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非洲效应_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模式的非洲效应_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模式的非洲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中国论文,效应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22.3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09)1期0037-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大。中国成功的模式在世界上,尤其是在非洲引起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产生了积极的客观效应。

一、中国发展的吸引力

中国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中国通过长期的、高速度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目前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4位,并且还将提升。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和初步实现了小康,而且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据世界银行估计,1980-1990年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1.67亿,1990-1999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1.15亿。在过去30年中,中国的脱贫人数占世界脱贫人数的70%。

非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2002年,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50个,非洲就有34国。全球10个最穷国家中,非洲占有8席。这些国家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美元以下。非洲不仅贫穷,而且战乱和冲突不断。因此,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消除贫困是许多非洲国家的当务之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举措,都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和消灭贫困方面的巨大成就,对许多非洲国家具有吸引力。进入21世纪,非洲的动荡局势已经明显缓和,政局日趋稳定。2002年以来,该地区冲突从16个减少到了5个,经济状况随之有了很大的起色。20世纪末,南非总统姆贝基总统提出了“非洲复兴”的思想。2001年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召开的第37届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这是非洲自主制定的第一个全面规划非洲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蓝图,旨在解决非洲大陆面临的包括贫困加剧、经济落后和被边缘化等问题。的确,历经动荡和经济落后的非洲,在新的世纪希望走上一条稳定发展的道路,尤其渴望尽快消除贫困。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无疑值得非洲的参考和借鉴。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杰斐里·萨克斯表示,非洲能够仿效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1]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称赞中国与非洲各国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并希望中国的发展经验可为非洲国家借鉴。他还希望非洲各国与中国展开合作对话的同时,能够在发展经济和制定政策方面仿效中国。[2]非洲发展银行行长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够教非洲大陆如何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3]马达加斯加总统拉瓦卢马纳纳赞赏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社会安定,公共服务良好,在很多方面都引人入胜,非洲应当从中获取灵感。[4]纳米比亚总统波汉巴表示,非洲国家既要向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学习,更应向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学习。在现阶段,尤其要把目光投向中国,因为中国的经验更具参考价值。[5]

二、中国经济的带动力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在高速工业化中,既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也需要庞大的矿产资源。中国作为大国,当然主要是依靠国内的市场和资源。但中国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中进行建设,也要充分利用国外的市场和资源。事实上,中国商品和资源进出口对相关的国际市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与非洲经济日益密切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发生的。非洲正成为中国重要的原料基地和潜在市场,也通过各种途径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

中国对非洲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贸易领域。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所需的众多原料,如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供应不足,需要从国外进口。而非洲正是相关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国。例如,安哥拉超过沙特成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刚果和赤道几内亚也位列中国进口十大原油国。2006年中非贸易额达到5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非洲国家出口收入的增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二是表现在投资领域。非洲国家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因而非常渴望各种外部资金流入。西方国家过去从来都是仅仅把非洲当作简单的原料基地,只是给予非洲国家一些放债性借贷,而从未认真进行生产性投资。是中国人第一次带来了大量的生产性投资。中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截至2005年底,中国在非投资企业达到800多家,项目分布在赞比亚、南非、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等49个非洲国家,投资项目逐步由贸易企业向生产型企业转变,涉及贸易、加工制造、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中国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在非洲当地催生了众多的中小企业,成为在当地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中国公司在竞标非洲国家能源和原材料项目的时候,往往是提出包括出资修建配套基础设施等一揽子方案。这有助于当地的社会持续发展。三是表现在技术领域。中国政府还鼓励和引导中国企业以成熟的成套技术及管理经验与非洲国家开展工程项目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经济建设的自主发展能力。华为、中兴和中水电等一批中国企业已经自觉地在非洲提供技术培训。中兴公司已在南非和安哥拉等国建立了15个培训基地,每年为非洲培训约4500名专业人才。[6]中国方面还计划为非洲培训1.5万到2万名学生和专业人员。对学生的培训支持包括在非洲农村地区援建100所学校,并把非洲留学生的奖学金数目提高一倍;专业人员则指政府中高级官员、中高级技术人员、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和新闻媒体工作者等,培训的重点落脚在如何提高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

非洲的贫穷和战乱,加之西方国家在后工业化过程中对初级原料依赖的减少等,使得一个时期非洲在全球化中被日益边缘化,甚至被形容为无人过问的“第四世界”。中国的经济发展拓展了非洲与世界的联系渠道,增加了非洲发展的机遇。苏丹总统奥马尔·巴希尔曾说,如果没有中国,没有中国石油的真诚帮助,就没有今天的苏丹石油工业。[7]加蓬驻华大使姆巴-阿洛说,我们希望中国企业来非洲投资,在当地合资建厂,帮助我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加大对非洲的技术出口和转让,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走出落后的状态。[8]南非国家运输集团首席执行官指出,中国对于2005年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达到5%。关于中国经济对非洲的拉动力,甚至对中国保有成见的西方也给予了中肯的评价。英国《金融时报》、法国《世界报》均有文章断言,非洲经济得益于中国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同期内提高了近一倍,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与中国的贸易有所扩展。[9]

