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疏证》之释“乘”论文

语言文学研究

《广雅疏证》之释“乘”

张丹丹

(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 :“乘”字在《广雅》中作为被训释字,共出现了两次:一次被训为“一”,一次被训为“二”;在古籍注疏中又多次出现“乘”训为“四”的例子。“乘”训为一、二、四,并非矛盾,而是一个对立统一的问题,是按照不同标准来计量同一堆事物时导致的不同数量结果。“乘马”指的就是四匹马。但是如果按照马拉车时的位置,又可以分为两类:两匹服马、两匹骖马;故《广雅》“乘,二也”。用于统计兵车数量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这时的“乘”又被当成是一个整体,“万乘之国”的“乘”就是车数;故《广雅》“乘,弌也。”“乘”出现多种训释是由于数词出现了不同的引申结果,要根据上下文搭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可以解决古书古注中一些涉及到“乘”字的疑难问题。

关键词 :乘马;乘禽;乘鴈

《广雅·释诂一》:“椉、蜀、壹,弌也。”[1](P17)《广雅·释诂四》:“双、耦、娌、匹、、息、日、贰、椉、、再、两,二也。”[1](P115)这两条中都包括了“椉(乘)”这个字,但是一条训为“弌也”,一条训为“二也”。而我们在古书古注中又随处可见“乘”训为“四”的例子,如《孟子·离娄章句下》:“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赵岐注:“乘,四也”[2](P2719)《诗·大雅·崧高》:“路车乘马,我图尓居。”毛传:“乘马,四马也。”[2](P567)《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郑玄注:“乘壶,四壶也。”[2](P1514)

时而训为“一”,时而训为“二”,时而又训为“四”,那么“乘”究竟是几呢?数词在表达意义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训无定数会给人们的理解造成逻辑上的混乱,不符合实际表达的需要。本文结合《广雅疏证》以及经书中的诸多例子,从总体上证明:乘训为“一”,训为“二”,训为“四”,其表义是统一的、一致的,并不是矛盾的、对立的,要从一个整体的、立体地、全面地角度去看待“乘”的不同训释,割裂、片面地解释就会造成语意理解的混乱。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训释,是由于人们计算数量时的标准不同和数词的不同引申导致的。

固然,孟子“仁者无敌”的武德观念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这也正是当时民心与民本思想的结晶。但这种代表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一面的武德思想,或许存在着对于暴力问题认识不够深刻的缺失。

一、乘,二也

王念孙《广雅疏证》“双、耦、娌、匹、、息、日、贰、椉、、再、两,二也”条下对“乘”字的疏证如下[1]

双、耦、娌、匹、、息、日、贰、椉、、再、两,二也。

乘者:《方言》:“飞鸟曰双,鴈曰乘。”《周官·校人》“乘马”,郑注云:“二耦为乘。”凡经言乘禽、乘矢、乘壶、乘韦之属,义与此同也。

《周礼·秋官·掌客》“乘禽日九十双”“乘禽日七十双”“乘禽日五十双”,郑玄注:“乘禽,乘行羣处之禽,谓雉鴈之书,于礼以双为数。”[2](P900)《礼记·聘义》“乘禽日五双”,孔颖达疏“谓乘行羣匹之禽”。[2](P1693)《仪礼·聘礼》“宰夫始归乘禽”,郑玄注:“乘禽,乘行之禽也。谓鴈鹜之属,其归之以双为数。”[2](P1075)

(一)《方言》:“飞鸟曰双,鴈曰乘。”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多次说过:“《广雅》之训,多本《方言》。”此“乘”字下,亦先引用《方言》。但尚未解释“乘”的具体意义。“乘”究竟训为几,是从第二句话开始说明的。

(二)《周官·校人》“乘马”,郑注云:“二耦为乘。”

