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图书馆“虚”“实”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现代图书馆:传统图书馆的相对物,是图书馆变革的根本走向
图书馆建设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不断走向深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必将引起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发生整体性变革[1]。然而, 其变革的趋势和走向是什么呢?
从上世纪末叶开始, 电子图书馆(Electronic library)、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虚拟图书馆(Virtual library)等这些新概念开始步入我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热潮。但历史又是从“传统”中走来的。自然地,业界又有不少人把它们与传统图书馆(traditional library)作对应, 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科研成果。笔者把“传统图书馆与电子图书馆”、再将两者颠倒即“电子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下同理)作为“检索词”,键入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出在标题中直接以其为主题的论文有3篇; 把“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以相同方法、路径进行检索,类似结果竟有53篇之多;同样,“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也有9篇[2]。这反映了专业界认识不断深化的探索过程,其中许多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十分突出。然而也应看到:对于图书馆而言,“传统”是时间性概念,而“电子”、“数字”、“虚拟”是属性概念。前者反映的是历史性的纵向关系,后者体现的是特征性的横向关系,两者不存在逻辑上的内在对应联系。因此,不应也不能对它们直接进行对应类比推论。否则,如果对这一问题把握不准,或者在两方面关系上定性不确,非但会影响到正确结论的得出,而且还极易导致研究方向上的错位、实践把握上的偏差。
“传统”相对于“现代”而言。显然,只有“现代”图书馆(modern library),才与“传统”图书馆存在着逻辑上的内在对应关系,是“传统”图书馆的相对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只有在其不断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在这一进程中,同时预示着当代图书馆将发生整体性飞跃与历史性升华。正如吴慰慈所说:“作为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21世纪,这一领域必将伴随人类生存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改变而出现许多新情况新课题,这些新情况和新课题的核心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型问题。”[3] 一句话,从“传统”走向“现代——这就是图书馆整体性变革的总体趋势和根本走向。
2 虚拟图书馆:实体图书馆的相对物,是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第五定律”告诉我们: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与时俱进,是图书馆事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4] 因此,图书馆的现代化是个永不停息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同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在现阶段,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集中表现在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上。如何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立交桥”,成为社会文献资源网络上的“信息枢纽”,是当前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目标[5]。而抓紧建设“虚拟”图书馆,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方面军。
从自动化图书馆(automatic library)、电子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一路走来的“虚拟”图书馆,作为与“实体”图书馆(real library)相对应的事物,并不像后者那样仅仅强调对于实体化的知识信息承载体的拥有和利用,而“是基于计算机科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信息环境”。正如对虚拟图书馆定义作过专门研究的美国人卡耶(Gapen D.Kaye)所说,它是指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上对分布于各地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动态搜寻联结”。它突出“强调的是人们可以远程存取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载体上的信息资源。”[6] 因此,这种在现代网络条件下诞生和催化的图书馆“信息环境”和“利用方式”,由充满时代精神的“虚拟”突破了“实体”的种种藩篱,使图书馆自身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不断适应和实现着现代社会对图书馆新的期盼和需求:“超越时空概念,跨越信息资源的地域界限。凡连接到网络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所有与网络连接的用户,不分国家、区域、单位,可共同利用,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7] 可见,文献信息载体的“虚拟化”及其传递获取的“网络化”,正是现代图书馆基本品格和根本特征最为集中的体现。
由于虚拟图书馆具有知识载体的存储密度大、占用空间小、服务层面广、信息传递速度快、检索利用方便等特点和优势,随着“摩尔定律”作用的持续发挥(计算机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而成本降低50%),网络载体发展的高速度(已达每6个月增长一倍)[8]、高性能、宽带和低费用, 加之当代科学研究使人越来越依赖于对信息的占有和处理,学习型社会使人越来越习惯于对电脑和网络的利用,知识更新和远程教育使人越来越易接受电子读物和上网学习等一系列需求的驱动——现代社会对于通过网络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动力和兴趣将持续不断地增强,必然进一步促使作为“实体图书馆”相对物的“虚拟图书馆”成为社会文献资源网络上的“立交桥”和“信息枢纽”,并以不可抵挡之势,推动图书馆走向现代化目标,使得当代图书馆既能担负起传统图书馆的职能,又能担负起现代图书馆的职能。
3 实体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的相对物,是现代图书馆的基本依托
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虚拟图书馆加速发展的今天,还有没有必要大力建设和发展实体图书馆呢?
