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儿童艺术教育评价标准的原则_美术教育论文

论当代儿童艺术教育评价标准的原则_美术教育论文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评价标准的原则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标准论文,当代论文,美术教育论文,原则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06)06-0139-02

美术教育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始于近代,儿童美术教育亦肇始于此。民国初年,国民政府便在教育法规中明确设置了儿童美术教育的课程,强调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美术教育空前重视,其中也包括儿童美术教育。然而,儿童美术教育评价标准的内容却过于原则、模糊,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着侧重美术技巧训练的倾向,忽视了儿童美术教育所肩负的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和美感的重要责任。

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问题,是关乎学科教育价值探讨的理论课题。由于对教育价值的目标设定、精神指向、价值实现的途径等理解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当前儿童美术教育评价标准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许多教师、家长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其实并未真正理解,尽管他们一直坚持认真地教学、监督,但其结果离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所设定的目标价值仍然有很远的差距,有时甚至背道而驰。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教育活动,它以独特的方式发展人的精神和身体。因此,它必须尊重受教育主体的群体特征,从而拟定出合理的评价标准。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来说,因为接受教育的主体不同,决定了它应该与成人美术教育有所区别,二者应该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而且其各自的评价标准都应该有助于体现受教育主体的独立个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一直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解读。

一、关于儿童美术教育评价标准的误区

当大家都意识到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时,人们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热情和时间,各种展览、培训学校、特长班十分火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班的绝大部分是以美术技巧的传授和训练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的,忽略了儿童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功能——通过美术教育这一特殊途径,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自由的心灵,培养他们对于社会、人生、自然的热爱,对于人性、伦理、道德的正确认识。

首先,目前儿童美术教育急功近利现状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受到升学竞争等外在压力的影响,学校、家庭在儿童美术教育方面的着眼点多放在参赛、参展、评奖上,并将此作为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评价标准。其次,大家误以为基础教育是儿童美术教育的重点。在儿童美术教育方面,忽视了儿童以美术手段来自由表达思想,过分强调形式和技术因素,并以成人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少儿美术教育的成败。第三,人们有意无意地低估了儿童美术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认为儿童不应负担什么社会责任,而忽略了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与家长似乎均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即对于儿童有无美术才能的关注超过了对于个人意义的关注,即注重技术训练,忽视儿童健康心灵的培养。第四,目前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本身忽视了作为评价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果的评价标准的建立。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明确教学宗旨和内容,还要明确检验教学成果的教学评价标准,这样他的教学才会有明确的目标。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评价标准方面表现出的无作为的情况实在令人吃惊。

二、当代儿童美术教育评价标准的几个原则

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较为现实的做法是确立一套较为适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评价标准。一个教学评价标准规范的确立,需要多方面的支撑。而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评价儿童美术教育的成果,应高度重视儿童们在此项教育中获得和发展了怎样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关注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活力和愉快的精神。继而能够面对儿童的艺术作品,做出何以为好,何以为不好的评判。其实,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来说,针对创作主体的群体面上来说,它的目标不是培养每一个儿童成为艺术家,因为对于艺术家之培养目标而言,作品的艺术性高下是教学成果的重要考核标准。而儿童美术教育是作为儿童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的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鹄的的,所以在教学的评价标准上,应该以人文精神性指向为旨归。对于能表现儿童想象力的、表现其真实情感的、具有他们的情趣的作品,即应该评价为好的作品。技巧指标虽然也作为衡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能本末倒置,因之而忽略真正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是个系统复杂的认识观念问题,它涵括了儿童美术教育中的诸多环节和细化内容。但是,其中,评价原则应该是其内容的核心和灵魂,并且应成为我们进行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儿童美术教育的特性和价值目标,笔者认为,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评价把标准应首先确立如下原则:

1.真情实感原则。凡是能够表现出儿童思想和感情的作品就应该得到肯定,并予以提倡。为了说明该原则的意义,试举浙江省杭州市文三小学六年级某学生作的“西湖观赏图”为例。该学生在今年中秋之夜游览西湖,老师让他以此为题画一幅图画,这位学生略加思索便绘出一图。画面是一幅不完整的圆形西湖,湖里有两条长堤。远处画一代表性建筑——保塔。并题诗一首。其中末尾两句为:我坐在山顶,倾听西湖的心跳声。教师评价:该画是这个学生心中的西湖的印象。两条堤的位置虽然不对,但却是西湖的标志。能提取出两堤,并有题诗,表明作品表现了该学生的真情实感。这个事例涉及到了教师对于学生所描绘图景的敏感性,具有明显的儿童的特征。教师认为画面虽然并不准确,但却表现出了该学生对西湖的真实情感,对此教师应予以肯定。

2.创作过程原则。与成人美术教育相比,儿童美术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创作过程,而不是创作结果或称创作效果。教师应该在其绘画过程中观察其投入的程度,尽力鼓励那些对绘画过程感兴趣的学生。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的弊端就在于人们过多地关注美术教育的结果,比如一幅画最后画得如何,有没有获奖,如此等等。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无拘无束,轻松活泼的,越是能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就越是值得欢迎的。

