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05我国民企500强的动态发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企论文,我国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07)02-0040-08
尽管民营经济占社会资源比重只有三分之一,但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占到三分之二[1] (R3-5)。由全国工商联主编的《2006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蓝皮书》指出,截止2005年底,民营企业占GDP的比重升至65%,其中内资民营企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已达50%。民营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这一论断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为掌握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态势,全国工商联经济部从1998年开始对上了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七次调研①。这七次调研结果显示:1998~2005年,上规模民营企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尽管入榜门槛每三年一升,但入榜企业数量仍不断增加。以1998年为基年, 2005年不仅入榜门槛增加了一倍多,入榜企业数量更是增加了近5倍(见表1)。上规模民营企业门槛的提高和跨入门槛的企业数量的激增显示了近几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势如破竹的发展劲头。民企 500强②的发展不仅代表着“非公”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同时也代表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民间财富的加速积累。可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民营企业的发展程度代表国民的富裕程度,或者进一步来讲,民企弱则民穷,民企强则民富。
1 民企500强的规模、效率分析
总体上来看,民企500强总体规模的发展速度很快。从入榜门槛来看,1998年民企500强的门槛为0.9亿元,1999年为1.16亿元,增长28.9%,此后每年平均以55.8%的比例增长,2005年入门门槛增加到13.36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37.5%;从营业额、资产总额来看,1998~2005的平均增长率达到50%左右,远快于同年GDP的增长速度;税后净利润也从1998年的9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95亿元,7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1%(见表2)。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民企500强的规模和效益都有很快的增长。
从增长速度来看,这八年来,我国民企500强先增快后变慢,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 1998~2001年,民企500强增速是越来越快,2001~2005年,民企500强增速反而越来越慢。例如,从税后净利润增长率指标来看,1999年,税后净利润增长率达到40.0%,2000年增加到46.6%,2001年大幅增加到79.5%。但是从2001年之后,税后净利润开始减少,2005年,税后净利润增长率减至12.8%(见表2)。另外,从营业额增长率、资产总额增长率、缴税总额增长率等指标来看,都显示出类似的规律(见图1)。因此可以看出,2001年是我国民企500强发展的“拐点”。2001年之后民企500强的发展势头开始趋缓。在90年代初期及之前的短缺型经济的宏观背景下,民营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但2001年之后,中国经济完全进入过剩状态,在内需收紧的情况下,我国的民营企业没有顺利完成从饱和的竞争性领域向远不饱和的非竞争性领域的转移和过渡。因此,内夹外紧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图1 1998-2005年500强民企各指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工商时报》1999~2006年发布的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及民企“500强”名单相关数据整理。
2 民企500强的分布分析
从分布来看,我国民企500强的发展是“非均衡”的。透过收入分布、地区分布、产业分布及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民企500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2.1 民企500强的收入分布
从营业额收入分布区间来看,民企500强总体上呈现出梯次上升规律。1998和1999年,民企 500强收入大部分位于5亿元以下,两年各有 394家和439家。2000年,民企500强营业额位于5亿元以下的企业数量减少,位于5亿元-10亿元的企业增加,但总体上仍有88.4%的企业收入位于5亿元以下。2001年,营业额位于5亿- 10亿的企业比2000年增加79.4%,达到174家。 2002年,营业额位于5亿-20亿的企业大幅度增加,达到323家,占64.6%,并且有208家企业的营业额位于5亿-10亿元。2003年500家民营企业的收入全部超过5亿元,最后一位也有6.08亿元,同时营业收入位于5亿-10亿元的企业开始减少,位于10亿元以上的企业开始增加,位于10亿-20亿的企业增长速度最快。2004年,位于5亿-10亿的企业大幅度减少,从2003年的198家一下子减少到2004的13家,而位于10以上的企业大幅度增加,其中,位于10亿元-50亿元的企业数量增加很快,较2003年增加62.9%;营业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也由2003年的13家增加到2004年的28家。2005年,营业收入主要分布于20亿-50亿,收入50亿元的企业有较大增加,其中超过100亿元的有41家,超过200亿元的有8家。以上分析表明:自1998年以来,民企 500强发展迅猛,规模扩张很快。民企500强营收规模总体上呈梯次快速上升态势,从2000年开始,每两年上一个阶梯(见表3)。如果国民经济持续的发展势头能维持,那么民企500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实力也将继续增强。
民企500强营收规模最大的企业与最小的企业之间不仅存在“马太效应”,而且还存在着绝对差距扩大和相对差距缩小的趋势。从相对差距 (营业额之比)来看,1998年,民企500强中最大销售额的企业是最小企业的196倍,此后不断降低,2004年,这一比例缩减到43倍,相对差距不断缩小,2005年扩大到81倍的原因在于2004年 2月8日排名第一的联想收购了IBM全球的台式、笔记本电脑及其研发、采购业务,营业收入较上一年猛增(突破千亿元大关);从绝对差距来看,民企500强中最大销售额企业与最小销售额企业的营业额之差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从1998年的175.15亿元开始逐年增加,2005年这一差额增加到1068.53亿元(见表3)。对这些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经过市场竞争的考验,一些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开始涌现出来;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民企500强出现了“贫富悬殊”的马太效应,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而且随着诸多领域的“国退民进”,这种差距还将可能进一步扩大。
从规模集中度来看,民企500强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特征。八年来,前20家和前50家对500强的影响有所示微,后20家和后50家对500强的影响有一定增强。1998~2004年,民企500强前20家的营业额总和占民企500强的总和的比例由1998年的33.8%开始逐年降低,2004年降至23.8%,2005年略增,但这八年来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前50名表现出类似特征,营业额占500家的比例由1998年的49.1%降至 2005年的39.9%。民企500强中前20名和前50名营业额综合占整个民企500强的比例不断降低的现象说明民企500强中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对总体规模的影响趋弱。1998~2005年,民企 500强后20家营业额之和占民企500强的比重不断上升,2000年为1.12%,2005年上升到 1.37%;后50家同样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 2.81%上升到2005年的3.44%。这表明民企500强中中小规模民企的实力逐渐增强,对总体的影响有所增强(见表4、图2)。
