国防与生产服务。

1952年,全国体总成立后在其章程里明确规定了体总的宗旨:“在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共同纲领第48条:‘提倡国民体育’的规定与人民政府有关发展体育的政策,协助政府组织、领导并推进国民体育运动,为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及为国防与生产服务。”

体总的任务是:“制定全国体育运动计划,并领导与督促全国各体育组织实施之;制定并公布各种有关体育运动的制度及规则;负责国际间体育运动事务联络工作;举办全国性的运动竞赛会,选拔并训练各项运动的国家选手;编制体育运动书刊;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运动宣传教育工作;培养体育工作干部;审计并审查全国重要运动场地建筑设备及运动用品。”

(三)建立组织结构

在全国体总建立时的章程里规定:全国体总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会,在常务委员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国际联络处、秘书处、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各项专门委员会。全国体总实行会员制,在各大行政区设体育总分会,在省、市、县设体育分会,在各基层单位设体育委员会。这一结构成为全国体总长期运行的基本框架,其活动经费由政府支出。

1952年2月依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组建了“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在组织上与同年6月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合一。

1952年2月5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致函国际奥林匹克大会秘书处。申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根据中国在过去参加历届奥林匹克大会的关系,决定仍继续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大会的组织,并决定参加今年7月间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代表中国唯一全国性的体育组织”,并表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准备派人参加2月15日在奥斯陆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46届全会。

(四)发挥组织作用

全国体总从筹备到建成短短的3年时间里,认真贯彻新民主主义的体育方针,在普及体育运动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

1.培养大批体育干部。1950年7月,全国体总筹委会主办了“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1951年7月又下发了《为各地体育总分会、分会在暑期举办体育工作者学习会和业余体育班的通知》。通过举办各种学习会、培训班、业余体育短训班等形式,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干部。

2.创办《新体育》杂志。1950年,全国体总筹委会的机关刊物《新体育》创刊,作为新中国第一本体育专业杂志,是当时乃至今天人们了解和宣传体育的良好平台。

3.公布和推行《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简称劳卫制)试行条例。1952年5月,全国体总筹委会公布了《劳卫制》试行条例和相关项目标准,为以后正式实施打下基础。

4.组织各种体育比赛。1951年5月举行了“全国篮球比赛大会”,12月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足球比赛大会”等全国体育竞赛,摸索在国内举办体育竞赛的经验。

5.开展国际体育交往。1950年,全国体总筹委会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赴苏体育访问团,到前苏联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考察和学习。1951年,全国体总组织中国体育观光团赴印度观摩第1届亚运会。1952年,全国体总派代表团赴赫尔辛基参加第15届奥运会。这是新中国运动员首次参加奥运大赛,也是五星红旗第1次出现在奥林匹克赛场。

这一时期,体总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国性体育组织,在领导、协调、监督体育工作,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体育,在广大人民中间普及体育运动,代表我国参加国际体育事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成立后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2.11至今)

1949年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是由当时的青年团负责实际工作,全国体总成立时改由教育部长马叙伦兼任体总主席。党和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的运动技术水平。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中央体委),1954年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国家体委成立后,全国体总领导全国体育工作的职责由国家体委替代,其机构、编制、经费也并入国家体委。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体育事业发展也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受到影响,全国体总工作经过短暂的停滞后,在70年代初开始逐步恢复。

1976年,我国结束了10年“文革”的浩劫,经过拨乱反正,1978年开始踏上改革开放之路。1993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带来了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许多领域的重大变化。最突出的是国家对社会事务管理方式的调整和政府职能的转变。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体委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是全国体总的业务主管部门和总部依托单位。全国体总继续协助党和政府,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召开了6届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10月22日~23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第3届全国代表大会,推选马约翰为主席,荣高棠、吴蕴瑞、董守义、黄中、李梦华(1962年8月补选)为副主席,秘书长由张联华担任,另有委员13人组成常委会。常委会下设秘书处、国际部和竞赛部,由秘书长领导日常工作。全国各地、各界会员代表共54人出席会议。1954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奥委会,体总的文字写法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

