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职业教育论文,效益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注重发展,使职业教育的结构、体制更加合理,形成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构建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需要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观念封闭的问题。我国由于受封建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影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观念渗透到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重普教、轻职教”、“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巨大阻力。一种普遍地重视“精英”教育,而忽视大众教育的倾向,引发了人才市场上的“高消费”现象。在人才招聘会上,许多用人单位把录用条件规定为大本以上,使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处于被动的境地。同时,我国现行的分类、分阶段的招生方式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是体制封闭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便实行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双轨制”,普通高中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而职业高中(中职)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招收普高毕业生,只招收少量中职毕业生,多数中职毕业生只能面对就业市场。高职毕业同样是一种教育的终结。目前一些省市正在探讨扩大中职接高职、大专接本科的途径,但在体制上仍然是阶段封闭、相对独立、以就业为培养目标的教育。这种体制上的封闭,使学生的期冀受到限制,使一批想继续深造的学生的意志受到抑制,造成了目前中高职招生十分困难的局面。在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结合上,缺乏灵活、顺畅的接口,缺乏活力,得不到社区和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影响了职业教育纵向和横向拓展,限制了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职能作用,造成了教育格局中“冷热不均”现象。此外,有些地区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有的地方把职业大学、中专升格的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校的二级职业学院和成人高校的管理分别归属在不同的职能部门,造成了互相沟通上的困难。
三是办学封闭的问题。职业院校是多数应用性技术人才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地。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历教育,也要加强非学历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功能定位以及它与社区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在社会人才培训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西方国家既有像剑桥、哈佛大学等一批国际一流大学,也有一大批很有名气的从事职业教育的学院,如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职业学院等,它们之间互相贯通而又各有定位和发展空间,同样得到社会和学生的尊重。而我国虽然建立起一批职业学院,一些综合性大学也成立了二级高职学院,但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专业教学区别不明显;教学过程与社区、企业结合不紧密;职业培训不广泛,开放性不足等缺陷,其社会作用和功能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构建开放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贯通职业教育的纵向办学体系。应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就业观和发展观,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人自身发展的要求统一起来,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绝不能仅仅理解为数量的增加。就我国目前情况看,职业学校的数量并不少,但教育资源整合,结构布局的合理规划和调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职业教育的功能和特色,决定了它应为多层次、复合性教育。在职业教育的系统内,应当以中职和大专为主,但也应举办更高层次的教育。除学历教育外,还应该有非学历的在职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这些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之间不能是孤立的、割裂的,而应该是互相连接、上下贯通的统一整体。要提高应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必须使职业教育的不同办学层次上下贯通,形成体系,使每个层次毕业生既可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升学;在每个层次的学习阶段中,既可以贯通完成学业,也可以暂时中断学业、选择就业,而后再续接学业,直至毕业。通过不同层次办学,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类型的应用性技术人才。
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架起职业教育横向办学的立交桥。除体系内上下贯通外还应与其他教育类别接口,形成立交桥,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可以畅通地选择其他教育形式进行继续教育,也可以运用其他教育形式开展职业教育,通过不同教育形式的沟通、融合和衔接,构建和发展适应经济建设及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首先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接轨,高中阶段的教育可以实行普高与职高并存的制度,在边远山区和农村乡镇,鼓励开办综合高中;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接轨,应当研究为高职大专学生的专升本设置合适的接口,对高职专升本的学生实行应用型本科而非研究型本科教育,研究实施高职专升本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适当考核基础,重点考核应用能力;三是积极探索利用自学考试和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办高等职业教育,采取统考和校考相结合、知识考核和能力测试相结合、学历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使广大在职人员和求职人员能够获得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
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完善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办学体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办学特色必须适应社会、社区、企业及纳税人的要求。在办学过程中,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学生技能训练应以社会资源为依托;毕业生就业应由社会供求来调节;职业培训应以职业资格要求为内容。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职业教育的功能,实现职业教育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满足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应拓宽思路,理顺关系,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优化教学管理体系。应在办学过程中对课程体系、评估模式、招生就业、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一整套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使职业教育更具弹性和适应性。
二、注重质量,构建教学模式先进、教师素质优良、学生技艺精湛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1.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一是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三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是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施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要求,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训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经过实践锻炼,部分人在工作中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一流的职业院校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良的办学条件和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和社会满意的人才。
职业教育应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 月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有着不同的要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材。”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社会成员来说,只要是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当今世界,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养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2.建设“双师型+管理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立一支有特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而就业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就业能力不仅仅是掌握了某种操作技能,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包括掌握学习基础文化的能力;语言和信息方面的交流、沟通及思维能力;个人管理方面的积极态度和行为、责任心及应变能力;团队工作方面的与人和谐相处,为了公共利益,为了组织目标,为了团队目标,宽容、配合、支持的态度与作风等等。基于培养学生在步入社会时有能力学习、工作、创业创新、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的职业教育特点,与此相适应,教师应既是综合能力之师,又是职业素质之师。同时,基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要求教师发挥“双师型+管理型”的多重作用。相对普通高中和普通大学而言,职业院校的生源从总体上来讲质量较差,管理难度更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上缺乏良好的习惯,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需要教师花很大力气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激发他们要学习、会学习、有信心和恒心学习。为此,职业院校应有一支“双师型+管理型”的师资队伍。