1.乘马

乘字甲骨文作,西周金文下面的变作从木作,春秋金文或作,突出人之双足。小篆由此而来,隶定作“椉”,后写作“乘”。

“乘马”训为“四马”,是一个总数。如果分得更细致,还可以按照某种标准,将四匹马分为两类。《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鴈行”“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郑玄笺:“在旁曰骖”“两服,中央夹辕者。”孔颖达疏:“乘一乘之黄马,在内两服者,马之上驾也。在外两骖,与服马如鴈之行相次序也。”“乘一乘之鸨马,其内两服则齐其头首,其外两骖进止如御者之手。”[2](P337)

为酒店客人提供的入住引导服务是通过在酒店里面布置引导牌来实现的。根据客人所持的标识卡,并经过楼底系统、PMS系统、电子牌控制系统、感知系统等对客人进行一步步的引导,让客人可以在结构复杂的酒店中迅速、方便地找到自己的房间。所有入住酒店的客人都可以享受到入住引导服务。

《孟子·离娄章句下》“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赵岐注:“乘,四也。”孙奭疏:“乘矢者,乘,四矢也。盖四马为一乘,是亦取其意也。”《仪礼·乡射礼》“兼挟乘矢”,郑玄注:“乘矢,四矢也。”贾公彦疏:“四矢曰乘。凡物四皆曰乘也。”[2](P996)《仪礼·大射》“挟乘矢于弓外”,郑玄注:“乘矢,四矢也。”

细胞牵引力显微镜技术是最早用来测量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作用力的一种技术,也是测量细胞牵引力的标准方法。黏附在柔性基底表面的细胞,对细胞下面的弹性基底产生力,引起细胞周围的材料的变形,通过显微镜记录这些变形图像,根据数字图像相关算法得到基底上的变形场,反演推算出细胞表面的应力场。

再如“乘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杜预注:“合为四。”孔颖达疏:“《传》言‘赐之乘龙’,赐之一乘之龙也,即云河汉各二,是河汉共一乘也。又云各有雌雄,是河汉之二皆一雌一雄也,故杜以为‘合为四’。”[2](P2123)按照所归属的不同水域,“乘龙”即四条龙,分为黄河两条、汉水两条。

2.二耦为乘

《说文》:“耦,耒广五寸为伐,二伐为耦。”《广雅·释地》:“耦,耕也。”《玉篇·耒部》:“耦,二耜也。”《周礼·考工记·匠人》:“耜广五寸,二耜为耦。”贾公彦疏:“云二耜为耦者,二人各执一耜,若长沮、桀溺耦而耕,此两人耕为耦。”“耦”释为“二伐”“二耜”、“两人耕”,又王念孙《广雅疏证》曰:“耦之言偶也。”[1](P297)因此,正如王云路所说:“二耦即二偶。两个偶正是‘四’。”[4]“二耦为乘”也就是“四为乘”。[4]

耦为一种农具,需两人同耕;四人使用两件农具,按照所使用的农具不同,四人分为两组,两人执持一耦。

综上“乘马”“乘龙”“二耦为乘”可知,笼统而言“乘为四”,详细分析则“四物”可再按照某种标准分为两两一组。因此“乘”表达数量时出现了两种不同方向的引申:若强调事物的总体数量,那么乘训为四;若强调事物由于某种差别而导致的分类,两两为一类,那么乘又可以训为“二”。

我国瓷器发展的中高时期在元代,虽然在北方地区窑口逐渐的衰落,但是南方地区的窑口有着很大的发展,以江西景德镇窑、和浙江龙泉窑为代表,在宋代的技术上继续发展,同时也为明清两代乃至今日做出了巨大的作用和启发。景德镇窑和龙泉窑在装饰手法上有着不同的装饰形式,景德镇窑以彩绘为主,也有少量的刻画出现。龙泉窑装饰手法则以刻画为主,也出现了模印、堆贴、镂刻等装饰手法。