三、中国政策的亲和力

中国长期对非洲执行友好政策。在政治上,中国与非洲相互支持。中国与非洲在近代都有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和压迫的经历,在取得独立后又面临战胜贫穷落后和实现民族振兴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和非洲的关系一直都十分密切。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有埃及等一些非洲国家与会。中国曾对战后非洲风起云涌的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给予过巨大支持。非洲国家对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关切。中非都致力于发展经济,致力于维护世界及地区和平与稳定,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更加公正合理。

在经济上,中国对非洲予以援助。20世纪70年代的坦赞铁路,就是中国援助非洲的著名事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政策也开始从单纯提供稀缺物资,转向经济民生领域。中国至今已援助49个非洲国家建成了720多个成套项目。在许多非洲国家,一些中国援建的建筑成为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标志,如肯尼亚国家体育中心、喀麦隆会议大厦、加纳国家剧院等。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将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增加1倍,再向非洲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进一步免除非洲国家的债务。中国政府已经对非洲国家相关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核对,对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33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免除2005年底到期的无息贷款债务。从2005年始,中国对来自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190个税目的商品实行零关税政策,使非洲国家的商品出口直接受益。中国还通过提供技术、医疗、农业以及其他方面的援助,帮助贫穷的非洲国家。从1963年中国向非洲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到2005年底,中国先后派出援外医疗队员1.5万多人次,共诊治非洲患者约1.7亿人次。[10]

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提升了与非洲的战略关系。2006年1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倡导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2006年的北京中非峰会上,中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对非务实合作新举措。为落实好这些新举措,中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第一,扩大中非贸易规模。力争到2010年使中非贸易达到1000亿美元。双方应在旅游、金融、电信等领域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第二,中方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到非洲国家投资兴业,转让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欢迎非洲企业来中国投资。第三,中国将根据自身发展水平,逐步扩大对非洲国家援助规模。第四,促进中非企业合作。第五,增加对非人才培养。[11]

中国的友好政策,得到众多非洲领导人的认可和赞誉。埃及外长阿布·盖特说,无论是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岁月里,还是在获得民族独立后发展时期,非洲一直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持。中国的支持对非洲至关重要。[12]科特迪瓦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主席福洛戈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非洲国家处于不利地位,而中国仍能一如既往地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支持非洲国家。[13]一些非洲国家发展水平低于或接近于中国,又与中国保持良好政治经济关系,他们对中国模式感兴趣是顺理成章的。

四、西方歧视的排斥力

非洲国家与西方具有密切的联系。历史上多数非洲地区都曾经是欧洲列强,尤其是英法的殖民地。即使非洲国家独立了,宗主国的影响还是潜移默化,至今还有“法语非洲”“英语非洲”之说。当今西方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具有强大的对外影响能力。尤其是美国借助超强的实力,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到处插手全球事务,对非洲具有重大影响力。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非洲国家与西方的关系密切程度,远远高于非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然而,西方对非洲的殖民和歧视政策也遭到非洲国家的抵触和反感。历史上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包括贩卖黑奴的可耻行径,自不必多言。在非洲国家独立之后,西方给这些独立国家设置的种种遗留问题,埋下了非洲冲突和战乱的祸根。西方还利用优势的实力和传统的影响力,推行新殖民主义继续为自己谋利益。西方发达国家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手段,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洲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美国成立非洲司令部,遭到非洲国家的抨击。坦桑尼亚的媒体评论说成立非洲司令部是一场“即将来临的悲剧”。津巴布韦的媒体指出,美国对非洲态度的转变对这个大陆来说是一个不祥之兆。非洲担心美国借助非洲司令部榨取非洲自然资源的同时,又在非洲大搞非法的政权更迭。[14]

当代西方国家对非洲一方面推行西方模式,另一方面进行政治歧视。冷战结束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义模式,也严重波及非洲。激进的多党制和民主化,要求非洲国家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由化和更多地开放市场,给非洲造成了新的劫难,使得许多非洲国家经济更加衰败、社会严重失控,危机不断恶化等等。西方还常以民主、人权为借口干涉其内政。西方的态度也是傲慢的。西方看非洲,看到的总是一个问题学生、一个病人,一个失败就像诅咒一样不定什么时候就降临的瘟疫地带。一些对非洲的捐赠和援助,不仅将之与所谓的民主和人权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带有施恩性质。