应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任)制度,优化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学的骨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依靠力量,应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应在中、青年教师中扩大“双师型+管理型”教师的比重,鼓励他们进行教学科研和生产科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指导和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和技师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条例的要求评聘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度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相关待遇。建议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各类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职业院校中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条例的规定,再评聘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深化职业院校教职工分配制度改革,把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以及个人工作绩效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应不少于规定的学时数,每年必须有一段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
3.加强学生实训和实习及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人才,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训练为突破口,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加强实训,精心设计和组织是关键。①尽量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②强调实训项目的功能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如电工实训不是要求学生验证电路中各物理量的数量关系,而是要求学生实现电路的应用功能,同时要求学生按电工工艺规范进行布线和连接;③加强技能操作训练。如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电子产品制作;④采用仿真软件,让学生在模拟的岗位环境中,在可控状态下完成实践训练的教学要求。如化工生产仿真软件等均可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状态、参数、要求下各自完成方案设计,分析比较而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⑤鼓励创新,提高实训和知识含量。如电子产品剖析实训,要求学生根据产品或部件的技术性能指标,利用先进的测量工具,通过检测产品,从简单到较为复杂的各种输入输出信号中,解剖、分析产品的内部线路结构。由于一个产品或部件的剖析实训项目答案可有几种方案,通过实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技术创新精神。
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瓶颈”的关键措施。要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切实改善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分期分批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一批条件较好、专业种类齐全、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和高质量的实际动手机会。应不断提高实训基地装备水平和现代教育水平,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视发挥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的作用,努力实现区域内中、高等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对实训基地的共享。实训基地应建立自主发展的新机制,不仅要完成教学实训任务,还应主动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建设中应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实行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共管。
4.科学设置专业和设计教学计划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不能拘泥于学科门类和学科体系,更不能仅从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偏好出发,应以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需求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分类为框架。通过了解地方经济今后5~10年中各支柱产业,新兴经济领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了解这些领域中相近职业岗位群体的职业能力要素,了解这些要素所反映的理论知识点和技术应用能力点,然后根据教育自身的规律,请校内外的专家(包括产业界专家)共同论证。一般的原则是:①根据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点的深广度确定职业教育的层次,能由中职教育培养的均不设置高职专业;②根据职业岗位群体知识的复合度确定专业的宽度,能宽则宽、能窄则窄、宽窄并举。一般而言,由于目前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应以适用性人才的培养特色为主,兼顾知识的宽泛性;③根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兼顾学科门类和体系确定专业名称,应有序地突破现有专业的名称,以体现专业的个性;④根据专业要求的特点确定学生的来源,考虑到普通高初中和中职毕业生各有短长,教学计划的编制一般可从调查专业所需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反序编排,突出主干课程的学习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注意知识的衔接,进行计划内学时总量控制,给学生留以选修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5.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从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应以职业资格认证为突破口,构建新型的职业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模式。以职业标准为考核的标准,以学习的实际综合成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打破原有的学习组织形式,以学习团队作为第三种学习的组织形式,这种团队在课上可作为讨论小组,在课下可作为互帮小组,在实习和实操时可作为项目实施小组,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应该是很有必要而且是有效的。加大教学过程的管理力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给予全面关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培养模式做起,努力打造订单培养方式。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同时也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创造良好的培训基础。
6.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虽有其专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职业适用性等诸多特征,但毕竟不是教育的全部内涵。我们应在着力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创新过程中的方法、技术自身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这是完善学生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人们在职业环境中的交往和信息量将大大增加,纯个体的活动将常常被“工作团队”、“项目”等集体活动所替代,岗位的相互替代性,产业结构的变革,新型工作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出现,将使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强,这就对现代人的职业能力,特别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合作的能力、表达和理解能力、管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适应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接受教育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智力因素的开发延伸到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上来,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和安排更多的团队活动、情景操练、挫折模拟,同时鼓励学生走向实际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以增强学生承担面对实际生活的心理压力的能力,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三、注重效益,使职业院校的布局、规模更加合理,有效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1.合理规划职业院校的布局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应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每个市(地)都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国家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各地应根据要求合理规划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的布局、布点,并加强建设,实现投资效益和办学效益。
