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方向与新型规划技术研究论文_尹雯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方向与新型规划技术研究论文_尹雯

恩施州城乡规划设计院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45000

摘要:生态城市是解决我国过渡时期城市化进程困境的重要途径。基于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了生态城市的内涵、特点和类型。考虑到当前生态环境的不足,本文提出了未来的转型方向和新的规划技术,包括基础设施和空间布局的整合,一体化设计,建立“目标要素指标”指导生态计划控制系统,时间分层设计,使用效率,使用适用的,经济上可行的生态技术;建立基于社区的双向互动规划和实施机制。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方向;新型规划;分析

1 导言

城市汇聚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生产力和资源,但也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在2000-2030年将翻两番,如果资源像发达国家一样消耗,至少需要四个地球生态资源来维持这些国家的增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对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如城市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缺乏文化已经是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同时社会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

2 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与类型

2.1 内涵

1984年,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指出,“生态城市规划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1996年,美国生态学家瑞吉斯特将生态城市看作是追求人类和自然健康与活力的城市,提出创建生态城市的十大原则;2002年,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通过的《生态城市深圳宣言》指出生态城市是指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运用生态技术进行设计、规划和管理,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创建和谐的生态文化和功能整合的生态景观。19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内涵、原则进行了研究。

2.2 特征

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生态城市实践,包括国外的伯克利、库里蒂巴、哈利法克斯、马斯达尔等,以及国内的东滩生态城、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等。总结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案例,我们将生态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绿色生态:提供自然环境,绿色健康的生态基础设施,形成多层次,网络的绿色空间。二是循环经济:利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可再生产品的生产,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投入到输入-输出-循环利用闭环系统。三是低碳保护:利用水资源,废物处理,能源消耗形式为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保护和回收机制。四是绿色交通:减少长途交通旅游需要,步行,骑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主要旅游方式。五是紧凑型:城市发展集中在中心区,实施商务,办公,住宅功能混合发展。

3 当前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不足及思路转变

3.1 不足

自2000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波生态城市建设,截至2009年已有10多个城市实施生态城市规划,20多个城市实施生态卫星城市规划。这些做法在生态系统保护、布局紧凑、绿色交通、生态技术和绿色建筑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然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生态城市本身,缺乏区域和城乡生态城市发展不是开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目前的生态城建设只关注城市本身,而不是城市和周边地区,农村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二是缺乏综合系统方法生态城市建设涉及交通、市政、空间、生态基础设施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每个子系统的隔离。

3.2 思路转变

一是区域:城市到城市的变化生态城市规划,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规划空间单元,覆盖城市功能的整个区域-城市区域,远大于城市建设包括与城市功能密切相关的农村地区。生态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区域生态周期的整合,在城市和区域建立密切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区域共享,提供食物、水、能源、氧等自然生产功能,控制区域生态足迹,保持区域可持续发展;二是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物质,能源、信息流自由流通系统到农村生态剩余,弥补了城市的生态赤字---村为城市提供农产品,水,能源,城市消费产生的有机废物反馈到村里作为农业化肥,为村里提供适合生态技术,公共服务。

二是方法:从孤立多系统转变为综合单系统方法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供应设施、交通、空间布局等子系统相互联系,应建立一体化的单一系统方法。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分布应与环境容量和与交通设施的融合相协调。城市供水设施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生产和自净能力,与人口分布、成本协调,城市供水设施内水、能源、废弃物等子系统之间建立一个综合循环模型。

4 生态城市的新型规划技术

基础设施包括生态基础设施、供应设施和交通设施。综合设计是空间布局、生态基础设施,、供应设施和运输设施作为研究四个子系统之间关系的系统。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灵活使用适当的综合设计策略,包括:

一是整合生态基础设施和空间布局:尽可能保留城市建成区的天然水、绿地和山体,城市锲形和带状绿色部门的引进,城市密度和生态环境能力适应高城市密度地区,更多地提高绿化屋顶率和渗透率,城市形态与自然地形相结合,功能布局的环境影响评价,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是生态基础设施和供应设施的整合:使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源,通过植树、绿化屋顶冷却、减少能源需求、使用天然湿地、绿化地区吸收污染,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使用绿色,供应设施接近自然生产能力较大的地区。

三是生态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一体化:沿交通走廊建设生态走廊、绿道系列主要公园、道路设计与自然地形结合、停车场使用水设计。

四是空间布局和交通设施一体化:城市沿线公共交通走廊的发展、发展密度,功能组合和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是正相关的,限制公交车站区域停车设施,发展自行车、步行系统、联系日常生活功能区等。

五是空间布局和供应设施一体化:空间布局紧凑,降低设施成本,新开发靠近设施的足够能力,以减少对设施的需求扩大以及靠近人口密集地区的供应设施。

六是供应设施和运输设施的整合:道路材料废物的废物处置,使用人行道两侧的绿地收雨,安装太阳能、风能等灯具,更成功的案例是巴西库里提巴。在空间布局和交通设施一体化设计中,沿公共交通系统形成五个径向发展轴线,新开发仅允许公共汽车到达该区域,商店和供应设施集中在市中心和公交枢纽区,适合在无车辆的市中心区散步。

在生态基础设施和供水设施的综合设计中,洪水区的治理不是使用混凝土结构,而是建立了自然排水系统,在河岸建设生态公园,建设人工湖,河流和雨水径流公园绿地,湖泊自然蕴涵后,可成为城市重要的水源,减少洪水的威胁。

5 结论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生态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可以有效地应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在过渡时期面临的两难困境。我国生态城建设应该借鉴世界的成功经验,继承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探索适当的规划技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设生态城市模型与技术和自然的完美融合,促进生态城市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铠针,洪再生.新型城镇化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3:122-123.

[2]杨卫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突破路径[J].理论月刊,2015,07:167-170.

[3]徐振强.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研究与深化思考[J].建设科技,2015,16:26-32.

[4]孙蕊.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指标解析及对中国的借鉴[J].北京规划建设,2013,05:13-17.

[5]本刊编辑部.生态城市,引领有机疏散——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1-6.

[6]城市发展建设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城市发展建设科学和技术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4:83.

论文作者:尹雯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9

标签:;  ;  ;  ;  ;  ;  ;  ;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方向与新型规划技术研究论文_尹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