(三)凡经言乘禽、乘矢、乘壶、乘韦之属,义与此同也

1.代词“此”的指代问题

2.4.2 模糊聚类分析结果 采用matlab编程,采用FCM算法[9]对木香药材中指标性成分(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挥发油)进行聚类。采用多次测试实验方法,最终发现聚类分为3组的效果明显,聚类结果效果图如图3所示,表明样品被分为3组,聚类结果明显。样本聚类过程中的隶属度如图4所示;根据隶属度的程度判别出样本具体分在哪一组当中,得到的各组聚类编号中成员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云南的样本全部都聚集在了组1中,广东、广西的大部分样品聚集在了组1中,四川、湖南大多数聚集在了组2当中,而北京、河北、安徽亳州的样本全部聚集在了组3中。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这句话里的代词“此”。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个“此”指代的应该是第二句话里的“乘马”以及郑玄对“乘马”的注释“二耦为乘”。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二耦为乘”就是“四为乘”,所以第三句话王念孙的意思应该是:凡是经里面提到的“乘禽、乘矢、乘壶、乘韦”之类的词,“乘”的意义和 “乘马”的“乘”一样,都可以训为“二耦为乘”,即“四”。

2.乘禽、乘矢、乘壶、乘韦之属

王念孙《广雅疏证》:“《周官·校人》‘乘马’,郑注云‘二耦为乘’。凡经言乘禽、乘矢、乘壶、乘韦之属,义与此同也。”王念孙《读书杂志》“乘鴈”条下:“(乘)有训为四者,若经言乘马、乘禽、乘矢、乘壶、乘皮之属是也。”[5](P37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驷”字下:“四马为一乘,……引申之凡物四曰乘,如乘矢、乘皮、乘韦、乘壶皆是。”[6](P465)

相同的是:王念孙和段玉裁都提到了“乘矢”“乘壶”“乘韦”“乘皮”。不同的是:王念孙还提到了“乘禽”[1],段玉裁没有[6]

(1)乘矢、乘壶、乘韦、乘皮

刁德恒吓得面如色土,哭着求饶:“太君饶命,饶命啊太君!我保证以后把百里香当爹当爷当菩萨,决不碰他一根汗毛!饶命啊太君!”

按照马拉车的不同位置,四匹马分为服马两匹在中间、位置靠前,骖马两匹在两边、位置靠后。

《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郑玄注:“乘壶,四壶也。”孔颖达疏:“四马曰乘,故知四壶酒,亦曰乘壶。”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杜预注:“乘,四韦。”孔颖达疏:“乘车必驾四马,因以乘为四名。礼言‘乘矢’谓四矢,此言‘乘韦’谓四韦也。”[2](P1833)

《礼记·仪礼》“乘皮设”,郑玄注:“物四曰乘。”[2](P1049)

1.《方言》曰:“物无耦曰特,嘼无耦曰介。飞鸟曰只,鴈曰乘。”

“乘矢”“乘壶”“乘韦”“乘皮”之“乘”,皆训为“四”,因为矢、壶、韦、皮都是没有生命的物品,无论是“四矢”还是“四壶”都是四个完全相同东西,故注释中只强调事物的总体数量。前文说过,按照某种标准,还可以将“四”分为两两一组。但是对于完全相同的、没有生命的事物而言,这种分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经传注释中对“乘矢”“乘壶”“乘韦”“乘皮”,只训乘为四。

(2)乘禽

寥寥四十二字三句话,如果不仔细揣摩,很容易产生误读,误认为王念孙的三句话只是简单地疏证了“乘,二也”,其实并非这么简单。

“乘行羣处之禽”“乘行羣匹之禽”和“乘行之禽”,词异义同。《周礼正义》孙诒让曰“乘行,谓双双相并而行”[7](P42)。所以“乘禽”可以理解为“成双羣居的禽类”,或“两两相并、成双成对的禽类”。王念孙认为“乘禽”之“乘”仍是“二耦为乘”,训作“四”。但是《仪礼·聘礼》“宰夫始归乘禽”,贾公彦疏:“此‘乘’非‘物四曰乘’。”段玉裁曰“凡物四曰乘”,也并未举“乘禽”作为例词。

贾公彦和王念孙的训释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矛盾。如前所释,两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若强调总数,“乘禽”之“乘”仍可训为“四”;若强调禽的分类,禽和马、龙一样,皆为动物,亦分雌雄,四只为两双,故“乘禽”是在强调“双数”“以双为数”“双双相并而行”。