首先应明确,业界在作专题研究过程中之所以会发生传统图书馆与电子、数字图书馆对应关系的错位,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实体图书馆等同于传统图书馆。而人们有时感觉,似乎“传统”即意味着“过时”和“落后”。这或许就是有人轻视实体图书馆的潜在意识和心理原因。诚然,传统图书馆的主体是实体图书馆,所以“人们在论述传统图书馆时,往往把传统图书馆界定为一个‘物理空间’,或‘实体形态’”[9]。但事实表明,实体图书馆并不仅仅属于传统图书馆,它也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和忽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实体”图书馆,是指图书馆功能和作用的实体化表现:第一,它具有求知环境、自学场所,有作为终身学校的空间和资源,又具有交流学习体会、沟通学术信息和文化休闲、精神娱悦的组织、构建、创造自身知识体系的氛围、交流功能。“到图书馆去”——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人的时尚体现和方式。第二,它具有保藏文献实体,传承文明和知识的功能,即使这种古代藏书楼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仍不可取代,而且随着社会的愈益现代化而愈显其珍贵。第三,虚拟、数字资源来源于实体馆藏、资源,实体馆是虚拟馆的空间依托、资源基础、文献源泉。可见,加强现代图书馆的实体化建设仍然具有不容轻视的现实意义。它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基础性载体和虚拟化的现实支撑。
社会现实中,实际体验和切身感受也使人们对实体图书馆建设的兴趣持续不减。而且,由于实体图书馆“既是图书馆的外型表现、工作基础和活动空间,又是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实力的反映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10],还“是城市的文化象征和文化品味的重要体现”[11],因此,综观近20年来世界实体图书馆的发展,到处可看见座座巍然耸立的现代化新馆。英、法、德和丹麦的国家馆新馆相继开放,巴黎、伦敦的新馆“在规模上是个里程碑”,是各自国家世纪性“最大的公共建筑”。大英图书馆长布里安·朗博士说:“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新图书馆建筑诞生的时代。”[12] 与此同时,“我国图书馆的新馆建设,正在掀起、而且还将继续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建设浪潮”[13],“各地积极建新馆”成了世纪之交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三大现象”之一[14],并成为中国图书馆的一个发展特点及主要标志[15]。这都充分说明,在网络环境和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实体图书馆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依托。为此,我们理应高度重视,应大量建设、多点面布局、高规格发展。
4 “虚”“实”并举:现代图书馆必由之路,是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根本方针
在我国,“图书馆作为一种知识型的信息组织,与组织经济、科教兴国、文化繁荣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将进一步成为知识信息、终身学习、文化休闲中心,其地位和作用更显突出。”[16] 怎么样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研究者,也是其决策者和实践者都普遍关心的一个大问题。
如前所述:实现现代化,仍然是我国图书馆整体性变革和发展的根本走向。我们不应“照抄、照搬西方图书馆学的理念”,“盲目地追随西方的学术传统和规范”,“沉湎于‘创造’新概念和新理论”,而“必须立足中国本土社会的实际”[17],坚持一切从自己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和实际出发的原则,把精力集中在虽然朴实无华但却高度凝练、内涵丰富的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上。
如何建设现代图书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把握、处理好“现代化”、“虚拟化”、“实体化”三者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应明确:①21世纪的图书馆,是现代化的图书馆。它包括“虚拟图书馆”、“实体图书馆”两个方面的建设。三者关系从根本上说,犹如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一体两翼”——现代化为“体”,虚拟化、实体化是“翼”。只有虚拟化与实体化两翼共振,现代图书馆才能展翅高飞。我们应有意识地把虚拟化、实体化建设都集合在现代化的旗帜下,自觉地用现代化统领虚拟化、实体化。②资源、馆藏的数字化、虚拟化、文献、信息传播利用的网络化、远程化,是现代图书馆根本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特征和标志。它们的系统发展、规范要求、规模建设便形成了虚拟图书馆。这是图书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趋势和新的生长点。为此,应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加速发展。否则,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发展对图书馆提出的要求和挑战。③面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逐渐加快的形势,不仅不能忽视实体馆的发展,而且其“实体”也有个必须和怎样现代“化”的问题。它涉及到21世纪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而具体的实际问题。如新馆设计和选址、馆舍条件和环境、硬件系统和装备、馆藏规模和结构等如何适应现代需要等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内的图书馆群体建设问题也已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露出端倪。而这又涉及到馆群内的个体数量、建设规模、点面布局、分工协作等前期准备和规划问题。机会是留给有准备者的。否则,一旦政府决策机构要把图书馆群体建设纳上议事日程,我们就可能因无备而贻误发展良机。为此,也应未雨绸缪,早出应对之策。因此,反过来说,实体馆建设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和现实的强大推动力。
如何正确把握“虚拟化”与“实体化”的辩证关系,也是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在事业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如果避“实”就“虚”,现代图书馆就会失去基础和依托,图书馆会“馆”将不“馆”,顶多是个数据综合“库”、信息汽车“站”;如果重“实”轻“虚”,图书馆不仅会失去现代品格、科技支撑和时代特征,还会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步伐而被历史淘汰。可见,虚拟性、实体性是现代化图书馆的两个基本特征和根本属性,虚拟化、实体化都是21世纪初各级各类图书馆走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因此,“虚”“实”并举,“虚”“实”兼备,才是21世纪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根本方针。当然,“并举”不是时时齐头“并进”,各个时期、阶段应各有重点;“兼备”亦不是各地样样“皆备”,各馆应有各自的特色和侧重;现代化既是个阶段化、过程化,又有个本土化、当地化问题。不同类型、级别、地域的图书馆应从本地、本馆的实际出发,不等不靠,主动积极地逐步走向现代化。
归根结底:虚拟图书馆和实体图书馆,它们并不是两种图书馆,也不是图书馆的两种不同模式。而是一种图书馆,即现代图书馆及其事业的两个方面,也是图书馆及其事业现代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换言之,看一座图书馆是不是现代图书馆,看一个城市、地区的图书馆事业是否实现了现代化,都应把这两者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志和基本尺度。只有在虚拟馆、实体馆这两个方面都达到了现代化水平,才能称其为现代图书馆或现代化图书馆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