2.保证职业院校适度的办学规模
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益应保证适度的办学规模。规模效益是办学效益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和部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偏小,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保障,师资队伍得不到有效培训,教育经费造成无形浪费,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保证,办学效益难以体现。应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对职业院校的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减少职业院校的数量,通过合并增容和内涵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形成办学特色,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益。按照《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共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中职毕业生和1100多万高职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在校生规模将会相应提高。各地应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3.加强中职与高职院校的衔接
目前世界各国推行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二是经专门补习以学历达标实现衔接的模式;三是通过课程和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对口招生考试衔接模式、五年一贯制的课程衔接模式、中职毕业生参加相应或相近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衔接模式。应积极探索建立多种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通过可行性和实证性研究,寻求解决中高职对口考试的有关问题,尽可能为广大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广阔空间。
高职院校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功能:高等学历教育;成人培训,面向社会举办各类专业和工种的技术、技能培训班,成人高教自考的组考和服务等;职业资格培训,面向企业和农村对从事技术工种(专业)工作和特种作业的人员,进行技术等级培训;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科研、实践教学的示范和指导;职业技能鉴定;对企业岗位练兵的技术指导;科研,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科研是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与成果转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院办企业的生产和产品实验评估功能,应准确定位,合理确定本院校的办学目标,明确培养和培训的对象及范围,制订科学的实施方案,使自身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高质量培养三类技能型人才
职业院校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应重点高质量培养以下三类技能型人才:一是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采用校企合作、产学合作、订单式培训等模式,加速培养数控技术、汽车应用与维修、电工电子、建筑技术、计算机与软件技术、石油和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大力培养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针对物流、金融、保险、旅游、通讯、商务、科学教育和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实施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战略,积极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加大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力度,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三是高度重视为农业现代化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这是职业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高度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的能力。职业院校应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扩大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充分利用电大、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发展面向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构建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职业教育体系。
5.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发展职业教育,行业企业是依托。山东平度市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统筹制度,按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8%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全额返回,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补贴。该市职业学校90%以上的毕业生被当地企业吸收,直接服务当地经济。同时,因为有大量技能型人才作支撑,一批著名企业如海尔公司相继落户平度。作为职业院校应增强与行业企业联系的主动性,倾听行业企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声音,不断跟踪了解社会就业结构、人才结构、职业岗位的变化及对人才的需求,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应鼓励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培养,建设实习基地,携手共担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任务。
职业教育应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建立企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职业教育直接向企业输送各类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无论是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定、理论教学的施行、实践环节的落实,还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学校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宗旨都需要企业行业的介入和支持,单靠学校系统内部操作是走不通的。因此,它和企业界的关系比传统的高教模式与企业界的关系应更为紧密,更富有成果。要做到背靠行业、与企业合作,应有计划地开展行业重点人才需求的流动调查,以保证高职专业一定时期内的有效性;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正,应保证教学环节的针对性;与企业合作编写高职教材和聘任兼职教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发,以保证师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高和技术应用性的新颖性;与企业合作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以保证教育的实践性;与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和聘用工作,以保证职业教育的稳定性。
6.构建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应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办好公办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应继续办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建立行业职业教育咨询、协调机制。强化企业自主培训的功能,加强职工在岗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
民办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吸引民营资本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充分发挥民办职业教育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和运行高效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公办职业院校运行机制创新,真正形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实体。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大胆引进竞争机制,推动公办职业院校重组和整合,探索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职业院校及个人的合作方式,实行多元投资并举的办学体制。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办学理念,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拓展国际招生和就业市场,扩大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发展非学历职业教育。我国当前初中和高中后教育结构存在着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往往以学历教育来规范各类教育,致使许多本应由非学历教育承担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学历教育的形式,造成教育结构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从业人员中,需要在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化基础上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就业的只是一部分,相当数量的人员则只需要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及终身教育的实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教育需求。在一定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各种非学历教育,是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应该确立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