1964年1月30日~2月3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第4届全国代表大会。组织机构为:主席:马约翰(1975年赵正洪继任、1979年钟师统接任、1986年李梦华接任);副主席:李达、李梦华、杜前、吴蕴瑞、张青季、荣高棠、赵正洪、钟师统、袁敦礼、黄中、董守义(1975年增选了李青川;1979年增选了王崇伦、王耀东、刘建章、李琦、李海峰、张之槐、张汇兰、张联华、陈先、林丽韫、夏翔、黄健、梁焯辉、韩复东、傅蕴珖、路金栋、潘多、魏明;1986年增选了何振梁、袁伟民、徐寅生、张彩珍、徐才、黄中为副主席);秘书长:张联华(1975、1979年增选宋中);副秘书长:陈先、张之槐、朱德宝(1979年增选李文耀、李凯亭、吴重远、何振梁、郭连刚、董念黎为副秘书长)。常委会委员共29人,会议增设了全国各大体育院系和澳门的代表共147名委员出席。

1989年4月13日~4月15日,时隔2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10年之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第5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新的领导机构:李梦华为主席,于庆和、马万祺、关涛(女)、杜前、李凯亭、李源潮、张彩珍(女)、张联华、杜丽韫(女)、夏翔、徐才、徐寅生、黄中、黄健、梁焯辉、韩复东、路金栋、潘多(女、藏族)、霍英东、魏明为副主席,秘书长:刘兴、于再清;副秘书长:卢先吾、朱德禄、孙叶青(女)、吾如仪、张全德、易厚高、金季春、郑凤荣(女)、郭连刚。大会还增设荣高棠、刘建章、伍绍祖为顾问。体总第5届常委65人,荣誉委员14人。109名委员出席会议。大会首次将体总定位是全国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委员来自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总会;单项运动协会;全国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群众体育组织;全国委员会由团体会员单位、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团体推选以及从体育科学、教育、新闻、理论和管理等专业人士中推选,任期5年。地方体育总会、单项运动协会在县以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各行业、系统根据自己情况成立各级体育组织;机关、事业、企业、学校、农村乡镇、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可建立基层体育协会。1987年,国家体委正式组建了体总秘书处,定编3~5人,每年拨给事业经费5.5万元。

1997年1月15日~1月1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第6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钟师统、李梦华为名誉主席,伍绍祖为主席(2000年李志坚接任);王永海、王陇德、王宝良、白志健、田淑兰(女)、刘吉、刘名启、刘晓江、同向荣、李晋有、张发强、张彩珍(女)、柳斌、姜大明、袁伟民、徐寅生、郭健模、倪豪梅(女)、楼大鹏、潘振宙、魏纪中等21人为副主席,秘书长由谢炳元担任(2000年刘元福接任),大会还增设郑风荣(女)为专职副秘书长。常委会委员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专职副秘书长、副秘书长以及从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广东、四川、陕西等7个省、市体总和北京体育大学中各推选1名委员共40人组成。230名委员出席会议。会议章程中增加了体总“是党和政府联系体育工作者的纽带,是党和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助手,是依法成立的社团法人”的条款,进一步明确了体总的性质以及体总和国务院体育业务部门的关系。新宪章还规定全国代表大会原则上每5年召开1次;全国委员会任期5年;会员应缴纳会费,并对体总的会旗和会徽等标志作了使用规定。

2003年7月9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第7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体总新的组织领导机构:名誉主席:李梦华;顾问:袁伟民、荣高堂、徐寅生、路金栋、栗树彬、徐才、何振梁、张彩珍、李凯亭、刘吉、李敏宽、田麦久;主席:李志坚(2006年刘鹏接任);副主席:张发强、于再清、李富荣、段世杰、王保良、李奇生、崔波、华福周、赵沁平、郝文明、张宝文、赵维绥、王陇德、张海涛、陈佐洱、王富卿、王伟、郭建模、王兆海、何慧娴、杨树安。到2007年,又增选了胡家燕、乔传秀、杨岳、洪天慧、陈小娅、丹珠昂奔、崔大林、蔡振华、晓敏为副主席;秘书长:刘元福(2008年倪会忠接任);副秘书长:郭敏、肖天(2004年任副主席)、张昊、王均(2004年任副主席)、顾耀铭、史康成。体总实行单位会员制,到2007年共有单位会员154个,其中全国性单项协会60个;省(区、市)体育总会37个;行业协会27个;其他类体育组织30个,另有50名个人会员,共204个。全国体总下设:秘书处、群体部、竞体部、经济部、法律事务部、人事部、外联部、科教部、宣传部处理日常事务。大会还规定了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的年龄不超过70岁,任期不超过两届。

2009年5月21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8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国家体育总局羽排馆召开。上午,大会由段世杰主持,刘鹏首先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本次大会发来的贺信。王钧代表全国体总第7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8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冯建中作了关于修改《〈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章程〉修改草案》的说明;史康成作了关于第8届委员会组成方案的说明。

