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形式。同时,对传统建筑分散、材料能源消耗相对较大、环境影响相对较为严重等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改善。并且,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技术形式,对其施工质量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并且对其施工成本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提升了经济效益,这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前言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因为该项技术符合我国建筑工程的相关标准,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另外,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出现,对传统建筑工程的施工形式,也进行了有效的颠覆,这对我国建筑工程来说,无疑不是一个新的发展形式,和新的挑战。那么本文就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1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形成了一系列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较为典型的建筑体系有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建筑体系、装配式多层框架建筑体系、装配式大板建筑体系等。到20世纪80 年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应用达到全盛时期,全国许多地方都形成了设计、制作和施工安装一体化的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模式,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采用预制空心楼板的砌体建筑成为两种最主要的建筑体系,应用普及率达70%以上。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已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除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建筑体系应用较广泛外, 其他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的工程应用极少。究其原因,预制结构抗震的整体性和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化研究不够,造成其技术经济性较差,是导致预制结构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政府推动力度增大,出台配套优惠政策作保证,标准配套基本齐全,装配式建筑技术成熟,装配式建筑面积增多,构件质量逐步提高,编制了部分相关标准和规范,装配式建筑重新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2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
2.1构件的性能目标
对于所使用的构件必须可以在正常情况下始终保持着弹性工作的状态,其中也包括恶劣的气候,比如雨雪等状况; 还有构件连接的位置不可以出现较大的裂缝,如果出现了超过规定的宽度,就是不合格的施工; 对于所使用的构件还应该可以承受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在相应的具有抗震要求的构件中,还应该必须可以有着弹性的工作状态,因此对于构件之间,中间所需要连接的浇筑部位绝对不可以有着严重裂缝损伤等问题的产生; 对于一些遭受地震以及一些非人为的抗拒损伤之外,构件应该有着可以有着进行修复的能力,对于那些局部损伤或者在遭受到地震之后的开裂部分都是需要可以进行相应的修复; 对于结构进行连接的一些部分,在遭受到连续性的破坏之后,比如火灾或者一些其它自然灾害时,还要有着抗连续的破坏倒塌能力。
2.2构件的混凝土浇筑
在混凝土构件的浇筑工作之前,对于混凝土构件所需要的模具还应该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查,以确保所采用的模具有着符合严格的设计要求,接下来就是需要对构件内部的一部分钢筋成品,这些成品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最后才能进行相关的涂刷隔离剂的工作,然后对混凝土进行浇筑作业,在此环节还需要保障混凝土在浇筑的时候必须呈现出均匀性; 对于在浇筑环节中,需要对所需要的构件进行详细的观测,有任何形变状况的发生,都需要立即进行相应的补强处理; 对于构件完工之后,还需要对构件的表面进行平整工作,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进行尾部的工作,接下来就是用蒸汽来养护。
2.3 构件的运输环节
构件的运输环节也就是构件经过生产一直到使用,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进行相应的运输时,首先要选择合理的运输设备,与此同时,还要对需要进行运输的构件进行相应的加工固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装卸过程; 在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有着必要的缓冲材料,在运输中对构件进行相应的保护工作,按照事先计划的路线进行运输,在运输的环节中还需要尽量的避免紧急刹车的情况出现。
2.4构件的存放环节
构件的存放一般说来就是根据构件的不同特征,进行相应的竖向或者横向放置。对于楼板、顶面、墙柱类的构件,通常采取竖向的放置方法; 对于一些梁构件来讲,在大对数情况下,采用横向放置的方法进行安放。在放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地面需要进行相关的压实工作,避免地面发生洼陷的情况,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构件不受到损伤。
3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分析
3.1 预制构件的吊装操作
一般来说,对于预制构件的吊装一般主要分为两个系统: 湿式系统。湿式系统的吊装环节主要为: 进行放样→预制柱的吊装→预制大梁的吊装→预制小梁的吊装→楼板的吊装→相关外墙的吊装→阳台板的吊装→楼梯的吊装→现浇的环节以及对于机电的配置→最后一步就是楼板的灌浆工作。对于湿式墙板来说,它的安装方式主要是: 在墙板的上部进行预留锚筋的操作,锚筋需要插入到叠合现浇层。在楼板进行浇筑的时候,需要把墙板的上部与其结构体采用现浇混凝土的方法进行浇筑,在其下部则采用铁件连接,留出一部分的滑动空间,以便于在发生地震时可以跟着进行晃动; 干式系统。对于干式系统来说,它的吊装工序主要是: 选取放样→预制柱的吊装→预制大梁的吊装→预制小梁的吊装→楼板的吊装→阳台板的吊装→楼梯的吊装→现浇的环节以及对于机电的配置→楼板的灌浆→完成相应的结构体→最后进行外墙的吊装工作。
3.2 构件的连接
在构件之间进行连接的方法有许许多多,这里主要以下面两种为例: 机械式。对于机械式连接方式,其就是通过机械式的持续套筒器,来对对构件进行灌浆式连接,运用高强度的无收缩的水泥的特点,来对构件的有效连接进行稳定性的保障,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对于所使用的构件的钢筋有着一定的强度要求; 现浇式。对于那些需要构件进行连接但是在连接时出现连接部分过于狭窄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发生,在较多的情况下都是采用现浇混凝土来进行相应的连接工作的。因此,对于混凝土所浇筑的铸模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其强度必须达到相关的规定,如果达不到是不能进行脱模操作的。
从目前的建筑发展趋势上看,装配式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 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 % 以上,到2025 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50 % 以上。明确了未来5 年~ 10 年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到2020 年,基本形成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市场机制和发展环境、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体系基本成熟,形成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成套技术,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城市、产业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造方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力推广,利好政策持续出台,装配式建筑的普及是大势所趋,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来研究和推广装配式建筑,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美观实用、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
结束语
总之,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有效的提升了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对其施工的成本也进行了有效的控制,避免对发生材料能源消耗,以及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更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施工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翁玥佳. 古建筑中预制装配式木结构拼装技术研究[J]. 绿色建筑. 2017(04)
[2] 李振兴. 新型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J]. 绿色建筑. 2017(04)
[3] 李力红. 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分析[J]. 建筑技术开发. 2017(19)
[4] 王惜春,郭聪,戴俭. 基于历史的视角辨析澳大利亚预制装配式的发展[J]. 住宅与房地产. 2017(29)
论文作者:宋立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构件论文; 建筑论文; 混凝土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环节论文; 楼板论文; 体系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