总之,不管是考虑上下文和代词的指代关系,还是根据“乘马、乘禽、乘矢”等词的具体释义,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王念孙将“乘马”“乘禽”“乘矢”“乘壶”“乘韦”“乘皮”里的“乘”都理解为“二耦”,即“四”。

但是他之所以在《广雅疏证》中没有明确说出“四”,是因为他的疏证是在《广雅》“乘,二也”这一词条下进行的,照顾到《广雅》的词条,所以王念孙用“二耦”作为桥梁,既疏证了“乘,二也”,也表达了“乘为四”的概念。也就是说,王念孙所理解的“乘,二也”,其实应该是“乘,二耦也”的省略。

“乘”这个单位还可以更大,“一乘”不仅包括“一车四马”,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兵士。《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杜预注:“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试验结果(表2)表明,各组合对粗糠树地径大小的影响差异很大,其中播种时间对粗糠树地径的影响显著(FB=20.95>F0.05(2,2)=19.0),播种方式、采后处理对粗糠树地径大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FC=13.89、FA=5.02,均小于F0.05(2,2)=19.0)。各因素对粗糠树地径影响的顺序依次为播种时间>播种方式>采后处理。剥除果皮的种子,10月15日在露地低床播种(处理7)的地径最大,为11.17 mm。结合多重比较(表3),从粗糠树地径方面考虑,粗糠树播种育苗可采用混沙沤制的种实,10月15日播种在露地低床。

二、乘,一也

(一)“乘”本义

《周官·校人》“乘马”,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四疋为乘”,郑玄注云:“二耦为乘”。《诗经·大雅·崧高》“路车乘马”,毛传:“乘马,四马也。”《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加璧乘马”,杜预注:“四马为乘。”[2](P1968)《左传·哀公三年》“校人乘马”,杜预注:“乘马,使四匹相从,为驾之易。”不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中亦有“乘马”,如虢季子白盘“王赐乘马”(集成 10173)[3](P177)

《古文字谱系疏证》:“乘,本从大,从(之古文,《说文》‘伐木余也’),会人登高之意。”[8](P368)《说文》:“,覆也。”段玉裁注:“加其上曰椉。人乘车,是其一端也。”[6](P237)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乘之本义为升为登,引申之为加其上。许训覆也,与加其上同意,字象人登木之形。”《汉语大字典》“人登木形,即人登车形。车乃木制。”[9](P40)“引申为登车、驾车,由乘车这一行动再引申为所乘的对象——车、马,转为名词,上古一辆车多驾四匹马,故以一车四马为之乘,并成为计数车辆、马匹的单位,转为量词。”[4]如《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乘乘马”“乘乘黄”“乘乘鸨”,孔颖达分别将其疏作“乘驾一乘之马”“乘一乘之黄马”“乘一乘之鸨马”[2](P337)。《诗经·陈风·株林》“乘我乘驹”,孔疏“乘我君之一乘之驹”,四句话中的第一个乘,都是由本义“登、升”引申而出的动词,即乘、驾,上古音为船母蒸部,平声,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第二个乘,即一车四马,上古音为船母蒸部,去声,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乘”。

(二)乘、蜀、壹,弌也

乘除了训为“二”“四”,在《广雅·释诂一》中还存在“乘,弌也”的词条。王念孙在《广雅疏证》“椉、蜀、壹,弌也”下,只对“蜀”字进行了疏证,没有提到“椉”。但在后来的《读汉书杂志》“雀、鸟、乘雁、双凫”条下和《广雅疏证补正》中,王氏给“乘,弌也”增添了补注。王念孙训“乘”为“一”的根据有三点:

女人狠狠地把那张信纸撕碎,然后对着大街破口大骂。女人说搞你妈的狗屁科研,纯粹是美其名曰,换成搞女人还差不多。

2.《管子·地员篇》:“有三分而去其乘”,尹知章注:“乘,三分之一也。”