图2 民企规模集中度变化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工商时报》1999~2006年发布的民企“500强”名单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2.2 民企500强的地区分布
民企500强分布极不平衡,在空间上呈“沿海集聚”、“东部增、中西减”之态势。从地区来看,民企500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从省份来看,民企500强主要集聚在江苏、浙江一带。1998年以来,东部进入民企500强的数量不断增加并趋于稳定,中西部地区进入民企500强的数量逐年减少(见图3)。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民营企业成长的软环境等制约因素,发展一直滞后,进入民企500强的数量呈下降趋势,而长三角依然是民企500强产业集聚的“聚宝盆”。民企500强不仅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分布不平衡,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分布也不平衡。2004年东部12省 (含直辖市、区)进入民企500强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和上海。4省市进入民营企业前500有371家,占整个东部420家的88.3%。其中浙江最多,企业数占到民企500强的 36.6%,江苏、山东和上海各有113家、44家和31家。2004年中部9省进入前500的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湖北、山西、湖南和安徽4省,进入民企500强的数量分别为10家、9家、8家、8家,数量很少,相差不大。西部10省(含直辖市、区)进入民企500强的数量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四川和重庆。2004年,西部有27家进入民企500强,四川和重庆就占了22家,其他8省仅有5家进入。
图3 东、中、西部进入民企500强的企业数目
2.3 民企500强的产业分布及行业分布
从产业分布来看,民企500强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分布在第一、三产业的企业较少。2002年,前500家企业中,第一产业有4家,第二产业 420家,第三产业76家。2003年三次产业的数量分布分别为7家、380家,113家,虽然第一产业的比中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总体上第二产业在民企500强的产业结构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行业分布来看,民企500强主要分布在化纤、纺织与服装制造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金属加工业;批发零售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服装、鞋帽、皮革制造业;建筑业;通用设备和专业设备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化纤、纺织、服装制造业是民企500强的第一分布行业。从民企500强的数量分布来看, 2003年和2004年,化纤、纺织与服装制造业的数量都排在第一位。从行业营业额占比来看,2003年化纤、纺织与服装制造业是最大的(2004年开始让位于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金属加工业)。由于纺织行业是国有企业最早退出的一个行业,同时民营企业的灵活生产能很好的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所以民营企业在这一行业进入的很充分,发展也极其迅速。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金属加工业是民企500强分布的第二大行业。2004年,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金属加工业行业分布有57家,仅比化纤、纺织、服装制造业少一家。如果从营业额来看,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金属加工业的已经远远超过化纤、纺织、服装制造业,成为第一大行业。民企500强在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金属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说明:经过20多年发展,部分民营企业初始资本积累完成,行业投资重点已经开始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转变和过渡。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民企500强在化工、房地产业、钢铁、装备等重化工业领域的投资规模逐步加大。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金属加工业成长很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2004年,这一行业数量和营业额分别增长18.75%和109.36%。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也有较高的增长,2004年建筑业、房地产业进入民企500强的数量和销售额分别增长60.00%和 81.73%;46.15%和40.72%。从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看出,民企500强已逐步加大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另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和专业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进入民企500强的数量均呈减少的趋势,但营业收入额却有很大的增长,分别达29.45%、68.86%,73.44%。可以看出,民企500强在机械设备制造业朝规模化趋势方向发展。通过规模经济壮大自身实力开始成为部分民企500强扩张的战略选择。总体上讲,民企500强战略方向调整及时、迅速,从传统劳动型密集产业转入重化工业和基础产业的、目标明确。
资本、政策性市场准入等诸多因素的约束使民企500强主要分布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但近年来,这些行业发展空间的缩小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随着2005年“非公36条”的出台及市场准入的逐步放宽,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开始“蜕变”,从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3 我国民企500强发展的结论及建议
民营企业500家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但是与中国企业500强相比,起步较晚的民企500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民企500强不仅要加快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解除制约自身发展的“后天瓶颈”,同时还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战略眼光,重新寻找在全球化竞争背景下的生存发展定位。
第一,民企500强应从单纯的规模总量扩张转向质量并重、以质为主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在注重扩大规模总量的同时,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当前,民企500强的规模扩张速度要快于效益增长的速度。民营500家规模总量增长很快,1998年~2005年亿年均44.47%的速度增长。税后净利润在这六年之间以年均37.34%的速度增加。通过对2004年民企500强不同规模企业效益效率的比较,也发现民企500强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没有表现出规模效应。民企500强在做大规模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成本控制能力,使用新技术,加强管理,在把企业做强。
