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LID)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利用一些绿化植物的保水功能和蓄水池等收集雨水,实现放内涝及蓄水抗旱等功能。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助力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相比于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海绵城市建设在劳动力成本上又有了一大突破,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等相结合,“净增成本”减少。倘若海绵城市概念能够得以广泛实施,必然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生态革命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难点;技术要点
1导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以概括为城市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海绵城市建成后可以最大限度地留住雨水,避免暴雨时雨水外流,做到下雨吸水、蓄水、储存、渗透到地下,提高地下水位,调节水循环,缓解目前城市水源紧张的局面。
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2.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
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地区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生态效益,填湖造地、侵占生态湿地,破环了原生态水系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绿色海绵体锐减。其次,造成城市缺水的原因是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硬化不透水路面,导致大流域径流系数增大,汇水时间缩短,为城市内涝埋下了隐患。此外,河流流经城市的洪水,大多是硬化覆盖,河流可以净化城市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逐渐消失,这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抗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好自然湖泊、湿地和水塘就是对绿色海绵体最好的保护和利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
海绵城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处于摸索尝试阶段。许多问题尚未预见到,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也需要与建设的实践慢慢推进,需要在建设中进行分析,并适时调整。所以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法规的支持,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建设中会存在混乱和无法可依的状况,也将影响建设的努力和成就。
2.3规模化系统的建立难题
此规模化系统大抵可以定义为建立在全国各地的完善的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等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但是就目前来说,大多中小型城市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及管理意识,加之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能力来试水,前期投入资金的缺乏,相关技术经验的不足,市场行情的不确定性都为海绵城市的持续推进构成了一种隐形障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从政府出发,企业为辅。借鉴于以往的“先富带动后富”,依旧可以采用“公带私,大带小”的管理经营策略。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盲目跟从,在发展中创新才是根本。
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点
3.1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规划控制目标和低影响开发技术选择
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明确近、远期海绵城市建设要达到的面积和比例。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指标,其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为约束性指标,水环境质量标准、径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利用率、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为指导性指标。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径流污染、局部积水及自然渗透受阻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综合平衡自然生态保护,城市发展,经济投入,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效益;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低影响开发目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年径流污染去除、雨水径流峰值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制定科学规划,可通过不同LID设施的组合实现。
3.2建构绿色屋顶项目
在建构项目应用机制落实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和管理维度,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绿色环保机制和控制措施,确保管理维度和管理要求之间的稳定性。绿色环保屋顶具有较为重要的社会价值,按照其实际需求,对其荷载情况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初步判断出基质的基本深度,保证屋顶结构的最优化。另外,利用屋顶项目绿化措施,能保证城市园林绿化产业中创新模式和观念的优化,实现整体植物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在屋顶进行绿化管理操作的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有效的管控机制,强化屋顶绿化应用模型,减少屋面的径流总量以及污染程度,在满足节能减排的同时,能有效提高管理效果的最优化。设置花园式屋顶绿化建筑设计模型的同时,要对相关荷载体系和管理维度进行系统化升级,屋顶绿化过程中,主要种植乔木,且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中心景观的有效升级。例如,在选用乔木时主要是景观树,姿态较为优美的同时,能在色彩和搭配方面进行植株处理,能保证屋顶绿化景观层次和丰富度的升级,确保管理维度管控系统的有效性。观赏整体造型和同时对植被处理效果的优化,利用地被植物和藤本植物进行有效搭配。在屋顶特殊环境建立和制约效果中,屋顶绿化项目能在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同时,实现建设结构和管理效果的优化,确保管理技术和控制维度的升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绿化建设项目才能实现有效升级。
3.3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成功经验,搞好试点中的试点
建设好小区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小区内的非机动车道、广场、停车位等都要利用透水砖铺装,并规划建设好小区内蓄存雨水的景观设施;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以及棚户区改造,也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配套建设雨水蓄水设施;老城区中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要因地制宜地增加蓄水设施,见缝插针,对居民楼空地、车库、仓库等周边也要建造吸水花坛、绿地或树木带块。
3.4城市资源利用
城市新区建设未开发的用地少,环境承载力强,与生态结合利用未被占据的生态空间多。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对城市资源充分利用:在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时保证城市的绿地率,进行低影响开发;在保护原生态系统的前提下,通过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透水地面等控制好地块的综合径流;改变工程技术手段,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结合各类用地特点和各专项规划进行低影响开发设施优化布局;仔细计算地块的可利用面积,控制人行道停车场和道路的容积,收集雨水净化后用于其它用途,比如浇花、洗车等,发挥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功能;以水系构架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实现城市地块的开发建设和雨水控制目标的有机结合。
3.5树立综合统筹的城市建设新价值观
一是树立城市建设“大决策”观念,奥德姆说过:“小决策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城市水体建设本是自然界中整体水系统的一部分,我们目前的工程与管理体制中,却把自然水环境分解得支离破碎,由于政府的“短视决策”和区域分割、形态分割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导致治水和用水分离、城市和水资源分离、排水和储水分离、防洪和抗旱分离,因此要树立“大决策”观念,统筹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生态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4结论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践,在确保城市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自然雨水,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是解决大城市病的一种新型的、重要的环保方式,值得我们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飞,王岩.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J].园林科技,2015,04:1-5.
[2]邱睿.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关键点分析[J].现代园艺,2016,12:211-212.
[3]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章林伟,曹燕进,徐慧纬.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J].建设科技,2015,01:19-21.
[4]张建云,王银堂,胡庆芳,贺瑞敏.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水科学进展,2016,06:793-799.
论文作者:王士彦1,张海亮2
论文发表刊物: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径流论文; 雨水论文; 屋顶论文; 自然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