西方在非洲的所作所为与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的交往是居高临下的,中国的交往是友好平等的;西方的援助是带条件的,中国的援助不带条件;西方插手内部事务,中国不干涉内政;西方的模式带来了灾难,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一些非洲人士进行了切身的对比。非洲开发银行发言人埃里克·钦尼耶说:与一些西方国家在非洲长期掠夺资源的做法不同,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原则基础之上。[15]南非外交部政策研究专家卡卡扎先生表示,中国从未像那些前殖民国家那样奴役过非洲。当中国人来到非洲的时候,是和我们进行平等交流。南非斯坦伦布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马丁·戴维斯指出:相比西方国家,中国是在稳步而从容地走进非洲,强调与非洲国家互利、合作、共赢。[16]肯尼亚外长拉斐尔·图朱说:我是比较亲西方的。但遗憾的是,在发展我们的关系时,西方国家却是这种趾高气扬的态度,而且看法也并不总是客观的。的确,中国并非是第一个抵达非洲的外来强国,但却是第一个不自以为是,不以征服者、拯救者或非洲导师身份出现的大国。正是在西方的排斥之下,一些非洲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目光转向东方。

五、珍惜模式的软力量

中国模式在非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影响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所不可或缺的软力量。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有48个席位,所占比重达25%。中国在和平发展中要特别珍惜和培育这种软力量。

中国要注意西方的挑战和其他国家的竞争。面对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增强,西方推出了应对举措。一方面,西方一如既往地对中国采取偏见或敌视政策。它们或是无端批评中国的政策,指责中国以不干涉内政为借口,与那些具有极大争议的政权进行交易,以换取能源和市场,给非洲制造新的混乱。一段时期国际上有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炒作,就是这种典型。另一方面,西方也加紧与非洲的联系,以抗衡中国的政策。美国、欧盟等都先后出台了非洲战略,以增强在非洲的竞争力。美国布什政府策动智囊机构制定了消除非洲饥荒计划、贸易促进非洲发展计划、非洲教育计划以及保护刚果盆地雨林合作计划等一系列合作方案。美国能源部已拟定计划,每年对非洲石油产业投资要达到100亿美元。欧盟也推出了《对非战略文件》,为非洲制订一项经济发展的总蓝图,目标是建设诸如交通、电信和铁路服务等跨非洲的基础设施网络。欧洲还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了第二届欧非首脑会议,27个欧盟国家以及53个非洲国家的政府首脑或代表出席。西方国家加紧与非洲的联系,显然有与中国竞争之意。

中国还要改进在非洲的工作。西方媒体中有关“中国威胁论”、中国对非“新殖民主义”等论调甚嚣尘上,以离间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它们将中国目前在非洲的行动,说成是试图建立一个依照中国模式、中国思维的新形势非洲殖民区域。强势的西方媒体鼓噪,也在受欧美影响甚深的非洲有一定的市场。有一些政治家对中国的非洲政策表示欢迎,但也有少数政治家指责中国在非洲的大肆产品倾销以及肆意疯狂掠夺资源。中国除了驳斥西方的谬论,也要做增进非洲了解中国的工作。中非贸易不平衡、中国一些商品质量欠佳等问题,也引起某些非洲国家的焦虑和不满。中国应当更加珍惜中国产品的国际声誉,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和以次充好的产品流入非洲国家,鼓励信誉良好的企业到非洲投资。中国产品的物美价廉,也给一些非洲并不成熟的民族工业带来了压力。南非纺织业由于中国的进口产品潮而丧失了75000个工作岗位。对此,中国限制相关产品对南非的出口,以便让南非企业慢慢地来适应中国的竞争。

中国决不能推销自己的模式。从自身来说,中国模式并非十全十美,还有不足之处。就国际关系而言,中国历来反对强加于人,主张每一个国家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来选择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曾经历了漫长的殖民地历史,因此对于主权问题异常敏感。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非常谨慎。早在1985年9月,邓小平在接见来访的加纳总统罗林斯时就说,“请不要照抄我们的发展模式。如果说我们真的有发展经验,那都是根据中国国情总结出来的政策”。[17]中国只是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模式。非洲政治家和学者也明白这个道理。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说,中国今天成功的发展模式是非洲在未来实现腾飞的样板,其经验能对非洲面貌的改变作出贡献,但真正能改变非洲的并不是中国,而是非洲人自己。[18]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强调:我们从中国那里最应该学习的一点就是,中国完全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由自己来掌控发展的节奏,而不是像许多非洲国家那样盲目听从西方国家的指导。马达加斯加总统拉瓦卢马纳纳强调,非洲需要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但非洲国家和中国的国情不同,非洲的发展不能照搬中国模式。[19]

标签:;  ;  ;  ;  ;  

中国模式的非洲效应_中国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