3.扬雄《解嘲》:“乘鴈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

针对这三点证据,王云路已经逐一进行反驳,本文不再赘述。最终王云路认为:“王氏改‘双’为‘只’,训‘乘’为‘一’是不妥当的。”但必须区分清楚:是王念孙举的这三条书证不妥,而非《广雅》中“椉、蜀、壹,弌也”这个词条不妥。

据王莉介绍,挂号改革进行得很顺利,在门诊患者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多措并举重构了挂号流程。例如,设立门诊自助服务大厅,增加患者自助服务功能,利用挂号显示屏的重新分屏,加强自助机使用宣传及适时更新挂号信息。

蜀者,王念孙《广雅疏证》云:“《方言》:‘蜀,一也。南楚谓之独。’郭璞注云:‘蜀犹独耳。’《尔雅·释山》云:‘独者,蜀。’……案凡物之大者,皆有独义。……《管子·形势篇》‘抱蜀不言而庙堂既循’,惠氏定宇《周易述》云‘抱蜀,卽《老子》抱一也。’”[1](P17)

壹者,钱大昭《广雅疏义》:“《说文》‘壹,专壹也。’《诗·都人士》‘民德归壹’,郑注‘壹者专也’。《表记》‘节以壹惠’,注‘壹独为一’。《士冠礼》‘壹揖’‘壹让’,注‘古文壹皆作一’。是壹、一字异音义同。”[10](P36)

“专业发展环境”主要用来衡量学校的整体氛围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有关要素包括:学校领导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其他管理层的态度;学习与研修场所;外聘专家来校指导;教师外出学习、经费等。其中,除了“外出学习机会与经费”的认可度接近高,其他要素的认可度均为高。

乘者,《仪礼·聘礼》“庭实设马乘”,郑玄注“乘,四马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马二十乘”,杜预注“四马为乘”。《周礼·夏官·校人》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四匹为乘’。”按“四马”不仅仅指马的数量,“有马二十乘”就是“有马八十(匹)”,更由于四马常拉一车,故乘也可以训为车,《文选·扬雄〈长杨赋〉》“罗千乘于林莽”,吕向注“乘,车也”。《玄应音义》卷三“百乘,其形曰车,其数曰乘”,强调拉车的马的数量,曰“乘”,一乘四马;强调四马所拉之物,曰“车”,四马一车。又按将“一车四马”当成一个整体,可用于计算兵车的数量。《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弒其君者”,朱熹集注“乘,车数也。”禹鼎“遣禹率公戎车百乘”(集成2834),乘训作一车四马。把“一车四马”当做一个更大的独立整体,王念孙曰“凡物之大者,皆有独义”,“一车四马”为“一乘”,“一乘”就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故训“乘,一也”。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出版以后,有人将其和郦道元的《水经注》相比拟,认为是注超过了经。如果单看《广雅》“乘,二也”,人们难免会有些糊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王念孙凭着他自己对经典的绝对熟悉和掌控,用“二耦”作为中介,既点活了《广雅》词条,又疏通了经中的诸词。

所谓协调就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以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在市场营销学中,协调营销就是通过优化内外环境,配置适当的产销平衡,以实现经济体平稳可持续发展。

三、“乘鴈”的问题

(一)“乘雁”之各种训释

扬雄《解嘲》“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岛,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前人对“乘雁”的训释主要有:

训乘为一者,王念孙“乘鴈、双凫谓一鴈一凫也。子云‘自言生逢盛世,羣才毕集,有一人不为多,无一人不为少,故以一鸟自喻,不当言四鴈双凫也。’”[5](P377)

训乘为二者,钱大昭《广雅疏义·卷四上》“乘者,鴈之二也。扬雄《解嘲》云‘乘鴈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10](P304)赵振铎《读〈广雅疏证〉》“《疏证》在《释诂四》‘乘,二也’条下证明‘乘’在古代有二的意思,……。[11]明白了这点,读扬雄的《解嘲》,就不致将‘乘鴈集不为之多’的‘乘鴈’理解为一只鴈了。”[12](P267)