会议代表审议通过了《工作报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章程〉修改草案》、产生了第8届委员会和领导机构:刘鹏为主席;副主席:于再清、段世杰、王钧、杨树安、冯建中、肖天、崔大林、蔡振华、吴齐、晓敏、胡家燕、翟卫华、陈小娅、丹珠昂奔、姜力、张新枫、危朝安、刘谦、张海涛、叶克冬、周波、倪建民、周长奎、洪天慧、吕世明、黎国如、董文久;秘书长:倪会忠;副秘书长:张剑、盛志国、刘扶民、史康成、宋鲁增、蒋志学、张海峰、王路生。第8届体总全委会的总人数为214人,与第7届全委会人员规模相比,略有增加。一是为扩大体总的影响力和代表性,邀请部分长期支持体育事业的部委领导参与新一届体总,包括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公安部,以及总参军训和兵种部的领导;二是吸纳中学生体协、聋人体协、特奥委员会等行业体协作为体总委员单位。大会实际推荐参会201人,实到180人,列会11人。

(二)完善了组织职能

全国体总从成立开始也承担着中国奥委会的职责,1956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的章程里规定:全国体总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业余体育运动。其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组织全国综合性的运动竞赛;派运动员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开展国际体育活动(1958年后,全国体总不行使中国奥委会职能时,在1964年第4次代表大会修改的章程中删除了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任务)。

改革开放后,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我国开始派团参加冬奥会,1984年中国开始参加奥运会,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但我国体育与世界强国相比无论从发展规模和水平来看,还有相当距离,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1989年,全国体总在第5届全国代表大会修改的章程里明确了体总的宗旨是:团结全国体育工作者,为建设体育强国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与增进世界人民的友谊服务。全国体总同中国奥委会密切合作,联络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及海外侨胞中的体育界人士,其任务一是宣传和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大力促进体育社会化;二是对体育运动的重大方针政策、发展战略提出建议;三是举办或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全国性比赛和体育活动;四是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向运动员、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奋勇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等优秀品德和遵纪守法观念;五是组织体育理论、运动技术等专题调查研究,促进体育科学化,积极发挥咨询作用;六是加强与全国各体育组织的联系,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指导工作;七是开展国际间的体育交流,举办和参加国际体育竞赛。

1997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6届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新章程在全国体总宗旨一项中增加了“本会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体育运动的方针、政策开展工作。在任务里,将第一条修改为宣传和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大力促进体育事业改革。”强调全国体总在体育改革中的作用。

2003年,全国体总第7届全国委员会在其章程里对其宗旨和任务作了新调整。宗旨是: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联系、团结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工作者、体育爱好者及热心支持体育事业的团体和个人,联系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及海外侨胞中的体育界人士,努力发展体育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同中国奥委会密切合作,为增进世界人民的友谊服务。

章程还将体总的任务改为业务范围:一是宣传和普及群众体育运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二是举办或联合举办全国性、境内国际性比赛和体育活动,进一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三是大力推进体育改革,对体育事业重大方针政策、发展战略提出建议,为政府决策服务;四是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向广大群众尤其是向运动员、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奋勇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等优秀品质,树立遵纪守法观念;五是组织体育理论、运动技术、科研教学等专题调查研究,促进体育科学化;六是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体育市场,开发无形资产,促进体育产业化;七是加强与全国各体育组织的联系,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指导工作;八是开展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发展同国外体育组织和体育工作者的友好往来。

2009年全国体总第8届全国委员会充分肯定了上届委员会制定的章程,认为全国体总的宗旨与任务相对稳定,对发挥全国体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成功举办和参加奥运会、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体育交流、深化体育改革、加强体育社团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8届委员会通过的章程对全国体总有关职责的部分进行了微调,全国体总的联系对象增加了“体育组织”,修改后为全国体总“是党和政府联系体育组织、体育工作者的纽带”,使其内容涵盖面更加全面;在业务范围的第6条将“促进体育产业化”修改为“促进体育产业不断发展”。这些修改与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目标的新发展、新要求相适应。

刘鹏主席在全国体总第8届委员会上致辞说:“今后一段时间,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一定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体育组织、体育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和发展体育事业助手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建言献策,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新发展、新跨越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

(三)进行了组织改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1993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体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在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确定以推进协会实体化改革为中心,逐步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各类体育社团的关系,促进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