3.培养自信力原则。美术学习表面上似乎无关于自信,事实上在少儿美术教育上,通过对学生及其作品的评价,使其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从而培养起他们的自信力。有的学生作画总是不断修改,或者久久不敢下笔。只要其敢画,并且能够全程坚持不懈,这样完成的画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任课教师在评价一幅画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学生在整幅画中所表现出的自信,通过肯定性教育,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4.培养兴趣原则。儿童被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所驱使,在创作中表达出他们对某些现象的兴趣。儿童以自发和多变的方式创造艺术,他们在美术学习中,更关心自己的情绪体验,如果过分强调技术表达,必然会使其产生畏难情绪,直至放弃美术学习。当然,我们并非不重视技术,而是在考虑儿童实际的生理、心理状况后,以能充分表达他们高度的好奇心为儿童美术学习的最初教育原则,使儿童美术学习成为他们自己的内在需要,而非其他外界的压力所驱使。待其逐步培养起对美术的兴趣后,再逐步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美术学习目标前进,进而逐步掌握技巧。

5.培养想象力原则。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引导儿童尝试有个人想法的作品,鼓励他们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笔端。与此同时,要小心翼翼地将之与无思想的胡乱涂抹相区别。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当然,这需要在儿童教育中不断地强调的这一理念。与之相关的是一个儿童联想能力的培养。各种对象都是通过彼此对照才显露出其各自特征的,这是儿童美术教育评价应该关注到的一个重要内容,儿童所表现出的东西,受到现有的媒介或符号形式的影响,在他们所注意描绘的单个对象的特别之处时,教师还是应该鼓励他们能将此与彼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有关联的内容体系,而不是一个个毫无关联的个体。比如,将一棵树与太阳联系起来,能产生出许多可以想象出的关系:或表示一片荫凉,或表示沐浴阳光而成长等等,能有此思维者,即比将事物各自单独关照者要进了一步,教师要给予鼓励。

6.自我表现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自出生始即开始表现自己,他以某些本能的欲望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表现欲得到充分发展,儿童美术教育正是可以直接帮助其自由地表现自我,这将使之与灵感、发明、创造等联系在一起。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自由的创造正是保持其个性的前提。众所周知,艺术活动探讨的正是个性问题,而非共性问题。艺术真正的品质是呈现出个性,而非共性的集体呈现。

三、实现上述原则的途径

上述儿童美术教育评价的原则,还有赖于将儿童美术教育融入自然,体会人文,打破以往以技术为重要评价指标的儿童美术教育评价标准。美术教育是一种表现人特有的理解人生、社会、自然的有效途径,儿童的生活应该是天真、活泼、热情、充满幻想的,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它包括美好的心灵、独特的个性、艺术的表现等等。为达此目的,可尝试如下途径:

首先,让儿童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最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让儿童亲近大自然可以分成两种形式:1.不加限制任其描绘;2.要求有选择地描绘他们所观察和以他们的视角所见的东西。仔细分析二者的差异。因为儿童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时,溶入了他们的思想和情绪特征,对于大胆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东西的画,老师应该及时地给以鼓励。这里涉及到观察、模仿或心理意象等问题。这是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课题,本文不作过多涉及。

其次,挖掘各种题材中所包含的知识,如历史、伦理、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儿童美术教育应担当起培养儿童健康心灵的任务,教师的目标是扩大儿童的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自己的经验变得有所依据。因此,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又易于被他们感知,如:通过爱护花草、爱护动物感知爱护生命,通过感受各种亲情了解社会伦理知识。当一个小学生沉醉于描画母与子这个故事题材时,这个美术创造的机会为他提供了感性的母爱。教师可以通过有意义的命题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知识和常识,使儿童理解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了解他们是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格。让学生以欣赏的热情对其作出反应,加深他们对有关题目的认识。从而使儿童美术教育与理解人生、热爱自然的社会意义结合起来。

第三,为了进行系统的评价,应考虑下面几个问题:为了进行较为科学的儿童美术教育评价,必须考虑到以儿童的年龄、生活、思想和情感为依据;以学生整个学年作品的集结作为检查的重点,使检验有阶段性、目标性、量化性。在向学生提出要求时,将那些不适应他们那个发展阶段的需要和理解能力的要求强加给他们,就可能使儿童美术教育成为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第四,为了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应该跟踪、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创作情况及作品集结情况。儿童美术教育具有向教师传递信息的功能,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尽量在其创作活动发现儿童真正的体验和奇异的想象,并将每一件作品都附上一个“简要动听”的说明,在每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都将所有作业汇集成册,并让学生自行设计封面。

应该看到,有利于学习的优秀的教育评估方法,在一切学习领域大体上是相似的,都需要以培养自发的又是真挚的情感冲动来代替机械的学习为旨归的。只有当儿童探索新的可能性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时,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才有可能为人们所能接受,在艺术领域中真正实现艺术性的教育。儿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在注重建设儿童美术教育评价标准的同时,也应该同时关注其他学科的评价标准。如果其他学科不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那么,儿童美术教育评价体系也很难独自走得很远。

总之,建立起科学的儿童艺术教育评价标准,能使儿童的美术活动成为一种自我拓展、培养自信力、培养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在评价儿童美术教育的成果时,一定要注意到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手段,而我们目前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成果的评价标准太过注重技巧,而忽略了受教育主体的人格的培养。而人格的培养又如何与美术教育相结合?如何通过儿童美术教育培养起儿童健康的心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这都是今后儿童美术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们应该关注的话题。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必须成为整个儿童艺术教育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的儿童美术教育评价标准,还应当包括许多可以量化的指数。它不仅不会给授课教师带来负担,反而会成为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一条通畅的道路。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的论证,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评价标准的完善。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成为众多心理学家、教育理论家和美术教育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唯此,才能够为儿童美术教育建立起一种可以理解、并能加以利用的评价模式。

标签:;  ;  ;  ;  

论当代儿童艺术教育评价标准的原则_美术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