1.2.3 实验组采用美国金佰利公司的无纺布包装材料,其原料采用的是聚丙烯。实验组A使用2块规格120 cm×120 cm一次性使用无纺布进行打包,实验组B使用两块规格60 cm×60 cm一次性使用无纺布进行打包,每次使用后予以丢弃。

训乘为四者,《汉书·扬雄传下》颜师古注引应劭曰:“乘鴈,四鴈也。”[13](P3569)《文选·扬雄〈解嘲〉》李善注引《方言》曰:“飞鸟曰双,四鴈曰乘。”[7](P42)

(二)乘雁”训释之我见

按王念孙训乘为一,是拘泥与《广雅》“乘,一也”的词条,殊不知,“乘,一也”是从整体上将一车四马甚至一定数量的士兵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又按训二和训四,其本质应该是相通的。鴈本就是禽中的一种,贾公彦疏“乘禽,乘行羣处之禽,谓雉鴈之属”,所以鴈和马、龙一样,都是动物,强调总数,可训为四,兼表其多;强调分类,动物有雌雄差别,可训为二。

《汉书·扬雄传》载:“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13](P3565)“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是说:飞来两双鴈(即四只)也不觉得多,飞走一双凫(即两只)也不觉得少,而自己只是这四只或两只中的一只。多四只、少两只尚且都不觉得怎么样,更何况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只,“有一人不为多,无一人不为少”,更无所谓了。故训“乘”为四、为二耦,都并不影响杨雄“以一鸟自喻”用于解嘲。

四、小结

综上所述,应该从立体、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乘”的训释问题。“乘,一也”,多用于统计兵车总数,将一车四马以及一定数量的兵士,视为一个整体,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故训“乘”为一;“乘,四也”,四马常拉一车,“射礼每发四矢”[14](P63),四个相同的事物成为一个固定的组合,从具体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总数,又训乘为四;“乘,二也”,四马拉一车时,分为两服马、两骖马,禽鸟类动物“于礼以双为数”或一雌一雄为一双,故乘又训为“二双”即“二耦”,从分类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数量,四又可以分为二耦。

注释:

①弌,《说文》:“弌,古文一。”

起初挺好,他严肃庄重地端着步履和身段,让这个叫魂的仪式颇具庄重感。可是在梨园里转了一圈再跟着他往回走,我就没了兴致,回答也变得有气无力。

②疋,同匹。见《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5月,第2749页。

参考文献:

[1]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16册)[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4.

[4]王云路.王念孙“乘”字说浅论[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5]王念孙.读书杂志(上)[A].《汉书杂志》卷四之十三[C],台湾:世界书局,中华民国77年.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9]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10]徐复.广雅诂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1]赵振铎.读《广雅疏证》[J].中国语文,1979,(4).

[12]赵振铎.辞书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3](汉)班固.汉书[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宋)朱熹.诗集传(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8.

Abstract : The character“Cheng” appeared twice in Guangya as a newly interpreted character: once as “one”and once as“two”.There are many examples of“Cheng” as“four” in ancient books.“Cheng” is explained as one,two and four,which is not a contradiction,but a problem of unity of opposites.It is the result of measuring the same pile of things in different quantit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andards.“Chengma” means four horses.However,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horse-drawn carriage,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wo Fu horses and two Can horses.Therefore,in Guangya “Cheng” means two.When counting the number of military vehicles,one vehicle with four horses is one cheng,which is regarded as a whole.The occurrence of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Cheng” is due to the different extension results of numerals,which should b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and specific problems.This can solve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Cheng” in the ancient notes.

Key words : Chengma; Chengqin; Chengyan

中图分类号 :H1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9)03-0017-04

收稿日期: 2018-08-13

作者简介: 张丹丹(1982-),女,山东威海人,北京语言大学古文字与词汇史专业博士生,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古文字与词汇史研究。

(责任编辑:黄加成)

标签:;  ;  ;  ;  ;  

《广雅疏证》之释“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