第二,民企500强应实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一、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转移,应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从竞争性领域向自然垄断行业、资源行业以及行政垄断行业领域延伸。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约束使得民企500强主要分布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2004年,民企500强上榜企业数量居前10位的产业几乎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化纤、纺织服装业在2003年和2004年都位居榜首。在竞争性强的行业领域,由于过度竞争和生存空间狭小,民企500强开始出现较大面积的亏损和倒闭。当前,民企500强应抓住“非公经济”市场准入领域不断扩大的时机,积极进行产业投资方向调整与产业转移。
第三,民企500强应抓住行业准入机会,尽快进行战略调整。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高度相关。由于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政策制度环境不完善,不成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充满坎坷。随着宏观政策体制的放开,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瓶颈不断解除。2004年3月14日的《宪法修正案》和 2005年2月的“非公36条”标志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框架基本形成③。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仅仅靠政策的出台是不够的,必须要求政策真真正正的落实到位。当前迫切需要的就是尽快消除垄断性行业进入的隐性壁垒(“玻璃门”现象)④,使民营企业家能真正的“看的进去,也走的进去”⑤。
第四,民企500强应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进行比较优势转换,建立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⑥。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起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民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要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跨国流动使得民企继续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可能性愈来愈少。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不再成为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而成为一种普遍优势。跨国企业开始利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具有政策保护和先发优势的国有大企业也对民营企业的生存提出挑战。在国企和外企的双重压力下,民营企业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生存。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民营企业应通过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公司管理体制,加强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拓宽营销网络,创立民族品牌等来建立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另外,民营企业应积极在多元化与专业化之间寻求平衡点,只有在核心竞争力已建立和专业化已成熟的情况下,才能适度走向多元化。
第五,民企500强应不断强化“造血”功能,构筑自己的“血液”输入渠道。目前,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是民营企业进一步壮大的重要手段。以2004年民营企业上市情况为例,2004年民企500强中有113家民企在国内和海外上市,占全部22.6%。民企500强中通过上市解决融资问题的企业不多。这与上市成本高、程序复杂、证券市场不规范、国内资本市场不成熟以及近来股权分置改革等有关。国家应出台一些鼓励政策促使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长期以来,银行贷款的目标定位于“大行业”、“大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视而不见。但是在金融业竞争的加剧,银行存贷比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建立良好的信用评估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积极为资质良好的中小企业“输入血液”。
第六,民企500强应重组出几个甚至几十个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以进入世界500强为目标,在做强的基础上做大,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对接和价值分配,构筑中国民营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条件成熟的民营企业应先行国际化道路。只有走出去才有可能成为“大海之大鱼”,走不出去只能做“小塘之大鱼”,小塘的局限在于永远养不出真正的“大鱼”。在民营企业国际化方面,绝不能因为民企“弱不禁风”就关闭其游入大海之门。WTO加强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加大了中国的开放程度。中国经济的开放使中国的民企 500强必须放眼世界,放眼全球,与世界500强同台竞争。美国著名教授纽曼总结了世界级企业 (World-class Enterprise)的7个特点⑦:(1)合适的规模;(2)高超的产品和服务;(3)有能力与全球企业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竞争;(4)世界通行的质量标准;(5)跨国界、跨文化管理;(6)柔性,即有能力对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7)建立并集中核心专长。从以上条件来看,我国民企500强的排头兵欲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尚需“狠修内功”。
收稿日期:2007-01-18
注释:
①调查由全国工商联组织各地工商联在其各自区域范围内实施,以企业自愿参加为原则,由民营企业自填调查表,并经当地工商联确认,调研活动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
②民企500强,是指营业收入额名列前500位的企业,其发展状况不仅能代表上规模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能很好地反映我国民营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③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非公36条”标志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平台已初步形成,但是目前的主要困难是如何让“非公 36条”有效落实,使广大民企普遍受惠。黄靖认为,民营企业市场进入过程是一个利益调整的重复博弈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改革的目标要求,这就是为什么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经过三令五申,仍不能顺利实施的原因所在,详请参见黄靖的“博弈论视角下的民营企业成长与地方政府管制性壁垒”,载《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5期,54页。
④详细报道参见:欧阳晓明的“隐性壁垒必须消除”,《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11月15日第七版;黄孟复的“打破限制民企的‘玻璃门’”,《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11月15日第一版和第五版。
⑤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垄断性行业改革的成效甚微,有66.7%的民营企业家认为改革尚未见效。
⑥张维迎在第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指出,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是企业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概括起来,张维迎认为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主要在于它的难以模仿性、不可交易性及系统性。
⑦参见:蓝海,《迈向世界级企业: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