全国体总的改革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全国体总下属各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改革开放前,全国体总所属的各个体育社团虽然挂靠在体总,但主要行使政府机关职能,社团的作用发挥不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协会开始了具有实体化意义的初步试验。当时,中国摩托车运动协会通过办摩托车驾驶培训班等形式,开始摸索通过提供体育劳务服务等方式培养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的道路。1988年,足球、登山、武术、网球等协会也开始试验,使过去只有牌子的协会办成有机构、有人员的实体。到1992年底,已有12个运动项目建立了实体化的单项运动协会。1998年,单项运动协会已达到41个,占全部体育协会的65.1%。至此,全国体总在组织上基本完成了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建设。

改革的另一方面是全国体总自身组织的机构建设,主要是理顺了与中国奥委会的组织关系。

1954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奥委会。从1952年中国参加第15届奥运会开始,到1958年我国共参加了17个包括国际奥委会在内的国际体育组织。1956年,为抗议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人为地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在与国际奥委会多次进行严正交涉无效后,于1958年不得不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并陆续退出了其他10个搞双重承认的体育组织。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同年,通过“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建交的大门,为中国开始国际交往创造了条件。1975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申请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文告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也为解决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的问题带来了转机。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权利的决议。从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结束了代行中国奥委会的职能,两个职能不同的体育组织既相互联系,又分别独立地开展工作。

(四)围绕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1.20世纪50年代,全国体总广泛开展了群众性体育活动。

(1)推广广播体操和实行“工间操”制度。分别公布了1~3套成人、少年和儿童广播体操,为群众体育的普及和经常化提供了制度保证。

(2)普遍推行劳卫制。到1956年,已有6523个基层单位推行劳卫制,参加锻炼的有202万余人,19个省市分别达到劳卫制各级标准的有32.8万人。经过劳卫制的全面锻炼,人们增强了健康,减少了疾病,大大提高了生产、工作、学习效率。

(3)建立基层体育协会。到50年代中期已建立21个全国性体育协会、省市级体育协会870个,在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和农村中建立基层体育协会23859个,发展会员314.5万余人。

(4)提高了各项运动技术水平。推行了篮球、排球等43个体育项目;举办全国性运动会39次,到1956年除了100米跑外,我国运动员全部刷新了解放前的记录;1959年恢复举办全国运动会,并新创了105项全国纪录。

(5)组织了国际间的体育往来和访问比赛。1953~1956年参加了第20、23届世乒赛;与前苏联、东欧、亚洲、欧洲的20多个国家进行了友好访问和友谊比赛。

2.20世纪60年代,体总保持与友好国家的往来,群众体育不间断。

(1)进一步加强了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往来活动,加强了对他们的体育援助,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2)6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体总适时的开展游泳、登山、太极拳活动,并开展了千百万群众横渡江河以及“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等活动,推动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3.20世纪70年代,全国体总在恢复奥林匹克合法权利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并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1)1975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申请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并创建了国际奥委会在承认中国合法权利的同时,中国台湾以“中国台北奥委会”名义在改旗、歌、徽后留在国际奥委会的“奥运模式”,为海峡两岸运动员共同参与奥林匹克运动铺平了道路。

(2)70年代末,全国体总常委会作出决定,成立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恢复体育文史工作。全国26个省、区、市成立了体育文史机构,征集到一大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口碑资料和文字史料。铅印成册的文史资料已超过2500万字;全国体总在全国部分省区举办的体育成就展览、中国体育集邮协会举办的体育集邮展览等,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当时收集的文物、档案与文献,以及积累的办展经验,成为后来建立中国体育博物馆的基础,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体育文化的宝贵遗产。

4.20世纪80年代,体总工作全面恢复与开展。

(1)体总恢复了“文革”期间中断的分会。1989年,全国性的单项运动协会已发展到57个、行业体协12个,全国基层体协已有3.6万多个,全国各地体育锻炼小组1.8万多个,基层厂矿运动队49万多个,参加活动人数4千多万。

(2)1986年成立农民体协。全国有25个省、区、市和310个县先后建立了农民体协,在全国的乡镇中建立了1.8万个文化中心、5万个文化站,参加乡镇级体育比赛的超过千万人。

(3)推动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运动队伍建设。行业、企业和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已占各省、区优秀运动员总数的五分之一。

(4)部队体育成为增强官兵体质、提高战斗力的有力手段和活跃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部队体育日益普及的基础上,解放军运动员共获得了18个世界冠军,55次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显示了“体育出战斗力”的威力。

(5)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取得丰硕成果。动员了8千多人进行武术的挖掘,整理出200多个拳种,为武术走向世界做了大量工作。

(6)老年人、伤残人体育活动出现新面貌。1983年,老年人体协建立以来,全国已有80%的地市,60%的县区成立了老年体协,基层会员约130万人,经常锻炼的老年人达1600多万。一大批“体育之家”的建立也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伤残人、聋哑人、弱智人建立了自己的组织,举办了两届伤残人运动会并选派代表队参加了两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运动会和两届国际伤残人运动会,取得了好成绩。

(7)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全国运动会。先后召开了第2届工人运动会、全运会、第3届中学生运动会和两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两次少数民族运动会等体育竞赛,促进了群众性体育竞赛的发展。

(8)对港、澳、台工作有了重大进展。1979年以后,台湾接受了“奥运会模式”参加体育比赛,海峡两岸同胞直接联络接触日益增多;1987年体总代表团到港澳地区访问,取得积极成果。

(9)国际体育活动开创了新局面。体总所属协会加入了73个国际体育组织、38个亚洲体育组织;1981年,全国体总成为国际体总联合会的会员,并派代表竞选担任领导职务。

5.20世纪90年代,体总工作持续展开。

(1)全国体总多次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宣传演出以及各种联谊活动,广泛团结了广大体育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

(2)先后在四川、山西、北京等地召开过十几次体总常委、秘书长会议、工作会和座谈会,就体总的工作安排等问题进行积极研究和部署。

(3)1990年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期间,体总积极进行宣传工作,举办了《亚运圣火》、《黄河的太阳》等大型文艺演出。1992年为纪念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发表40周年举办了座谈会和大型文艺演出。

(4)贯彻执行《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全民健身工程等,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群宣传推广各具特色的体育健身方法,并对国家体委的一些重大决策和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经常提出咨询意见。

6.21世纪,体总工作进入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不仅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而且以“体育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北京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振奋了民族精神,并对中国持续地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21世纪也被人称为数字化时代,人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同时承受着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民群众对健身需求日益迫切,体育在构建新时期社会核心价值方面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全国体总及其所属组织依据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利用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有利时机,配合体育总局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1)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使体育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活动不断发展,居民参加各种晨晚练点和其他体育场所的锻炼活动日趋活跃,“体育进社区”成为特色鲜明、深受欢迎的主要内容之一;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活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场地设施建设、健身指导和普及健身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活动逐渐丰富。持续开展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活动以及“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对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2006年,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这一主题,各级体总和行业体协结合当地群众的健身实际,参与组织策划了贯穿整个奥运周期的全民健身活动,使人民群众在迎奥运的过程中,受到了强身健体之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之益。

(2)发展体育社会团体,健全群众体育网络。全国体总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体育社团的层次结构,基本覆盖了全国城乡广大地区。省以下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已有5.3万个,团体会员21.3万个,个人会员866.5万人。他们在基层健身活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正确引导新兴和传统体育项目、举办群众体育竞赛。近年来,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不断涌现,一些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意,各级体育总会积极引导,建立了风筝、飞镖、拔河、极限运动等协会,壁球、橄榄球、藤球、电子竞技等协会正在筹备之中,组织这些项目爱好者开展活动;体总配合国家体育总局成功组织举办了3届全国体育大会,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等,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健身展示和非奥运动项目发展的需求。

(4)围绕着申奥、筹奥、办奥等国家和体育领域重大事项,举办体育文化与庆典活动。2001年7月在北京举办了庆祝申奥成功座谈会;2001年5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六一”万名儿童“申奥”活动;2002年6月,在京举行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发表50周年座谈会。同年,举办了全民健身展示大会、中、日、韩青少年体育交流大会以及2003年中国体育电视评选颁奖活动等,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5)开展体育民间往来。从1998年到2002年,体总接待了中国台湾银行篮球队、高雄马术队、台北高中乒乓球和羽毛球队、澳大利亚纽省篮球队等的来访;组织木球队赴台参赛;每年举办海峡两岸的长跑活动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多种民间体育或与友好交往活动,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以及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和谐交流做出了贡献。

总之,60年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体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协助国家体育行政机构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改革体育管理体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奥运办赛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功和奥运参赛获金牌第一空前成就的今天,面对广大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健身需求,研究借鉴全国体育总会的历史,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全国体总作用,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体育博物馆档案馆的胥德顺、王彤瑜、叶明等同志为本文撰写提供了档案材料,孙浩然等同志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

标签:;  ;  

中华全国体育协会60年辉煌历程_国际奥委会主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